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格局与景观恢复研究 [Forest Landscape Pattern and Landscape Restoration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of Yangtze River]

长江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格局与景观恢复研究 [Forest Landscape Pattern and Landscape Restoration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of Yangtze Rive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文发 等 著
图书标签:
  • 长江三峡
  • 库区
  • 森林景观
  • 景观格局
  • 景观恢复
  • 生态学
  • 遥感
  • GIS
  • 植被
  • 生态环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43055
版次:1
商品编码:1102802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长江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系列
外文名称:Forest Landscape Pattern and Landscape Restoration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of Yangtze Riv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长江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格局与景观恢复研究》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和3S技术,以长江三峡(本书简称三峡)库区TM影像及自然、社会和经济数据为基础,重点评价了三峡库区自然景观与环境特征,研究了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格局,探讨了森林景观恢复规划的技术与方法,并结合实际开展了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恢复的规划研究。全书包括4篇20章,系统地揭示了三峡库区自然景观分异与森林景观格局特征,提出了森林景观恢复的方法与途径,为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恢复与重建的规划与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本书是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在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恢复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成果,是森林景观生态研究人员、林业规划设计人员和森林景观管理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也可供生态规划、土地规划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借鉴。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三峡库区自然景观与环境特征
第一章 三峡库区概况
1.1 自然环境概况
1.1.1 地理位置
1.1.2 地形地貌
1.1.3 气候
1.1.4 水系
1.1.5 土壤
1.1.6 陆生生物资源
1.2 社会经济概况
1.3 土地利用概况
1.4 植被概况
1.5 物种多样性概况
第二章 基于GIS的三峡库区地形区域异质性评价
2.1 地形区域异质性评价方法
2.1.1 单因子评价模型
2.1.2 综合评价模型
2.2 库区地形单要素特征
2.2.1 海拔的区域异质性
2.2.2 起伏度的区域异质性
2.2.3 坡度的区域异质性
2.2.4 坡向的区域异质性
2.3 库区地形综合特征
2.4 小结
第三章 三峡库区1960-2006年气温与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3.1 气候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3.2 气温变化
3.2.1 气温时间序列变化分析
3.2.2 气温空间变化特征
3.3 降水变化
3.3.1 降水的时间序列变化分析
3.3.2 降水的空间变化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三峡库区降水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
4.1 降水侵蚀力值的计算与分析方法
4.1.1 侵蚀力计算
4.1.2 降水侵蚀力值的空间插值
4.1.3 降水侵蚀力值年内及年际变化特征的分析方法
4.2 三峡库区降水侵蚀力的特征
4.2.1 三峡库区降水侵蚀力的空间分布特征
4.2.2 三峡库区降水侵蚀力的年内分布特征
4.2.3 三峡库区降水侵蚀力的年际变化特征
4.3 小结
第五章 三峡库区土壤侵蚀定量估算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5.1 土壤可蚀性K值
5.1.1 土壤可蚀性K值的计算
5.1.2 三峡库区土壤类型组成及K值
5.1.3 三峡库区土壤可蚀性髟值的分布特征
5.2 土壤侵蚀定量估算
5.2.1 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
5.2.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5.3 土壤侵蚀强度及其分布特征
5.3.1 土壤侵蚀强度特征
5.3.2 不同高程带的土壤侵蚀特征
5.3.3 不同坡度的土壤侵蚀
5.3.4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特征
5.4 小结

第二篇 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格局
第六章 三峡库区森林植被分布的地形分异特征
6.1 三峡库区植被与环境因子数据库建立
6.2 三峡库区森林面积的地形分异特征
6.3 不同植被类型分布的空间分异
……
第三篇 森林景观恢复规划技术与方法
第四篇 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恢复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版

精彩书摘

休闲游憩廊道的美学特征主要包括沿途视域范围内植被色彩和树形的空间变化、季相变化以及与周围景观的协调性。景观评估是美学特征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有等距离专家组目视评测法、地图绘制法、模拟评价法、问卷调查法、遥感判读法等(余青等,2007),这些方法的共同点是利用被调查者(或专家)的心理感知对廊道视域景观进行评估。因此,最大可能包含多样的被调查者文化感知背景,有助于促进评估结果的代表性和真实性。但目前休闲游憩廊道规划设计对游憩者的活动特征重视不足,游憩活动特征是影响景观感知的重要因素,例如由于感知景观的速度差异,步行游憩廊道、机动车游憩廊道和河流游憩廊道中的游客对景观的视觉感知会有很大差别,因而,必须将游憩活动的特征(如旅游方式、游憩速度和季节特征等)集成到休闲游憩廊道美学设计与评估中,以更真实反映出使用者的美学体验。
休闲游憩廊道的设计应与区域风俗宗教习惯相适应,注重整合地方居民的认知及价值,能使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每一个场所的特性(朱强和刘海龙,2006)。景观文化是地方居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传承特征(肖笃宁等,2006),因此充分尊重和理解这些特征不但能促进廊道的规划实施,更能充分挖掘休闲游憩廊道的历史文化内涵,提升游憩价值。
廊道设计、旅游活动、体验设计,及旅游承载力之间的协调是休闲游憩廊道设计中的重要内容,这不仅能促进休闲游憩廊道结构功能的时空连续性,增强旅游者的安全,而且有助于平衡投资与经济收益之间的比例,从而提高廊道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休闲游憩廊道的设计应充分尊重游憩者感知和场所特征,不但强调对廊道景观、历史、生态等价值的保护,致力于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之间的平衡,而且更加强调遵循“人本关怀”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余青等,2007)。因此,在参与式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植被设计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途径,评估内容不仅要包括上述3个方面的内容,还应包括不同参与者对上述关键设计内容相对关系的评估。
……

前言/序言


壮丽山河的守护者:历史、人文与生态的交响曲 长江三峡,一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历史与传奇色彩的名字。它不仅仅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巨龙,更是孕育文明、连接南北、滋养万物的生命之源。千百年来,三峡两岸的山峦叠嶂,烟雨迷蒙,孕育了无数动人的故事,塑造了独特的人文风情,也构建了一个复杂而脆弱的生态系统。本书并非直接阐述某个具体的研究项目,而是以更为宏观的视角,深入挖掘长江三峡库区独特的地理禀赋、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人文内涵以及生态环境的演变脉络,勾勒出一幅幅引人入胜的画卷,旨在唤起读者对这片土地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关怀。 第一章:三峡的地理脉络与千年回响 长江,这条中国的母亲河,在穿越广袤的中华大地后,于四川盆地东部遇到一系列雄伟的山脉,由此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三峡。本章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寻三峡的地理成因。我们将追溯亿万年前地壳运动的痕迹,理解那些拔地而起的奇峰峻岭是如何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形成的。我们将详细描绘从白帝城到南津关,瞿塘峡的险峻雄奇,巫峡的幽深秀丽,西陵峡的滩多流急,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筑了这条“千里画廊”。 然而,三峡的魅力远不止于其壮丽的自然风光。早在史前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我们将回顾古蜀文明在三峡区域的崛起与辉煌,从三星堆、金沙江遗址的考古发现中,探寻古代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我们将沿着历史的长河,重温战国时期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意,以及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忧思。三峡,是一本读不尽的历史书,每一页都闪烁着先人的智慧与不屈的精神。 本章将重点关注三峡独特的地质构造,分析其对区域水文、土壤、植被分布的影响。我们将探讨长江水的来龙去脉,了解其如何从青藏高原一路奔腾而来,携带泥沙,滋养着沿岸的土地。同时,我们将审视区域内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这些资源在古代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此外,还将提及三峡区域独特的气候特征,如季风气候的影响,如何塑造了这里四季分明的景致,以及为当地的农业和生态系统提供了怎样的条件。 第二章:人文的河流:三峡文化的多元融合 三峡地区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宝库,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本章将聚焦于三峡地区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深入剖析这片土地孕育出的独特文化。我们将探寻巴渝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感受其豪迈、泼辣、坚韧的性格特征。从古老的船工号子,到地域特色鲜明的戏剧表演,再到独具匠心的民间工艺,都将一一呈现,让读者领略三峡人民的生活智慧与艺术追求。 我们将深入研究三峡地区独特的宗教信仰与民俗习惯。道教在三峡地区的传播与发展,佛教的传入与融合,以及各种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共同构成了三峡地区丰富多元的精神世界。我们将关注那些坐落于悬崖峭壁之上的古老寺庙,那些承载着无数祈愿的民间传说,以及那些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传统节日习俗。这些文化元素,如同融入奔腾江水的涓涓细流,共同滋养着这片土地的灵魂。 此外,本章还将探讨三峡地区在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作为连接东西部的重要通道,三峡见证了无数次的迁徙、战争与变革。我们将回顾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事件,分析其对人口构成、文化传播的影响。同时,我们将关注三峡人民在抵御外敌、保卫家园时的英勇事迹,以及他们在民族危亡之际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三峡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地域色彩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为中华文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三章:生态的画卷:从原始的呼唤到现代的挑战 长江三峡库区,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系统而闻名。本章将从生态学视角出发,描绘三峡区域的自然画卷,并审视其面临的挑战。我们将深入了解三峡地区复杂的植被类型,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中山湿地,再到峡谷中的喀斯特植被,勾勒出这片土地上生命的脉络。我们将介绍那些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例如生活在水中的中华鲟、白鲟,以及栖息在山林中的金丝猴、羚羊等,并探讨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 本章还将深入分析三峡地区的水文生态系统。我们将探讨长江水的净化能力,以及河流与沿岸植被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将研究三峡区域独特的土壤类型,分析其对植被生长、水土保持的影响。同时,还将提及峡谷地貌对水汽输送、降水分布的塑造作用,以及由此形成的局部微气候。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三峡生态系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章将客观分析这些挑战,例如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水体污染、生物栖息地的丧失等。我们将探讨过度放牧、不合理耕作、以及工程建设等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剖析,我们希望唤起读者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认识到维护三峡地区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第四章:时代的巨变:三峡工程的深远影响 长江三峡工程,是20世纪中国最宏伟的水利工程之一,它在改变中国能源格局、防洪能力的同时,也给三峡库区带来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本章将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审视三峡工程对库区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带来的深远影响。 我们将详细介绍三峡工程的设计理念、建设过程及其主要功能。我们将重点分析工程对长江水文情势的改变,例如水位、流速、泥沙输送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下游的河道演变和生态系统。 本章还将深入探讨三峡工程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将分析库区蓄水后,水位上升对原有植被、土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影响。我们将研究水库淹没区、泄洪区、以及周边地区生态系统的变化,例如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 감소等问题。同时,我们将审视工程对水质的影响,例如水温、溶解氧、污染物富集等问题,以及这些变化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危害。 在社会经济层面,本章将分析三峡工程对库区人民生活的影响。我们将探讨大规模移民的社会影响,例如文化习俗的变迁、生计模式的转型、以及社会关系的重塑。同时,我们将分析工程为库区带来的经济发展机遇,例如电力供应、航运改善、旅游业的发展等,以及这些发展如何促进当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最后,本章将展望三峡工程的未来发展方向,关注如何更好地协调工程效益与生态保护,如何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减轻工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结语:责任与未来 长江三峡,是一颗镶嵌在中国大地上的璀璨明珠。它的壮丽风光、深厚历史、独特文化以及脆弱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的灵魂。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希望通过对三峡地区多维度的解读,引发读者对这片土地的深切热爱与高度关注。 我们相信,对三峡的了解,不仅仅是认识一条河流,更是理解一条承载着民族记忆、孕育着文明传承的生命之脉。我们期望,通过本书的阅读,能够激发更多人对长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行动。未来的三峡,需要我们共同的守护,需要我们用智慧与责任,去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让这片壮丽的山河,永远流淌着生生不息的活力与希望。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读者的角度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极强的逻辑性。它似乎遵循着“现状描述—格局分析—驱动力识别—恢复路径设计”的经典研究路径,使得整个论述链条非常完整。我特别关注到它对“景观连通性”恢复的章节,在破碎化日益严重的库区环境中,物种的迁徙廊道保护是维持种群基因交流的关键。书中关于如何利用河流、山脊线等自然要素构建生态网络,而不是简单地增加林地面积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表明作者在设计恢复方案时,不仅仅考虑了植被覆盖度这一单一指标,而是将其置于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中去考量。这种系统思维在环境工程领域极为宝贵,因为它要求我们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不能以牺牲其他生态功能为代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全面的、多维度的思维模型,而非简单的技术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些许沧桑感和厚重的历史沉淀的色调,立刻抓住了我对自然科学类书籍的兴趣。我本来就对长江流域的生态变迁抱有极大的好奇心,特别是三峡工程带来的环境影响,总觉得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课题。从目录上看,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梳理了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和植被分布,那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是阅读学术专著时最看重的品质。我期待书中能有大量详实的野外调查数据和遥感影像分析,毕竟没有一手资料支撑的理论分析,在生态学领域是站不住脚的。尤其关注它对不同坡度、不同海拔下植被群落结构变化的描述,这直接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对山地生态系统的冲击。希望不仅仅是展示“现状”的糟糕,更能深入剖析驱动这些格局变化的微观生态过程,比如土壤持水能力、物种入侵的可能性等等。如果能辅以清晰的图表和案例分析,那就更完美了。整体而言,这本书的气质是沉稳而专业的,让人相信它是一部基于实证、值得信赖的深度研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虽然注重科学的严谨性,但在阅读体验上,仍有一些值得称道之处。那些手工绘制的或者经过高度优化的等值线图和景观格局图,展现了极高的信息密度和清晰的视觉传达力。图表与文字的结合非常紧密,使得复杂的统计结果能够被直观地理解。我非常喜欢那种能够清晰区分不同时间点或不同管理情景下的植被覆盖差异的对比图,直观感受到了时间在塑造景观中的力量。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干货满满”,没有丝毫的注水成分。它代表了当代中国生态地理学在特定区域复杂环境下进行应用研究的较高水平,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演变和恢复策略的人来说,这本著作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书,其深度和专业性是普通文献难以比拟的。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令人吃惊。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侧重于宏观规划和政策导向的著作,但翻开内页,我发现作者对“景观格局”的理解远超我的预期,它似乎巧妙地融合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技术细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那些关于斑块密度、连接度指数等生态统计学指标的运用,虽然初看起来有些晦涩,但仔细推敲后,更能体会到其科学的精确性。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尺度效应”的探讨,这在研究大尺度生态问题时往往被忽略。如何平衡区域尺度的宏观调控和生境尺度的微观差异,是恢复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分析框架,它不仅仅是在描述“哪里变了”,更是在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变”以及“如何干预才能达到最优化的生态结果”。对于一个致力于生态修复工程的从业者来说,这种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论述方式,无疑是极具参考价值的实操指南,而非空泛的理论说教。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说实话,非常“学术化”,但这种“硬核”恰恰是我所需要的。它没有用过于煽情的语言去描绘三峡库区的自然之美或生态之殇,而是采取了一种冷静、客观的笔调来陈述事实和推导结论。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恢复策略(如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长期效果进行了对比评估。这种严谨的对照研究,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决策依据,因为它避免了“一刀切”的无效或有害的干预。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这些基于过去数据的模型预测,在未来快速变化的气候背景下,其可靠性如何?作者是否对这些不确定性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敏感性分析?如果书中能更深入地探讨技术应用上的局限性,比如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恢复滞后性等生物学难题,那么这本书的科学价值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科学报告,而不是轻松的科普读物,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注意力去消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