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书实在太“硬核”了,简直是为那些真正想在古诗文领域深挖下去的学子准备的“武林秘籍”。我抱着极大的热情翻开它,本以为能看到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诗篇的精美赏析,或者是一些通俗易懂的入门指南。结果呢,它直接把我拉到了一个更高阶的战场。内容详实得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各种版本的考据、流传的差异,还有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注疏,都被一丝不苟地梳理出来。初读时,我感觉自己像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努力跟上一个学识渊博的长者在学术殿堂里的快步前行。它不是那种让你轻松享受阅读乐趣的书籍,而是要求你拿出研究生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章节的背后,都凝结着作者大量的案头工作和对文献的深厚理解。对于那些只想快速了解唐诗宋词皮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显得过于冷峻和专业,但对于真正想触摸到古代文脉深处的人来说,它提供的参照系和研究框架是无可替代的宝贵财富。我必须承认,我暂时只能消化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内容,但光是目录的结构和引用的范围,就已经让我对古籍研究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厚重的册子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天哪,这得花多少时间才能读完?”它完全不像市面上那些装帧精美、配图丰富的“诗词鉴赏大礼包”。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完全不在于“美化”和“普及”,而在于“溯源”和“辨析”。它仿佛是一个古籍版本图书馆的目录索引被拆解、重组,然后附上了详尽的导读。当我试图在其中寻找某位大家的名篇是如何被后世注释和误读时,这本书立刻展现了它的威力。它不是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列出了所有关键性的参考版本,并指明了不同版本之间的细微差别是如何影响我们对原意的理解的。这种“授人以渔”的严谨,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同仁们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但对于我这样的普通爱好者,阅读体验则充满了一种“攀登高峰”的挫败感。它更像是一份给研究者使用的工具书,而不是面向大众的休闲读物。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古汉语基础和文献学的概念,否则很容易迷失在那些密集的引文和版本说明之中。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年代久远的古籍修复室,空气中弥漫着纸张和油墨混合的独特气味,一切都井然有序,但又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来吸引眼球,文字的风格是极其克制和精准的,每一个句子的背后都站着清晰的论点和详实的数据(文献引用)。我本来期待着能读到一些关于特定诗人群体生活状态的生动描绘,或是某个意象在不同朝代中的演变轨迹的感性剖析。然而,这本书的视角更为宏大和结构化,它更关注的是“这部书的材料是如何被筛选、记录和流传下来的”。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研究古诗文经典”的教科书的附件,而不是经典本身。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高强度的脑力训练,我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以防错过了某个关键的脚注或版本对比。它对阅读者的耐心和专注度要求极高,不是那种可以随手翻阅、放松心情的佳作。
评分如果用“地图”来比喻,这本书绝不是一张旅游景点导览图,而更像是一份详细到每一条小巷和地下管线的城市规划总图。它展现的是古诗文典籍在历史长河中蜿蜒曲折的生命历程,以及每一次重要的“改版”或“注释”所带来的意义。我原本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新鲜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诗歌解读视角,比如用现代心理学或社会学理论去剖析古人的情感表达。但这本书完全避开了这种“跨界”的尝试,它固守在文献学的阵地,用极其传统而又无可指摘的学术语言,描绘着古籍的“家谱”。阅读它,需要的是一种历史的耐心和对文本传承的敬畏心。它更适合那些需要撰写毕业论文,或者对版本校勘学有兴趣的进阶学习者。对于我而言,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接受一次严格的学术洗礼,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享受到的那些经典文本,背后是无数代人小心翼翼保护和辨析的结果。
评分我花了好几天时间,试图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宋词豪放派”与“婉约派”风格差异的经典论述或新颖见解,结果发现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完全不是沿着文学流派或风格谱系展开的。它的核心似乎在于对“重要文献源头”的梳理和评价。例如,它会花大量的篇幅去讨论某个重要的选本是如何在历史上被推崇或被冷落的,以及这种推崇或冷落背后隐藏的文化动机和学术标准。这种聚焦于“载体”而非“内容本身”的写法,初看起来非常反直觉。但深入思考后,我又理解了其价值所在——如果源头流传的文本本身就存在争议或版本混乱,那么所有的风格讨论都将是建立在沙丘之上的。因此,这本书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为所有后来的文学评论家打地基、铺设轨道的基础工作。对于我这样一个更偏爱文学鉴赏而非文献学的读者来说,如何将其中的严谨性转化为我自己的阅读启发,是我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评分·2014-2018年铁路机车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评分之前只知道葛老的禅宗研究很有一套,没想到文献功底如此扎实,受教了,好书,推荐购买~
评分为讲课买的书啊,不错啊
评分《古诗文要籍叙录》选取古代中国文学史上120种最重要的诗词和散文的总集(包括选集)、别集和诗文评著作,梳理这些文献的成书、刊刻、流传,考察其内容缺佚和真伪,讨论其选本和注本优劣。该书可作为一个简便有效的古典文学工具书,供研究者和爱好者使用。该书1988年由北京出版社第一次出版,原书名《历代诗文要籍详解》。本次再版由葛兆光先生撰写再版序言,另补充新出整理本情况以供参考。 葛兆光1950年生于上海,曾师从本书的另一位作者金开成先生(金开诚1932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51年至195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年后历任北京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副主任,无锡市江南大学书画研究所所长、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院长。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心理学、书法及戏剧等方面的研究,出版有《文艺心理学论稿》、《楚辞选注》、《金开诚文集》、《金开诚书画作品选》等著作,讲过《“中和中庸”思想的古为今用》等课程,在中华传统文化、文艺心理学、古文献学和书法艺术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葛兆光1984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1984年10月至1992年3月任江苏省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1992年至2006年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1968年上山下乡,1971年10月至1978年3月在贵州省凯里县砖瓦厂、农药厂、供销社当工人,1978年于当地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曾任扬州师范学院(今扬州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兼任国家古籍整理领导小组成员,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古文献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聘教授及日本京都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曾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正派、认真、不媚不俗构成了他鲜明的个性。他查资料,一定要找尽可能完整和独特的资料;他写文章,就一定要写出自己的风格;课程已教了多年,讲义内容却在不断更新,哪怕是只加一个小小的典故,他也都“精雕细刻”,“认真得近于刻板”。也许正是这一鲜明个性,才使得他在出版了《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汉字的魔方》、《想象力的世界》、《晚唐风韵》、《中国经典十种》、《中国禅思想史》、《中国古典诗歌基本文库·唐诗卷》等一系列在海内外颇具影响力的专著后,又花了近四年的时间,推出了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著作《中国思想史》权威人士评价读书“突破了以往描述观念的历史嬗变的思想史写法,试图从知识、思想与信仰三者的经纬交错中、从精英与世俗之间观念的互动中揭示中国文明构成及发展的复杂底蕴。”第一卷1998年5月出版,初版的一万册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售罄,各地仍需求甚殷,而且引发了“怎样重写学术史”的讨论,从理论上对史学传统与历史诠释等一系列重要课题提出了挑战,开创了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新篇章。
评分初识葛兆光先生是《汉字的魔方》,在国学这条路上越走越深之后,更加感到北大那几代人的成果是多么的厚重。
评分很喜欢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常识性读物,很有必要了解一下
评分花了功夫写的好书,很适合喜欢古典文学的人。
评分诗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