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用自己推行的白话文,开启民智,身体力行地去追求民主,是世代青年的榜样。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胡适也不能幸免。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毕生推崇自由民主、思想解放的理想,同时也主张全力西化,因此赞誉有之,批评有之,被后世评价为“誉满天下,谤亦随之”。作为近代中国富盛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其影响力至今不衰。
本书精选了多篇胡适以自由、文明、社会、中西文化等为主题的著名、具代表性的文章和演讲,涵盖其一生学术文化,涉及大量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时事等方面的内容。
让他赞誉有之,谤亦随之的这些思想、观点和主张,在本书中也有全面的体现。阅读本书不仅可深切地体会胡适的这些犀利的观点,并能带动读者思考这些观点的适用。
本书所选篇目展现了胡适深刻、犀利的思想观点,也侧面展现了他在纷繁时事中的人格魅力。涵盖其从青年至晚年的各类文章,读者也可从中发现他思想上的转变,特别是“容忍与自由”,胡适年岁月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由于涵盖面广,内容丰富,使得本书的可读性大大提升。这些白话演讲和文章都十分浅显易懂,展现了胡适的睿智,使读者了解胡适思想的同时,能帮助读者理解那时学术界的状态,了解当时的世界和中国。
在本书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一位侃侃而谈的智者,也可以从他谈话的内容中,体会对加家国的热爱,以及胡适对民主和自由的坚持。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后改名胡适,字适之。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的领袖之一,是中国现代史著名的学者之一。
26岁的胡适因《文学改良刍议》而一举成名,大举白话文的旗帜,革新了中国几千年来日常生活的表达方式。他的著述也颇为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第一卷 论自由
我们要我们的自由
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
自由主义
中国文化里的自由传统
新闻独立与言论自由
思想革命与思想自由
容忍与自由
第二卷 论治学的方法
在北大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
找书的快乐
智识的准备
考试与教育
新文化运动与教育问题
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典礼致词
谈谈大学
第三卷 论社会文明
归国杂感
援助与自助
写在孔子诞辰纪念之后
从民主与独裁的讨论里求得一个共同政治信仰
武力解决与解决武力
报业的真精神
新闻记者的修养
第四卷 论人生观
辩冤白谤为第一天理
差不多先生传
信心与反省
再论信心与反省
三论信心与反省
回顾与反省
悲观声浪里的乐观
青年人的苦闷
第五卷 论问题与主义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三论问题与主义
中国近一千年是停滞不进步吗?
好政府主义
我的歧路
第六卷 论中西文化
漫游的感想
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文学改良刍议
海外归来之感想
眼前世界文化的趋向
附录 胡适笔墨
佛书里有这样一段神话:
有一只鹦鹉,飞过雪山,遇见雪山大火,他便飞到水上,垂下翅膀,沾了两翅的水,飞回去滴在火焰上。滴完了,他又飞去取了水回来救火。雪山的大神看他往来滴水救火,对他说道:“你那翅膀上的几滴水怎么救得了这一山的大火呢?你歇歇罢?”鹦鹉回答道:“我曾住过这山,现在见火烧山,心里有点不忍,所以尽一点力。”山神听了,感他的诚意,遂用神力把火救熄了。
我们现在创办这个刊物,也只因为我们骨头烧成灰毕竟都是中国人,在这个国家吃紧的关头,心里有点不忍,所以想尽一点力。我们的能力是很微弱的,我们要说的话也许是有错误的,但我们这一点不忍的心也许可以得着国人的同情和谅解。
近两年来,国人都感觉舆论的不自由。在“训政”的旗帜之下,在“维持共信”的口号之下,一切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都得受种种的钳制。异己便是反动,批评便是反革命。报纸的新闻和议论至今还受检查。稍不如意,轻的便停止邮寄,重的便遭封闭。所以今日全国之大,无一家报纸杂志敢于有翔实的记载或善意的批评。
负责任的舆论机关既被钳制了,民间的怨愤只有三条路可以发泄:一是秘密的传单小册子,二是匿名的杂志文字,三是今日最流行的小报。社会上没有翔实的新闻可读,人们自然愿意向小报中去寻快意的谣言了。善意的批评既然绝迹,自然只剩一些恶意的谩骂和丑诋了。
……
胡适是白话文先驱,他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白话文的初兴,许多语言尚不规范,因此文章中的许多遣词造句也与今日不同,有较多的异体字和异形词,内容上也有前后不统一的现象,标点符号的运用也不规范。为了保持原作的历史风貌,故未作大的改动。在阅读时,还望读者不要误解。
对文中的错别字,我们作了一些更改。文中的外国人名,当时译法与今时译法不同,故添加了脚注说明。且文中引用的许多典故,通过核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故也添加了相应的脚注进行说明。
胡适在学术的许多领域都有建树,但其自身的局限性也很大,他的著作中所表现的一些政治立场和学术观点,就反映了这一点。读者应理性判断。
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知识分子群体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胡适无疑是其中一个绕不开的关键人物。《胡适:容忍与自由》这本书,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他思想世界的窗口。它不仅仅是对胡适个人生平的梳理,更重要的是,它细腻地剖析了“容忍”与“自由”在他人生哲学中的地位。我常常思考,在那个动荡变革的年代,如何才能既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又不失对不同声音的尊重?这本书给出了胡适式的答案。他并非一味地激进,而是在温和的坚持中展现出强大的力量。书中对他与当时社会思潮的互动,以及他对教育、文化、政治等领域提出的见解,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被他那种“为自己思想而活”的独立精神深深打动,也从他身上看到了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与风骨。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作者的叙述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人文的关怀,使得我能够随着文字的引导,一步一步地走进胡适的内心世界。
评分《胡适:容忍与自由》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智者的对话。书中的“容忍”与“自由”,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胡适先生一生实践的准则。我被书中对胡适研究治学的态度所折服,他那种不畏权威、敢于质疑的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从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思想家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不随波逐流。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现代文明的积极借鉴,都展现了他超前的眼光和深厚的学养。书中的一些论述,特别是关于如何处理不同思想观点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保障个体自由的思考,都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叙事方式,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人物细节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又能体味到个体的精神世界。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容忍”并非妥协,而是智慧;“自由”并非放纵,而是责任。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现代思想史略有了解的读者,《胡适:容忍与自由》一书为我提供了许多全新的视角。它超越了对胡适简单的是非评判,而是着力于理解他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尤其是“容忍”与“自由”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内涵。作者在书中对胡适思想的解读,往往能够触及到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并从中提炼出更深层次的意义。例如,书中对于胡适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实践他的“容忍”原则,以及在争取“自由”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策略与智慧,都有详尽的阐述。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胡适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的圣人,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思想家,在面对时代困境时的矛盾、挣扎与思考。这种真实而饱满的人物塑造,使得我对胡适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书中所提出的观点,并将其与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进行对比,收获颇丰。
评分读完《胡适:容忍与自由》,脑海中回荡着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胡适先生在其中扮演的独特角色。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生平事迹,而是试图深入挖掘他思想的内核,探究“容忍”与“自由”这两个关键词如何贯穿其一生,成为他为人处世、治学育人的根本原则。作者没有回避胡适晚年所面临的困境与争议,反而将其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下,让我们看到一位思想家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书中对胡适与其他文化名人的交往的描绘尤为精彩,寥寥数语便勾勒出那个学人辈出、思想碰撞的黄金时代。无论是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还是对新文化运动的推动,都展现了他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对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读这本书,仿佛也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重新审视了“容忍”在多元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自由”在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中的不可或缺。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胡适思想时,那种审慎而又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既肯定了他的贡献,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评分不得不说,《胡适:容忍与自由》这本书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实际阅读下来,却发现其内容丰富且引人入胜。作者以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展现了胡适如何将“容忍”和“自由”的理念融入其学术研究、社会活动乃至日常生活。书中有许多关于胡适与他那个时代知识界巨匠的对话和论辩的细节,这些生动的场景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思想活跃的年代,感受到了思想碰撞的火花。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胡适作为一位教育家的描绘,他如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如何倡导学术自由,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当今社会,重读胡适的“容忍”与“自由”,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胡适这个人,更引导我反思了许多关于个人价值、社会进步以及时代变迁的深刻问题。
评分读一读,对今天依然有启示。
评分还可以,慢慢品味
评分挺好还没有来得及看
评分还未看,之前听了一个中山大学教授的讲座,提到作者这本书,所以也就买了?
评分还没开始看,看过之后再点评
评分没有装订问题!不错的好书!
评分还可以不过我还没读
评分暂时还没看,等着充实自己啦
评分还没读,后再来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