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史话·物化历史系列:圆明园史话》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奇迹,也是中国当时收藏珍宝、文物和图书的皇家博物馆,更是中国当时的一个政治活动中心。《中国史话·物化历史系列:圆明园史话》的兴衰始末与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息息相关,几乎是清王朝自康雍以后的一个缩影。它所经历的辉煌与屈辱,铭刻在亿万人的心灵深处,世世代代难以泯灭。
作者简介
吴伯娅,1955年生,湖北武汉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著作有《康雍乾三帝与西学东渐》,合著有《清代全史》、《中国史稿》(清代卷)、《清代人物传稿》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一 代名园的兴修扩建
1.盛世建园
2.规模初具
3.名园惊世
4.锦上添花
5.园林典范
6.人民血汗
二 “万园之园”的辉煌盛况
1.三园概况
2.神工美景
3.文化宝库
4.政治中心
5.皇家乐园
三 中西交流的一段佳话
1.西洋奇趣
2.盛名远播
3.中国园林热
四 名园遗恨与民族屈辱
1.英法入侵
2.名园初劫
3.毁于一旦
4.同治重修
5.“庚子”罹难
6.民国时期的盗运与移存
结束语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雍正十三年(1735年),58岁的雍正帝暴死于圆明园寝宫,皇四子弘历根据密封建储之法继承了皇位,成为乾隆帝,统治中国长达60余年。此时,清朝统治进入鼎盛时期,经济发展,财力雄厚,乾隆帝又好风雅、喜燕游、热衷于园林艺术,因此,他召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动用大量的物质财富,经过几十年的悠悠岁月,大力修建圆明园,使之成为一座惊世名园。
乾隆帝对圆明园的大力修建,首先是在圆明园3000多亩的范围内充实完善原有旧景,增建新的亭台楼阁。乾隆二年(1737年)至乾隆九年(1744年),他在圆明园内完成了“映水兰香”、“夹镜鸣琴”和“濂溪乐处”等景的建造,又增建了“山高水长”、“月地云居”、“鸿慈永祜”、“北远山村”、“方壶胜境”、“多稼如云”、“曲院风荷”、“别有洞天”和“涵虚朗鉴”等景,形成了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
为了使这四十美景能长存人间,乾隆命宫廷画家沈源和唐岱将它们描绘下来,用彩色画在绢底上,每景一幅,共40幅。爱好诗文的乾隆帝又为这四十景分别题写诗词,一景一咏,共有40首。又令书法家汪由敦用楷书写下,一咏一幅,共40幅。绘画和题咏精裱装订成两巨册,连同雍正的《圆明园记》和乾隆的《圆明园后记》,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珍藏于圆明园内。《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不仅绘画本身可与宋元名画媲美,而且为圆明园保存了一些形象的资料,十分珍贵。
四十景完成以后,乾隆又在圆明园紫碧山房添建纳翠轩、石帆室、翼翠亭、澄素楼、二宫门等。在秀清村添建殿宇,在慎修思永添建花神庙多间、游廊24间。在桃源深处添盖垂花门一座,游廊18间。在天宇空明添建澄景堂、清旷楼、华昭楼等共21间,游廊25间。疏浚了圆明园大宫门前的河道,开挖“扇面湖”(俗称前湖)、改建道路。并在水木明瑟之北,仿宁波天一阁的规制,新建文源阁,收藏《四库全书》。
年复一年的充实完善,年复一年的兴修添建,使圆明园更加开阔美丽,而其中的安澜园又因一个传奇故事,而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安澜园是仿造江南隅园修建的。隅园是海宁陈氏的私园,坐落在浙江杭州湾北岸,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一。
乾隆帝对隅园情有独钟。他六下江南,四次亲临隅园,对这一江南名胜难以忘怀。他将隅园赐名为安澜园。回到北京后,他仿照安澜园的规制,对圆明园福海西北岸的“四宜书屋”进行改建。改建完成后,也叫安澜园。并定葄经馆、四宜书屋、无边风月之阁、涵秋堂、远秀山房、染霞楼、绿帷舫、飞睇亭、烟月清真楼、采芳洲十景。以上是乾隆帝对圆明园的第一大经营。
乾隆帝对圆明园的第二大经营,是在圆明园以东的水磨村一带,新建长春园,作为他执政60年后,让位归政,颐养天年之所。为什么叫长春园呢?
……
前言/序言
皇家园林的前世今生: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在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即便经历了风霜雨雪,依旧在人们心中回响,承载着无尽的想象与情感。圆明园,便是其中一个。它不仅仅是一座园林,更是一部浓缩了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宏大史诗,是东西方文明碰撞交融的生动注脚,是那个时代皇家生活、艺术审美、技术工艺的极致展现。本书将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深入浅出地为您揭示圆明园不为人知的过去,带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一、 问鼎鼎盛:康乾盛世下的皇家园林梦 圆明园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顺应了清朝康乾盛世那份蓬勃发展的时代脉搏。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十八世纪的中国,那是一个国家内政修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黄金时代。康熙皇帝,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在巩固统治、开疆拓土之余,也对皇家园林寄予了深厚的期望。圆明园的规划与营建,便是在他“兴建皇苑,以彰太祖、太宗创业之艰难,及朕御宇多年,享太平之福”的宏愿下启动的。 初期,圆明园并非以如今我们熟知的“万园之园”的辉煌形象示人,它更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政治与文化中心。康熙皇帝在此休憩、处理政务,批阅奏折,接见大臣,甚至常常在此居住,赋予了它皇权与治理的特殊意义。他的儿子雍正皇帝,更是将圆明园的营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雍正皇帝对艺术的敏感、对古典园林美学的深刻理解,使得圆明园的格局更加精巧,景致更加丰富。他亲自参与园林的规划设计,引入了大量具有文化意蕴的命名,使得每一处景致都仿佛在低语着历史的故事。 及至乾隆皇帝,圆明园的营建达到了顶峰。乾隆时期,国力强盛,四海升平,皇帝的个人喜好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使得圆明园的规模空前,建筑的精美程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他不仅扩建和改造了原有的建筑,更重要的是,他引入了大量西洋式建筑和园林元素。这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中国传统审美与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的巧妙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建筑的样式上,更体现在景观的布局、材质的选择,乃至雕塑的风格上。海晏堂的十二生肖铜首、大水法、远瀛观等,都是这一时期中西合璧艺术的杰出代表,它们展现了中国统治者对外来文化的开放与包容,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自信与胸怀。 此时的圆明园,已经不再仅仅是一座皇家禁苑,它更是一个集政治、文化、休闲、宗教、军事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宫殿区。它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也承载着帝王的生活情趣与文化品味。它如同一个巨大的艺术品,融合了江南园林的婉约秀丽、北方皇家园林的宏伟壮丽,以及西方古典建筑的严谨规整,成为那个时代中国最璀璨的文化明珠。 二、 盛世余晖: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 圆明园之所以能够成为“万园之园”,其最令人瞩目的成就之一,便是它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在十八世纪,当欧洲正处于启蒙运动的浪潮之中,科学技术、哲学思想、艺术风格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此时的中国,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设和经济文化的繁荣中,也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 清朝统治者,特别是乾隆皇帝,对欧洲的科学技术和艺术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派遣使团前往欧洲,引进传教士,学习天文、历法、数学、绘画、建筑等知识。这些西方传教士,如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不仅是虔诚的宗教人士,更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工程师和建筑师。他们将西方先进的绘画技法、雕塑工艺、建筑设计理念带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相结合,在圆明园的营建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海晏堂,这座曾经恢弘壮丽的西洋建筑群,便是中西合璧的典范。其堂前的水力钟“十二生肖报时喷泉”,更是将西洋的机械技术与中国的生肖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每当辰时,十二生肖铜兽会依次从口中喷水,精准地报出时间。这不仅是一项精密的机械装置,更是一次东西方文化理念的完美对话。欧洲的科学理性在这里遇到了中国的传统象征,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与中国宫廷的华丽装饰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独特而迷人的画面。 大水法,同样是西洋风格的杰出代表。其精美的雕塑、规整的几何布局,以及富有创意的喷泉设计,都与当时的欧洲皇家园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然而,这些西洋建筑的引入,并非是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简单颠覆,而是对皇家园林体系的一种补充与拓展。它们被巧妙地融入到中国传统的园林布局之中,与其他中式建筑、山水景致相互映衬,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景观层次,使得圆明园的整体风貌更加立体、多元。 可以说,圆明园的营建,是清朝统治者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它既展现了中国作为当时世界文明中心之一的开放与自信,也为世界文化宝库贡献了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它证明了不同文明之间并非只能隔阂与对立,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辉煌。 三、 梦断火光:文明的伤痕与历史的反思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盛世的繁华终将迎来挑战。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到十九世纪中叶,曾经辉煌的圆明园,却成为了侵略者贪婪的掠夺对象。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炮火撕碎了曾经的宁静。英法联军的入侵,给这座饱含历史与文化底蕴的皇家园林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那一年,大火熊熊燃烧了三天三夜,曾经宏伟壮丽的宫殿、精美绝伦的雕塑、珍藏无数的奇珍异宝,都在这场浩劫中化为焦土。圆明园,这座倾注了无数心血、凝聚了无数智慧的艺术殿堂,就这样被无情地摧毁。劫掠者们将园内珍贵的文物、艺术品掠夺一空,运往世界各地,至今仍有大量珍贵的圆明园文物散落在海外。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无法磨灭的伤痛,也是中华民族永远的屈辱。它不仅是物质上的巨大损失,更是精神上的沉重打击。它让世人看到了帝国主义的野蛮与残暴,也警醒了国人,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现实。 然而,即便是在废墟之上,圆明园的精神依然顽强地存在着。它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残垣断壁和满目疮痍,更是深刻的历史反思。它让我们审视那个时代的中国,在繁华背后隐藏的哪些危机?它让我们思考,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其内在的逻辑与发展规律是什么?它也激励着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自强不息,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 遗迹新生: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展望 如今,圆明园已不再是昔日那个辉煌的皇家宫殿区,它成为了一片承载着历史记忆的遗址公园。然而,这片土地上依旧保留着部分残存的建筑遗迹,如西洋楼的残迹、石雕、石柱等,它们默默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沧桑。 保护与研究圆明园,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历史文化工作。通过考古发掘、文献研究、影像资料的整理,我们得以拼凑出圆明园曾经的模样,了解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公园,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他们在这里缅怀历史,感受曾经的辉煌,也反思战争带来的伤痛。 圆明园的故事,并未随着大火而终结。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它提醒着我们,要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要以史为鉴,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它也激发着我们,去探索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去传承和发扬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本书,正是希望通过对圆明园的深入解读,带领您走进那个辉煌又破碎的时代,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理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复杂进程,以及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这是一场关于时间、关于文明、关于记忆的深度对话,我们期待与您一同,在圆明园的遗迹中,探寻历史的回响,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