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库:(嘉庆)沅江县志

湖湘文库:(嘉庆)沅江县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陶澍 等 编
图书标签:
  • 湖湘文库
  • 沅江县志
  • 嘉庆
  • 地方志
  • 清代
  • 湖南
  • 沅江
  • 史志
  • 文献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8076171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04240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2
字数:2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沅江县(今沅江市)地处湖南省北部,洞庭湖滨,以沅水得名。《禹贡》『九江孔殷』,沅为其一。其地夏为《禹贡》剂州之域。商、西周因之。战国时属楚国。楚悼王后期(前三八九-前三八一),始置洞庭郡,下辖有益阳县,今沅江地属焉。秦减楚,因之。西汉时属益阳,为长沙国地。东汉时为益阳县地,属长沙郡。三国先归蜀,后归昊,仍为益阳县地,属衡阳郡。两晋吋为益阳县地,属衡阳郡。南朝宋爵益阳县地,属衡阳内史。萧齐时为益阳县地,属衡阳郡。梁元帝析益阳县置重华县(治今市城区北,已沦入水中),

内页插图

目录

卷一
卷二 舆圆志
卷三 沿革志
卷四 疆域志
卷五 山川志
卷六 城池志
卷七 公署志
卷八 赋役志
卷九 仓储志
卷十 水利志
卷十一 学校志
卷十二 典礼志
卷十三 秩祀志
卷十四 礼器图志
卷十五 塘汛志
卷十六 铺递志
卷十七 恤政志
卷十八 风俗志
卷十九 物产志
卷二十 古迹志
卷二十一 坊表志
卷二十二 祥异志
卷二十三 职官志
卷二十四 选举志
卷二十五 人物志
卷二十六 列女志
卷二十七 流寓志
卷二十八 方外志
卷二十九 艺文志
卷三十 拾遗志

前言/序言


《明代岭南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变迁研究》 本书深入探讨了明代(1368年—1644年)岭南地区(主要涵盖今天的广东、广西两省区)在社会结构、经济形态以及文化习俗等方面所经历的复杂而深刻的变迁过程。研究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内,中央王朝的治理政策如何与地方原有的社会基础发生互动,最终塑造出具有岭南特色的区域发展路径。 第一章:明代岭南的地理环境与早期开发 本章首先勾勒了明代岭南地区的地理轮廓及其对地方发展的影响。岭南地跨亚热带与热带边缘,山脉纵横,水系发达,气候湿热,这既是资源富集之地,也带来了交通运输和农业开发的自然挑战。 研究追溯了明代初期对该地区的治理策略。在元朝统治结束之后,明朝廷如何逐步巩固对这些边陲省份的控制,特别是对广西壮族聚居区的羁縻政策与“改土归流”的早期实践。通过分析赋税记录、屯田开垦情况以及卫所制度的设立,展示了初期国家权力向地方渗透的模式与力度。 重点考察了明初的移民活动。为加强对新纳入疆域的管理和开发,朝廷鼓励或强制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这些移民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的人口构成和生产技术,为后续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与区域经济格局的重塑 明代岭南的经济重心逐步从以粮食种植为主转向更具区域特色的经济活动。本章详细分析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水利设施的修建和新农作物的引种。 在水稻种植方面,探讨了双季稻的推广、梯田的开垦以及圩田(围湖造田)的兴起,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对岭南特色经济作物的研究是本章的亮点: 1. 蔗糖产业的崛起: 蔗糖在明代已成为岭南重要的出口物资。通过考察蔗糖的种植区分布、加工工艺(如制糖作坊的规模与组织形式)以及其在海内外市场的贸易网络,揭示了岭南地区如何将自然禀赋转化为经济优势。 2. 热带经济作物的发展: 对香料、药材(如沉香、苏木等)的采集与贸易的分析,展示了地方经济对外部需求的敏感性与适应性。 在手工业方面,对广州、佛山等地金属冶炼、陶瓷制造以及纺织业的发展进行了细致梳理。特别是佛山镇作为明代中后期重要的工商业市镇,其行会组织、资本积累和社会阶层分化,为我们理解区域工业化的早期萌芽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第三章:海禁、开禁与海外贸易的兴衰 岭南地区,特别是广州,历来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前沿。本章将集中考察明代复杂的朝贡体系、海禁政策与实际贸易活动之间的张力。 明初,官方主导的朝贡贸易是主要的对外交流形式。本书通过梳理《明实录》中关于“勘合”(贸易凭证)的发放记录,量化了官方贸易的规模与类型。然而,伴随而来的海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正常的商业往来,却催生了走私贸易的繁荣。 重点分析了“隆庆开关”(1567年)前后,岭南海外贸易的转折点。开关后,以漳州月港为中心,但与岭南的广州府有着密切的物资供应和商业联系。研究考察了白银流入对岭南商业资本积累的影响,以及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经由岭南转运至东南亚、日本乃至欧洲的过程。 通过对地方志和商业档案的交叉比对,本书揭示了官方税收与民间贸易之间的不平衡状态,以及地方商人阶层在国家经济政策变动中的角色定位。 第四章:社会结构、宗族与地方治理 明代的岭南社会经历了由军事屯驻到士绅主导的转型。本章聚焦于地方精英阶层的崛起及其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1. 科举与士绅阶层: 详细考察了明代岭南地区的进士及举人数量的变化,分析了不同地区(如珠三角与粤北山区)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以及这些精英如何通过“地方公益”与“乡约”来实践其社会责任。 2. 宗族势力的增强: 岭南地区宗族组织发达,宗族祠堂的建设、族田的维护以及族学的创办,构成了地方治理的强大网络。本书通过分析祠堂碑刻和族谱资料,探讨了宗族如何在国家权力有限介入的领域(如水利分配、族内纠纷裁决)发挥核心作用。 3. 族群关系与社会冲突: 重点研究了汉族移民与原住民(如壮、瑶、畲等民族)在土地、水权上的摩擦与融合。分析了明廷在不同时期采取的“恩威并施”策略,以及由此引发的几次大规模民变或峒瑶起义,揭示了边地社会治理的复杂性。 第五章:文化认同与地域文化的形成 本章从思想文化层面审视岭南的“地方性”是如何在国家主流文化与本土传统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1. 程朱理学的传播与地方化: 研究了心学在岭南的早期影响(如王阳明学说的传入),以及程朱理学在地方精英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探讨了这些儒家思想如何被地方士人用来阐释其宗族伦理和地方秩序。 2. 宗教信仰的多元性: 除了主流的儒释道,本书深入探讨了岭南独特的民间信仰,如对自然神祇(山神、水神)的崇拜,以及地方英雄人物的祀奉。分析了这些信仰在维护地方社区凝聚力中的作用。 3. 文学艺术的地域风格: 通过梳理明代岭南诗人的作品,探究其题材和风格与北方文坛的差异,例如对亚热带自然景观的描绘、对边疆生活艰辛的感慨,以及对海上贸易往来的关注,展现了岭南文化特有的“海味”和“野趣”。 结语: 本书总结了明代岭南地区在中央集权下所展现出的强大地方适应能力和经济活力。它并非一个被动接受中原文化和政策的边缘地带,而是在特定的地理约束下,通过商业创新、宗族组织和社会精英的努力,构建起一个充满张力与生命力的区域社会。这一时期的变迁,为理解清代乃至近代广东、广西地区的崛起,提供了关键的历史参照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对这种地方志的阅读兴趣并不大,总觉得内容会比较枯燥,充斥着官方的陈词滥调。然而,这部书却出乎我的意料。它在结构编排上颇具匠心,将地理环境、人物传记和制度沿革巧妙地穿插在一起,使得阅读过程保持了很好的节奏感。我发现,当把不同章节的内容进行交叉对比时,很多隐藏的历史脉络便清晰地浮现出来。特别是涉及灾害记录和赈济措施的部分,展现了古代政府在面对困境时的反应机制和民间社会的韧性,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地方治理的长期演变,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总而言之,它成功地将“地方性”的微观叙事提升到了可以供更广阔的历史学视角去审视的层面,远非一般的乡野记录可比。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非常符合传统古籍的审美,清晰易读,装帧设计也颇具古朴典雅之风。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是一堆历史事实的堆砌,其中还融入了大量的文学性元素,比如诗词歌赋的收录,不仅起到了佐证史实的作用,更提升了全书的文化品味。我甚至能感受到编纂者在选录这些诗词时,所寄托的某种情感和立场。对于我这样一个文学爱好者来说,这使得阅读过程变得尤为愉悦。它就像是一部微缩的、关于沅江地方精神世界的百科全书,即便是不做专业研究,仅仅是作为一种文化熏陶,也大有裨益。每次翻开它,都像是进行了一次对传统士人精神世界的探访。

评分

这部地方志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变迁,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部分,就能感受到编纂者在搜集整理史料时的那份严谨与用心。比如,对于一些古籍的引用和校对,看得出是下了大功夫的,很多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这对于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传统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章节,文字描述得绘声绘色,仿佛能看到当年沅江码头上的繁荣景象。虽然对于现代读者来说,某些古文的阅读门槛稍高,但幸好有详细的注释和白话翻译作为辅助,使得即便是对地方史略有涉猎的普通爱好者也能从中获得不少乐趣和知识,整体而言,这是一部值得珍藏的严肃史学著作的佳作。

评分

初读此书,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叙事风格的古典与凝练。它不像现代通俗读物那样追求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以一种近乎史官的冷静笔调,记录着岁月的流转和地方的变迁。其中关于风俗人情的记录,尤为精彩,那些关于婚丧嫁娶、岁时节庆的细致描摹,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鲜活而立体的社会生活画卷。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民间信仰和地方戏曲的记述,文字中透露出一种对本土文化的深厚敬意。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放慢速度,细细品味那些看似平淡却蕴含深意的词句,仿佛能透过字里行间,触摸到那遥远时代的温度和气息。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远超出了单纯获取信息的范畴,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研究区域文化史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提供了一份极其珍贵的原始资料库。我个人在研究某一特定时期的江南士人阶层活动时,就从书中找到了许多旁证。那些关于科举得失、士林交往的记载,虽然篇幅不多,但信息密度极大,为我梳理人物关系链提供了关键性的线索。我特别欣赏其中对历史事件的记录角度,它往往能从一个地方的独特视角,对宏大的历史叙事进行补充和修正。当然,作为一部历史文献,其局限性也是存在的,比如对某些事件的解释可能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这恰恰也是我们今天研究和发掘其价值所在。它像一块未经打磨的矿石,需要我们投入精力去提炼其中的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