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找回自己心灵信仰的根。
《心的交会:佛陀与基督的生命教导》能带给我们欢喜、平静、自在、慈悲。
一行禅师对东西方两大文化传统的体会与领悟。
内容简介
一行禅师根据自己多年的东西方文化对话和交流的经验,从两大宗教义理中取出相关的宗教概念,例如念力与圣灵、观照食物与领受圣餐、僧伽与修院、禅修与祷告、涅檠与天国、共生与三位一体等等,尝试析解东西方两大宗教所蕴涵的相同性,探索两者的慈悲情怀与灵修境界的交会点,进而说明两大宗教信仰实践与关怀是一致的。他的这些体会和领悟,有助于人们消除错误的观念和偏见,从全新的角度来看待彼此,达到和谐共处的愿望。
作者简介
一行禅师(Thich Nhat Hanh),1926年出生于越南,为越南临济法脉第四十二代传人。1967年,被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提名为当年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1982年,在法国南部建立了“梅村”禅修道场,并经常赴世界各地弘法。一行禅师通晓越、英、法及中文,迄今已出版了上百本著作,主要有《佛陀之心》、《活得安详》、《你可以不生气》、《心力》、《调心》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互相依存
东西方心灵信仰各有不同的根源、传统、看事情的方法,却同样有着爱、谅解、包容的特质。
宗教生活即是生活
对话:启开和平之钥
与耶稣接触
真正的沟通
相即:互相依存的生命
第二章 念力与圣灵
专注心很像圣灵,两者都是帮助治疗愈合的力量。专注的人就会有爱与了解,看得更深入,从而愈合自己心中的伤口。
圣灵的种子
当下此刻
平和自在
我在那儿等你
启示之光
真正的依归处
第三章 一切全新
如果用心地吃一个面包或一碗饭,体悟每一点每一滴食物都是全宇宙的赐予,这就是深入的生活。
感恩
观照食物
当着上帝的面
我们吃的面包即是全宇宙
真实的身体
一切都是全新的
第四章 心的交会
若是彻底明了佛陀或耶稣的生命与教化,并且用心去实践修行,我们便可进入活的佛陀与活的基督居处的大门。
他的生命即是他的教诲
正念即是佛
为未来世代开启更多的门
诸佛之母
上帝之女
我们继续再生
接触我们的先祖
烦恼与解脱
我就是道路
我总是在那儿等你
看见道路即是看见我
我是谅解,我是爱
摆脱概念
见道向道
……
第五章 同修的团体
第六章 安定的心
第七章 为未来着想
第八章 皈依
第九章 彼岸
第十章 信心与修持
精彩书摘
真正的依归处
“佛陀”这个词是从buddh这个字根而来,buddh的意思是“觉醒”,“佛”便是指觉悟的人。佛教徒打招呼是将双手合十成为莲花状,定心呼吸,俯首,默念“莲华予你,成就佛心”。这样的寒暄致意,同时成就了两个觉悟的人。不论对方是男女老少尊卑,佛教徒都表示肯定他心中有那粒觉醒——成佛——的种子。而佛教徒练习定心数息,乃是要发觉自己心中的佛性种子。有时候一人独自也可以探触到圣灵或是佛心,但仍以集体修习比较容易。我在佛罗伦萨的那一晚,在那位神父的教堂中演讲,有一千多人来听讲,大家曾有真正彼此互谅共融的感受。
一两个月后,我参加“梅村”——乃是我在法国时居住的禅堂所在——的静修过后,一位北美来的神父问我:“师父,我晓得修禅定的好处,也体会过禅定的喜悦和宁静。我领悟了听钟、茶禅、静默用餐的妙处,但是,我回教堂以后怎样才能继续修行呢?”
我问他:“你们教堂有钟吗?”他回答:“有的。”
“你们要鸣钟吗?”
“要。”
“那就请你把钟声当做禅定之钟,唤你回到真正的依归所在。”
我初出家的时候,越南每个村庄的寺庙里都有一口大钟,和欧美基督教教堂的钟相似。每当鸣钟的时刻(佛教徒不说“打”钟、“敲”钟的),村民都会放下手边正在做的事,暂停一会儿,定念听钟而呼吸。我们在梅村也是如此,听见钟声就定下来观照呼吸。我们吸气时,默念:“听着,听着。”呼气时,默念:“这妙音带我回到真正的依归。”
我们的真正依归处就是此刻。我要说的奇迹不是在水面上走,而是此时此刻走在绿色的大地上。我们周遭的世界和自然界、我们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之内,处处有宁静平和。我们一旦懂得定于这静境,伤痛都会治愈,整个人也为之改观。问题不在于信仰,而在于修行。我们只需要把身心安住在此刻,就能领会焕然一新的、清净的、奇妙的境地。
……
前言/序言
unll
《心的交会:佛陀与基督的生命教导》 探寻古老智慧的现代回响,理解不同信仰背景下人类共通的生命诉求与精神指引。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两位伟大的精神导师——释迦牟尼佛陀和拿撒勒人耶稣基督,以其深邃的智慧和无私的慈悲,照亮了无数心灵的道路。他们的教诲,跨越了时空的阻隔,穿透了文化的藩篱,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着全球数十亿人的生命轨迹。然而,在各自的宗教传统中,他们的教导似乎被赋予了独特的标签和解读。这本《心的交会:佛陀与基督的生命教导》并非旨在进行神学上的辨析或比较,也不是要试图融合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体系,而是以一种更加贴近生命体验和普遍人性关怀的视角,去审视佛陀和耶稣在核心生命议题上所展现出的深刻洞见。 本书将引领读者踏上一段沉静而富有启发性的旅程,去探索这两个伟大灵魂在面对人类共同困境时的智慧之光。我们每个人,无论信仰背景如何,都可能在生活中面临着痛苦、迷茫、欲望的缠绕,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佛陀和耶稣,正是从不同的维度,却触及了这些人类永恒的主题。 核心议题的深度探索 本书将围绕几个关键的生命议题展开,深入剖析佛陀与耶稣在这其中的教导,并尝试理解其普适性: 苦与解脱: 佛教的核心是“四圣谛”,其中“苦谛”直指人生皆苦的本质。佛陀详细阐述了苦的来源——“集谛”,以及通往苦的寂灭——“灭谛”的道路,即“道谛”。耶稣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苦”的体系,但他的教导充满了对苦难的理解、同情和超越。从“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的预言,到“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的呼唤,耶稣同样将目光投向了人类的痛苦。本书将探讨佛陀如何通过认识和熄灭“贪、嗔、痴”等烦恼来获得解脱,以及耶稣如何通过信心、爱与悔改来面对苦难,寻求心灵的慰藉与永恒的生命。我们会审视他们对于“无常”、“缘起”与“恩典”、“救赎”等不同概念的阐释,尝试理解它们在帮助个体走出困境中的异同。 慈悲与爱: “慈悲”是佛教最为核心的品质之一,它包含着对一切众生拔苦予乐的愿望。佛陀在修行过程中,将慈悲心作为重要的修行方法,并通过“四无量心”来培养。而“爱”在基督教中则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耶稣的“爱人如己”成为其教义的基石,他以身作则,展现出无条件的爱,甚至为罪人牺牲。本书将对比和对照佛陀的“慈悲”与耶稣的“爱”在实践层面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它们都呼唤我们超越自我的局限,关怀他人,化解冲突,建立和谐的共处之道。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两种情感力量如何成为个体精神成长的动力,以及如何转化为社会行动,影响世界。 智慧与真理: 佛陀的教诲,归根结底是为了帮助众生觉悟“真如”、“涅槃”等终极的实相,获得“般若智慧”。他的“八正道”正是通往觉悟的实践指南。耶稣则宣称自己是“道路、真理、生命”,他的话语和行动都指向了上帝的真理,以及通往永生之路。本书将探讨佛陀如何通过对“空性”、“无我”的洞察来认识世界的本质,以及耶稣如何通过对上帝的启示来揭示生命的意义和目的。我们将尝试理解他们所指引的“智慧”和“真理”在引领个体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并做出正确选择方面的指引作用。 平静与喜乐: 在追求世俗成就的同时,人们也渴望内心的平静与真正的喜乐。佛陀的教导强调通过禅定、止观等方法来达到内心的宁静,体验“法喜”。耶稣也曾应许,他所赐予的“平安”是世界不能赐予的。他鼓励信徒将忧虑交托给上帝,从而获得内心的安稳。本书将探讨佛陀如何通过“放下执着”来获得内心的安定,以及耶稣如何通过“信靠上帝”来克服恐惧,寻得真正的喜乐。我们将分析他们的教导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帮助人们应对压力,缓解焦虑,重拾生活的意义感。 奉献与服务: 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都强调对他人的关怀与服务。佛陀的“菩萨道”精神,鼓励众生发菩提心,行六度万行,广利有情。耶稣也教导门徒要彼此相爱,为他人舍命,成为“世上的光和盐”。本书将审视这两种传统中关于“奉献”与“服务”的精神内涵,分析它们如何激励个体投身于公益,为社会带来积极的改变。我们将思考,当不同的信仰背景下的个体,都怀揣着服务他人的心愿时,他们所能汇聚的力量将是多么宏大。 理解的桥梁,而非融合的尝试 需要强调的是,《心的交会:佛陀与基督的生命教导》并非试图将佛教与基督教进行神学上的融合,或者创造一种新的宗教形式。这两种古老而深邃的信仰体系,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语境、哲学体系和宗教实践。本书的出发点,是认识到在这些看似不同的表达之下,人类对于美好生命、精神觉醒、以及如何应对生存挑战的普遍渴望,却是惊人地相似。 佛陀的智慧,如同一面清澈的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烦恼与潜能;耶稣的爱,如同一盏永恒的明灯,指引着我们走向光明与希望。通过对他们核心教导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获得启示,并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以更清明、更慈悲、更坚韧的态度去前行。 对现代读者的意义 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许多人面临着精神上的困惑和迷失。《心的交会:佛陀与基督的生命教导》为有心探索生命奥秘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它鼓励我们超越宗教的壁垒,从跨文化的智慧中发现共通的人性价值。无论您是佛教徒、基督教徒,还是对生命智慧充满好奇的求索者,本书都将为您打开一扇理解心灵深处的声音的窗户。 本书并非枯燥的神学论述,而是充满了对生命体验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类共同情感的细腻描摹。它旨在引发读者的反思,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去践行那些超越时空、跨越界限的生命智慧。通过聆听佛陀与耶稣的教导,我们或许能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理解他人,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港湾,活出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 本书的写作力求贴近真实的生命感悟,而非公式化的宗教教条。它关注的是教导的“精神实质”,以及它们在个体生命中所能产生的“实际影响”。我们希望通过细致的梳理与诚恳的探讨,呈现出佛陀与耶稣在生命教导上的“心的交会”,从而为每一位读者带来一份宁静、一份力量,以及一份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