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丛刊:清代广东土地契约文书汇编

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丛刊:清代广东土地契约文书汇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志欢,李龙潜 编,李炳球,莫俊,李东红 整理
图书标签:
  • 清史
  • 广东历史
  • 土地契约
  • 文书
  • 传统文化
  • 历史文献
  • 地方史
  • 社会经济史
  • 档案
  • 民国时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320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507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丛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4
字数:4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土地契约文书是封建时期土地买卖、地权转移、租佃关系等的法定文书,是研究土地制度演变和农村经济关系的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重要文献。广东地区留存的清代土地契约文书数量较多,类型也较齐全,但大部分收藏于民间,罕见有组织、成规模的收集与整理。《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丛刊:清代广东土地契约文书汇编》将清以来广东土地契约文书,依其年代、格式和性质,整理成集,为研究清代社会经济史提供原始资料。

作者简介

罗志欢,暨南大学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副研究馆员。李龙潜,曾任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明清经济史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等职,现已退休。著有《明清经济史》、《明清经济探微初编》等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目录

清代广东土地契约文书中的几个问题(代序)
整理说明
珠三角地区(东莞、新安、新会、南海、香山、惠州、开平、顺德、广宁)
东莞
康熙三十一年宝安张凤祥等卖田契
雍正十年宝安何明仞卖田契
雍正十一年宝安万石堂廖宅税山批
乾隆九年东莞袁以江绝卖奉官断给税坦田契
乾隆三十五年东莞凌席珍卖地契
乾隆三十七年东莞麦宏实卖埔地契
乾隆四十年东莞陈廷璃卖田契
乾隆五十一年东莞张亚欢断卖屋内偏廊契
嘉庆十二年东莞黄陈氏断卖田契
嘉庆十五年东莞刘茂澜断卖田契
嘉庆十五年东莞石龙麦席珍卖洲地契
嘉庆十六年东莞麦朝显等断卖田契
嘉庆十九年东莞金天南官加添田价文契
嘉庆二十年东莞叶豹衣等断卖田契
道光二年东莞植溢林断卖田契
道光五年东莞李翮南断卖地契
道光七年东莞刘绚华断卖田契(红契)
道光七年东莞刘绚华断卖田契(白契)
道光九年东莞朱春扬添价地文契
道光九年东莞黄德成转佃屯田文契
道光十四年东莞阿邓卖田数
道光十六年东莞周富登等典田契(红契)
道光十六年东莞周富登等典田契(白契)
道光十九年东莞陈显能当田数
道光十九年宝安杜清贤典田契
道光十九年宝安张邦廷推断卖屯地契
道光二十一年东莞周观有卖田契(红契)
道光二十一年东莞周观有卖田契(白契)
道光二十五年东莞袁碧江等永卖房屋契
道光二十六年东莞振纲卖屋地数
道光二十七年东莞陈显能断卖田契
道光二十七年东莞徐凌宇断卖田地契
咸丰元年东莞刘墀轩等永卖铺上盖连地契
咸丰二年东莞叶文威等永卖馆上盖连地契
咸丰五年东莞黄信初断卖田契
咸丰六年东莞陈湖镜断卖田契
咸丰六年东莞陈朝柱断卖田契
咸丰七年东莞周达荣卖田契
咸丰七年东莞陈显能断卖田契
咸丰九年东莞李成等断卖田契
咸丰东莞张振鸿断退田契
同治二年东莞祖辉断卖田契
同治三年东莞张锦中断卖田契
同治三年东莞何兆恩立户输粮执照
同治三年东莞张家亨断卖荒山埔地数
同治三年东莞张闰林当田与屋契
同治四年东莞宁达仁断卖田契
同治五年东莞陈华燃永断卖田数
同治七年东莞张家龙断卖民田契
同治七年东莞张南屏按书房屋与地契
……
粤东地区
粤西地区
粤北地区
附录
后记

精彩书摘

  民国二年程刘氏告程芳臣侵占田屋案
  事实
  缘原告人宗祠于前清光绪七年间与业主程道行典受不动产一契,计有坐落土名牛垌大田乙丘,载租四石二斗,又坐落大路边瓦窑连屋并地一所三分之一,该项典权虽未定有□限,但自出典后,业主曾无言赎荏,至今垂有五十年。去年岁杪,程道行之媳程刘氏又就该田与被告人程芳臣为买卖契约,迨本年春间程芳臣即行占田□种事闻于原告,遂涉讼来院。
  理由
  ……本案讼争之在田一丘及瓦窑连屋地三分之一,系程道行于光绪初年立契出典,为两造不争之事实。被告代理人虽称何祖祠并非原始典权人,初是程道行典于何仁山,迨最近十余年乃转典于何祖祠等情,但查典权并不因移转而异其效力,就令何祖祠确为后来典主,其继续前人以主张权利亦无不合。何况程道行的笔之契载明典到何祖祠处字样,是何祖祠固非后来典主,被后人不能证明该契非系程道行真迹而乃指鹿为马希图蒙混,殊无价值,诚以该项典物已自清光绪七十年出典,迄今垂五十年之久,如果原告人能证明过去五十年业主确无言赎,则其主张取得所有权属正。查被告人等迭次均称去岁由程刘氏向□仁山之子取赎等语,显见去岁以前并无言赎之事,实被告代理人犹以何仁山之子孙已将该业放赎且已交田于程芳臣耕种,各情节相争执,抑知该项典权即系何祖祠之公共权利,则以何仁山子孙□二人之意思,讵能对于全体共有人发生效力,矧迄今典契仍存于何祖祠管数人之手而原日典价被告人亦自认未曾清价(见九月二十二日供)。按之一般习惯例,赎业应备价瓦换,纵谓典权人未能退回典约而被告人未曾交价典权人,岂有即行交田之理。是其情词遁饰,益堪想见,从而原告人主张该项典权自始未曾放弃自属可信。又查被告程芳臣自今年始盘据讼争之田自行耕种,该被告人固已承认,其代理人虽以程刘氏出卖一契为抚弁论据,然查立契时日为十九年十月二十四日,既非在旧业主有权处分期间以内所作成,其不能据以对抗原告人自无待言,唯被告人程芳臣应否因此负损害赔偿责任者,自应视其有无故意或过失以加损害于原告人为断。查该被告人于未与程刘氏立约之先,已知该田经程道行于光绪初年典于何侄,且未取赎。迨程刘氏言卖虽谓得何族之许可,但未将原田契取消,该被告人遽信为是,即行□田耕种,已有过失。及后原告人出头告发(参考检察处卷),犹置弗恤,更涉故意,其因此所加于原告人之损害自不能免除赔偿责任。
  (茂名县地方法院档案编号1592)
  呈为管业抗粮移米害人等事
  原告:张振光,五十二岁,茂南靖山堡良村
  被告:张裕文、张裕武、张阿日,茂南靖山堡良村
  具呈人张振光,年五十二岁,茂南靖山堡,离城百三十里为管业抗粮、移米害人,呈请严究,以免株累事。窃民祖张作楫缘因先年用价买受张美铭田二丘,坐落土名余良垌,载民米四升正,原在上四里七甲张孟有名下,实用价钱叁拾贰千文,其租任从耕批,其米即编过上四里七甲张惠德名下输纳。迨道光十七年作楫祖因岁荒,将原价退卖回孟铭处,就日立退契一纸,交回原主管纳,数十年相安无异,不料前清宣统三年孟有之裔张文裕、裕武、阿日等,顿起不良,胆敢抢粮不纳,将伊祖孟有名下民米四升,不知如何妄作移过民祖惠德名下,希图害民枉纳,第四粮从租出,裕民等种乏野蛮,欲享无米之田,害民枉纳无田之米,只得据实原由恳请恩准更正,餙传裕文兄弟等到案吊核退契质讯验明,以免株累,实为德便。此赴证人。
  中华民国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具呈人张裕文,年四十,张裕武、张何日等住梅录镇第五区良村,离城一百二十五里,为架粮诬陷遵传讯乞调核坐事。窃民兄弟三人农商为业,有族恶张震光恃其身当道士,齿利笔刁,择噬乡曲。伊祖张作楫先年用价钱三十二千当受民先祖张公达田一丘,土名余粮垌,民米四升正,至道光十七年民祖张孟有与伯祖张孟铭备足原价向赎。因原契遗失,伊祖作楫书还退契一纸交执为据,民祖兄弟分产,此田分□民祖孟有,□□后因家计日绌,民祖手业将此田卖与族人张士钧,均子三分此田,散卖与邻村李卓亨、李作干等,历经数十年,三易其主,毫无异议。迨本春光突称民弟兄欠伊粮米未清,经投族长张孟彩、族绅张栋模、邻绅县会议员李荣阶、茂南镇议员柯均槐、化州镇会议员洪材等场处调,看退契共言毫无疁轕,众斤其非,尚不知悔,竟恃其刁笔健讼,砌控案下,称民兄弟顿起不良抗粮不纳,于前清宣统三年,不知如何妄作,移粮过伊祖惠德纲名下等横不知,民祖孟有名下张德兴纲民米四斗八升五合,历纳多年,并无出入,有纳粮串单可据,伊祖惠德纲先前民米若干,至宣统三年有无增加,调伊历纳粮单核验自明,并查核宣统三年征收粮簿数目有无符合,不能瞒隐,咎有攸归矣,兹奉票传质,□得带呈粮单退契历由诉□琴阶,伏乞恩准勒拘张震光带伊所纳宣统年粮单到案质讯核验,虚实立分,按坐科罚,以儆刁顽,而安良善则沾恩德矣,诉赴。
  ……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丛刊:清代广东土地契约文书汇编》的图书简介,内容不包含该书的具体内容,字数约1500字: --- 【图书简介】 丛刊导言:历史的肌理与文化的深层结构 本丛刊致力于发掘、整理与阐释那些沉默于历史深处的原始文献与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文本,旨在为学界提供坚实的史料基础,并激发对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再认识。我们深知,历史并非宏大叙事的堆砌,而是由无数微观、具体的个体行为与制度实践所编织而成的复杂网络。本丛刊关注的焦点,正是这些细节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与社会变迁的脉络。 丛刊主旨与研究范畴 《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丛刊》秉持严谨的文献学精神与开放的文化人类学视野,其收录标准侧重于材料的稀有性、文本的原始性及其对传统社会结构研究的不可替代性。我们的研究范畴广泛涵盖了从古代至近代的社会经济结构、法律制度、宗教信仰、民间风俗、家族传承,乃至特定地域的文化生态变迁等多个维度。 丛刊相信,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或地域的深入剖析,必须立足于可验证的、未经过多解读的原始材料。因此,每辑的选材都经过严格的审校,力求呈现出未经裁剪的、最接近历史现场的文献原貌。我们期望通过这种聚焦式的文献整理与深度解读,能够为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制史及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提供可靠的学术参照系。 对“文献”的界定与选择标准 在本丛刊的语境中,“文献”的范畴被适当地拓宽,它不仅包括官方档案、朝廷敕令、士绅笔记,更重视那些反映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经济往来和文化观念的非主流文本。我们认为,官方记录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视角,而那些源于民间、散落在社会肌理中的契约、账簿、书信、族谱片段乃至地方志的零散记载,才是构建一个完整、多维历史图景的关键碎片。 选择标准极其审慎: 1. 稀有性与不可替代性: 文献须具备极高的史料价值,其内容不易从其他已知文献中获得印证或替代。 2. 体系性与关联性: 虽为个案,但其所反映的现象应能折射出某一时代或某一社会群体的普遍性问题。 3. 完整性与可解读性: 文本的残损度应在可接受范围内,确保研究者能够进行可靠的文本重构与释读。 文化研究的维度:超越文本表象 丛刊强调,文献的整理并非终点,而是研究的起点。我们关注的“传统文化”是活态的、流动的、不断被诠释和实践的文化。这意味着,对所收录文献的分析,将不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的语文学考证,更深入到其背后的社会权力关系、经济逻辑、伦理观念的运作机制。 例如,在探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形态时,我们会引导读者关注那些隐藏在文书格式、用词习惯、担保人设置中的社会信任体系的构建与瓦解;在审视特定地区的文化适应性时,则着眼于外来观念与本土习俗的碰撞与融合所产生的文化张力。丛刊致力于揭示传统文化在面对时代剧变时所展现出的韧性、妥协与创造力。 学术视野与方法论展望 本丛刊的编纂团队吸纳了多学科背景的学者,力求避免单一学科视角带来的局限性。我们鼓励运用数字人文工具对海量文献进行结构化处理,同时也坚持田野调查与文本互证的传统史学方法。我们珍视那些能够跨越代际、连接不同地域的文化共性研究,同时也高度重视特定地域文化独有的解释体系。 丛刊的未来展望是建立一个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对历史文献持有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者参与进来,共同完善我们对传统中国社会复杂性的理解。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文献进行系统性的汇编与深度挖掘,我们希望能够为构建更精细、更具温度的历史叙事提供坚实的基础。这不仅是对历史文献的保护,更是对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一种持续激发与重新发现的过程。 对读者的期许 本丛刊主要面向高等院校的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制史、宗族史、区域史及文化研究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研究生及相关专业的教师。我们期待读者在阅读这些原始材料时,不仅能获得第一手的史料信息,更能激发对历史深层机制的探索欲,共同参与到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阐释与传承事业中来。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治学态度的典范。它不像市面上那些随意拼凑的资料集,而是建立了一套清晰、严密的分类体系。从文书的载体、书写的材质、到特定时期的用语习惯,都有着详尽的注解和对比分析。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只是在研究其中关于“印鉴”的辨识部分,发现了很多过去我未曾注意到的细节。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符号和朱砂的深浅,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法律约束力。作者显然是花费了巨大的心力去梳理这些看似零碎的碎片,并试图从中重建一个完整的历史图景。这种深度的挖掘和系统的梳理,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结构和经济活动的人来说,都是无价的宝藏,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提问的框架。

评分

这本精装本典籍,拿到手上便被那厚重的纸张和严谨的装帧所吸引。从装帧的细节处,便能感受到编纂者对这份古老文字的敬重。初翻阅,那些泛黄的纸页,仿佛带着时光的温度,让我这个沉浸在现代信息洪流中的人,瞬间回到了另一个时空。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古籍修复与整理的考量,那种对原始风貌的尊重,绝非简单的影印所能比拟。每一页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古朴的仪式感,让人在阅读时不得不放慢节奏,去细细品味每一个笔画的走向,每一个印章的纹理。它不仅仅是一部资料的汇编,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是学术严谨与审美情趣的完美结合。这样的书籍,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让人感到踏实和宁静。

评分

对于长期关注中国社会变迁的研究者而言,这套丛刊无疑是里程碑式的成果。它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微观视角,让我们得以跳出宏大叙事,去考察基层的权力运行和日常的资源分配。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典卖”和“永业”之间的区别,这清晰地勾勒出了产权流转中的复杂博弈。通过对大量案例的交叉比对,编纂者似乎在试图还原每一个普通家庭在重大财产决策时的考量。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收录了多少文书,而在于它如何组织这些文书,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为我们理解一个时代的基础经济结构,提供了最坚实、最不容置疑的实证支持。它是一部关于“不动产”的史诗,是研究清代社会肌理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

阅读的过程,就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并肩行走在古老的街巷之中。每当遇到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或地方俚语时,总能在这本书的注释中找到及时的指引。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保持了学术的专业性,又通过恰到好处的白话解释,避免了将读者完全隔绝在古文的壁垒之外。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契约中“田界”描述的演变,那真是活生生的地理变迁史。通过对比不同年份的记录,我们甚至可以大致推测出某条河流的改道,或者某片山林的开垦进程。这套丛刊的价值,绝非仅停留在法律或经济层面,它为历史地理学、民俗学甚至环境史的研究,都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基础和对社会史的基本认知。然而,正是这种“硬核”的特质,使得它在众多普及性读物中脱颖而出,散发出冷峻而迷人的学术光芒。我发现,即便是对于那些看似枯燥的数字和重复的格式,也暗藏着令人称奇的规律性。例如,在特定地段的买卖中,某些“吉语”的出现频率有着统计学上的显著性,这暴露了当时买卖双方对“风水”和“口彩”的重视程度。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敢于呈现历史最真实、最未经修饰的样貌,不加粉饰,不加美化,让读者直接面对历史当事人的笔触与逻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