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丛书:油料作物育种学

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丛书:油料作物育种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奥] J.Vollmann,[加] I.Rajcan 著,卢长明 译
图书标签:
  • 油料作物
  • 育种学
  • 现代农业
  • 高新技术
  • 作物遗传育种
  • 农业科技
  • 油料作物育种
  • 品种改良
  • 农业教育
  • 科研参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37955
版次:1
商品编码:1097126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页数:42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丛书:油料作物育种学》用19章的篇幅介绍了油料作物遗传育种概论,食用与非食用植物油的遗传改良,以及17种油料作物(大豆、甘蓝型油菜、其他十字花科油菜、向日葵、亚麻、棉花、花生、蓖麻、油棕、椰子、橄榄、红花、罂粟、油用裸仁南瓜、油用玉米、雷斯克勒和萼距花)的育种理论、技术方法和最新研究进展。本书针对每种作物,分别介绍了该作物起源进化、品种分类、遗传资源、育种目标、育种技术方法、育种成就、生物技术和种子生产等方面内容,既涉及单子叶植物又涉及双子叶植物,既涉及生育期很短的一年生植物,也涉及寿命达2000年的木本植物。育种方法涵盖了无性系育种、纯系育种、杂交育种、杂交种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等方面。
《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丛书:油料作物育种学》各章均由该领域国际著名专家执笔撰写,充分反映了学科最新研究进展,是学习油料作物育种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书。本书是为育种工作者准备的,同时也可以供从事农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和食品科学等专业的读者参考。

目录

译者序
中文版序

前言
第1章 油料作物遗传育种
1.1 引言
1.2 作物驯化与遗传多样性
1.2.1 油料作物的驯化
1.2.2 油料作物种质资源
1.2.3 油料作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举例
1.3 油料作物育种大事记
1.4 育种目标
1.4.1 含油量
1.4.2 种子成分的改变及其在保健和工业上的应用
1.5 油料作物育种展望
1.5.1 技术
1.5.2 生物学
1.5.3 利用
参考文献

第2章 食用与非食用植物油的遗传改良
2.1 引言
2.2 食用油脂肪酸组成的遗传改良
2.2.1 脂肪酸组成与油脂的功能
2.2.2 改良脂肪酸组成的传统育种方法
2.2.3 利用生物技术改良大豆脂肪酸组成
2.3 下一代的食用油:ω-3长链脂肪酸种子油
2.3.1 在植物种子中导入复杂的代谢途径
2.3.2 用植物生产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
2.3.3 在植物中通过Δ6需氧去饱和酶途径生产EPA
2.3.4 在植物中利用Δ9延长酶途径生产EPA
2.3.5 在植物中利用需氧延长/去饱和反应途径生产DHA
2.3.6 在植物中利用需氧聚酮合成酶途径生产DHA
2.4 非食用植物油遗传改良
2.4.1 非食用植物油市场
2.4.2 高油酸大豆油
2.4.3 利用大豆代谢基因工程技术生产工业用高价值脂肪酸油脂
参考文献

第3章 大豆
3.1 引言
3.2 栽培大豆的起源与进化
3.3 品种类别
3.4 遗传资源
3.5 主要育种成就
3.6 育种目标
3.6.1 高含油量
3.6.2 脂肪酸成分的改良
3.6.3 低饱和脂肪酸
3.6.4 高饱和脂肪酸
3.6.5 高单不饱和脂肪酸
3.6.6 减少反式脂肪酸
3.6.7 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
3.6.8 增加种子的营养价值
3.7 育种方法与技术
3.7.1 育种的效果
3.7.2 遗传改良的原因
3.7.3 亲本和群体结构
3.7.4 杂交后代的加代与纯合化处理
3.7.5 参与式植物育种
3.7.6 纯系选择
3.7.7 品种内变异
3.7.8 新技术在植物育种管理中的应用
3.8 新型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3.8.1 减少饱和脂肪酸--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
3.8.2 增加饱和脂肪酸--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
3.8.3 高油酸--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
3.8.4 低亚麻酸--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
3.8.5 高多不饱和脂肪酸--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
3.8.6 油脂中的高价值成分
参考文献

第4章 油菜
4.1 引言
4.2 起源和驯化
4.3 品种类别
4.4 遗传资源
4.4.1 油菜的初级基因库及其遗传多样性
4.4.2 利用种间杂交扩大遗传变异
4.5 主要育种成就
4.6 育种目标
4.6.1 种子产量和油脂产量的潜力及稳定性
4.6.2 种子成分育种
4.7 育种方法与技术
4.7.1 传统品系育种
4.7.2 杂交油菜育种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
4.8 新型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4.8.1 组织培养与单倍体育种技术
4.8.2 转基因技术
4.8.3 遗传图、基因组分析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4.9 种子生产
参考文献

第5章 芸薹属其他油料作物
5.1 引言
5.2 起源和驯化
5.2.1 白菜型油菜
5.2.2 芥菜型油菜
5.2.3 埃塞俄比亚芥油菜
5.3 品种类别
5.3.1 开放授粉品种、综合品种和杂交品种
5.3.2 冬性和春性品种
5.3.3 野生型、单低和双低品种
5.4 遗传资源
5.5 主要育种成就
5.5.1 油品质
5.5.2 饼粕质量
5.6 育种目标
5.6.1 产量和适应性
5.6.2 春化条件与开花期
5.6.3 雄性不育
5.6.4 自交亲和性
5.6.5 种子颜色、含油量、蛋白质含量与纤维素含量
5.6.6 油的品质
5.6.7 饼粕质量
5.6.8 抗病
5.6.9 抗虫性
5.7 育种方法与技术
5.7.1 新型变异来源
5.7.2 株系与群体品种的选育
5.7.3 杂交种的选育
5.7.4 育种技术
5.8 新型生物技术在育种的应用
5.8.1 遗传标记与遗传连锁图
5.8.2 分子育种
5.8.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5.8.4 转基因育种
5.9 种子生产
参考文献

第6章 向日葵
6.1 引言
6.2 起源和驯化
6.3 品种类别
6.4 遗传资源
6.4.1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护
6.4.2 种质资源的评价
6.5 主要育种成就
6.5.1 前苏联高含油量种质的开发
6.5.2 利用自交系进行杂交的方法
6.5.3 新型油脂的开发
6.6 育种目标
6.6.1 种子产量
6.6.2 形态及生理性状
6.7 育种方法与技术
6.7.1 育种方法
6.7.2 育种技术
6.8 新型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6.8.1 向日葵的遗传标记与遗传连锁图
6.8.2 分子育种
6.8.3 转基因育种
6.9 种子生产
6.9.1 父母本的保持和扩繁
6.9.2 商业杂交种子的生产
参考文献

第7章 亚麻
7.1 生产和利用
7.2 起源和分类
7.3 品种开发
7.4 育种目标
7.4.1 产量
7.4.2 成熟期
7.4.3 抗倒伏性
7.4.4 籽粒品质
7.5 种质资源
7.6 育种程序
7.6.1 亲本的选择
7.6.2 亲本结合的方法
7.6.3 育种方法
7.7 结语
参考文献

第8章 棉花
8.1 引言
8.2 起源和驯化
8.2.1 棉属的分类
8.2.2 驯化
8.3 品种类别
8.4 遗传资源
8.5 主要育种成就
8.5.1 寄主抗性
8.5.2 非生物胁迫耐受性
8.5.3 农艺适应性
8.5.4 纤维品质
8.5.5 种子性状
8.6 育种目标
8.6.1 美国农业部
8.6.2 州立大学
8.6.3 私人公司
8.7 育种方法与技术
8.8 新型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8.9 种子生产
参考文献

第9章 花生
9.1 引言
9.2 起源和驯化
9.3 品种类别
9.3.1 市场类型
9.4 遗传资源
9.5 主要育种成就
9.5.1 佛罗兰娜品种
9.5.2 高油酸含量
9.5.3 叶斑病、根结线虫病和斑萎病抗性
9.6 花生育种目标
9.6.1 面向农民的育种目标
9.6.2 面向种子生产企业和脱壳企业的育种目标
9.6.3 面向产品加工企业和消费者的育种目标
9.7 育种方法与技术
9.8 新型生物技术在花生育种中的应用
9.8.1 花生分子标记
9.8.2 花生分子图谱
9.8.3 花生基因序列分析
9.8.4 反向遗传学技术
9.8.5 花生遗传转化
9.9 种子生产
参考文献

第10章 蓖麻
10.1 引言
10.2 起源和驯化
10.3 品种类别
10.4 遗传资源
10.5 主要育种成就
10.5.1 脂肪酸组成
10.5.2 蓖麻毒素
10.5.3 蓖麻过敏原
10.5.4 质量性状
10.5.5 数量性状
10.6 育种方法与技术
10.6.1 群体选择法
10.6.2 单株选择与子代测定
10.6.3 有性杂交的方法
10.7 新型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10.8 种子生产
参考文献

第11章 油棕
11.1 引言
11.2 起源和驯化
11.3 品种类别
11.4 遗传资源
11.5 主要育种成就
11.5.1 Tenera杂交改良
11.5.2 纯化改良
11.5.3 其他性状的改良
11.6 育种目标
11.6.1 产油量
11.6.2 油品质
11.7 育种方法与技术
11.7.1 育种方法
11.7.2 育种技术
11.7.3 田间实验技术
11.8 新型生物技术在油棕育种中的应用
11.8.1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对油棕进行无性繁殖
11.8.2 组织培养程序
11.8.3 油棕无性系的商业化种植
11.8.4 无性系的保真度和表现检测
11.8.5 分子育种
11.9 商业种子的加工
11.10 油棕种子市场
11.11 结语
参考文献

第12章 椰子
12.1 引言
12.2 起源和驯化
12.3 品种类别
12.4 遗传资源
12.5 育种主要成就
12.6 育种目标
12.7 育种方法与技术
12.8 新型生物技术在椰子育种中的应用
12.8.1 遗传多样性分析
12.8.2 遗传系谱关系
12.8.3 杂种测试与品种鉴定
12.8.4 椰子的体细胞克隆变异
12.8.5 连锁图和QTL定位
12.8.6 同线性研究
12.8.7 离体培养
12.9 种子生产
参考文献

第13章 橄榄
13.1 引言
13.1.1 作物的重要性和生产区域
13.1.2 橄榄栽培的主要问题
13.1.3 橄榄油的类型和特性
13.1.4 橄榄种植的古老和近代史
13.2 起源和驯化
13.3 品种类别
13.3.1 橄榄栽培种资源
13.3.2 栽培种的分类
13.3.3 橄榄栽培种的鉴定
13.4 遗传资源
13.4.1 油橄榄的分类和分布
13.4.2 橄榄的自然多样性
13.4.3 野生橄榄
13.4.4 相关亚种
13.5 育种主要进展
13.6 育种目标
13.7 育种方法与技术
13.7.1 传统育种
13.7.2 无性系选育
13.7.3 抗病性选育
13.7.4 品种间杂交育种
13.7.5 分子标记育种
13.8 新型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13.8.1 器官形成与再生
13.8.2 遗传操作
13.8.3 其他离体培养技术
13.9 结语
参考文献

第14章 红花
14.1 引言
14.2 起源和驯化
14.3 同栽培红花的育种相关的物种组群
14.4 遗传资源
14.5 主要育种成就
14.6 育种目标
14.7 杂交技术和育种方法
14.7.1 杂交技术
14.7.2 育种方法
14.8 新型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14.9 种子生产
参考文献

第15章 罂粟
15.1 引言
15.2 起源和驯化
15.3 遗传资源和品种类别
15.4 育种目标
15.5 育种方法与技术
15.5.1 生物和遗传特性
15.5.2 育种方法
15.6 新型生物技术在罂粟育种中的应用
15.7 主要育种成就
15.7.1 生产生物碱的工业用品种
15.7.2 种子和油作为烹饪用的罂粟品种的育种
参考文献

第16章 油用裸仁南瓜
16.1 引言
16.1.1 利用裸仁南瓜种子作为粮食作物
16.1.2 南瓜裸仁种子表现型的来源
16.2 南瓜种子的营养成分
16.2.1 南瓜子油的抗氧化活性
16.2.2 用β-谷甾醇治疗BPH病症
16.3 裸仁种子性状的遗传学
16.4 油料种子南瓜育种的当前目标
16.4.1 增加种子产量
16.4.2 产量组成
16.4.3 种子大小和种子数目
16.4.4 灌木型生长习性
16.4.5 抗病
16.4.6 拓展油料种子南瓜的遗传基础
16.5 新型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17章 油用玉米
17.1 引言
17.2 玉米种子的结构与组成
17.3 现代玉米育种
17.3.1 品种资源
17.3.2 杂种优势和近交/杂交种的概念
17.3.3 近交系选育
17.3.4 杂交种选育
17.4 轮回选择
17.5 美国伊利诺伊州的高低含油量长期选择实验
17.6 其他高含油量育种的例子
17.6.1 轮回选择与高含油量育种
17.6.2 高含油量育种及其商业化
17.6.3 顶交法与高含油量育种
17.7 结语
参考文献

第18章 新作物雷斯克勒育种
18.1 引言
18.2 起源和驯化
18.3 遗传资源
18.4 主要育种成就
18.5 育种目标
18.5.1 含油量及脂肪酸组成
18.5.2 种子产量
18.5.3 广适性和短生长周期
18.5.4 自交留种
18.6 育种方法与技术
18.7 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应用
18.8 种子生产
参考文献

第19章 萼距花
19.1 引言
19.2 驯化和选育历史
19.2.1 油料作物育种
19.3 遗传资源
19.4 萼距花生产方面取得的进展
19.4.1 萼距花PSR23
19.4.2 商业化
19.4.3 产品开发
19.5 育种目标
19.5.1 高月桂酸
19.5.2 抗虫
19.5.3 花青素突变
19.6 育种方法
19.6.1 基因工程育种
19.7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前言/序言


《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丛书:油料作物育种学》 前言 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粮食安全始终是核心议题之一。而作为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蛋白质和脂肪需求的关键,油料作物的发展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日常烹饪的食用油,到生物燃料的生产,再到各种工业品的原料,油料作物的价值链条贯穿了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然而,面对不断变化的气候、日益严峻的病虫害威胁,以及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更高要求,传统的育种方式已显露出其局限性。因此,掌握并应用现代高新技术,革新油料作物育种理念与实践,已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丛书:油料作物育种学》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本丛书并非仅仅是现有育种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旨在系统性地梳理和整合当今世界在油料作物育种领域最前沿、最尖端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方法。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丛书,为广大从事油料作物研究、育种、推广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高等院校师生,以及对现代农业育种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具有指导意义的学习平台。 本书的编写团队汇聚了国内外在油料作物育种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他们不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更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书的问世,凝结了他们无数的心血和智慧,是对油料作物育种学最新进展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和创新性阐释。 本书内容概述 《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丛书:油料作物育种学》共分为若干章节,每一章节都聚焦于油料作物育种学的一个关键方面,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科学原理、技术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第一章:油料作物育种的理论基础与发展历程 本章将首先回顾油料作物育种学的经典理论,包括遗传学、育种学基本原理等,并追溯油料作物育种从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的演进过程。我们将探讨孟德尔遗传定律在油料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分析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等传统方法的优势与局限。同时,本章也会为读者勾勒出分子育种、基因工程等高新技术介入后,油料作物育种学发展的宏伟蓝图,为后续章节的深入探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主要油料作物种质资源的评价与创新 种质资源是育种的“根基”。本章将重点介绍目前国际上主要的油料作物,如大豆、油菜、花生、葵花籽、芝麻等的种质资源现状。我们将详细阐述如何对这些宝贵的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估、优异基因鉴定、种质资源库的构建与管理。此外,本章还将探讨利用不同种质资源进行杂交、远缘杂交等方法,挖掘和创发新的育种材料,为培育高产、优质、抗逆的品种提供充足的“弹药”。 第三章: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S)在油料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现代育种技术中的“利器”。本章将深入浅出地介绍各种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如SSR、SRAP、AFLP、SNP等,并阐述其在油料作物育种中的具体应用。我们将详细讲解如何利用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定位、连锁分析、分子设计育种,从而大大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例如,如何通过SNP标记快速筛选抗病或高油酸基因的材料,如何在杂交育种中通过MAS技术实现基因型的精准鉴定,从而加速新品种的育成。 第四章:基因组学与转录组学在油料作物育种中的前沿应用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为油料作物育种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本章将聚焦于基因组测序、基因组结构解析、基因功能挖掘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基因组学数据,全面理解油料作物基因组的复杂性,发现影响产量、品质、抗性的关键基因。同时,转录组学研究将揭示基因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达模式,为解析复杂性状的遗传机制提供重要线索。本书将详细介绍利用这些前沿技术,加速优异基因的定向克隆和功能验证,为基因编辑育种等后续应用打下基础。 第五章: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等)在油料作物育种中的潜力与挑战 基因编辑技术,特别是CRISPR/Cas9系统,为油料作物育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准调控能力。本章将详细介绍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系统的作用原理、靶向设计、递送方法等。我们将重点探讨其在油料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前景,例如,如何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精确改造目标基因,从而提高产量、改良脂肪酸组成、增强抗病虫害能力、提高营养价值等。同时,本章也将客观分析基因编辑技术在油料作物育种中面临的挑战,包括脱靶效应、遗传转化效率、法规伦理等问题,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六章:合成生物学与表观遗传调控在油料作物育种中的创新实践 合成生物学为理性设计和构建新的生物系统提供了框架,而表观遗传调控则为性状的非基因组改变提供了途径。本章将介绍如何利用合成生物学的方法,构建新的代谢通路,以期生产具有特殊功能或更高产量的油料作物。同时,我们将探讨表观遗传修饰,如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如何影响油料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性状,以及如何通过调控这些表观遗传标记,实现对性状的非转基因改良。本书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这些新兴技术在油料作物育种中的创新性实践。 第七章:生物技术育种在应对逆境胁迫中的作用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各种逆境胁迫日益严峻,如干旱、盐碱、高温、低温等,对油料作物产量造成严重威胁。本章将聚焦于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培育具有抗逆性的油料作物新品种。我们将深入探讨抗逆性状的遗传基础,介绍利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技术,鉴定和克隆抗逆相关基因。同时,本章还将重点介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编辑、转基因技术等在培育抗逆品种中的应用策略,例如,如何通过改造渗透调节相关基因,提高作物对干旱和盐碱的耐受性。 第八章:高产、优质、多抗的油料作物新品种选育策略 高产、优质、多抗是油料作物育种追求的“黄金标准”。本章将整合前述章节的技术方法,系统阐述如何制定一套科学、高效的育种策略,以实现这三大目标。我们将分析不同油料作物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育种重点,探讨如何通过多性状综合评价和定向选育,培育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同时,本章还将强调杂种优势的利用、杂交优势的分子解析以及杂交育种体系的构建。 第九章:油料作物育种中的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应用 随着育种数据的爆炸式增长,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AI)在油料作物育种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章将介绍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AI技术,处理海量的育种数据,预测优良杂交组合,优化育种流程。例如,如何利用AI预测作物生长模型,指导田间管理;如何利用AI进行高通量表型鉴定,加速性状评价;如何利用AI辅助育种家进行决策,提高育种效率和准确性。 第十章:油料作物育种的未来展望与挑战 最后,本章将对油料作物育种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我们将探讨精准育种、智能育种等新兴概念,并分析当前油料作物育种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包括如何应对日益变化的生产环境、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需求、突破育种瓶颈等。本书将鼓励读者积极拥抱新技术,勇于创新,共同推动油料作物育种学迈向新的高度。 结语 《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丛书:油料作物育种学》是一部集科学性、前沿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力作。我们深信,本书的出版将为油料作物育种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实践者提供宝贵的参考,为推动我国乃至全球油料作物产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们期待着本书能够激发更多青年学者的研究兴趣,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油料作物育种事业,共同书写油料作物育种学更加辉煌的明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逻辑层次分明,从宏观的育种目标设定,到微观的细胞组织培养,再到最终的田间鉴定和品种区域试验,流程一气呵成,毫无拖泥带水。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表型组学”的应用案例分析,那部分内容非常具有前瞻性。作者详细描述了如何利用高通量成像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对作物的生长形态、叶片颜色、光合效率等进行实时、无损的监测和分析,这种“数据驱动”的育种新范式,简直是太酷了!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之间的桥梁,它不只是告诉你“应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清晰地展示了“如何一步步实现它”。我感觉,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激发思考,它不断地在引导读者去探索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农业生产路径。对于想要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年轻学子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开启专业学习大门的金钥匙。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也很有格调,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用心制作的精品。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作物改良历史脉络”的梳理,简直是一部微型的农业科技发展史诗。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介绍最新的技术,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回顾了从传统的麻省模式到如今的基因组选择的演变过程。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我对现代育种工作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比如,书中详细介绍了过去几十年间,科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攻克黑穗病、白粉病等顽固病害的,那些充满挫折和柳暗花明的研发历程,读起来简直比小说还精彩。它让我明白了,每一次看似微小的性状改良,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个科研团队长达十年的不懈努力。这本书的语言组织非常巧妙,既有非常专业的术语解释,也有非常形象的比喻来帮助理解复杂的遗传学概念,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让非专业人士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科学魅力。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对“吃”这件事的理解太肤浅了!作者对作物营养品质改良的探讨,角度极其刁钻且重要。书中有一整章专门讲如何通过育种手段来提高特定作物中维生素、矿物质和功能性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比如,如何让大豆的铁吸收率更高,或者提升小麦的硒含量,以应对现代人普遍存在的“隐性饥饿”问题。作者在阐述这些工作时,那种对人类健康福祉的深切关怀,字里行间都跃然纸上,让人肃然起敬。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文字功底深厚,引用的研究成果覆盖面极广,从国内顶尖实验室到国际知名机构的最新进展都有所体现,体现了作者广博的学术视野。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需要一定的专注力,但每翻过一页,都会为人类智慧在驯化和改良生命体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感到由衷的震撼和敬佩。这是一部真正有深度、有温度的农业科学巨著。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以为农业科研离我们很远,直到我读了这本关于前沿育种技术的专著,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丝毫不失趣味性,它不像那种面向大众科普的读物,而是深入到了实验设计的每一个细节。我尤其佩服作者在讨论杂交育种策略时的那种系统性思维。他不仅罗列了常用的杂交方案,还深入剖析了不同亲本组合对F1代性状分离和稳定的影响,甚至还涉及到了大量的统计学方法来验证育种效果。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杂种优势”的遗传学基础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用了很多经典文献的数据来支撑观点,看得我直冒冷汗,生怕漏掉哪个关键的数学公式。对于那些在田间地头辛勤耕耘的育种家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实战手册,它教你如何用最科学、最高效的方式,去筛选和固定那些你想要的优良性状。这本书的学术深度非常够,参考文献列表简直就是一本迷你型的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名人堂”,充满了对科学精神的敬意。

评分

哇,最近沉迷于一本讲未来农业的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农学家在跟你娓娓道来,他怎么把那些听起来高深莫测的生物技术和遗传学原理,巧妙地应用到我们日常的粮食生产中去。我特别喜欢作者讲述的那部分,关于如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来改造传统作物的抗逆性。比如,他们是怎么让玉米在极度干旱的环境下依然能保持高产的?里面详细分析了几个关键基因的通路和调控机制,读起来就像在破译一个复杂的密码,每解开一个环节,都让人对农业的未来充满信心。这本书的图文并茂,很多插图都是手绘的,非常精美,把复杂的分子结构和细胞过程都清晰地展现出来,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抓住重点。特别是关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那章,作者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让我明白,原来我们餐桌上的每一粒米、每一颗豆子,背后都凝聚了无数科学家几十年如一日的智慧和汗水。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现代农业已经不再是靠天吃饭的体力活,而是一门高度依赖尖端科技的精密学科。这本书绝对是每一个关心食品安全、热衷于科技创新的人士的案头必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