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20世界之初復雜尖銳的社會矛盾已經隱含著城鄉利益分化所形成的結構性衝突。中國鄉村社會問題他已葫牛待發,盡管它距離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還尚須時日。
——史的選擇和運行有著它既有的邏輯進程……網此,有關中國鄉村道路選擇的理論思考和種
種分歧,卻依然為我們的曆史反思和“長時段”觀察提供瞭理性辨析的基礎。
——一個共識正在或者說已經形成:即“三農”問題直接關係到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順利與否。對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來說,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尤為重要,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問題。
——在這樣一個理論探尋的過程中,不同理論認識和觀點的交鋒、碰撞,既豐富和深化瞭時代的主題,也凝結著昭示未來的啓示
——當然,這需要沉靜下來進一步地領悟纔有可能真正獲得!
——對“三農”問題的探討還將在21世紀繼續進行。這種繼續進行的爭論最終會走嚮更加激烈,也更加深刻麼?它所觸及的問題更為本質,也更為敏感麼?
——史上有過多少不同的認知?有過多少相反甚至對立的論辯7或者有過多少種曆史的實踐和實驗?它們都會成為我們走嚮未來的資源和財富!
——曆史固然不會重復,但重現的曆史現象背後的曆史法則會給予我們思想上的清醒。
——漫步於曆史演進的長廊中,我們認真翻檢並仔細體悟每一片蘊捨思想的葉片,試圖僅僅通過客觀呈現,就可以讓更多的人體悟到 不須分說的、既是曆史的也是邏輯的力量,及其執薯的必然指嚮。
每一個讀過此書的人,都會在掩捲沉思中觸發不同以往的知與行……
內容簡介
《走近鄉村:20世紀以來中國鄉村發展論爭的曆史追索》著作梳理、總結瞭20世紀以來中國鄉村發展理論論爭的曆史進程與走嚮。此書不僅對於瞭解中國近代以來各個不同曆史時期的“三農”問題的形成和發展演變,以及“舊三農”問題和“新三農”問題的差異與關聯等有重要學術價值,同時對於當今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於解決今天現實的“三農”問題等,亦有直接參考價值。它具有完備性、係統性和理論認知的深度。其思想脈綫埋設的精巧,資料的取精用宏,文字錶述的靈動、清新,都具有獨到之處。
無論是對於從事鄉村基層工作的乾部,還是對於身在廟堂關注中國農村發展和改革的決策者,以及對於那些從更深層麵上關注中國曆史發展進程和方嚮的學人而言,都屬於一部案頭必備的書。通過它,我們可以走入曆史的長廊:在那裏不免悵然與驚嘆!不免洞徹與感悟……
作者簡介
王先明,南開大學高端人纔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傢。主要從事中國近代社會史、文化史專業教學、研究及其學科理論研究,近年來主要從事中國近代鄉村史研究。在《中國社會科學》、《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學月刊》等雜誌發錶論文百餘篇。近年齣版的著作主要有:《變動時代的鄉紳——鄉紳與鄉村社會結構變遷》(人民齣版社,20091、《中國近代史(1840-1949)》(人民大學齣版社,2011)、《走嚮社會的曆史學——社會史理論問題研究》(河南大學齣版社.2010)、《近代“新學”——傳統中學的嬗變與重構》(商務印書館,2000)、《中國近代社會文化史論》(人民如版社,2000)、《中國社會文化史續論》《南開大學齣版社,2005)、《近代紳士——一個封建階層的曆史命運》(天津人民齣版社,1997)、《中國:1911》(天津人民齣版社,2000)、《清王朝的崩潰》(天津人民齣版社,20091、《院落滄桑——山西古民居的曆史文化解讀》(山西人民齣版社.2005)、《晉中大院——黃土高原上的古村落》《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並主編齣版《20世紀中國鄉村社會變遷研究叢書》(10冊.人民齣版社)。
近年來主持並完成多項國傢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和教育部入文社科重大項目,現正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鄉村建設思想(百年)史”研究。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編 何以立國?世紀轉摺的新動嚮(1901-1920)
第一章 何以立國-20世紀之初的關注(1901-1920)
第一節 大變局:商本替代農本的時代背景
第二節 “農戰時代”——世紀之初的新思考
第三節 本論之爭:20年間鄉村理論探討的核心
第四節 《農業立國意見書》:20年代鄉村理論的集成之作
第二編 鄉村重建熱潮中的理論探討(1921-1940)
第二章 “劣紳論”的形成與發展:國民革命與農村變動
第一節 紳士:鄉村封建勢力論
第二節 革命話語下的“紳士”階級
第三節 打倒紳士階級:曆史的選擇
第三章 鄉村社會性質論:二三十年代鄉村問題理論論爭之
第一節 土地問題中心(生産關係)論:“中國農村派”的農村經濟研究
一、鄉村社會經濟研究方法
二、經濟結構與社會性質之爭
三、中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程度
四、土地問題中心論:農村經濟與中國革命
第二節 生産技術(生産力)論:“中國經濟派的農村經濟研究
一、農村經濟研究方法
二、農村經濟發展程度與農村社會性質
第三節 農傢經濟論:學院派學者的鄉村調查與研究
一、鄉村社會調查:鄉村社會經濟研究的起始
二、農傢經濟:土地利用與田場經營
三、農民生活程度研究
第四節 土地、租佃、雇傭以及帝國主義因素——中國鄉村經濟研究中的論爭
一、中國鄉村經濟中的帝國主義因素
二、小農經營模式
三、租佃與雇傭關係:經營方式的討論
第四章 鄉村社會發展道路論:二三十年代鄉村問題理論論爭之二
第一節 共同訴求:從農村改造到農村復興
一、農村社會問題研究
二、農村復興:社會各界的共同訴求
第二節 鄉村建設模式:從梁漱溟到晏陽初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
……
第三編 “立國之爭”再趨熱——走嚮縱深的理論探索(1941-1949)
第四編 革命後的中國鄉村——發展道路的艱難選擇(1950-1978)
第五編 “三農”問題與新農村建設——新世紀的新跨越(1979-2011)
精彩書摘
四、農業機械化途徑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中國共産黨強調,農業的根本齣路在於機械化。學術界在全麵響應黨和毛主席的號召,積極地開展對農業機械化問題的研究。一般人認為,農業機械化,不但可以提高勞動生産率和開墾荒地的作用,而且還有提高精耕細作程度和提高單位麵積産量的作用。但是,他們之間的分歧主要集中於農業機械化實現的具體途徑等問題。
第一種觀點認為,實施農業機械化需要堅持兩個主要的原則:一是要考慮充分發揮土地的潛力,二是要注意節約活勞動力和提高社會總産量。依據這兩個原則來選擇農業機械的投人次序是:首先是墾荒區,其次是粗放耕作區,再次是精耕細作區。由於我國國土麵積廣大,而人均耕地不多,使用農業機械來擴大耕地麵積,這是值得重視的問題。農業機械首先投放墾荒區可以取得良好的經濟效果。一是墾荒區還沒有被利用,也沒有産量基數,開墾後可以絕對地增加産量;二是新開墾地在一定期限內,可以不要施肥,可以大量節約肥料和積肥、運肥、施肥所占用的勞動力成本;三是它在作物安排和利用季節上簡單易行,農業機械工藝特徵與農藝要求的矛盾不大;四是在一定的時期內,實行一邊開荒一邊生産,農業機械利用率高;五是在機械化初期,機器的集中和使用,便於建立修配廠,積纍經驗,培養技術人員。因此,從社會活勞動和增加社會總産量來看,農業機械化用於開墾荒地,既能節約人力、物力,又能擴大農業生産的固定資料,增加國傢的物質財富,為農業生産奠定長久的物質基礎。在耕作粗放區首先實行機械化,其經濟效益可能較大。因為耕作粗放區土地較多而勞動力少,土地利用程度較低,增産的自然潛力較大,在作物安排和利用季節上也較單純。實行農業機械化更能發揮農業機械的作用,提高社會的總産量。但是,不能擴大耕地麵積,比不上墾荒區有經濟效益。農業機械如果先投放精耕細作區,不一定有好的經濟效益。因為精耕細作區一般是人多地少,土地利用程度高,生産技術水平也高。但是,要進一步發揮土地潛力,需要從農藝上尋求突破。
……
前言/序言
《走嚮復興:中國鄉村百年圖景》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究瞭自20世紀以來,中國鄉村在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等多個維度上經曆的深刻變革與不懈探索。作者以宏大的曆史視野,細膩的筆觸,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國鄉村發展圖景,旨在揭示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其內部湧現齣的多元力量與復雜張力。 第一章:黎明前的沉寂與變革的暗流(20世紀初-1949年) 本章聚焦於20世紀上半葉,帝國主義列強侵略、戰亂頻仍的動蕩年代,中國鄉村所麵臨的嚴峻挑戰。在傳統的農業經濟基礎之上,封建土地製度的束縛、自然災害的肆虐以及政治的不穩定,使得絕大多數農民深陷貧睏與愚昧之中。然而,也正是在這片飽受苦難的土地上,變革的種子悄然萌芽。 農村經濟的睏境與轉型嘗試: 傳統的小農經濟模式在商品經濟的衝擊下逐漸顯露齣疲態。地主經濟的盤剝、高利貸的壓榨,以及對外來資本的依賴,使得鄉村經濟日益商品化,但這種商品化並未帶來普遍的繁榮,反而加劇瞭貧富分化。部分知識分子和鄉紳開始嘗試引進西方農業技術、改良耕作方式,以及發展民族工商業,試圖為鄉村經濟尋找新的齣路。 社會結構的裂變與新興力量的崛起: 傳統的宗族勢力與鄉村自治體係在內憂外患中搖搖欲墜。貧睏導緻人口流動加劇,城市工業化進程吸納瞭大量農村勞動力,同時也帶來瞭新的社會問題。與此同時,在革命思潮的影響下,農村地區開始齣現各種形式的政治組織與社會運動。農民階級的覺醒,以及早期共産黨人、國民黨左派等力量在農村的活動,為未來的社會變革埋下瞭伏筆。 文化與教育的啓濛與睏惑: 傳統的鄉土文化麵臨西方文化的衝擊,鄉村教育也開始受到新式教育思潮的影響。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理念逐漸滲透到農村,但受限於經濟和交通條件,其影響範圍相對有限。鄉村地區依然是愚昧、迷信的溫床,但部分有識之士的努力,如鄉村建設運動的興起,試圖通過普及教育、改良衛生、發展經濟來改造鄉村,喚醒民智,為鄉村的現代化奠定基礎。 鄉村政治的權力真空與爭奪: 在傳統皇權消失後,鄉村政治一度陷入權力真空。軍閥混戰、土匪橫行,使得鄉村秩序蕩然無存。國民黨政府試圖在農村建立基層政權,但效果不彰。共産黨在農村地區的活動,則為農民提供瞭新的組織和依靠,逐步構建起一種新的鄉村政治力量。 第二章:社會主義改造與集體化浪潮(1949年-1978年) 新中國成立後,鄉村發展進入瞭一個全新的曆史時期。在社會主義改造的旗幟下,土地改革、農業閤作化、人民公社化等一係列政策接踵而至,對中國鄉村的麵貌産生瞭顛覆性的影響。這一時期,鄉村的生産關係發生瞭根本性變革,集體經濟成為主流,鄉村社會呈現齣高度的組織化和政治化特徵。 土地改革與農民翻身: 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徹底廢除瞭封建土地所有製,將土地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極大地激發瞭農民的生産積極性,實現瞭農民的階級地位的根本性轉變。 農業閤作化運動的推進: 從互助組到初級社、高級社,農業生産關係不斷嚮更高層次發展。閤作化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剋服瞭小農經濟的局限性,提高瞭勞動生産率,但也存在著過急過快、強迫命令等問題。 人民公社化運動的興衰: 人民公社作為農村基層政治經濟一體化的組織,在一定時期內集中瞭大量勞動力和資源,在興修水利、發展集體經濟方麵取得瞭一定成就。但其“一大二公”、“平均主義”的弊端,以及過度集體化和忽視個體利益的做法,導緻瞭嚴重的生産積極性受挫和經濟效益低下,最終在改革開放後被逐步瓦解。 鄉村的政治與社會重塑: 在人民公社製度下,鄉村的政治組織體係得到極大的強化,黨支部成為鄉村的領導核心。社會關係也隨之重塑,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政治運動在鄉村頻繁展開,對鄉村的社會文化産生瞭深刻影響。同時,計劃經濟體製下的統一購銷和分配,也使得鄉村的經濟活動與國傢計劃緊密聯係。 鄉村工業的初步發展: 在集體經濟的支持下,鄉村地區也開始發展一些小型工業,如社隊企業,為農村提供瞭部分就業機會和經濟收入,但規模和效益普遍不高。 第三章:改革開放與鄉村社會的多元轉型(1978年至今)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進入瞭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傢庭聯産承包責任製的推行,極大地解放瞭農村生産力,深刻改變瞭鄉村的經濟形態和社會結構。這一時期,中國鄉村經曆瞭前所未有的深刻轉型,既取得瞭輝煌成就,也麵臨著新的挑戰。 傢庭聯産承包責任製的曆史性突破: 這一製度的實施,將土地的使用權和經營權承包給農戶,極大地調動瞭農民的生産積極性,使中國農業生産取得瞭巨大飛躍,解決瞭億萬人民的溫飽問題。 鄉鎮企業的崛起與鄉村工業化: 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成為改革開放初期推動鄉村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它們為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瞭就業機會,增加瞭農民收入,也為農村積纍瞭資金,促進瞭鄉村工業化進程。 市場經濟的滲透與農民收入差距的拉大: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鄉村經濟日益融入全國乃至全球市場。商品經濟的活躍帶來瞭新的發展機遇,但也導緻瞭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以及農戶之間的收入差距逐漸拉大。 人口流動與城鄉二元結構的演變: 大規模的人口從農村流嚮城市,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最顯著的社會現象之一。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瞭農村的人口壓力,但也帶來瞭“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一係列社會問題,並加劇瞭城鄉二元結構的演變。 鄉村社會結構的重塑與多元化: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口流動,傳統的鄉村社會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原有的熟人社會逐漸淡化,新的社會關係和利益群體不斷湧現。農村居民的身份認同、價值觀念也呈現齣多元化趨勢。 鄉村治理的挑戰與創新: 在市場經濟和人口流動的雙重衝擊下,傳統的鄉村治理模式麵臨嚴峻挑戰。基層政權建設、村民自治的有效性、農村社會矛盾的化解等問題,成為鄉村治理的新課題。近年來,中央政府也積極探索新的鄉村治理模式,如發展閤作經濟、加強社會組織建設等。 農業現代化與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政府將“三農”問題置於國傢發展戰略的核心地位,提齣瞭鄉村振興戰略,旨在推動農業全麵升級、農村全麵進步、農民全麵發展。這包括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綠色農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促進城鄉融閤發展等。 鄉村文化的新生態與傳承睏境: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鄉村的傳統文化麵臨著保護與傳承的挑戰。同時,新的鄉村文化也正在孕育,如鄉村旅遊、創意農業等,為鄉村文化的復興帶來瞭新的可能。 第四章:麵嚮未來的探索:鄉村發展的當代睏境與前景 在總結瞭中國鄉村百年發展曆程的基礎上,本章將聚焦當下中國鄉村所麵臨的突齣問題,並對未來的發展方嚮進行前瞻性探討。 城鄉差距與發展不平衡的持續挑戰: 盡管取得瞭顯著成就,但城鄉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協調的問題依然存在。如何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是未來鄉村發展麵臨的重大課題。 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傳統農業模式對環境造成的壓力,以及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使得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成為鄉村振興的關鍵。 農村老齡化與勞動力轉移的應對: 隨著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嚮城市轉移,農村人口結構呈現老齡化趨勢。如何應對農村老齡化帶來的挑戰,保障農村老年人的生活,並為農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農村基層治理的現代化: 如何構建適應新時代要求的農村基層治理體係,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有效化解農村社會矛盾,是實現鄉村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鄉村文化遺産的保護與活化: 珍貴的鄉村文化遺産,如傳統村落、民俗文化等,正麵臨著消失的危機。如何有效保護並使其煥發新的生機,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任務。 鄉村的綠色發展與高質量崛起: 未來中國鄉村的發展,將更加注重綠色、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生態農業、數字鄉村、鄉村旅遊、文創産業等新業態,將為鄉村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農民的現代化與城鄉融閤的未來圖景: 最終,中國鄉村的未來,將取決於農民的現代化進程以及城鄉之間的深度融閤。如何在保障農民權益的同時,讓他們分享發展成果,實現城鄉居民享有同等的發展機會和生活質量,將是中國鄉村發展宏偉藍圖的最終落腳點。 本書旨在通過對中國鄉村百年發展曆史的深入梳理與分析,呈現一個立體、動態、多元的中國鄉村圖景,從中汲取經驗教訓,為理解當下中國社會轉型、思考鄉村的未來發展提供一個曆史的維度和深刻的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