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 260-2011·备案号J 1229-201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检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est of Heating & Ventil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Engineering]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 260-2011·备案号J 1229-201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检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est of Heating & Ventil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Engineeri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编
图书标签:
  • 采暖通风
  • 空气调节
  • 工程检测
  • 技术规程
  • JGJ/T 260-2011
  • 行业标准
  • HVAC
  • 工程质量
  • 检测技术
  • 建筑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21075
版次:1
商品编码:1097374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est of Heating & Ventil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Engineering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 260-2011·备案号J 1229-201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检测技术规程》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基本规定,基本技术参数测试方法,采暖工程,通风与空调工程,洁净工程,恒温恒湿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T 260-2011·备案号J 1229-201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检测技术规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基本规定

3 基本技术参数测试方法
3.1 一般规定
3.2 风系统基本参数
3.3 水系统基本参数
3.4 室内环境基本参数
3.5 电气参数和其他参数
3.6 系统性能参数

4 采暖工程
4.1 一般规定
4.2 水压试验
4.3 冲洗与充水试验
4.4 试运行与调试检测

5 通风与空调工程
5.1 一般规定
5.2 严密性试验
5.3 水压试验
5.4 冲洗与充水试验
5.5 试运行与调试检测

6 洁净工程
6.1 一般规定
6.2 高效过滤器扫描检漏
6.3 生物洁净室微生物检测
6.4 洁净室微振检测
6.5 围护结构表面导静电性检测
6.6 洁净室气流检测
6.7 非单向流洁净室自净能力检测
6.8 围护结构严密性检测
6.9 围护结构防渗漏检测

7 恒温恒湿工程
7.1 一般规定
7.2 室内温度检测
7.3 室内湿度检测
7.4 室内噪声检测
7.5 室内振动检测
本规程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6.1一般规足
6.1.4通常工程调试时的检测为空态,工程验收的检测为空态或静态,工程使用验收和日常监测为动态。空态通常是指全部建成且设施齐备,净化空调系统运行正常,只是没有生产设备、材料及人的洁净室状态。静态指全部建成且设施齐备,净化空调系统运行正常,现场没有人员。此时生产设备已安装完毕而未运行的洁净室状态;或生产设备停止运行并进行自净达到规定时间后的洁净室状态;或正在按建设方(用户)和施工方商定的方式运行的洁净室状态。动态通常是指全部建成、设施齐备,正在以规定的模式运行,且现场有规定数量的人员正以商定方式工作的洁净室状态。通常在静态的定义上有些分歧,在《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IS014644上,将静态定义为“在全部建成、设施齐备的洁净室中,已安装好的生产设备正在按用户和供应商商定好的方式运行,但场内没有人员。”《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ISO14644规定设备运行却无人员在场,侧重高自动化程度的电子厂房,并不适用于所有洁净室。通过与ISO工作组的交流,认为不同行业的洁净室应针对行业特点对运行状态进行定义,《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IS014644中的定义偏向于自动化程度高的生产厂房。在新版欧盟《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中,对静态的定义也作了修改。
6.1.7新增项目如甲醛、氨、臭氧、二氧化碳等的检测,是环保要求的新需要,突显对洁净室质量要求的提高。分子态污染物和表面洁净度则是国际上新出现的内容,在国际标准中也无具体方法。在现行国家标准《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591中,根据相关资料和企业实践作了相关规定。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检测技术规程》(JGJ/T 260-2011)的图书简介,内容将围绕该规程之外的领域展开,并尽量详尽地描述这些其他主题,以满足不包含原规程内容的具体要求。 --- 图书名称:现代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效优化设计规范精选 内容简介 本手册汇集了当前建筑工程领域中,与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HVAC)系统设计、性能评估及运行优化息息相关,但不直接涵盖《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检测技术规程》(JGJ/T 260-2011)中特定“检测技术”范畴的专业技术内容。本书旨在为建筑设计院工程师、设备制造商、物业管理人员以及相关科研人员,提供一套前瞻性的、侧重于系统设计理念、能效评估方法及前沿控制技术的参考资料。 本书的结构分为五个核心部分,全面覆盖了现代建筑环境控制系统的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关键环节,重点突出了从宏观系统规划到微观构件选型的设计决策支持。 第一部分: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导论 本部分聚焦于建筑环境工程在可持续发展大背景下的定位与责任。它详细阐述了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如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LEED等)对暖通空调系统的具体要求和指标设定。 核心内容包括: 1. 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的系统集成挑战: 探讨如何将高效率围护结构、可再生能源系统与传统HVAC系统进行无缝集成。特别分析了集成设计阶段的热负荷与冷负荷的动态平衡计算方法,强调了相变材料(PCM)和智能遮阳系统对减少峰值负荷的贡献。 2. 生命周期评价(LCA)在暖通设备选型中的应用: 阐述了超越初始投资和运行能耗(O&M)的LCA方法论。介绍了如何量化设备从原材料开采、制造、运输、使用到最终报废回收整个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帮助工程师做出更具环境责任感的设备选型决策。 3. 室内空气质量(IAQ)的“健康”指标体系: 区别于侧重于“达标”的检测规程,本部分深入探讨了超越GB/T 18883-2002的更高层次的健康指标,如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长期暴露风险评估、PM2.5的动态去除效率分析,以及生物污染物的控制策略(如霉菌孢子和细菌的抑制技术)。 第二部分:先进热源与冷源系统的优化配置 本部分完全脱离了对现有系统性能的现场测试方法,转而专注于下一代高效热源和冷源设备的选型、系统化整合及运行策略的制定。 核心内容包括: 1. 地源热泵与水源热泵系统的深度耦合技术: 详细分析了耦合土壤导热系数波动、地下水温变化对系统COP(性能系数)的影响模型。内容涵盖了非均匀换热场的建立、补热/散热平衡的长期规划,以及与区域供能网络接口的优化设计。 2. 吸收式制冷与工业余热回收的集成设计: 重点介绍如何将中低温工业余热(如数据中心废热、工艺冷却水)转化为有效制冷量。包括对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在部分负荷工况下的性能衰减曲线分析,以及如何通过热力平衡调节器实现热源与冷源的动态匹配。 3. 模块化冷水机组的集群控制与能耗优化: 探讨了多台冷水机组(Chiller)在变负荷下的最优组合运行策略,超越了简单的“先开谁”的逻辑,引入了基于预测控制(MPC)的群控算法,以最小化系统总电耗。 第三部分:末端设备与空间热湿负荷的精确建模 本章强调的是在设计初期,如何利用高级计算工具对建筑空间内的热湿传递过程进行精确预判,而非事后检测其是否符合标准。 核心内容包括: 1. 动态热湿负荷计算软件的应用与校准: 详细介绍了国际主流的动态模拟软件(如EnergyPlus, TRNSYS)在处理复杂建筑形态、遮阳变化及人员活动模式时的建模技巧。重点在于如何根据当地气候特征数据调整软件内部的默认参数,以提高模拟的准确性。 2. 辐射供暖/制冷系统的流体动力学分析: 针对地板辐射、墙面辐射系统的设计,内容涵盖了水力平衡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使用CFD(计算流体力学)软件模拟室内表面的温度分布均匀性,避免局部过热或过冷点。 3. 新风与渗透/渗漏的量化分析: 研究了建筑气密性对新风系统设计的影响。通过建立渗透/渗漏流量与室内外压差的指数关系模型,评估了传统新风量计算在低能耗建筑中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基于室内空气品质(IAQ)需求的自适应新风量调节方案。 第四部分:智能楼宇与系统集成控制策略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HVAC系统实施有效的、前瞻性的运行管理,目标是实现系统运行效率的最大化和用户舒适度的稳定化。 核心内容包括: 1. 楼宇自控系统(BAS)的深度集成与数据挖掘: 探讨了如何将HVAC、照明、安防、电梯等子系统数据在统一平台(如BACnet/IP或LonWorks网络)上进行融合。内容侧重于数据清洗、异常值识别及构建“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模型,用以辅助故障诊断。 2. 基于人工智能的负荷预测与预调节控制: 详细介绍了如何结合天气预报、历史运行数据和室内人员密度信息,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如LSTM、随机森林)对未来24小时的冷/热负荷进行高精度预测,从而提前调整机组启停和变风量(VAV)箱的位置,减少系统响应滞后带来的能耗浪费。 3. 故障检测与诊断(FDD)的软件实现: 介绍了构建FDD逻辑算法的步骤,例如使用“残差分析法”来识别传感器漂移、执行器卡滞等隐蔽性故障,而非依赖于物理设备检测的传统手段。 第五部分:非常规环境控制案例研究与经验总结 本章通过一系列非典型的工程案例,展示了上述设计与优化理论在复杂环境中的实际应用。 核心内容包括: 1. 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的冗余设计与能效提升: 分析了利用列间/行间冷却技术(In-Row Cooling)和冷/热通道封闭技术,如何将PUE(电能使用效率)从1.8优化至1.3的实践经验。 2. 洁净室气流组织与压力梯度的精细化设计: 针对制药和电子行业的高标准洁净度要求,研究了层流/紊流的转换区域控制、静压箱设计对送风均匀性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压力传感矩阵实现对泄漏点的实时定位。 3. 历史建筑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挑战: 探讨在无法对建筑外围结构进行大改动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局部优化(如改造送风道、加装热回收装置)实现显著节能目标的策略性选择。 --- 总结: 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从“设计优化”到“运行管理”的完整框架,专注于前沿技术、高级计算方法和可持续性目标,是理解现代建筑环境工程未来发展方向的必备参考书。它不涉及现有标准的具体检测流程或合规性判定,而是专注于如何超越标准要求,构建更高效、更智能、更绿色的建筑环境系统。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在逻辑结构和章节间的衔接处理上存在明显的跳跃性,使得构建一个完整的、线性的检测思维变得非常困难。它似乎将来自不同专家小组的知识点生硬地拼凑在了一起,章节之间缺乏必要的过渡和总结性的引导。比如,在描述暖气片水力平衡测试时,它突然插入了一段关于水泵选型的基本原则讨论,这段内容放在前期的设计规范中可能更合适,突然出现在检测流程中,会让人感觉思路被打断,需要反复回顾前面的章节才能理解这次检测的深层目的。这种结构上的破碎感,严重阻碍了读者(尤其是在学习阶段的读者)对整个暖通空调检测体系建立起一个宏观的认知框架。我不得不自己动手绘制大量的流程图和知识结构树,试图将书中分散的知识点重新串联起来,才能勉强理解全套检测工作应当如何系统地展开,这无疑是加重了读者的认知负担,使得这本书的“学习工具”属性大打折扣,更像是一本零散笔记的汇编。

评分

这本书在对检测结果的判断标准和不合格项的处理流程方面的描述,显得极其保守和模糊,这在实际工程管理中是相当棘手的。它列举了大量的允许偏差范围(Tolerance),但对于超过这些偏差时,应该采取何种升级的复检程序,以及报告中应当如何详细记录不合格项的性质和整改建议,这本书都没有给出明确的、可量化的指导框架。举个例子,当一次新风机的风量测试结果略微低于设计值的5%时,是应该立即要求整改并进行二次测试,还是允许在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观察?标准中对此类“灰色地带”的处理方式语焉不详,这使得不同项目经理在执行验收时可能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从而引发不必要的合同纠纷。一本合格的规程应当是裁判员的判词,清晰无歧义,而这本书更像是提供了双方的论据,却把最终的裁决权完全推给了执行者,这极大地增加了现场检测工作的风险性和主观性,让人在做决策时心里没底。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专业术语的运用,让我感觉像是回到了大学课堂上阅读那些晦涩难懂的教材,完全没有体现出“规程”应有的清晰、简洁和可执行性。它似乎更侧重于从理论推导的角度去阐述某些检测指标的合理性,而不是直接给出操作人员在现场需要遵循的SOP(标准操作程序)。例如,在描述空调机组的冷量测试时,它用了大段篇幅来解释热力学公式的推导过程,但对于现场使用特定仪器时,数据采集的频率、环境温湿度的控制范围等最实际的操作细节,反而一带而过,描述得非常含糊。这使得我——一个有着多年现场经验的工程师——在试图将书中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的竣工验收环节时,发现很多地方需要凭借我自己的经验去“脑补”和“填补空白”,这完全违背了一本规范性文件应当提供的确定性和指导性。如果目的是为了规范行业操作,那么语言就应该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直接,而不是像这本厚厚的书一样,充满了不必要的冗余和理论的“灌水”,使得真正有用的操作指导被淹没在了学术性的讨论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简直是灾难性的,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像是捧着一本九十年代的复印件。纸张的质量非常一般,拿到手里轻飘飘的,而且油墨印得不是很均匀,有些图表的线条看着模模糊糊的,需要凑得很近才能看清那些密密麻麻的参数和表格。内页的布局也极其混乱,很多关键的术语和定义都没有采用加粗或者斜体来突出显示,导致我在快速查阅某个特定检测步骤时,眼睛需要费力地在文字海洋中搜寻。更别提索引部分了,找起来简直让人抓狂,很多我期望能找到的关键词在索引里根本找不到对应的页码,这对于一本技术规范类的书籍来说是致命的缺陷。我花了大量时间试图理解其中关于风管漏风率的测试方法,结果发现相关图示的标注非常不清晰,箭头指向不明,让我对标准流程产生了极大的困惑,感觉编写者在设计这本书的实体呈现时完全没有站在一线工程师的角度考虑实际操作中的便利性。这种缺乏对读者体验的关怀,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仅仅是作为资料存档都显得有些勉强。

评分

我本来是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详尽的、覆盖所有常见机电设备的检测清单和流程图,尤其是在涉及新型变频系统和全热交换设备时。然而,这本书似乎停留在相对传统的HVAC系统检测范畴内,对于近些年来快速普及的智能楼宇控制系统(BMS)与暖通设备的集成检测,几乎没有提及任何指导性的内容。比如,如何评估BMS反馈的能耗数据是否准确,如何进行联动测试,这些对于现代建筑的能效评估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书中完全是空白。翻阅目录,我发现它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解传统的压力、温度、流量测量方法的理论误差分析,这固然重要,但对于一个身处2011年之后技术飞速发展的行业来说,这种内容的权重分配显得非常不合时宜。它更像是一本在技术变革前夕定稿的标准,缺乏对行业前沿技术应用的预见性和指导性。我拿着这本书,感觉自己手里拿的不是前进的标尺,而是一份详尽的历史回顾资料,对于指导我完成手头的尖端项目,帮助微乎其微。

评分

正版图书,送货速度快,服务态度好!

评分

一本实用性的规范书籍,可以作为参考书籍

评分

正版图书,送货速度快,服务态度好!

评分

正版图书,送货速度快,服务态度好!

评分

正版图书,送货速度快,服务态度好!

评分

正版图书,送货速度快,服务态度好!

评分

一本实用性的规范书籍,可以作为参考书籍

评分

正版图书,质优价廉。

评分

正版图书,质优价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