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奥黛丽·赫本是英国电影和舞台剧女演员,晚年投身慈善事业,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的代表人物。1992年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1993年获奥斯卡人道主义奖。《格林伍德名人传记丛书:奥黛丽·赫本传》为我们讲述的就是她的传奇一生。奥黛丽·赫本迷们千万不要错过!
内容简介
从孩提时代在战乱中逃生,到在芭蕾梦中度过的懵懂青春,一直到那些或痛苦或甜蜜的爱情,以及赫本在各个年龄阶段所经历的明星生活,这一幅真实而翔实的人生画卷,都将在是《格林伍德名人传记丛书:奥黛丽·赫本传》一书中历历呈现。如今,一个时代过去了,半个世纪也过去了——时光已将赫本与我们之间拉开了越来越远的距离,然而,当我们匆忙回望时,她却依然如当初般璀璨夺目。
作者简介
马丁·吉特林(Martin Gitlin),是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的一名自由作家和记者。除《英格兰玫瑰:戴安娜王妃传》(Diana,Pnhcess of Wales)(格林伍德,2008年)之外,他还撰写了几本历史书籍,主题都是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包括《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小大角河战役》和《1929年的股市崩盘》。同时,他还编写了美国全国汽车比赛协会(NASCAR)的选手吉米·约翰逊(Jimmie Johnson)以及杰夫。戈登(Jeff Gordon)的传记。吉特林曾作过20年的体育新闻撰稿人,期间获奖超过45次。他曾荣获包括美联社(the Associated Press)的综合优秀奖第一名,并被列为俄亥俄州的四大顶级专题撰稿人之一。
目录
第一章 年轻的贵族
第二章 战火童年
第三章 出道
第四章 卖烟女孩的明星路
第五章 电影,在婚姻之上
第六章 “公”“私”兼顾
第七章 终为人母
第八章 窈窕淑女
第九章 奥黛丽的新生活
第十章 老影迷,新伴侣
第十一章 死而后已
奥黛丽·赫本大事记
后记
附录 舞台和银幕作品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未婚夫汉森至少在思想上认为,当奥黛丽决定投身于自己的事业时,她对他的承诺也相应地减少了。此时的奥黛丽也开始重新思考自己和汉森之间的关系,尤其当她想到汉森对自己事业的态度时,她对两人的关系变得更加不确定。她认为,如果汉森关心自己的事业,那么他就不会直截了当地反对自己主演好莱坞电影和百老汇戏剧,毕竟这样的机会或许一生才只有一次。坦白地说,奥黛丽虽然希望能维持和汉森的这段感情,但是她并不能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已经准备好和汉森结婚。
“当我知道唯一反对我去美国的人就是我想要嫁的人时,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奥黛丽说,“我猜甚至是在我的潜意识里,我不得不面对自己多少还是想尝试去美国发展这样的一个事实,正如我很希望在事情的表面上能和汉森保持意见一致一样。这将是一次激动人心的冒险,它不仅能给我带来经济上的收益,而且也将会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另外,虽然我不愿意承认,但是我确实能用它当借口来推迟我和汉森的婚期。”
不久,奥黛丽便启程前往纽约,开始了漫长的18天邮轮旅途。奥黛丽感觉自己变得焦躁不安,这并不是因为海上之旅的颠簸,而是因为她缺乏出演百老汇戏剧女主角所需的信心。但当邮轮经过自由女神像前时,她变得异常兴奋。凌晨3点,邮轮一靠岸,她便有幸目睹了夜晚灯火辉煌中曼哈顿那迷人的天际线。米勒安排了自己的一个助手前往码头迎接奥黛丽。随后,奥黛丽便在助手的带领下观看了纽约洋基队(the New York Yankee)的比赛。那一年,洋基队不负众望,在主场洋基体育场夺得了1951年世界职业棒球大赛冠军。虽然对棒球一无所知,奥黛丽还是被在场观众的欢呼声所感染。
在休息调整了一天之后,第二天奥黛丽便拜访了米勒。一见面,米勒便被她略显发胖的体型吓到了。由于在旅途中贪吃了大量的巧克力,奥黛丽的体重一下增加了15磅。米勒当初在伦敦见到并且喜欢的纤细身材已经完全不见踪影。因此,米勒安排奥黛丽在丹尼莫尔餐厅(Dinty Moore's)用餐,并且预先跟老板商定了她的食谱,让她只能吃一个星期的鞑靼牛排。这一做法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奥黛丽成功地恢复了以前的纤细身材。而这次的节食也成为了她一生中最后的一次减肥。
减肥的同时,在凯瑟琳·奈斯比特纽约郊区的家中,奥黛丽每天也勤奋地练习自己的发声,掌握对自己嗓音的调控和扩大自己的声音音域。在凯瑟琳的陪伴下,奥黛丽会在花园中学习如何用高低不同的音调说话,从喃喃细语一直至大喊。不久,凯瑟琳便陪同奥黛丽前往排练厅进行扩音测试。凯瑟琳虽然认为奥黛丽的扩音依然不强,但是已经是可接受的。在奥黛丽的整个演艺生涯中,她微弱的嗓音从未受到过赞扬,但在事业初期她就显示出了征服观众的能力。在观众眼中,奥黛丽自然流露出来的脆弱和不安感成就了一个谦逊的她,如此亲切,让人耳目一新。
但疑问依然存在,奥黛丽真的有足够的经验和天赋来成功地演绎琪琪这一角色吗?在几天的排练之后,奥黛丽还是不能正确表达台词,这让米勒产生了疑虑,他也开始考虑另找他人来出演琪琪。奥黛丽的表演也开始变得过分夸张。如果剧本要求她在某处大笑,她则会歇斯底里;米勒要求她的表演活泼些,奥黛丽则会表现过头。根据米勒的助手莫里·戈特利布(Morrie Gotdeib)回忆,米勒不止一次开除过奥黛丽,但最终还是不得不请她回来继续接着演。
“在排练了5天之后,米勒开除了奥黛丽。”莫里回忆道,“但是到了第6天早上,米勒发现找新人接替奥黛丽已经来不及了,所以米勒便给了奥黛丽一次机会,让她回来继续排练。几天之后,他再次开除了奥黛丽,但又会把她请回来继续演。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了演出的前一天,可怜的奥黛丽一直都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
……
前言/序言
奥黛丽·赫本深受全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很多人赞美她是天使。虽然奥黛丽在纳粹占领的荷兰长大,并经历了一个动荡不安的童年,但纵观她一生的诸多方面,她都是善良和仁慈的化身。奥黛丽为人谦卑,毫不做作。在工作和自身生活两方面,对于人们的赞誉,她都一笑置之,这倒不是出于维护形象的需要,而是由于她性本谦和。
奥黛丽·赫本在她的最后一部电影里出演了一位天使。很多有宗教信仰的人都认为天使与她的形象相符。形象地说,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她是“人间天使”,这也许是由于二战期间她曾亲眼目睹了她哥哥所遭遇的暴行。
童年的种种经历塑造了奥黛丽。终其一生,她都渴求着爱,这是由于她父亲在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彻底抛弃了她。她在少女时代很少受到母亲的赞扬,所以在她职业生涯的大多数时候,她都忐忑不安,备受煎熬。她以帮助那些更不幸的人为己任,这是源于战争期间她曾目睹了她的荷兰同胞是怎样被纳粹所害,他们之中的大多数都还只是孩子。在她的青春期,她担负着要出类拔萃的压力,这些压力既有她强加给自己的,也有别人堆在她身上的,这就促成了她渴望过返璞归真、无忧无虑的生活。
奥黛丽并非极不情愿进入演艺圈,但是她这么做的确是出于被动。奥黛丽从来不会欣然接受摄像机的频频闪烁和影迷们的吹捧。很多人登上明星宝座之后似乎自然而然就会自负起来,与她地位相当的明星都沉浸于此,奥黛丽却对人们的褒奖困惑不解,她觉得自己徒有其名。她难以经受成为公众的焦点,不堪忍受公众及媒体对自己无休止的评头论足。在自负感弥漫的好莱坞人群里,与众为伍会令她感到不安。她于是不停地追寻着回归到家庭的怀抱,那里爱意浓浓、温情无限;归隐到祥和宁静的花园,那里美不胜收、芳香四溢。
在评论家和影迷眼中,她纵然才华横溢,却并未充分施展自己的天赋。奥黛丽对此却是满不在乎。与她同时代的其他影星都拍了上百部电影,她却只参演了25部,从19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她息影八年。她把很多演员眼中的黄金八年用在了追求内心平和及自我实现上。
看过她银幕风采的人都称道演艺是她的真正使命。到了晚年,她投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工作,她引导那些第三世界的孩子们绽放笑颜,并将希望播撒于他们心田,直到那时,她才找到她所信奉的真正使命。直到和罗伯特·沃尔德斯共度余年,她才找寻到理想之爱。罗伯特·沃尔斯德对她的爱和尊重是她生命里的其他男人望尘莫及的,她觉得他是个难得的朋友,以致于很难和他谈婚论嫁。
可以说,奥黛丽的谦卑让她苦不堪言;但也可以说,更多时候她是惬意的,谦卑让她受益良多。在镜头之外,信心的缺失困扰着她;在舞台和银幕上,她的表演也处处弥漫着此种谦卑。观众和评论家欣然接纳她的缺点,甚至与她产生共鸣,普通影迷能感到离她更近,恰恰也是因为这些缺点,她所塑造的许多人物形象都不乏一些惹人喜爱的不足之处,但又都具有一种让奥黛丽引以为豪的内在力量,像《罗马假日》里的公主、《窈窕淑女》里满口伦敦腔的卖花女和《盲女惊魂记》里惊慌无助的盲女。尽管她在作品中很难展现自信,但她却不缺乏信念的力量。她所扮演的角色亦是如此。
就与他人的感情而言,奥黛丽总是不偏不倚,也从不自以为是。她一再被生命里的男人伤害,至少在她遇到罗伯特之前是这样的,尽管如此,对于她与他们之间感情的破裂,她从未责怪他们,甚至对风流成性的第二任丈夫安德里亚·多蒂亦是如此。相反,她曾冥思苦想她早该做些什么来挽回这段婚姻。事实上,对于她未曾愤愤终结她与多蒂之间的婚姻,很多人都惊愕不已。
在有关人类苦难这一问题上,她的公正与善良又是无疆的。她走下飞机,踏上第三世界国家的国土,在那里,人们饱受饥饿、干旱、疾病、战争之苦。从那一刻起,她的人生就开启了这段大爱无疆的旅程。身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代表,她劝说那些世界领导者削减战争装备耗资,并加大在粮食、住所、医疗及教育这些和平手段上的投资。她态度坚定,毫不妥协。她的不辞劳苦感化了那些世界领导人,从而增加了给那些最需要帮助之人的援助。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年,美国总统乔治·布什非但没有动用军队发动战争,反而派遣他们援助索马里不幸的战争受难者,奥黛丽对此颇感欣慰。与其他明星相比,奥黛丽更有担当。她奔走在解决全世界成千上万人口生存问题的征程上,号召人们加大对人道主义工作的关注力度和资金投人。
这些都是她一生当中最大的成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每当饰演角色以及她得知自己表演不俗的时候,她都会心满意足。不过,事情似乎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她曾与演员发生争执,就像在《龙凤配》里和亨弗莱·鲍嘉那般;在《窈窕淑女》里,她被迫接受职业歌手为其代唱,这曾让她付出了与奥斯卡提名失之交臂的代价。
对电影业的勾心斗角,奥黛丽从不能应付自如。相反,对于她生命里的人,她总会甘于奉献。在她与梅尔·费雷婚姻的头几年,有人指责她只接拍与费雷联袂主演或费雷参与主演的影片。尽管那已无从考证,但是她曾的的确确期待着梅尔和她一起谢幕。就算她真的只想参演梅尔的影片,那也不是贪婪心在作祟,而是出于和她所爱之人如影相随的需要。她等待梅尔和她共享观众的喝彩,也展现了她的爱意和尊重。毕竟,在奥黛丽的心底里,对亲近之人的爱意和尊重往往会压倒事业上的成功。
奥黛丽极易满足,她会在简单中找寻乐趣,但她身处一个躁动的世界,在这里,媒体的指点和观众的吹捧铺天盖地。为此,她在1969—1975年这八年问离开了影坛。她渴望着与家人一起在瑞士的家中畅享天伦之乐,在那里,她可以散散步,可以呼吸新鲜空气,也可以在花园里闲逛。
然而,她息影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当时的好莱坞已时过境迁。在那之前,爱情还是电影的主旋律,性会被遮遮掩掩,暴力画面极少伴有流血镜头。到20世纪的中后期,性解放运动使得所有的高雅艺术形式荡然无存。在电影中,性与暴力越来越赤裸、形象。虽然她也曾重返影坛片刻,并接演过几个角色,但奥黛丽并不愿趟此浑水。
在情感上,她量人为出,从不挥霍,这促使她早早隐退。她渴望过简单的生活,奥黛丽从不奢望对此予以否认,因为这并不与其他任何事相悖。名利于她毫无意义,金钱也只不过是她用来顾家和养活后代的经济手段。她的父亲曾经抛弃了她,在她长大成年后,父亲也并未流露出想见她的渴望,尽管如此,奥黛丽还是对他尽了赡养义务。她本可以住在豪宅里坐享其成,可以让佣人伺候她的衣食起居,可以让园丁种植美丽的花花草草,还可以让厨师用她最爱的巧克力做出各种的美味佳肴来娇惯她。然而,她只是住在朴实无华的房子里,自做家务,乐此不疲地在花园里忙忙碌碌,并且亲自下厨。
到了晚年,她喜欢搭乘经济舱飞往那些世界上最为偏远、最令人沮丧的地区,她要给那些生活在无望里的人们带去哪怕一丁点儿的快乐。在那里,没有人知晓她就是大名鼎鼎的奥黛丽。她出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一职并非是为了实现自我的满足,而是出于她内心和灵魂深处的仁慈。
有人猜想,她出访的很多国家都是疾病肆虐横行,她的早逝和这不无关系。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么奥黛丽就是逝于忘我,恰如她生于无私。诚然,人们会永远铭记她在舞台和银幕上的非凡表演;然而,对于那些受她恩惠的人来说,奥黛丽毫不做作的人道主义精神更值得他们珍视。
格林伍德名人传记丛书:奥黛丽·赫本传 引言 在光影流转的好莱坞黄金时代,有一颗璀璨的明星,以其独特的优雅、纯真与无私,赢得了全世界的喜爱。她不仅是银幕上的缪斯,更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杰出大使,用她的一生践行着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与奉献。她就是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一个超越时代、永恒经典的传奇人物。 本传记,作为“格林伍德名人传记丛书”的一部分,旨在深入挖掘奥黛丽·赫本非凡的一生。我们不只是简单地回顾她的演艺生涯,更要拂去岁月的尘埃,探寻这位传奇女性在镁光灯之外的真实面貌。从她在二战炮火中的艰难童年,到她如何凭借惊人的毅力与天赋闯荡演艺界;从她如何在好莱坞迅速崛起,成为一代时尚偶像,到她最终选择将生命的大部分奉献给儿童慈善事业,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不为人知的故事与深刻的人生哲理。 本书将力求以史料为凭,以详实的叙述,勾勒出奥黛丽·赫本完整的人生轨迹。我们将剖析她早期在荷兰的成长经历,如何在那段动荡时期磨砺出她坚韧的品格;如何从一位默默无闻的芭蕾舞者,蜕变为一位备受瞩目的电影明星。她的每一次蜕变,都蕴含着怎样的勇气与选择?她的每一次成功,又伴随着怎样的挑战与牺牲? 在银幕上,赫本塑造了无数令人难忘的角色,如《罗马假日》中天真烂漫的安妮公主,《蒂凡尼的早餐》里独立自信的霍莉·戈莱特利,《窈窕淑女》中充满生命力的伊莉莎·杜利特尔。这些角色为何能与观众产生如此深刻的共鸣?她的表演风格究竟有何独特之处,让她在众多好莱坞巨星中脱颖而出?本书将深入探讨她的演技,分析她在不同角色中的情感表达与艺术诠释,解析她如何将自身特质融入角色,并赋予角色独一无二的生命力。 然而,奥黛丽·赫本的伟大绝不止于银幕。当她选择“退休”,将重心转移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工作时,她的人生进入了另一个更加崇高的篇章。她不再是聚光灯下的明星,而是深入战乱地区、关怀贫困儿童的使者。她走访了非洲、亚洲、南美洲等多个国家,亲眼目睹了战争、贫困和疾病对儿童造成的巨大创伤。她用她的声音、她的影响力、她的爱心,为那些被遗忘的孩童发声,为他们争取生存的权利和未来的希望。 本书将详细记述她作为UNICEF亲善大使的非凡旅程。我们将呈现她在艰苦环境中的辛勤工作,她与当地居民的感人互动,她如何用温暖的笑容抚慰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她如何用坚定的信念去呼吁世界的关注。赫本女士的慈善工作,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她内心深处对生命的尊重与对人类福祉的追求。她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这项事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奥黛丽·赫本的个人生活。她与家人、朋友的关系,她的爱情与婚姻,她作为母亲的角色,以及她对时尚的独特见解。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却共同构成了赫本女士立体而真实的人生。她是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的?她在面对人生起伏时,又是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优雅?她的时尚品味为何能引领潮流,成为永恒的经典? “格林伍德名人传记丛书”始终致力于为读者呈现最真实、最深刻的人物传记。在撰写本书时,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文献、采访录音、私人信件以及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力求还原一个鲜活的奥黛丽·赫本,一个在荣耀与困境中,始终保持着善良、勇气与优雅的女性。 本书将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明星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爱、关于奉献、关于生命价值的深刻探讨。奥黛丽·赫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去发现自身潜藏的力量,去关怀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去用自己的方式为世界带来一些积极的改变。希望通过本书,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奥黛丽·赫本的人生哲学,感受她留给世界的宝贵财富,并从中获得启发与力量。 童年的阴影与坚韧的种子 奥黛丽·赫本于1929年5月4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她的童年时光却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下。她的父亲约瑟夫·维克多·安东尼·赫本·拉斯本是一位来自英国与荷兰混血的银行家,母亲艾拉·凡·赫姆特拉·范·乌尔登是一位荷兰贵族。然而,她父母的关系并不和谐,在她年幼时便分居,随后离婚。父亲的缺席,对年幼的奥黛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爆发,她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奥黛丽随母亲搬回荷兰,居住在阿纳姆。在纳粹德国占领期间,荷兰人民经历了严酷的压迫和饥荒。奥黛丽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经历了饥饿、恐惧与失去。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她学会了忍耐、坚韧与乐观。为了生存,她们不得不躲藏起来,甚至曾将土豆藏在花园里以备不时之需。她曾偷偷为荷兰抵抗组织传递信息,这段经历不仅磨砺了她的意志,也点燃了她心中对正义与和平的渴望。 在战争结束后,奥黛丽的身心都遭受了极大的创伤。她患上了贫血、营养不良,以及严重的哮喘。然而,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刻,她也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她曾学习芭蕾,并对舞蹈充满了热情。即使在战后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她仍然努力练习,希望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芭蕾舞演员。这段经历,为她日后在舞台和银幕上的优雅身姿奠定了基础,也让她懂得了坚持和奉献的意义。 从芭蕾到银幕的华丽转身 战争的创伤和身体的限制,让奥黛丽·赫本无法成为一名顶尖的芭蕾舞演员。然而,她的才华和独特的魅力并没有因此被埋没。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她被一位导演发掘,开始涉足电影行业。最初,她只能获得一些小角色,但她凭借着出色的外貌、自然的演技和敬业的态度,逐渐赢得了关注。 1953年,一个改变她人生轨迹的机会降临了——参演威廉·怀尔德执导的《罗马假日》。在片中,她饰演一位厌倦王室生活的欧洲公主,逃离皇宫,在罗马与一位美国记者(格里高利·派克饰演)展开了一段浪漫而短暂的邂逅。赫本在片中自然流露的纯真、优雅和一丝叛逆,深深打动了观众。她用她那双会说话的大眼睛,传递了丰富的情感,将一位渴望自由的公主演绎得活灵活现。 《罗马假日》的巨大成功,让奥黛丽·赫本一夜之间成为了国际巨星。她凭借此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并在好莱坞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地位。她的出现,为好莱坞注入了一股清流,她不像当时其他性感女星那样走“艳星”路线,而是以一种清新脱俗、充满智慧的形象征服了观众。 塑造永恒的时尚偶像 奥黛丽·赫本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演员,她更是20世纪最重要的时尚偶像之一。她的穿着打扮,以其简洁、优雅、别致而著称,至今仍然是许多人效仿的对象。她与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纪梵希(Hubert de Givenchy)的合作,更是时尚界的一段佳话。 纪梵希为赫本量身打造了许多经典的服饰,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蒂凡尼的早餐》中那件黑色 Givenchy 长裙。这件裙子,搭配珍珠项链、黑色手套和赫本标志性的短发造型,成为了影史上的经典瞬间,也重新定义了小黑裙的定义,使其成为优雅的代名词。赫本对时尚的理解,超越了单纯的服装,她懂得如何通过服装来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气质。她的穿搭风格,追求舒适与得体,同时又不失个性与品味。 赫本的时尚影响力,远不止于银幕。她在现实生活中的穿着,同样受到广泛关注。她偏爱简洁的线条、经典的款式以及高品质的面料。她证明了,真正的时尚并非追求潮流,而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风格,并将其穿出属于自己的光彩。她所倡导的“优雅”和“内涵”,至今仍是时尚界推崇的价值。 超越银幕的慈善人生 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奥黛丽·赫本却选择了放慢脚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她所关心的慈善事业中。1988年,她被任命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亲善大使。这个身份,成为了她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使命之一。 赫本以极大的热情和决心,投身于这项工作中。她走访了世界各地,特别是那些饱受战争、贫困和疾病困扰的国家,如非洲的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孟加拉国,墨西哥等地。她亲眼目睹了饥饿儿童的痛苦,病患儿童的绝望,以及战乱给孩子们带来的身心创伤。她不畏艰辛,深入最危险的地区,用她柔弱的身躯,去传递希望与爱。 赫本的慈善工作,并非仅仅是站在镜头前摆出姿态,而是用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打动人们,去呼吁国际社会对这些儿童的关注和援助。她会坐在简陋的学校里,与孩子们一起学习;她会走进医院,探望生病的孩子;她会与当地的妇女交流,了解她们的困境。她用她的真诚和爱心,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也感动了无数的志愿者和当地居民。 在一次访问埃塞俄比亚时,她曾深情地说:“我一直认为,无论我在哪里,最重要的是成为一个能够传递爱和希望的人。我希望我的工作能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怀。”她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这项事业,甚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心系着那些弱势儿童。1993年1月20日,奥黛丽·赫本因癌症在瑞士去世,享年63岁。她的离去,是国际慈善界的一大损失,但她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激励着后人。 永恒的传奇,不朽的精神 奥黛丽·赫本的一生,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史诗。她从战乱中的幸存者,成长为好莱坞的巨星,再升华为一位伟大的慈善家。她的故事,展现了女性的力量、坚韧与无私。她用她的才华,丰富了电影艺术;她用她的美貌,引领了时尚潮流;她用她的爱心,温暖了无数幼小的心灵。 她不仅是一位荧幕上的天使,更是一位现实中的圣徒。她的人生,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诠释——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获得多少荣誉,而在于为他人付出多少;真正的美丽,不在于外表的妆点,而在于内心的善良与高尚。 “格林伍德名人传记丛书:奥黛丽·赫本传”,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对一位伟大女性的致敬。它将带领读者深入奥黛丽·赫本丰富而感人的一生,从她童年的磨难,到她在银幕上的辉煌,再到她投身慈善的伟大事业。本书将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奥黛丽·赫本,让你看到她是如何凭借勇气、毅力、爱心和优雅,成为一个永恒的传奇。 她的故事,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去追寻内心的光明,去关怀身边的人,去为这个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奥黛丽·赫本,这个名字,早已超越了时间和国界,成为了美好、善良与奉献的象征,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