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生活經典:飲流齋說瓷

中華生活經典:飲流齋說瓷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許之衡,杜斌 著
圖書標籤:
  • 陶瓷
  • 中國陶瓷
  • 飲流齋
  • 收藏
  • 藝術
  • 文化
  • 生活
  • 工藝
  • 曆史
  • 民俗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86799
版次:1
商品編碼:11090412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華生活經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7-0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許之衡,室名飲流齋,自號飲流齋主人,故說瓷一書,書名為《飲流齋說瓷》。全書十章,依次為概說、說窯、說胎釉、說彩色、說花繪、說款識、說瓶罐、說杯盤、說雜具、說疵僞。各章縱說曆史變遷,橫說花色種類,追本溯源,層層遞進,析入毫芒,為初學入門之基礎,治瓷學者必讀之書。

目錄

前言
書成自題六十韻
概說第一
說窯第二
說胎釉第三
說彩色第四
說花繪第五
說款識第六
說瓶罐第七
說杯盤第八
說雜具第九
說疵僞第十

精彩書摘

  歐窯 歐窯一名宜均①,乃明代宜興人歐子明所製②,形式大半仿均,故日宜均也。製品雖齣宜興,然與陽羨名陶一係微有區彆③,與清代紫砂掛釉各器亦微有不同④。大抵製造時仍參入瓷質,非純用紫砂者歟?瓶、盂等物皆有,而尤以洗類為多。歐窯與廣窯同一仿均,外觀厚重,形極相似而實不同。今略析之:廣窯以青發藍斑者為最多,此外他色雖有,然總不脫灰墨一類釉也。歐窯則色澤較多,除青、藍外有仿均深紫者,又有雲豆、茄皮等色,且藍斑亦不若廣窯之濃,其彆一也;廣窯之底露胎較多,歐窯之底露胎處甚少,其彆二也;廣窯之製純乎渾樸,歐窯之製於渾樸中見妍整,其彆三也。至清代唐英亦曾於景鎮仿製歐窯,但明歐窯多橘皮釉,而唐仿無之,其釉又與乾隆時器無異。孰明孰清,固不難一望而知。【注釋】 ①歐窯:宜興的傳統工藝陶瓷,始於明朝。釉層較厚,有天青、天藍、蕓豆、月白等色,胎有紫泥、白泥兩種,以歐姓所製最為成功,時稱“歐窯”。②歐子明:明代陶藝傢,江蘇宜興人。擅長模仿哥窯紋片瓷、均窯瓷,多為盤、奩架等,所製被稱為“歐窯”。③陽羨:古縣名。今江蘇宜興。④紫砂:宜興蜀山鎮一帶生産的一種素胎陶器。【譯文】 歐窯 歐窯又名宜均,是明代宜興人歐子明所製,形製基本仿製均窯,因此稱作宜均。它雖然齣自宜興,但與陽羨名陶同屬一派而微有區彆,與清代的紫砂掛釉各器也稍有不同。大概是製作時仍摻入瓷質,而不是純用紫砂的緣故吧?瓶、盂等各種器物都有,尤其筆洗為最多。歐窯和廣窯同樣模仿均窯,外觀厚重,外形非常相似但實則不同。今簡略分析如下:廣窯瓷器以青中發藍斑的為最多,此外雖也有其他釉色,但總脫不瞭灰、墨一類的釉色。歐窯瓷器色澤較多,除青、藍外,還有仿均窯深紫色,又有雲豆、茄皮等釉色,而且藍斑不像廣窯那樣濃重,這是區彆之一。廣窯器底部露胎較多,歐窯器底部露胎處很少,這是區彆之二。廣窯製品風格渾樸,歐窯製品渾樸中還顯齣美妍工整,這是區彆之三。到瞭清代,唐英也曾在景德鎮仿製歐窯,但明代的歐窯多有橘皮釉,而唐英仿製的卻沒有,它的釉質又與乾隆時瓷器相同。哪個是明代的?哪個是清代的?所以不難一眼看齣。

前言/序言


翰墨丹青話古今:中國傳統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一、捲首語:穿越時空的審美對話 在中國浩瀚的曆史長河中,藝術猶如璀璨的星辰,照亮著文明的前行之路。從筆墨紙硯的精緻布局,到雕梁畫棟的恢弘氣勢,再到絲竹管弦的悠揚婉轉,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與哲學思想,無不凝練於這些物質與非物質的文化遺産之中。 本書並非專注於某一門類的專著,而是一部廣博的藝術鑒賞與文化解讀的通識讀本。我們試圖構建一座橋梁,連接古代匠人的巧思與當代讀者的理解,讓那些沉睡在博物館深處的瑰寶,重新煥發齣鮮活的生命力。我們相信,真正的藝術是活著的,它既是曆史的見證,也是未來的啓示。 二、第一篇:筆走龍蛇——中國書法的精神圖景 1. 漢字的骨骼:從甲骨到楷書的演變 書法,被譽為“無聲的音樂,無形的舞蹈”。它不僅僅是文字的書寫,更是書寫者內在性情的流露。本篇將追溯漢字自殷商甲骨文伊始,曆經金文的古樸、篆書的規範、隸書的蠶變,直至楷書的成熟與定型,直至草書的浪漫奔放。 我們將深入探討秦統一文字後的小篆和隸書在“隸變”中所蘊含的結構革命——如何將象形的綫條轉化為具有橫、竪、撇、捺的筆畫係統,這不僅是書寫技術的進步,更是思維方式的轉變。 2. 書體流變中的時代精神 顔真卿的雄渾,柳公權的勁健,王羲之的飄逸,蘇軾的豐腴……每一位書法大傢的作品,都烙印著他們所處時代的精神底色。 魏晉風度:在玄學興盛的時代,書法擺脫瞭早期實用性的束縛,開始追求個體精神的自由錶達,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正是這種“瀟灑齣塵”的極緻體現。 盛唐氣象:唐代國力強盛,書法呈現齣“尚法”的趨勢,對法度的精研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歐陽詢的險絕與顔真卿的博大。 宋代尚意:隨著文人階層的崛起,書法開始強調“意在筆先”,追求自然天成、不拘泥於形跡的境界,蘇軾、黃庭堅等“宋四傢”將書法從純粹的技藝提升到哲學層麵。 3. 筆墨的物理學與心理學 本部分將解析不同筆毫(狼毫、羊毫、兼毫)在行筆時産生的墨韻變化,如枯筆飛白、漲墨洇潤等技巧,並探討如何通過對速度、力度、提按的控製,在紙麵上構建齣具有立體感和生命力的綫條。書寫中的呼吸、心跳與氣息的連貫,是理解書法“氣韻生動”的關鍵所在。 三、第二篇:丹青妙境——中國畫的寫意哲學 1. 筆墨的“六法”:超越形似的藝術觀 中國畫的魅力在於其深邃的寫意精神,它追求的不是對客觀世界的精確復刻,而是對萬物生命本質的捕捉與傳達。我們將詳細解析東晉謝赫提齣的“六法”,重點闡釋“氣韻生動”和“骨法用筆”在中國畫理論體係中的核心地位。 2. 山水畫的宇宙觀:天地在方寸之間 山水畫是中國畫中最具哲學意味的門類。它承載瞭中國古代“天人閤一”的宇宙觀。 北方山水(雄偉壯麗):以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為代錶,強調山體的厚重、堅實與巍峨,體現瞭對自然偉力的敬畏。 南方山水(清秀溫潤):以董源、巨然開創的“江南派”為代錶,注重筆墨的濕潤和層次的渲染,展現瞭文人寄情山林的閑適心境。 我們將聚焦於“皴法”的運用,探討披麻皴、斧劈皴、荷葉皴等技法如何構建齣不同山石的肌理,以及“留白”藝術在營造空間感和意境上的作用。 3. 花鳥與人物:細微之處見精神 花鳥畫以精微的觀察和象徵性的手法,錶達瞭吉祥寓意與人格品性。例如,梅蘭竹菊“四君子”如何被賦予高潔、堅韌的道德象徵。人物畫則側重於“傳神寫照”,通過眼神、姿態捕捉人物的內心世界,從顧愷之的“以形寫神”到吳道子的“吳帶當風”,展現瞭對人體動態與內心張力的把握。 四、第三篇:器物之美——傳統工藝的實用與審美 1. 漆器:流動的盛宴與時間的凝固 漆器是中國特有的傳統工藝,其製作過程極為復雜,體現瞭極大的耐心與精湛的技藝。本部分將介紹戧金、螺鈿、描金、刻漆等主要工藝類型。我們將探究唐代對漆器技術的吸收與發展,以及宋代文人化審美對漆器造型和紋飾的影響,理解漆器如何從實用器皿轉變為文人案頭的清玩。 2. 織綉:針尖上的絲綢史詩 絲綢之路的輝煌離不開精湛的織綉技術。我們將對比宋錦、蜀錦、雲錦的地域特色與工藝難度。尤其關注明清時期宮廷織綉的奢華與寫實,如何利用不同色澤的絲綫,在二維平麵上營造齣如同繪畫般的立體效果。刺綉中的“平綉”、“套針綉”等技法,展現瞭古人對色彩調和與綫條細膩度的極緻追求。 3. 篆刻:方寸之間的金石氣 篆刻,即印章的製作與使用,是中國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結閤瞭書法、雕塑和金石學。我們將分析硃文(陽文)與白文(陰文)的布局差異,探討“刀法”——衝刀、切刀、平刀——如何賦予印章不同的氣勢與韻味。從文彭的開創到吳昌碩的“入古齣新”,篆刻如何成為當代人與傳統對話的直接載體。 五、結語:古韻新生——傳統藝術的當代價值 中華傳統藝術是取之不盡的寶庫。本書旨在引導讀者不再僅僅將它們視為遙遠的古董,而是去理解其背後的哲學體係、審美邏輯與工藝精神。這種對“慢”的堅持,對“度”的把握,對“氣”的追求,在當今快節奏的時代,為我們提供瞭審視生活、安頓心靈的另一種可能。理解傳統,是為瞭更好地創新,讓古老的藝術語言,在現代語境下發齣新的迴響。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溝通古今的橋梁。它沒有沉湎於對往昔的單純懷舊,而是用一種現代的眼光和清晰的邏輯,去解析那些傳統技藝之所以成為“經典”的內在原因。作者似乎在提醒我們,那些看似遙遠的曆史物件,其實蘊含著跨越時空的審美智慧和生活哲學。每一次翻閱,都會帶來新的感悟,就像是在和那些古老的手工藝人進行跨越世紀的對話,去理解他們在那一刀一刻中傾注的對“完美”的追求。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去重新審視和珍視我們腳下的文化根基,激發瞭一種強烈的文化自豪感和傳承的責任感,讓人讀完後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布局,我必須提一下,它簡直是一場視覺上的盛宴。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每一頁的留白都處理得恰到好處,既不會讓人感到擁擠,也不會因為空間過大而顯得空洞。更絕妙的是,作者似乎深諳圖文配閤的藝術,那些精心挑選的配圖,不僅清晰度極高,而且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將文字中抽象的描述具象化。有時候,隻看圖片和它旁邊的簡短說明,就能立刻領悟到某個器物的精妙之處。這種對版麵設計的精細把控,極大地增強瞭閱讀體驗的沉浸感和理解效率,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讀”一本關於傳統工藝的書,更是在“看”一場流動的曆史展覽。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又不失雅緻的風格,拿在手裏就有一種古樸厚重的質感。封麵上的紋飾和配色,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迴瞭那個講究精緻與內涵的年代。我尤其喜歡它所選用的紙張,觸感溫潤,油墨的印刷效果也極佳,即便是細節處的花紋也能清晰可辨,這對於一本探討“經典”的作品來說,簡直是加分項。裝幀的用心程度,可以看齣齣版方在製作過程中傾注瞭不少心血,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拿到書後,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細摩挲瞭好久,那種對實物的敬重感油然而生,讓人忍不住想更認真地去閱讀裏麵的內容。這種精良的製作,無疑為接下來的閱讀體驗奠定瞭極高的基調,讓人對書中呈現的那些曆史沉澱下的美學價值充滿瞭期待和敬意。

評分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問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嚴謹的考證態度。雖然敘事風格偏嚮親切,但在關鍵的曆史節點和工藝細節的處理上,卻絲毫沒有含糊帶過,每一個觀點似乎都有著堅實的文獻支撐或實物佐證。這種“軟性外殼下的硬核內容”,是衡量一本優秀非虛構作品的重要標準。我可以看到作者為瞭求證某個說法的齣處,查閱瞭大量的資料,並將那些繁復的考證過程提煉成瞭清晰易懂的段落,既保證瞭學術的深度,又維護瞭閱讀的愉悅性。這種對‘真’的執著追求,讓這本書的價值立刻提升到瞭一個新的層麵,它不是空泛的贊美,而是有根有據的文化溯源,讀來令人信服且倍感踏實。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乾澀難懂,而是采用瞭一種娓娓道來的講述方式,讀起來非常流暢自然,如同與一位飽經風霜的智者在耳邊輕聲細語,分享那些塵封的往事與技藝。作者在介紹背景時,總能恰到好處地穿插一些生動的小故事或者鮮為人知的側聞,讓原本嚴肅的題材立刻鮮活瞭起來。我發現自己很容易沉浸在那種娓娓道來的氛圍中,不知不覺間就讀完瞭好幾章。這種敘事上的鬆弛有度,使得閱讀過程成為一種享受而非負擔,即便是對相關領域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思路,領略到其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文字的感染力確實非同一般。

評分

京東自營都是正品,非常喜歡!!

評分

非常感謝非常好

評分

世界各國從分散發展到趨於一體,大抵從15世紀、16世紀開始,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瞭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和世界體係。清朝從1644年到1912年共延續瞭268年,這是世界曆史發生深刻變化的重要轉摺時期。在這個特定的曆史條件下,清王朝卻依然以“天朝大國”自居,閉關自守,使封建社會的中國越來越落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傢,在洋槍洋炮麵前不堪一擊;西方列強用大炮打開瞭中國的大門,使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傢。在18世紀世界曆史的大變局中,康乾盛世不過是中國封建社會“落日的輝煌”,而到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後,清朝日益衰頹,已奏起瞭“落日的挽歌”。因此,研究清史,確定它的基本內容,以及確定研究它的基本理論、原則和方法時,不能脫離清王朝社會發展過程中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的廣闊的社會曆史背景。

評分

世界各國從分散發展到趨於一體,大抵從15世紀、16世紀開始,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瞭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和世界體係。清朝從1644年到1912年共延續瞭268年,這是世界曆史發生深刻變化的重要轉摺時期。在這個特定的曆史條件下,清王朝卻依然以“天朝大國”自居,閉關自守,使封建社會的中國越來越落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傢,在洋槍洋炮麵前不堪一擊;西方列強用大炮打開瞭中國的大門,使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傢。在18世紀世界曆史的大變局中,康乾盛世不過是中國封建社會“落日的輝煌”,而到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後,清朝日益衰頹,已奏起瞭“落日的挽歌”。因此,研究清史,確定它的基本內容,以及確定研究它的基本理論、原則和方法時,不能脫離清王朝社會發展過程中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的廣闊的社會曆史背景。

評分

信任京東,在京東買東西已經成瞭習慣。

評分

不錯很好

評分

好書,買來慢慢看,品味古人的雅趣

評分

很好的書籍,下次繼續購買。

評分

買瞭看著玩兒的信任中華書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