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之后,沈从文“自觉”停止了文学创作,埋首文物研究。夏志清发掘出沈从文这个“文物”时,内地运动正方兴未艾,沈从文自保尚不及,文学界亦全盘倒向为运动而文学的主流。待到改革开放,人们认识了沈从文的价值,他又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案例之一。所以,不仅是刘庆红在《古人的胡子》题记里说的那样,沈从文“在学界始终被割裂着” ,而且被割了好几回。
评分外文名
评分当年夏志清挖出了钱钟书、张爱玲和沈从文。三个人如今都成了显学(想一想,他们仨确有某些共通点)。其中沈从文是最有“前途”的。他与左翼作家联系密切,比如胡也频、丁玲、巴金。只要他肯伸一下手,无论谁,都会也都有能力把他拽上来。另一方面,他和徐志摩、胡适也是好友,但自由主义也没影响到这个乡下人。他像一面镜子,反射着周围,周围却与他无关。他永远面向湘西。他活在与湘西的距离里,距离产生了慰藉与希冀,虽然导致些许幻化——这也是鲁迅、萧红等人笔下的家乡与他笔下的家乡之本质的区别所在——他的湘西有现实主义,但承载着更多的理想。车前子将其比喻为“陶渊明的现实” 。陶渊明的现实当然与杜甫的现实不一样。这面镜子破碎后,沈从文找到文物充当替代品。这也是必然。一个不愿被外物羁绊的心灵,总能找到自由途径。往昔的朋友出现在各种大会主席台、报端时,沈从文“在北新桥买个烤红薯,坐电车去故宫。碰到大雨,就披个破麻袋。也无羡慕或自觉委屈处。” (《我为什么始终不离开历史博物馆》) 他与那些朋友就此分道扬镳。转而在文物中安身立命的沈从文真的那么心如止水么?这个“独自站在午门城头上,看看暮色四合的北京城景象”的人,在想什么?余晖寂寞,落在沈从文身上,令我们感到寂寞是无从摆脱的,寂寞同时也是一种别人所不了解的境界。那么“我”就独享这杯他者避之不及的苦酒。沈从文说,“明白我生命实完全的单独。因为明白生命的隔绝,理解之无可望,那么就用这个学习理解‘自己之不可理解’,也正是一种理解。” (《凡事从理解和爱出发》)
评分现在的人,喜欢“内心强大”这个词。想要强大起来,需要破碎许多东西才能成就。两者并非等价。没有人会乐意如此,“内心强大”往往付之笑谈。沈从文内心并不强大,否则能去自杀么?他把闭塞、落后、贫困的家乡写进了文学史,塑造了边城文化。他只是个“乡下人” ,肯于在文学上用苦功的蛮子——与他的温文尔雅相左——字数达一千万的《沈从文全集》就是证明。
评分代表作品
评分只是对这个人感兴趣,买了来,没有看,当资料吧。书还好吧。沈从文有关的。装帧不太好。书挺厚的。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