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这本书,一股浓郁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但绝不是那种让人望而却步的枯燥。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行文流畅又不失严谨,即便是对于一些晦涩的史料学概念,也能用生动形象的例子加以阐释。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互证”和“孤证”的论述。在实际研究中,我们很容易陷入对单一文本的过度依赖,这本书则用大量的篇幅强调了跨文本、跨载体的交叉印证,甚至连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之间的相互印证,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这对我正在进行的一个关于魏晋南北朝士族研究的项目大有裨益。它迫使我跳出原有的舒适区,去搜寻那些看似不相关却能提供关键侧证的材料。这本书的增订之处也十分到位,新的章节对近年来出土的简帛、金文新材料的处理方式进行了更新,体现了作者持续关注学术前沿的严谨学风,绝非故步自封的陈旧之作。
评分这本《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增订本)》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我之前读过一些相关的书籍,但大多聚焦于史料的解读或者某一特定时期的史学研究,对于如何系统地梳理、辨伪和运用史料这一“学问的学问”的探讨总觉得有些零散。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扎实,从史料的类型划分,到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再到最后的史料评价,逻辑链条清晰得让人佩服。尤其对“二手史料”的辨析部分,作者的见解颇为独到,他没有简单地将二手史料视为洪水猛兽,而是深入探讨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研究价值,这对于我们理解史学传统的演变至关重要。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拿到了一把精密的“手术刀”,能够更科学、更审慎地去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真正理解了史料学在历史建构中的基石作用。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思考历史”的哲学指南。
评分我必须承认,初读此书时,其体系的庞大和知识的密度曾让我感到一丝压力,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领悟到作者构建知识体系的良苦用心。这本书的深度远超一般的入门教材,它更像是为有志于在历史研究领域深耕的学者准备的“进阶心法”。尤其是关于“史料的生命周期”那一章,作者讨论了文本在流传过程中如何被篡改、被曲解,以及我们如何通过版本学的方法去“逆向工程”还原其原始面貌,这对于理解后世史家对前人史料的利用偏差,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使用史料,更是如何对“知识的传承”保持一种批判性的敬畏。这是一部需要反复研磨才能完全消化的经典,它对我的治学态度产生了深刻的重塑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实践经验。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只谈理论的学术著作。相反,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实例分析,这些案例选取得十分巧妙,往往是学界长期存在争议的疑难问题,作者通过规范的史料学方法层层剥茧,最终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例如,对于某一古代官职的沿革考证,作者展示了如何通过碑刻、墓志、正史的互相对照,最终锁定其职权范围的细微变化,这种细节的把控,正是史料学家的功力所在。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简直是一份珍贵的“避坑指南”,可以避免很多在文献辨伪过程中可能犯下的低级错误;而对于资深研究者而言,其中某些特定史料类型的处理技巧,也足以让人受益匪浅,值得反复研读,体会其中“意在言外”的治学智慧。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装帧和字体选择也做得相当用心,让人愿意长时间沉浸其中。内容上,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对“沉默的史料”的关注。我们习惯于关注那些流传有序、记载详实的官方文书,但作者却花笔墨探讨了那些看似零碎、记录模糊的非主流材料的价值,比如地方志中的佚文片段、私人信札中的侧面反映等等。他强调,历史的真实往往藏匿于这些“边缘”信息之中,需要我们用更高的敏感度去捕捉。这种对史料广度的拓展,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研究视野。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学的真相探寻,绝不是对着几本大部头做“文本细读”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去发掘一切可能留下痕迹的证据。这本增订本在拓宽史料来源的讨论上,比我预想的还要深入得多。
评分这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啊啊啊啊啊啊
评分第三编是关于史料的研究和应用问题。本编将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考据学以及历史编纂学等的基本知识引入了史料学,阐明了这些学科在史料学中的地位、作用和运用方法,并结合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的特点,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搜集史料、整理史料和运用史料的方法,在传统史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又引入一些新的研究方法。
评分很好的东西,谢谢京东
评分第五章 编年体史料
评分(三)史料内容比较含蓄,由于引用者缺乏深入辨析而造成失误 第322页
评分(一)基本史料 第73页
评分2005年,研究中心成立。从浙大历史系退休已两年的何忠礼,被杭州市社科院聘请为研究员,担任中心主任至今。
评分(六)本证、旁证是鉴别史料的基本方法 第337页
评分一、史料错误的普遍性 第309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