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 :隋唐洛阳城(1959-2001年考古发掘报告 套装共4册) [Sui-Tang Louyang City Archaelolgical Excavation in 1959-2001]

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 :隋唐洛阳城(1959-2001年考古发掘报告 套装共4册) [Sui-Tang Louyang City Archaelolgical Excavation in 1959-200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编
图书标签:
  • 考古
  • 隋唐
  • 洛阳
  • 城市考古
  • 历史
  • 文物
  • 发掘报告
  • 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
  • 古代史
  • 建筑考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414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721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
外文名称:Sui-Tang Louyang City Archaelolgical Excavation in 1959-2001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隋唐洛阳城(1959-2001年考古发掘报告 套装共4册)》是隋唐洛阳城遗址1959~2001年的考古发掘报告,内容涵盖城墙、城门、街道、里坊、宫殿、园林、水系等,内容丰富,资料系统。
  报告以郭城、皇城、东城、宫城和上阳宫为主体,共分八部分:第一章综述,第二章郭城,第三章皇城,第四章东城,第五章宫城(上),第六章宫城(下),第七章上阳宫,第八章结语。
  《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隋唐洛阳城(1959-2001年考古发掘报告 套装共4册)》是隋唐洛阳城遗址的综合性考古报告,对研究隋唐时期的都城制度、建筑艺术和都市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目录

第一册
编辑说明
第一章 综述
第二章 郭城
第三章 皇城
第四章 东城

第二册
第五章 宫城(上)

第三册
第六章 宫城(下)
第七章 上阳宫
第八章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编后记
英文提要

第四册
彩色图版
黑白图版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介绍,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隋唐洛阳城(1959-2001年考古发掘报告 套装共4册)》的内容。 --- 《河西走廊古代文明探索:丝绸之路东段的考古新发现与研究》 图书概述 本书系一套多卷本的考古学专著,聚焦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东段核心区域——河西走廊地带,自新石器时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考古遗存与历史文化变迁。全书汇集了近三十年来在该区域进行的重大田野考古工作成果,通过对墓葬、聚落遗址、烽燧、石窟寺遗址的系统发掘与整理,力图勾勒出河西走廊作为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交汇、冲突与融合地带的复杂面貌。本书不仅收录了大量的考古遗物出土报告与线描图、照片,更深入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该地区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技术交流以及多元文化共存的现象。 第一卷:史前至青铜时代遗址群的聚落与文化面貌 本卷主要侧重于河西走廊史前文化和青铜时代的考古学研究。收录了甘肃张掖、武威、酒泉等地新发现的马厂类型、四坝文化等相关遗址的详细发掘报告。重点介绍了数个大型环壕聚落遗址的布局特征,包括居住区、手工业作坊区以及祭祀场所的结构分析。 研究内容包括: 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形态: 分析了以半地穴式房址为主的聚落演变规律,讨论了陶器制陶技术的地域性特征,特别是几何纹饰与彩陶的区域风格差异。 青铜时代文化交流: 深入探讨了马厂文化、四坝文化与周边文化(如齐家文化、不同阶段的草原文化)之间的互动。重点展示了出土的金属器(如青铜刀、戈、镞)的冶金技术源流分析,以及可能存在的文化传播路径。 环境与生计策略: 基于遗址出土的植物遗存、动物骨骼分析,重建了史前及青铜时代河西走廊不同地段的农业与畜牧业结构,揭示了早期人类对干旱、半干旱环境的适应策略。 第二卷:汉唐之际烽燧与交通网络研究 本书第二卷集中于汉代至唐代河西走廊作为国家边防核心区域的考古实践。通过对玉门关、阳关沿线以及居延汉简所指引的附属烽燧体系的系统勘探与局部发掘,重建了汉唐帝国在河西走廊的军事防御与物资运输网络。 主要章节包括: 汉代烽燧遗址的形制与功能: 对一系列保存相对完整的烽燧台遗址进行了测绘与剖面分析,探讨了不同时期烽燧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变化。通过对出土陶片、五铢钱、简牍残片的年代学分析,精确划分了不同朝代对该防御体系的经营重点。 交通干道的考古追踪: 结合遥感技术与地面调查,追踪了汉代河西“塞上”道路(如列亭道、亭障道)的遗迹。对几处重要的驿站遗址进行了试掘,出土了反映军事驻防、行政管理和民间贸易活动的文物组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疆治理: 关注十六国及北朝时期,河西走廊内部多个割据政权对既有交通与防御系统的维护与改造。通过对酒泉、敦煌地区小型墓葬的清理,探讨了中原与西域文化在边疆地带的混合现象。 第三卷:河西走廊佛教艺术的源流与地方化 本卷聚焦于石窟寺遗址的考古学解读,重点研究佛教艺术如何沿着丝绸之路东传,并在河西走廊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传播路径。本书收录了多处中小型石窟寺及摩崖造像点的最新测绘和考古报告。 收录的研究专题包括: 早期犍陀罗式影响: 对敦煌莫高窟早期(十六国至北魏早期)壁画与塑像的颜料分析、形制对比,探讨了中亚、南亚艺术元素在河西走廊的早期接纳与本土化过程。 北魏至隋唐石窟的并存与演变: 详细记录了榆林窟、马蹄寺石窟等遗址中不同时代造像的风格特征。分析了北周至隋代,统治者对佛教造像题材、手势、服饰的规范化倾向。 地方供养人的研究: 通过对造像题记的系统梳理,结合考古学对供养人形象的分析,揭示了河西走廊地区粟特、汉族、吐蕃等不同族群在佛教信仰传播中的作用与地位。本书特别关注了西晋时期河西地区望族对寺院营建的赞助模式。 第四卷:西域交流的物质证据——出土文书与贸易物品综合研究 第四卷是方法论和综合研究的成果展示,侧重于通过出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书)和贸易实物,来印证河西走廊在古代欧亚大陆交流中的枢纽地位。 核心内容包括: 汉唐简牍与木牍的文书学分析: 整理了近年来在居延、肩水金关遗址群发现的涉及军屯生产、户籍管理、物资调拨等内容的档案文书。通过对这些一手资料的解读,复原了古代河西走廊的行政效率与社会生活细节。 贸易路线上的商品流向: 对出土的丝绸残片、玻璃器、香料残渣以及中原漆器、钱币在不同遗址的分布密度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利用碳十四测年和同位素分析技术,确认了部分商品的产地来源和流通速度。 社会阶层与物质文化: 通过对不同墓葬等级出土随葬品的对比,分析了河西走廊作为通道所催生的特殊社会结构。研究了粟特商人、汉族戍卒、地方豪强在物质消费上的差异与融合。 本书的学术价值 《河西走廊古代文明探索》系列,以扎实的田野考古数据为基础,辅以先进的年代学和科技分析手段,为研究古代中国与西域之间的互动、边疆地区的文化适应性,以及丝绸之路的历史进程,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精细的实物支撑。它不仅仅是考古报告的汇编,更是对一条古老生命通道的立体重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深知,像“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这类专业性极强的出版物,其价值往往体现在那些看似枯燥的图表和测绘数据中。前不久研读的关于秦汉道路网的专题报告,就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报告中详细列出了不同等级道路的宽度、路基结构以及里程碑的残存情况,甚至精确到了路面铺设石材的种类和铺装密度。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空间分析,研究人员成功勾勒出了一个覆盖广阔疆域的高效交通体系,这对于理解秦汉帝国如何进行有效的军事调动和物资运输,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更令人称奇的是,报告中对于沿线烽火台和亭障遗址的定位和功能分析,几乎重构了一个完整的古代信息传输网络。这种基于一线考古资料的“重构”,远比仅凭文献记载的想象要来得坚实可靠,它让历史的骨架变得清晰可见,也让我对古代帝国的组织能力有了更具象的理解。

评分

这套“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系列,尤其是聚焦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卷册,对于任何对古代中国城市规划、建筑技术乃至社会变迁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宝库。我最近翻阅了另一本关于汉代都城遗址的发掘报告,那本报告对于城墙结构、夯土工艺的细致描述,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报告中详尽记录了不同地层堆积的年代学证据链,从陶器残片的类型学分析,到木构件的腐朽程度判断,每一步都体现了考古工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特别是对于水利系统和排水设施的复原性描述,让我得以窥见汉代工程技术的精妙之处——那种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改造的平衡,是今天许多现代化工程所难以企及的。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两千年前工匠们挥汗如雨的身影,他们的智慧和汗水都凝固在了那些发掘出来的砖石和夯土之中,让人不禁对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这种扎实的文献资料,远胜过那些泛泛而谈的通史论述,它提供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还原历史真实面貌的关键碎片。

评分

最近接触到一套关于商代青铜器铸造场遗址的考古发掘记录,其专业性让人肃然起敬。报告中对于矿石来源、冶炼炉的温度测算、甚至废弃范铸模型残片的分类统计,都达到了极高的科研水准。这套报告不仅仅是展示了考古成果,更像是提供了一本详尽的“古代工业流程手册”。通过分析青铜器铭文的载体、字体的风格与不同铸造坑的关联,考古学家们得以推断出礼器制作背后的宗法制度和权力层级是如何渗透到日常生产活动中的。这种深度挖掘,将考古学、历史学、材料科学乃至人类学紧密结合起来,揭示了物质文化如何反映和塑造古代社会结构。对于任何试图从实物中探寻文明基因的研究者来说,这类一手、详尽的田野报告,才是真正无可替代的基石。

评分

当我拿起另一本探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城布局的考古文集时,最大的震撼来自于不同地域文化在城市建设上的差异化表达。比如,某一个北方城邦的防御工事显示出极强的实用主义和军事化色彩,城墙高大、壕沟深邃,布局方正对称,体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绝对权力结构。而同一时期南方某古国的都城遗址,虽然规模可能稍逊一筹,却在宫殿区周围发现了大量精美的漆器和玉器制作工坊的痕迹,这暗示了其社会结构中可能存在更发达的艺术生产和精神生活追求。这些报告的价值在于,它们将抽象的“文化”具象化为可触摸的、可测量的考古实物。通过比对不同遗址中出土的礼器形制和日常用具的风格演变,我们能更清晰地捕捉到文化交流、技术扩散乃至意识形态渗透的历史轨迹。这不仅仅是地理空间上的考察,更是一次对古代“生活世界”的深度潜入,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参与一次跨越时空的田野考察。

评分

阅读关于宋代城市商业区考古的新发现时,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手工业作坊集中的研究部分。那本报告详细记录了一组陶瓷窑址的发掘情况,从炼泥、拉坯到上釉、烧制的各个环节遗留下的痕迹都得到了细致的描绘,甚至连不同批次釉料配方细微差异都通过化学分析被记录在案。这不仅仅是技艺层面的记录,更是对当时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深刻揭示。这些考古报告往往会辅以大量的考古地层学图解,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叠压、废弃和重建的序列,这对于梳理一个城市在漫长历史中如何适应自然灾害、经济兴衰和权力更迭的“城市生命周期”至关重要。通过这些详实的材料,我们得以超越对城市宏伟建筑的片面赞颂,转而关注其内部运转的复杂肌理和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细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