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好的书,质量也不错,值得收藏,尤其值得阅读。
评分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崇文总目跋》: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四十四。“《崇文总目》当时撰定诸儒,皆有论说。凡一书大义,为举其纲,法至善也。其后若《郡斋读书志》《书录解题》等编,成取法于此。故虽书有亡失,而后之学者览其目录,犹可想见全书之本末焉。范氏天一阁有藏本,展卷读之,只有其目,当日之叙释,无一存焉。乐平马氏《经籍考》,述郑渔仲之言以排斥诸儒,每书之下必出新意著说,嫌其文繁无用。然则是书因渔仲之言,绍兴中从而去其序释也。”案《经义考》卷二百九十四著录类朱氏案语与此略同。
评分明亡后,由于故园被清军圈占,孙奇逢举家南迁至河南辉县。夏峰村位于辉县苏门山下,紧靠名泉百泉,山清水秀,地僻清幽。工部侍郎马光裕赠以田庐,孙奇逢从此隐居夏峰。此间清廷多次征诏,甚至以国子监祭酒之职相聘,均遭拒绝,时人尊称其为“征君”。
评分速度快,品相新,绝度正版
评分先生集是清初理学家孙奇逢的文集,夏峰学派,创始人孙奇逢(1584—1675)。奇逢,字启泰,一字钟元,号夏峰先生。清保定容城(今属河北)人、此学派因其号而名。奇逢之学,原本陆象山、王守仁,晚而倾慕程、朱理学,“不欲制程朱陆王为二途”,故具有调和两派的特点。他曾选周敦颐、程颖、程颐、张载、邵雍、朱熹、陆九渊、薛□、王守仁、罗洪先、顾宪成等十一人为理学大宗。奇逢与黄宗羲、李□并称为清初三大儒,其门徒甚众,著名者有孙博雅、王余佑、汤斌、耿介、魏一□、耿极、张果中、薛风祚、马尔楹、高□、王之征、陈□、申涵光、崔蔚林、赵御众等。此学派以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实际。该派认为,“毋自欺”即是“致知”之首,唯毋自欺才能用好恶之实以至“自慊”,这便是“知至诚意”,“诚意工夫只一毋自欺便了”。慎独即毋自欺。独,不仅指此心初动之几,凡事物交集时、事物应酬。
评分评分
孙奇逢的书,收了,不错
评分孙奇逢(1585年-1675年),字启泰,号钟元。直隶保定府容城县(今属河北省)人。明末清初理学大家。学生包括费密[1]、申涵光[2]等。
评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八十四《崇文总目提要》:“原本于每条之下具有论说。逮南宋时,郑樵作《通志》,始谓其文繁无用,绍兴中遂从而去其序释。考《汉书?艺文志》本刘歆《七略》而作,班固已有自注。案欲驳郑樵之说,当详考《七略》《别录》之体例。今只举班固《汉书?艺文志》为说,不知樵说正是根据《汉书?艺文志》,是仍不足以服樵也。《隋书?经籍志》参考《七录》,互注存佚,亦沿其例。案《隋志》佳处在每类之序论。若只每书下注存佚,则其文亦已略矣。《唐书》于作者姓名不见纪传者,尚间有注文以资考核。后来得略见古书之崖略,实缘于此,不可谓之繁文。郑樵作《通志》二十略,务欲凌跨前人,而《艺文》一略,非目睹其书,则不能详究原委,自揣海滨寒唆,不能窥中秘之全,无以驾乎其上,遂恶其害已而去之。此宋人忌刻之故智,非出公心。厥后脱脱等作《宋史?艺文志》,纰漏颠倒,瑕隙百出,于诸史志中最为丛脞,是即高宗误用樵言,删除序释之流弊也。案《宋志》之丛脞,与郑樵绝不相干。宋人官私书目存于今者四家,晁氏、陈氏二目,诸家藉为考证之资,而尤袤《遂初堂书目》及此书,则若存若亡,几希湮灭。是亦有说无说之明证矣。”《崇文总目》之无序释,与郑樵初无关系。杭世骏《道古堂集》卷二十五已驳朱氏之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