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上天赐予的一场戏:吴秀波的表与里》为吴秀波出道以来的第1本写真文集。
书中文字均由其本人亲自撰写,诚恳剖白吴秀波内心对生活,对演艺,对人生道路的真实想法。
全部照片为创作团队专程赴法国巴黎拍摄,由台湾著名时尚摄影师王志伯全程掌镜并进行装帧设计,整体风格大气、硬朗,充分凸显吴秀波的个人气质。
内容简介
《上天赐予的一场戏:吴秀波的表与里》为吴秀波出道以来的第1本写真文集,文字均由其本人亲自撰写。
吴秀波因其主演的《黎明之前》《心术》的热播而备受关注,目前属于事业上升期,已跃升国内一线男演员行列,拥有不断增加且的优质粉丝群体,新浪微博粉丝为97万。
《上天赐予的一场戏:吴秀波的表与里》2010年暴雪前的深冬,拍摄于巴黎的街道、转角酒吧、近郊古堡与楼顶之间。吴秀波从影以来至2011年的心灵记录。
作者简介
吴秀波,演员,1968年9月5日出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曾做过歌手、电视剧监制、音乐编辑、商人等。1996年发行专辑《爱之战》,于2002年回归表演。2010年凭借《黎明之前》一举成名后,2012年主演的《心术》再成热播大剧。此外,主演的《请你原谅我》《兄弟门》《道可道》《相思树》《嫁衣》《剑谍》等,都得到观众的喜爱与认可。
目录
我是谁
“文艺愤青”的年月
爱 ● 信仰
持与修行
善良
放下
名字
名声
成功
恐惧
父亲
孩子
一个人
死亡 ● 生命
偶像
女人
兄弟
音乐
戏子
角色/ 角色不是演员
演戏
罗伊/ 刘新杰
昨天
采访
自由
旅行
未来
《兄弟门》
《黎明之前》
精彩书摘
摘自:我是谁
我不“善于”与人为敌,我是个挺“圆滑”的人,我用比较安全的方式来达到我的目的。
我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所处的年代是和平而安全的,父母又是双职工,都有收入,所以从小就没有风险意识,也不认为丧失了一份工作,会面临多大的生活灾难。时间倒回十几年,我也是个“八〇后”,其实每个人都有过这种状态。
如果有一百个人,我一定是最后那三十个人之一,我一无是处,生活中没有什么特别的。
我是一个挺笨的人,挺简单的人,在现实中其实做什么都不是很利落,不善于跟人交流。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一只爬上火车的蜗牛。因为恰巧有这样一个行业,能把表演变成跟其他人沟通的方式,所以我被大家认可了。
小的时候,我也是一个心灵“弱小”的人,不会期盼有奇迹发生--自己会变得多么强大。所以总是希望周边的环境会越来越好,总希望放眼看去全是好人、好人和更好的人。慢慢大了你会发现,你可以做那个你希望的人。
小的时候下学回家,家里就我一个人,脖子上挂一把钥匙,走来走去,没人交流。晚上听父母在吵架,我基本上把自己反锁在屋里,觉得很无助。每天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就是我最快乐的时候。我完完全全就在另外一个世界里。瞎想。听《岳飞传》那段时间,每次睡觉前我都想象自己骑着马,拿着那杆长枪,走在荒野上。只有在那个时候我才觉得,那是我的世界,因为他们都睡了。
长大以后我还是那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只是现在偶尔出来走走,还走在一个特安全、特招摇的地方,那个地方叫舞台。我是一个“壁垒森严”的人,挺禁锢的一个人,所以生活里我天性特别不容易解放。可能就是因为生活中这种状态太多了,天性的好多侧面有对自由的渴望和挣扎。突然间有一个地方告诉我:放心吧,这儿安全。全是假的。拍戏的时候这些东西就全出来了,放出了一百零八将,飞出去的全是魔鬼。
摘自:父亲
那时候没有“外交官”这个词;那时候如果你爸是熟食店卖肉的,別人会觉得很厉害。我父亲可能拥有的是知识和文化,但在那个年代知识和文化不算什么。而且我父亲也羞于拿知识和文化跟我交流。他一生都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
小时候,觉得我的父亲没有别人的父亲那么强大,那么能给我带来快乐。因为总看见别人的爸爸把孩子举过头顶,哈哈笑着,拿胡子扎他。我从来没有,那时候会觉得失望。再大一些,男孩会到反叛期,会调皮,很多父亲会教训他们的儿子,甚至于暴打。可是那个时候我爸一声不吭,于是我特得意:哈哈,我爸才是我真正想要的那一个。
然后再大了,他几乎失去了在我生活里的位置。因为我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我自己来做决断,我听不见他的教诲。但这不是他的问题,因为我从来没有发问。因为从小到大,我没有这样一个概念,有什么需要去问爸爸。
等他去世了,我会慢慢开始理解他,因为我也有了儿子。我会想:他究竟是怀着怎样一颗平静而安详的心度过了这一生?他看起来平静而邋遢。我知道他是一个美好的人。非常非常美好,他放弃了一切争取自由的机会,他放弃了自己所有的想法。他让我知道什么是承担。我为我一度瞧不起他而羞愧。他非常伟大。
摘自:演戏
它解决了我生命里的大部分问题,比如我无法和自己沟通的时候,就需要借助表演。
对于工作的专注,恰巧释放了我在表演上的压力。在和角色交流的过程中,能感受到生命交流的快乐时,我才发现,演戏原来是这样。
我一部戏大约要拍五百场,镜头条数大概在三千到四千条。每拍一个镜头都要放下利益得失、喜怒哀乐,回到零。长时间地这么做好像一种修行,如果你给自己下一个命令,尽量平静而愉悦,生活会改变许多。
我能为演戏活着,但我不能为了活着演戏。简单地说,我能为一件假的、不存在的事付出我的生命,但是我绝不能为我的生命“付出”虚伪。
一个好演员首先得是一个安静的观众。你们想看戏吗?我把我的眼睛借给你们,我把我的耳朵借给你们,我把我的手借给你们,我甚至把我的嘴唇都借给你们,我带你们去。有时眼睛所表达的并非眼睛所看到的,而是看这双眼睛所“想”的。
其实一出戏是由观众和演员共同完成的,我借助的只是我的身体、我的表情、我的感受,但是怎么理解是观众自己想象的。说得简单一点儿,就像画不是一个人画出来的,是一个画的人和一个看的人共同完成的。
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观点和所处的位置是最重要的,主体从来就没变过,只不过所处的角度不一样,所以就有了恶魔与天使、邪恶与善良……我觉得人性很复杂,我理解它就是兽性和人性的“调试比例”。如果我们能够本着拍《动物世界》的角度来拍摄人,我觉得这个世界才是一个准确的世界,一个比较真的世界。
……
前言/序言
《上天赐予的一场戏:吴秀波的表与里》 一场名为人生的舞台,一次关于真实与幻象的探寻 人生是一场盛大而精妙的戏剧,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悄然落幕。我们努力呈现给世界的,是精心打磨的“表”,而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那些在无人注视下悄然滋长的思绪与情感,则构成了我们真实的“里”。这本《上天赐予的一场戏:吴秀波的表与里》,并非一次简单的生平记录,也不是对某个特定事件的详尽剖析,而是试图展开一幅更加宏大和深邃的画卷。它围绕着一个核心的命题——“表”与“里”的辩证关系,通过对一个鲜活个体生命历程的审视,去触碰人性深处的幽微,去理解在光鲜亮丽的舞台之外,一个灵魂所经历的挣扎、蜕变与沉淀。 本书的视角,超越了简单的叙事,更侧重于一种哲思性的观察。它将吴秀波的人生轨迹,视为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当代社会中许多个体所共同面临的困境与选择。在这个信息爆炸、人设至上的时代,我们如何区分表演与真实?如何在公众的目光下保持自我?又如何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与力量?这些看似抽象的哲学命题,通过对一个具体人物生命故事的解读,变得鲜活而触手可及。 “表”的浮光掠影:公众视野下的光影交织 我们将目光投向“表”,那里是舞台,是镁光灯,是无数双眼睛的注视。吴秀波,作为一名演员,他曾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演技,征服了无数观众。他的“表”,是荧幕上塑造的每一个鲜活角色,是红毯上掷地有声的发言,是接受采访时侃侃而谈的智慧。这层“表”是他人眼中的他,是社会赋予他的标签,是他在公众世界里建立的形象。 然而,这层“表”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推移,不断地被雕琢、被修正,有时甚至是被误读。书中会探讨,一个公众人物的“表”,是如何在媒体的塑造、舆论的裹挟以及自身渴望被认可的心理驱动下,层层叠加,形成我们所看到的那个“吴秀波”。这其中,包含了演艺生涯中的高光时刻,事业上的辉煌成就,也可能涉及那些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理解偏差,以及那些被放大或被掩盖的细节。 我们不会拘泥于罗列具体的作品或事件,而是试图去挖掘在这些“表”的背后,所蕴含的那些关于表演的艺术本质,关于成功背后的代价,以及关于公众形象与个体真实之间微妙的张力。它会让读者思考,在追逐“表”的过程中,个体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又可能失去了什么?当“表”的光芒过于耀眼时,我们是否会忽略了它背后隐藏的暗影? “里”的幽深海沟:内心世界的潮起潮落 与“表”的明亮相对,“里”则代表着更为幽深、更为私密的内心世界。那里是无人知晓的挣扎,是深夜里的不眠,是面对困境时的无助,也是在绝境中迸发出的勇气。这本书将深入探索吴秀波内心深处的“里”,并非是猎奇式的挖掘,而是以一种理解和共情的姿态,去体察一个灵魂在经历人生起伏时的复杂情感。 “里”是那些不为人知的成长经历,是家庭的影响,是早期事业的坎坷,是情感的纠葛,是人性的脆弱,更是面对诱惑时的动摇和对命运的叩问。它涵盖了那些隐藏在光鲜外表之下的,真实的喜怒哀乐,真实的迷茫与坚持。书中会尝试去解读,是什么样的内在力量,让他在面对挑战时能够挺直腰杆;又是什么样的内心隐忧,让他可能在某个时刻做出不被理解的选择。 我们会探讨,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这位“演员”的“里”是如何演变的。从一个初入社会的青年,到事业有成的中年,再到经历风雨后的沉淀,他的内心世界必然经历了无数次的洗礼与重塑。这些“里”的潮起潮落,构成了他生命中最真实的底色,也是支撑他“表”之所以能够如此鲜活的根基。 “戏”的无常多变:上天赋予的剧本与自我创作 “上天赐予的一场戏”,这句话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宿命的意味。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是否就像是一场被赋予了剧本的演出?我们是虔诚的演员,一丝不苟地遵循着既定的台词和情节,还是在既定的框架内,不断地进行着自我创作,试图为这场“戏”注入属于自己的灵魂? 本书将围绕“戏”的这种不确定性与可能性展开。它既探讨了命运的偶然与必然,那些我们无法掌控的际遇,那些如同上天赐予的“剧本”,如何塑造了人生的走向。同时也强调了个体的能动性,强调了在接受“剧本”的同时,我们如何通过自己的选择、坚持和反思,去改写、去丰富、去赋予这场“戏”更深刻的意义。 “表”与“里”的交织,正是这场“戏”最精彩的部分。有时,“表”会深深影响“里”,公众的期待甚至会塑造个体的自我认知。有时,“里”的力量又会冲破“表”的束缚,让一个人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绽放出惊人的光彩。这种辩证关系,构成了人生的跌宕起伏,也正是“戏”之所以为“戏”的魅力所在。 阅读的边界与人性的光谱 《上天赐予的一场戏:吴秀波的表与里》,并非是要去给任何个体下定论,也不是要以窥探者的姿态去揭露隐私。相反,它是一种邀请——邀请读者一同走进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人性光谱。通过审视“吴秀波的表与里”,我们实际上也在审视我们自己的“表”与“里”。 阅读这本书,你将不会找到关于某个具体事件的八卦或爆料,也并非是对个人道德审判的流水账。它所追求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一种对人性多面性的体认。它会让你思考,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如何才能更诚实地面对自己。 这本书将触及以下几个层面的思考,但不会直接回答,而是引导读者自行探索: 公众形象的塑造与失落: 在消费文化盛行的时代,公众人物的形象是如何被建构和解构的?当“表”一旦崩塌,曾经被追捧的“里”是否还能承载? 人性的脆弱与坚韧: 在面对巨大的压力和诱惑时,人性的底线在哪里?又是什么样的内在力量,能够支撑一个人在泥泞中前行? 真实与表演的界限: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当表演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又该如何找回属于自己的真实? 命运的恩赐与考验: 当“上天赐予”的“戏”降临,我们是顺从还是抗争?又如何在每一次的考验中,完成自我的蜕变? 理解与宽容的可能性: 在评价和审判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放下先入为主的观念,去尝试理解其“表”与“里”背后的复杂性? 《上天赐予的一场戏:吴秀波的表与里》,愿它能成为你认识人性、理解人生的一面镜子。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却提供了思考的维度。它不描绘完美,却呈现了真实的轨迹。在这个浮华的世界里,愿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真实,并在人生的这场大戏中,活出最精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