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兵家谋略以《孙子兵法》为代表,主要侧重于军事领域;法家谋略以《韩非子》为代表,主要侧重于政治领域;纵横家谋略以《鬼谷子》为代表,主要理于外交领域的话,那么,唐代赵蕤的《国学经典:长短经(套装上下册)》则集中国古代谋略之大成,大到治国用兵、识人用人,小到世故人情、生活智慧,一网打尽,全方位、多角度地阐释了中国古代的谋略思想。本书在恢弘的历史画卷的展示中升华出谋略的内核,在鲜活生动的历史事件和生活故事的叙说中剔透出谋略的真谛,读之,既回肠荡气,又情趣盎然,令人掩卷难忘。
赵蕤(ruǐ)字太宾,梓州盐亭人(今四川省盐亭县两河镇赵家坝人),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卒于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赵蕤读百家书,博于韬略,长于经世。由于他出生在木融合、大统一、大团结的“开元盛世”,缺乏战国时期那种人分裂,大动乱、人辩论的政治环境,加上他视功名如粪土,视富贵如浮云。所以采取了“夫妇隐操,不应辟召”的处世态度。
他自幼好帝王之学,“博学韬衿,长于经世”,并且“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因此闻名于当世。唐玄宗多次征召,他都辞而不就,过着隐居的生活。大诗人李白对他极为推崇,曾经跟随他学习帝王学和纵横术,时称“赵蕤术数,李白文章”。赵蕤和李白是唐代的“蜀中二杰”,李白师承赵蕤的儒家风范、道家思想和豪侠性格,青胜于兰,如虎添翼。
赵蕤的生平事迹,刘煦的《旧唐书》和欧阳修的《新唐书》皆未立传。唯北宋孙光宪的《北梦琐言》和清代纪晓岚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他的事迹有简历和传略可查。
赵蕤的代表作为《长短经》,又叫《反经》。《长短经》成书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共九卷64篇,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杂家和阴阳家思想之大成,是黑白杂揉之书,以谋略为经,历史为纬,记述国家兴亡,权变谋略、举荐贤能、人间善恶四大内容,又以权谋政治和知人善任两个重点为核心;此书高妙完美,天人合一,振聋发聩,警世惩恶,是难得的谋略全书。
刘国建,男,198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铁道警察学院学报主编。曾主编《中国谋略事典》《孙子兵法辞典》主要著作有《权谋学》、《权谋巅峰纵横家》、《铁血温情----孙子兵法的人性之美》等。
★长短之学和太极拳的原理一样,以四两拨千斤。
——南怀瑾
《左传》日:“周内史叔服如鲁①,公孙敖闻其能相人也,见其二子焉。叔服日:谷也食子,难也收子。谷也丰下,必有后于鲁国。”
《汉书》日:“高祖立濞为吴王②。已拜,上相之日:汝面状若有反相,汉后五十年后,东南有乱,岂非汝耶·天下一家,慎无反!”
由此观之,以相察士,其来尚矣。故日:富贵在于骨法,喜忧在于容色。
[注释]
①内史:官名。西周始置。或称作册内史,作命内史。掌管著作简册,册命诸侯卿大夫,以及爵禄的废置。②濞:即刘濞。西汉诸侯王。刘邦侄,封吴王。后发动吴、楚等七国之乱,兵败被杀。
[译文]
《左传》说:“周朝内史叔服到鲁国,公孙敖听说他善于看相,就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引见给叔服看。叔服说:你的儿子谷会赡养你,儿子难会安葬你。谷是方形脸,后代定会在鲁国有作为。”
……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着实令人赞叹,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处理,都非常考究,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像我这样喜欢“啃”大部头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我个人对书中对于“名分与实际权力”之间关系的论述特别感兴趣。在古代的政治结构中,如何平衡君臣之间的微妙关系,如何利用看似虚无的名义去实现实质的控制,这些内容细致入微,令人叹服。书中对于不同类型人才的识别和驾驭,也提供了许多实操层面的建议。我曾尝试将书中的某些人才选拔原则,运用到团队建设中去,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因为它摒弃了许多现代管理学中略显理想化的部分,回归到了最本质的人性考量。这本书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来粉饰太平,它的语言是精炼而有力量的,每一个章节似乎都在向读者传递一种强烈的、务实的信号:要想有所成,必先洞察全局,并懂得何时进退。
评分这本《长短经》的典藏版,光是拿到手里,那沉甸甸的分量和散发出的那种古朴气息,就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我一直对古代的智慧和权谋之术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经典著作,总能在不经意间给人醍醐灌顶的启示。初读时,我特别留意了它对不同时代背景下君主治理国家的方略探讨,那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非常具有说服力。比如,书中对“时势造英雄”与“英雄塑时势”的辩证分析,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它不仅仅是教人如何成功,更是深入剖析了成功的底层逻辑,那些关于用人、察微、驭下的精妙论述,即便放在现代的管理学中,也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常常在思考,那些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是否也曾揣摩过书中的字句。布面精装的设计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每次捧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与古代智者的对话,让人心生敬畏。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和思想之深刻,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它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才能体会出其中三味的武林秘籍。
评分坦白讲,我之前也接触过不少关于古代兵法和权术的书籍,但大多流于表面或者过于偏重军事策略。然而,这本《长短经》给我的感觉是立体的、全面的。它的视野从庙堂之高延伸至江湖之远,对“德”与“术”的探讨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哲学高度。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关于“变通”的论述,书中反复强调“因时制宜”,告诫人们不可墨守成规。这在我看来,是全书最为宝贵的一点——它教导的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一套应对复杂变化的思维框架。每一次重读,我似乎都能从中领悟到新的层次。比如,上次读时,我只看到了表面的权谋,这次再看,却能体会到背后蕴含的深厚历史沧桑感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永恒性,即便时代变迁,人心和基本的社会逻辑似乎从未改变,而这本书正是捕捉到了这些不变的内核。
评分对于热衷于探究古代思想精髓的读者来说,这套典藏版无疑是值得珍藏的。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匠心,比如扉页的设计和内文的注释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二字的尊重。在内容方面,书中对“君臣共治”模式下各种潜在矛盾的预判和化解策略,分析得极其透彻。很多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内耗”问题,都能在这些古老的论述中找到影子。这本书并非是宣扬阴谋诡计,而是提供了一种深刻的“局外人视角”,教导我们如何抽离出来,冷静地审视局势的起承转合。它教会我们,真正的掌控力,源于对事物发展趋势的准确预判,而不是盲目的行动。读完之后,你会感到自己的心境似乎沉稳了许多,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变得更加宏大和深远。这真是一部让人受益匪浅的宝典。
评分拿到这套典藏版的时候,最先吸引我的是它的装帧工艺,那种低调而内敛的奢华感,非常符合对经典书籍的期待。我不是专门研究历史典籍的学者,更像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有着好奇心的普通读者。因此,我更看重的是阅读体验和知识的实用性。这本书里那些关于“权衡利弊”的论述,对我处理日常工作中的决策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不像某些哲学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非常直白甚至有些冷峻的笔触,揭示了人性和社会运行的某些基本规律。我尤其欣赏它对“攻守之势”的精妙划分,让我明白了在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何种姿态来应对挑战。这本书的内容仿佛是凝练了千百年来的经验教训,不带任何主观感情色彩,只是冷静地陈述事实和规律。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照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进行反思。说实话,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简单的“历史知识”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生存智慧的教科书,而且是那种教人如何保持清醒、不被表象迷惑的教科书。
评分经典好书,值得我们好好收藏!
评分布面精装,内容丰富,印刷清晰。
评分装帧不错,但翻译的感觉很一般。
评分还不错,注释水平略显不足
评分还没有看,中州出版社值得信赖
评分硬装感觉很好,难得的设计风格。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值得细细研读。
评分这本书很好啊。好好书。好
评分收到了,一本好书啊,外包装没问题,慢慢看吧。
评分纸质印刷一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