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研究的史料驾驭能力,实在令人叹服。作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力去搜集和辨析那些散落在各地档案馆和私人收藏中的零星资料。它的叙事逻辑不是线性的,而是像一张巨大的网,将不同地域、不同时间段的考古活动巧妙地串联起来,揭示出一条条潜在的、相互影响的学术暗流。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地图被重塑了,以往清晰的边界变得模糊而有趣,充满了待探索的交叉点。尤其是在论述不同地方学派在方法论上的差异时,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褒贬,而是客观地展示了每一种路径选择背后的文化土壤和现实考量。这对于任何一个对区域文化研究或思想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场视觉和智力的盛宴。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扎实的基础研究,去挑战既有的学术定论。
评分从文笔风格上来看,这本书的作者拥有极强的画面构建能力。虽然是严肃的学术著作,但其行文流畅,逻辑清晰,绝无晦涩难懂之弊。仿佛不是在阅读一篇历史分析,而是在观看一部关于知识分子命运的纪录片,充满了时代特有的张力和宿命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入新议题或转换视角时所采用的过渡句,它们自然而然地将读者的注意力从一个复杂的历史场景平稳地转移到另一个相关联的议题上,使得整个阅读过程毫不费力,却又收获满满。那些对地方性刊物、地方志中隐藏的考古线索的挖掘,更是展现了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这本书成功地将“地方”提升到了与“中央”同等重要的学术地位,提供了理解那个时代知识生态的全新维度。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强烈的“反思性”。它迫使我思考,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考古学传统”,究竟是在何种复杂的历史条件和思想博弈下定型的?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详尽的案例和对比,将问题抛给了读者。每一次对某个地方性学术社团的描述,都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当时知识分子在专业追求与现实压力之间的挣扎。这种对历史“不确定性”和“多向性”的深刻洞察,使得全书的基调既厚重又充满启发性。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过去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知识如何形成”的元理论著作,读起来让人深感不虚此行,对学术研究的本质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与理解。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绝对超出了我对一般学术著作的预期。它构建了一个极其精密的知识网络,让我看到了在那个动荡年代,学术思想是如何在各种政治、社会力量的挤压下艰难前行的。那种“夹缝中求生存”的学术氛围,通过作者对文献细致入微的挖掘,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信息传播路径的探讨,那些跨越不同省份、通过私人信件或小范围出版物进行的学术交流,显示出一种坚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自上而下的权力结构所无法完全扼杀的。阅读时,我仿佛能闻到旧纸张特有的味道,感受到那些学者们在困境中坚守学术良知的重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我们习惯于从宏大叙事中去理解历史的惯性,转而聚焦于那些具体的操作层面和个人抉择,让整个历史进程变得有血有肉、触手可及。
评分这部新作的阅读体验,简直就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尘封岁月的幽深门扉。作者以一种近乎历史侦探的敏锐和细腻,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远比教科书上描绘得更为复杂、更具张力的学术图景之中。它不仅仅是罗列史料,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传统”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脉络和地理环境中生根、分化、乃至对抗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边缘人物和非主流学派时的那种尊重与审慎。那些被主流叙事遮蔽的声音,在作者的笔下重新获得了清晰的轮廓和鲜活的生命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琢磨那些关于“地方性知识”和“国家视野”之间微妙拉扯的论述。这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中国考古学发展脉络的理解,发现其中隐藏着太多未被充分发掘的活力与冲突。整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张力,让人读起来心潮澎湃,深感知识的重量与魅力的交织。
评分我看了一下,有些没看懂
评分徐坚,2000年获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学位,同年起任教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南中国即东南亚大陆地区考古学、艺术史和物质文化。2005-2006年担任美国巴德学院访问助理教授,2008年获法国高等人文研究基金会爱马仕学人资助。2004年以来的主要研究项目包括美国温纳-格兰人类学基金会支持的中国考古学史口述史项目,大英图书馆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支持的西南中国濒危文化研究,日本住友财团支持的鸟居龙藏研究等项目。翻译出版了《考古学思想史》、《阅读过去》、《艺术中国》和《理解早期文明》等多种经典著作,在《汉学研究》、《新史学》、《历史人类学学刊》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
评分单位订购的,对专业人员很有用。
评分“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年)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评分东胡族系,源远流长。除两汉时的乌桓和鲜卑外,魏晋以后有由鲜卑分化出的段部(徒何)、慕容(吐谷浑在内)、宇文、拓跋、秃发、乞伏等部;北魏时又有柔然;唐末五代十国时继起的还有契丹、库莫奚、室韦,及辽、金时兴起的蒙古,都是属于东胡一系。本书断限,即上起早期东胡,下讫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蒙古,内容遍及东胡各族的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政权组织、文化习俗、部落兴衰、政治演变,及与他族、特别是汉族的关系,均拟作一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叙述,因贯通上下左右,实际上是一部“东胡通史”。
评分好。有参考价值,花功夫,有思考。
评分5理论基础
评分第七章 复原之术:基于古董市场重建的考古学
评分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很早就有学者注意到进行古代遗迹考察和古代遗物研究的重要价值。产生于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具有一定学术系统的"金石学",到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更为发达,最终形成了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以田野调查发掘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较迟。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派遣的探险家、考察队,曾潜入中国边疆地区进行活动。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学术机关开始进行周口店、殷墟等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调查发掘遍及全国各个地区,逐步建立起完备的中国考古学体系。考古学是研究如何寻找和获取古代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以及如何依据这些遗存来研究人类历史的一门学科。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词翻译而来的。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