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必读本

孟子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必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孟子
  • 儒家经典
  • 国学
  • 中华国学经典
  • 先秦
  • 思想
  • 哲学
  • 文化
  • 传统文化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书坊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514
商品编码:1098758781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商品名称 孟子
作 者 孟子
市场价 12
ISBN号 9787550243514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 2015-07-01
页 码 160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必读本:孟子》乃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
孟子名轲,表字无传,战国时期邹国人。具体生卒年不详,乃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孟子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学说与教育观念,又对其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与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也开始发展起来,孟子在百家争鸣时,有力地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并且确立了自己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成绩仅次于孔子。后来,随着儒家学说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必读本:孟子》是记录体散文,有很多长篇大论,多了一些机智的辩论。其写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必读本:孟子》均为七卷,本书将七卷分为了14个部分,精选了其中*为著名的篇章。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本书还对每篇文章进行了注释、翻译与读解,让读者能够更加了解孟子的思想、学说。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卷一 梁惠王上
卷二 梁惠王下
卷三 公孙丑上
卷四 公孙丑下
卷五 滕文公上
卷六 滕文公下
卷七 离娄上
卷八 离娄下
卷九 万章上
卷十 万章下
卷十一 告子上
卷十二 告子下
卷十三 尽心上
卷十四 尽心下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必读本:孟子》:
卷一梁惠王上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⑥。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⑦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⑧。未有仁而遗⑨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前400—前319),因其即位九年时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又被称为梁惠王。
②叟:对老人的尊称,这里代指孟子。
③亦:只,仅。
④士庶人:士与庶人。代指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⑥万乘(shèng)、千乘、百乘之家:拥有封地的公卿大夫。公卿的封邑大,拥有千乘兵车;大夫的封邑小,拥有百乘兵车。
⑦苟:如果。
⑧餍(yàn):满足。
⑨遗:遗弃,丢弃。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开口问道:“老先生,您千里迢迢赶来,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为什么要说利呢?我看只要说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做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利于我的封地’,士人与百姓说‘怎样对我自身有利’,结果从上到下都在争夺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在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将它的君杀死的人,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公卿;在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将它的国君杀死的必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公卿大夫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占据了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占据了一百辆,他们所拥有的不能算是不多。可是,如果将‘利’放在‘义’的前面,不争夺国君的地位,他们是无法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听说过讲‘仁’的人会抛弃父母,也没有听说过讲‘义’的人会不顾君王。因此,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何必要去讲
‘利’呢?”
[解析]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就曾提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仅为人处世要以此为准则,治理国家也应该如此。荀子在《荀子·大略篇》中认为,盛世重义,乱世重利。司马迁在读《孟子》时,也曾感慨利乃天下大乱之根本。因此,君子不能言利,乃是儒家历来的传统。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①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②:‘经始灵台③,经之营之,庶民攻④之,不日成之。

《大学》与《中庸》:照见古圣先贤修齐治平的智慧之光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儒家思想更是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塑造民族精神与价值体系的重要力量。《大学》与《中庸》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以其深刻的哲理、严谨的逻辑和普适的智慧,照亮了无数仁人志士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它们并非抽象的理论说教,而是蕴含着实践路径和人生智慧的宝贵财富,值得每一位追求个人成长、社会进步的现代人细细品味与践行。 《大学》:格物致知,安民济世的实践蓝图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其核心在于阐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凝练地概括了儒家对于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根本追求。“明明德”意味着彰显和发扬我们与生俱来的善良本性,不断净化心灵,使之光辉灿烂,不被外界的污浊所蒙蔽。“新民”则进一步将这种内在的光辉推己及人,引导他人更新善行,共同追求进步。“止于至善”则是将这种不断向上、向善的精神,引导至最高、最完美的境界。 《大学》并非止步于此,它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一套完整而富有逻辑的“三纲八目”的学习和实践路径: 三纲: 1. 明明德: 如前所述,这是根本,是出发点,是个人内在的觉醒与升华。 2. 亲民(新民): 这是外延,是将个人的德性光辉,由己及人,让周围的人也受益,共同进步。 3. 止于至善: 这是目标,是终点,是追求一种理想的、完美的、和谐的状态,无论是个人生命还是社会秩序,都达到最完美的境地。 八目: 这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也是从内到外、从个体到群体的层层递进的过程。 1. 格物: 这是起点。在儒家思想中,“格物”并非仅仅是研究事物的外部形态,更重要的是探究事物的道理、本质和规律。通过观察、体验、思考,深入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认识到其中蕴含的普遍性的“理”。例如,研究自然规律,便是认识“天理”;研究人情世故,便是认识“人情之理”。这种“格物”的过程,是去除偏见、矫正认识、培养洞察力的关键一步。 2. 致知: 在“格物”的基础上,“致知”则意味着将所得的知识、道理,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的真知灼见。这是一种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融会贯通,使其不再是死的文字,而是活的智慧,能够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理解了道理,才能生发真诚的认识。 3. 诚意: 这是“致知”的升华,也是个人修养的关键。当一个人真正认识到事物的道理,并内化为自己的真知后,就需要将这种真知转化为真诚的意愿。也就是说,心底没有欺骗自己,没有不真诚的想法,所有思虑和行动都发自内心的真实,不虚伪,不伪装。这是一种内心的 purity,是走向更高德行的基础。 4. 正心: “诚意”之后,“正心”便是进一步净化和端正自己的内心。它要求我们去除杂念,克制私欲,使自己的心灵达到一种平和、宁静、公正的状态。一个端正的心灵,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更好地践行“明明德”。不为私欲所扰,不为外物所惑。 5. 修身: “正心”是内在的功夫,而“修身”则是将内心的端正,体现在外在的言行举止上。这包括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培养良好的品德,使自己的言语、行为都合乎道德规范,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修身是内圣的基础,也是外王的前提。 6. 齐家: 当一个人能够修养自身,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之后,自然会将这种影响推及到家庭。“齐家”意味着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使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尊老爱幼,互相扶持,形成良好的家风。一个和睦的家庭,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7. 治国: 能够“齐家”的人,其管理能力和德行,也足以治理国家。 “治国”就是运用个人修身和社会治理的智慧,制定正确的政策,管理好国家事务,使国家安定、繁荣、人民幸福。这需要政治家的远见、仁德和能力。 8. 平天下: 最终的理想目标,便是“平天下”。这不仅仅是指战争的平定,更是指实现天下大同,让整个世界都达到和谐、安宁、公平、繁荣的理想状态。这是儒家“仁”的最高体现,也是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 《大学》的这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清晰地展现了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内在联系。它强调,一切的成就,都始于个体的内在修养,由内而外,由近及远,最终才能影响和改变世界。这种“内圣外王”的理念,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家和思想家奉行的圭臬,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学习《大学》,就是学习如何从一个独立的个体,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有能力、能够影响和造福社会的伟大人物。 《中庸》:持中守正,致敬人事万物的微妙之道 《中庸》原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与《大学》同为“四书”之一,其作者被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与《大学》的实践性、路径性稍有不同,《中庸》更侧重于阐述一种宇宙人生的大道,一种“中庸”的哲学思想,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把握这种“中庸”之道。 《中庸》开篇即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句话,揭示了人性的本源、人生追求的方向以及教育的目的。 天命之谓性: “天命”并非指某种外在的神灵旨意,而是指宇宙的根本法则,是自然赋予的、本然的、先天的属性。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天生就具有一种本然的、纯粹的、善良的“性”,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这种“性”就是我们内在的德性、潜能,是一种未经污染的、纯粹的“真”。 率性之谓道: “道”在这里指的是一种普遍的、客观存在的规律,是人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人生道路。而“率性”则意味着遵循我们本然的“性”,顺应天性,不违背自然法则,不强求,不悖逆,这样所走的道路,就是“道”。也就是说,以我们本真的“性”为指导,去实践生活,去认识世界,去与人交往,这就是“道”。 修道之谓教: “教”是指教育,是学习和践行“道”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性”,学习如何“率性”,最终达到“道”。这是一种引导、启发、培养的过程,旨在帮助人们发现并践行自己内在的善良与智慧。 《中庸》的核心思想便是“中庸”。“中庸”并非指折中主义、骑墙派,更非平庸、妥协。它是一种智慧的、恰到好处的、动态平衡的境界。 “中”: 指的是不偏不倚,不走极端,适度。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情境和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达到最恰当、最适宜的状态。 “庸”: 指的是平常、经常、恒常。它强调的是将“中”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方式,而非偶尔为之的表演。 因此,“中庸”是一种在不确定和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内心平衡,做出最恰当选择的智慧。它要求我们: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在情感尚未表现出来的时候,保持内心的平静、稳定和公正,不被任何情感所左右。这是“中”的萌芽状态,是尚未发生变化时的“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当情感得以表达,并且都符合适当的节度、分寸时,就达到了“和”。“和”是“中”的动态体现,是将“中”的原则,恰当地应用于具体情境,达到和谐、协调的状态。 《中庸》还强调了“诚”的重要性。“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是宇宙万物最根本的属性,也是人最应该追求的品质。“诚”意味着真实、真诚、不虚伪,是“格物致知”的内在驱动力,也是“修身”的根本。一个“诚”的人,能够真实地认识自己,真实地对待他人,真实地面对世界,才能真正地做到“率性”而行,达到“至诚”的境界。 《中庸》所描绘的“至诚”境界,是一种超越个体局限、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最高状态。圣人能够“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就是因为他们达到了“至诚”。这种境界,虽然高远,却指引着人们不断追求卓越,不断完善自我。 《大学》与《中庸》的时代回响 《大学》与《中庸》这两部经典,共同构成了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石,它们以不同的侧重点,共同阐述了儒家对于个人修养、社会治理以及宇宙人生的深刻洞见。 《大学》 强调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实践路径,它像一张精密的蓝图,指导我们如何一步步实现从个体觉醒到社会贡献的伟大转变。它的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我们看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通过一套系统的方法论来实现的。 《中庸》 则更侧重于一种“恒常之道”的哲学思考,它提醒我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如何保持内心的稳定与平衡,如何在原则与灵活之间找到恰当的度,如何以真实而真诚的态度去面对一切。它给予我们一种处世的智慧,一种安顿身心的哲学。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大学》与《中庸》的智慧,依然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对于个人而言, 它们提供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论,帮助我们认识自我,净化心灵,培养坚定的意志和高尚的品德,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对于社会而言, 它们为和谐的家庭、有序的国家、乃至和平的世界,提供了思想的根基和实践的指引。它们强调的仁爱、诚信、责任、和谐等价值,正是构建美好社会所不可或缺的基石。 阅读《大学》与《中庸》,并非仅仅是阅读历史,更是与古圣先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智慧,穿越千年,依然能够启迪我们的心灵,指引我们的方向。在复杂的世界中,不妨静下心来,翻开这两部经典,去体味那份宁静致远的智慧,去寻找那份安顿身心的力量,去践行那份照亮人生、温暖世界的儒家精神。它们是我们了解中华文明、传承优秀文化、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宝贵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自从读了这本《孟子》,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发生了 subtle 的变化。我一直以为儒家思想是讲究循规蹈矩,但孟子的思想却充满了批判和革新精神。他对“君权神授”的挑战,对“民意”的重视,让我看到了儒家思想的另一面。他关于“性善论”的论述,虽然存在争议,但其中蕴含的对人性的积极肯定,以及对个体道德修养的强调,至今仍有重要的意义。我尤其欣赏他那种“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态度,鼓励我们要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智慧的孟子,他不仅仅是古代的圣贤,更是我们今天可以学习和借鉴的榜样。这本书让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华文化的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穿越时空的对话录!读《孟子》,最让我震撼的是他那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精神。在当今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重温孟子对于“仁政”的论述,对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强调,实在是如饮甘泉,涤荡心灵。我常常在想,如果今天的领导者们都能像孟子一样,将民众的福祉放在首位,那么这个世界该会有多美好?他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提醒着我们人性的根本善意,即使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也应该坚守道德底线,不忘初心。而且,孟子在论辩时的逻辑严谨,旁征博引,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说服,被引导。我特别喜欢他那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寥寥数语就道出了取舍的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迹,更是指引我们如何在复杂世界中安身立命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本《孟子》真的太有力量了!我常常在加班疲惫的时候,随手翻开一页,那些充满智慧的语句就能让我瞬间振奋。最吸引我的是孟子那种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他对“王道”的阐述,虽然在现实中可能难以完全实现,但那种“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学习和践行的。他对于“民本”思想的深刻理解,以及如何通过“德政”来赢得民心的论述,即使放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我喜欢他那种不畏权贵的勇气,敢于直言进谏,这种风骨让人敬佩。而且,孟子在论述问题时,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人心悦诚服。读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一个古代的思想家,更是与一个伟大的灵魂对话,从中获得心灵的滋养和成长的动力。

评分

这套《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真是太吸引人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拿到这套书,尤其是其中的“儒家经典必读本”,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古圣先贤智慧殿堂的大门。我最喜欢的是书的装帧设计,古朴典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非常有质感。而且,字体清晰,纸张柔韧,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最重要的是,这套书的内容编排也非常人性化。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经典,而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整理,让初学者也能轻松入门。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配上了通俗易懂的译文和精辟的注释,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本意,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每次翻开这本书,我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养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

读《孟子》这本书,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浩然之气”的论述印象深刻。那种“集义所生,义何大哉”的精神力量,让人觉得充实而强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挑战和诱惑,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内心的坚定和高洁,孟子的思想给了我很多启发。他不仅仅是提出了理论,更是通过许多生动的例子来论证,比如他与齐宣王的对话,将抽象的道德理念具象化,让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发现,孟子所倡导的“仁爱”、“义气”、“礼仪”等儒家核心价值观,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反而愈发显得珍贵。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而孟子恰恰提供了一个精神的锚点,帮助我们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灵魂的洗礼。

评分

商家赠品,家里虽然已经有人,送人吧也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想好好学习一下四书五经

评分

书很好,价格又便宜送货快

评分

书本到货几天了,在保安室里,周末没有取。书比较小,比想象中效果差了点。

评分

可以

评分

书纸还行,给孩子买的的,希望喜欢。

评分

好书,值得一看,一辈子的学习。

评分

还不错,简朴价低,不错的商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