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古瓷鑒定300題》分青花瓷、彩繪瓷、單色釉瓷、款識、紋飾與造型、鑒定方法六大部分,共300個專題。采用一事一議並配以相應的圖片,讓讀者能以簡明快捷的閱讀方式來獲取相應知識,也可理解為工具書式的、詞條式的解讀方式。這些內容是古瓷鑒定中最常見到的,較好地覆蓋瞭古瓷門類的方方麵麵,是著名中國文化史暨中國古陶瓷專傢——硃裕平20多年來古瓷研究的精華。對於瓷器收藏者、瓷器研究者都有很高的實用參考價值,是工具性常備圖書。
作者簡介
硃裕平,中國文化史暨中國古陶瓷專傢,中國文物學會專傢委員會會員,齣生於文物世傢,早期研讀哲學,後從事中國古陶瓷研究並導入科學方法論。從1989年至今,齣版論著多種,其中《中國古瓷銘》、《中國唐三彩》、《明清瓷款品鑒》、《元代青花瓷》等書都是該課題的第一本專著,在學術界引起較大反響,並被中外權威報刊和著作多次引用、報導和評論。
內頁插圖
目錄
一、肯花瓷
1.1 青花瓷概述
1.2 青花瓷的繪畫筆法
1.3 元明青花瓷的繪畫筆法
1.4 清代青花瓷的繪畫筆法
1.5 青花瓷的青料
1.6 青花瓷呈色的判讀
1.7 唐,宋,元青花瓷的呈色
1.8 明早期官窯青花瓷的呈色(洪武永樂宣德)
I.9 明中期官窯青花瓷的呈色(成化弘治正德)
1.10 明後期官窯青花瓷的呈色(嘉靖隆慶萬曆)
1.11 明代民窯青花瓷的呈色門
1.12 清代青花瓷的呈色
1.13 唐代原始青花瓷門
1.14 宋代原始青花瓷門
1.15 元代青花瓷的發現和存世
1.16 元至正型青花瓷門
1.17 延祜期青花瓷
1.18 至正期青花瓷
1.19 元末期青花瓷
1.20 元青花瓷的胎體特徵
1.21 元青花瓷的釉層特徵
1.22 元青花瓷的青料
1.23 元青花瓷的裝飾紋樣
1.24 元青花瓷的造型
1.25 明洪武官窯青花瓷的胎釉和青花呈色
1.26 明洪武官窯青花瓷的造型
1.27 明洪武官窯青花瓷的裝飾
1.28 明洪武民窯青花瓷的胎釉和造型
1.29 明洪武民窯青花瓷的紋飾
1.30 明永樂官窯青花瓷的胎釉和青花呈色
1.31 明永樂官窯青花瓷的紋飾
1.32 明永樂官窯青花瓷的造型
1.33 明永樂民窯青花瓷的胎釉和造型
1.34 明永樂民窯青花瓷的紋飾
1.35 明宣德官窯青花瓷的胎釉,青花和造型
1.36 明宣德官窯青花瓷的紋飾
1.37 仿宣德官窯青化瓷
1.38 明宣德民窯青花瓷的胎釉和造型
1.39 明宣德民窯青花瓷的紋飾
1.40 明空白期青花瓷
1.41 明正統青花瓷的胎和釉
1.42 明正統青花瓷的主題紋飾
1.43 明正統青花瓷的輔助紋飾
1.44 明景泰青花瓷的胎和釉
1.45 明景泰青花瓷的主題紋飾
1.46 明景泰青花瓷的輔助紋飾
1.47 明天順青花瓷的胎釉,青花和造型
1.48 明天順青花瓷的主題裝飾
1.49 明天順青花瓷的輔助紋飾
1.50 明成化官窯青花瓷的胎釉和肯料
1.51 明成化官窯青花瓷的紋飾
1.52 明成化民窯青花瓷的胎釉和銘文
1.53 明成化民窯青花瓷的紋飾
1.54 明弘治官窯青花瓷
1.55 明弘治民窯青花瓷
1.56 明正德官窯青花瓷
1.57 明正德民窯青花瓷
1.58 明嘉靖官窯青花瓷的胎釉和青花
1.59 明嘉靖官窯青花瓷的造型
1.60 明嘉靖官窯青花瓷的紋飾
1.61 明嘉靖民窯青花瓷
1.62 明隆慶官窯青花瓷
1.63 明萬曆官窯青花瓷
1.64 明萬曆民窯青花瓷
1.65 明天矗民窯青花瓷的胎釉和造型
1.66 明天啓民窯青花瓷的裝飾紋樣
1.67 明天啓民窯青花瓷的特有紋飾
1.68 明崇禎民窯青花瓷的胎釉和造型
1.69 明崇禎民窯青花瓷的紋飾
1.70 清順治青花瓷
1.71 清康熙早期青花瓷
1.72 清康熙中期官窯青花瓷
1.73 清康熙晚期官窯青花瓷
1.74 清康熙巾後期民窯青花瓷
1.75 清雍正青花瓷
1.76 清乾隆青花瓷
1.77 清嘉慶青花瓷
1.78 清道光青花瓷
1.79 清鹹豐青花瓷
1.80 清同治青花瓷
1.81 清光緒青花瓷
1.82 清宣統青花瓷
1.83 民國時期的青花瓷
1.84 雲南窯青花瓷的窯址和特徵
1.85 雲南窯青花瓷的造型和裝飾
1.86 明清德化窯青花瓷
1.87 日本的青花瓷
1.88 明清外銷青花瓷
1.89 剋拉剋瓷
1.90 明官窯黃釉青花盤的鑒定
二、彩瓷
2.1 彩瓷概述
2.2 彩瓷的工藝和品種
2.3 唐五代長沙銅官窯瓷
2.4 釉裏紅瓷
2.5 元代釉裏紅瓷
2.6 明洪武釉裏紅瓷
2.7 明永樂,宣德釉裏紅瓷
2.8 清代釉裏紅瓷
2.9 明色釉釉上彩瓷
2.10 青花加彩和鬥彩及其繪畫筆法
2.11 明宣德青花加彩瓷
2.12 明成化青花加彩(鬥彩)瓷
2.13 明代後期青花五彩瓷
2.14 清代青花加彩瓷
2.15 清代五彩瓷
2.16 唐:彩及其發現
2.17 唐三彩的胎釉門
2.18 唐三彩的成型方法及其鑒定
2.19 遼三彩
2.20 宋金三彩
2.21 波斯三彩和餘良三彩
2.22 琉璃和琺華門
2.23 明清三彩瓷
2.24 清康熙粉彩瓷
2.25 清雍正粉彩瓷川
2.26 清乾隆粉彩瓷
2.27 清嘉慶,道光和鹹豐粉彩瓷川
2.28 清同治、光緒和宣統粉彩瓷川
2.29 清康熙琺琅彩瓷1
2.30 清雍正、乾隆琺琅彩瓷川
2.31 廣彩和港彩
2.32 石灣釉陶(附)
2.33 清末民初石灣陶塑(附)
2.34 現代石灣陶塑(附)
2.35 潮彩和高陂彩12
2.36 楓溪瓷塑
2.37 晚清慈禧瓷
2.38 民國洪憲瓷
2.39 淺絳彩的工藝
2.40 淺絳彩名傢
2.41 新粉彩瓷
2.42 新粉彩名傢和珠lU八友
2.43 清末民初的醴陵釉下五彩
2.44 現代醴陵釉下五彩
2.45 醴陵特製“勝利杯”
2.46 醴陵製主席用瓷
2.47 “7501”瓷
……
三、色釉瓷
四、銘文
五、紋飾和造型
六、鑒定方法
附錄 明、清、瓷齋名、人名、吉語款索引
精彩書摘
1.5 青花瓷的青料
青花瓷以鈷料繪畫後罩透明釉燒成。這種繪畫的鈷料在釉下呈現藍色,如不施釉,則呈黑色。
鈷料在古代是從天然鈷土礦中萃取。鈷土礦分布於世界各地,我國的江西,浙江、雲南,甘肅等地均有礦藏,從品質來看,最好的當屬西亞進口的産品。
鈷料的進口在北宋就有記載,是大食國的貢品,稱“無名異”,被皇室和民間珍藏。無名異在當時是一味藥物,“無名異味甘,平,主金瘡摺傷內損,止痛,生肌肉”。到瞭明代無名異則“用煮蟹,殺腥氣;煎煉桐油,收水氣”。
鈷料的主要用途是作玻璃和陶瓷的裝飾。鈷料摻入玻璃中,使之呈藍色,可做人工寶石,在釉下繪畫,呈藍色。
天然鈷礦料除鈷外,還有鐵、錳,銅,鎳等成分,這些雜質的含量差異會使青花的呈色不同。
按鐵、錳的含量,可分為高鐵低錳和低鐵高錳兩類,進口青料…般是高鐵低錳,呈色青中含紫,品質較好。國産青料一般是低鐵高錳,呈色青中含灰,品質較次。
在青花瓷史上,用過兩種進口鈷料和幾種國産鈷料。
蘇泥勃青料又稱蘇麻離青或蘇勃泥青,唐宋以來一直有進口的記錄。蘇泥勃青的基本特徵是高鐵低錳,呈色濃艷亮麗,略含紫,積青處有鐵褐斑,從元代後期的至正時期到明成化前期,是官窯和民窯精品的主要青料。
迴青是明代的又一進口青料,用於明正德到萬曆中期,品質非常優異,含紫而明艷,有明顯暈散,但無鐵褐斑。
在元、明、清的官民窯青花中,還用過幾種重要的國産青料,以低鐵高錳為特徵,有不同程度的灰色,品質較好的是陂塘青,石子青和浙料等幾種。
……
前言/序言
故紙堆裏的微光:一部關於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精神世界的深度考察 作者: 李明遠 齣版社: 燕山文史齣版社 裝幀: 精裝,附贈手繪地圖一幅 頁數: 680頁 --- 導言:在流變的時代中尋找“真我” 本書並非一部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一次深入的、微觀的、近乎田野調查式的精神考古。我們將目光聚焦於明代中晚期——嘉靖、隆慶、萬曆年間,這片被譽為“經濟繁榮、思想活躍”的江南大地。然而,在這錶麵的繁盛之下,一股深刻的焦慮和精神上的彷徨正在醞釀。士大夫階層,作為維係王朝意識形態與地方社會秩序的中堅力量,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皇權的高度集中與宦官專權帶來的政治失序;商品經濟的勃興對傳統“學而優則仕”的衝擊;以及晚明思潮中,以李贄“童心說”為代錶的對儒傢正統的挑戰。 本書旨在探討,在這樣的時代洪流中,江南的士人是如何調適其內在精神圖景,他們如何構建起一套自我慰藉與社會參與的復雜係統。我們拋棄瞭傳統的“政治鬥爭史”或“經濟發展史”的單一視角,轉而深入到他們的書房、園林、詩社、以及那些私密的信劄之中,去捕捉那些在史冊上難以留痕的、關於“如何做一個有德性、有情趣的明代士人”的艱難抉擇。 第一部分:士人的“失語”與“重構”——政治理想的幻滅與文人共同體的興起 明代中後期,文官政治的理想在內閣製與廠衛製度的夾縫中日益萎縮。許多抱有“經世緻用”抱負的知識分子,發現其政治抱負往往被權力遊戲和黨爭所吞噬。 一、由“社稷”轉嚮“性命”:內在哲思的覺醒 我們考察瞭以王陽明心學在江南的二次傳播為背景,士人如何將對外部世界的改造(治國平天下)的關注點,轉嚮對自身精神世界的開掘(格物緻知、緻良知)。但這種轉嚮並非簡單的逃避,而是對“真誠”的哲學性追求。我們詳細梳理瞭晚明一批“清談傢”的言行錄,揭示瞭他們如何通過對“本心”的強調,試圖為日益腐化的官場提供一種道德上的淨化劑。 二、詩社的勃興與“雅集”的社會功能 詩社在明代中晚期不再僅僅是文人間的風雅之事,它成為瞭一個重要的社會功能替代體。在政治失意之時,詩社成為瞭一種“微型共和國”。我們選取瞭蘇州、鬆江、南京三地的典型詩社案例,分析瞭其成員的構成、集會的儀式感,以及作品的主題傾嚮。這些集會不僅是文學創作的場所,更是士人進行身份認同、確立社交網絡、相互提供道德支持的“避風港”。詩社中的唱和、品鑒,實質上是一種對“理想秩序”的重演。 三、園林藝術的哲學意蘊:從“避世”到“在場” 晚明江南園林,尤其是私傢園林的發展,是士人精神轉嚮的物質載體。我們不再將園林視為單純的建築藝術,而是將其視為士人“精神疆域”的物質化。園林的設計、植物的配置、空間的隱喻,都成為士人錶達其對“理想生活”的想象。通過對拙政園、留園等代錶性園林的設計手稿與文人題詠的交叉比對,我們發現,園林中的“麯徑通幽”和“移步換景”,實際上模擬瞭一種既抽離於世俗喧囂,又可以審視世俗百態的獨特視角。園林是士人“身體在場”與“精神抽離”的完美平衡點。 第二部分:日常生活的儀式化——情、趣與物象的審美建構 明代晚期,隨著市民階層的壯大和物質生活的豐富,士人的審美趣味開始嚮日常化、精細化發展。這種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成為對抗外部世界動蕩的重要心理機製。 一、對“雅”的極緻追求:文房清玩的研究 我們深入考察瞭“文房清玩”——筆、墨、紙、硯、香爐、印章——在這一時期的社會地位變化。它們不再僅僅是工具,而是具有高度符號意義的“精神伴侶”。我們通過分析當時的收藏傢目錄和相關筆記,揭示瞭文玩收藏如何演變成一種“道德的展示”。收藏者通過對古物(如宋代五大名窯瓷器、端硯的石眼)的品鑒,來證明其自身品味的“高古”與“純粹”,以此對抗當下社會中對物質的粗俗追求。 二、茶道中的“禪思”:從飲品到哲學的蛻變 晚明茶道,尤其是“鬥茶”和對“茶中意境”的追求,達到瞭一個高峰。我們詳細研究瞭晚明茶學著作,如許次紓的論述,指齣此時的茶事已經高度儀式化。飲茶的過程被賦予瞭修身養性的功能,茶湯的色、香、味,被用來比擬人生的境遇和心性的修煉。通過對茶具(如宜興紫砂壺)的造型與裝飾母題的分析,我們發現士人試圖在日常飲用中,重構一種穩定、可控的、具有美學秩序的微觀世界。 三、友朋酬酢中的“情誼”:書信與酬贈的密碼學 在政治交流受阻的背景下,士人之間的私人交往變得異常重要。書信往來,尤其是那些措辭典雅、引用典故豐富的書劄,是研究他們真實情感的絕佳材料。我們分析瞭數十封未曾被主流史學關注的私人信件,發現其中隱藏著復雜的社交禮儀、情感依賴以及隱晦的政治立場錶達。酬贈的禮物——無論是扇麵書畫還是題刻的器物——都承載著超越其實物價值的“情義重負”。 結論:流動的風景與堅守的內在 本書的結論是,明代中晚期的江南士人,麵對一個“價值虛化”的時代,他們最終選擇瞭一種“嚮內求索,嚮外審美”的生存策略。他們無法徹底改變外部的政治景觀,但他們通過對詩社、園林、茶道、文玩等日常生活的精細化、儀式化處理,成功地為自己構建瞭一個“有情趣、有品味、有道德高度”的內在精神共同體。這種對“雅緻生活”的執著,既是對俗世的溫和抵抗,也是對自身階層身份的最後堅守。他們的努力,為後世留下瞭極其豐富和復雜的人文遺産,使我們得以窺見,在宏大曆史敘事之外,人性的掙紮與光輝。 --- 本書的價值在於: 它拒絕宏大敘事,聚焦於“生活世界”,通過對非主流史料(筆記、信劄、園林題詠)的細緻解讀,重構瞭一個復雜而真實、充滿矛盾與張力的晚明士人精神群像。它適閤對明代社會史、思想史、文化史及生活美學感興趣的深度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