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生活经典:饮流斋说瓷

中华生活经典:饮流斋说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之衡,杜斌 著
图书标签:
  • 陶瓷
  • 中国陶瓷
  • 饮流斋
  • 收藏
  • 艺术
  • 文化
  • 生活
  • 工艺
  • 历史
  • 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67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09041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生活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许之衡,室名饮流斋,自号饮流斋主人,故说瓷一书,书名为《饮流斋说瓷》。全书十章,依次为概说、说窑、说胎釉、说彩色、说花绘、说款识、说瓶罐、说杯盘、说杂具、说疵伪。各章纵说历史变迁,横说花色种类,追本溯源,层层递进,析入毫芒,为初学入门之基础,治瓷学者必读之书。

目录

前言
书成自题六十韵
概说第一
说窑第二
说胎釉第三
说彩色第四
说花绘第五
说款识第六
说瓶罐第七
说杯盘第八
说杂具第九
说疵伪第十

精彩书摘

  欧窑 欧窑一名宜均①,乃明代宜兴人欧子明所制②,形式大半仿均,故日宜均也。制品虽出宜兴,然与阳羡名陶一系微有区别③,与清代紫砂挂釉各器亦微有不同④。大抵制造时仍参入瓷质,非纯用紫砂者欤?瓶、盂等物皆有,而尤以洗类为多。欧窑与广窑同一仿均,外观厚重,形极相似而实不同。今略析之:广窑以青发蓝斑者为最多,此外他色虽有,然总不脱灰墨一类釉也。欧窑则色泽较多,除青、蓝外有仿均深紫者,又有云豆、茄皮等色,且蓝斑亦不若广窑之浓,其别一也;广窑之底露胎较多,欧窑之底露胎处甚少,其别二也;广窑之制纯乎浑朴,欧窑之制于浑朴中见妍整,其别三也。至清代唐英亦曾于景镇仿制欧窑,但明欧窑多橘皮釉,而唐仿无之,其釉又与乾隆时器无异。孰明孰清,固不难一望而知。【注释】 ①欧窑:宜兴的传统工艺陶瓷,始于明朝。釉层较厚,有天青、天蓝、芸豆、月白等色,胎有紫泥、白泥两种,以欧姓所制最为成功,时称“欧窑”。②欧子明:明代陶艺家,江苏宜兴人。擅长模仿哥窑纹片瓷、均窑瓷,多为盘、奁架等,所制被称为“欧窑”。③阳羡:古县名。今江苏宜兴。④紫砂:宜兴蜀山镇一带生产的一种素胎陶器。【译文】 欧窑 欧窑又名宜均,是明代宜兴人欧子明所制,形制基本仿制均窑,因此称作宜均。它虽然出自宜兴,但与阳羡名陶同属一派而微有区别,与清代的紫砂挂釉各器也稍有不同。大概是制作时仍掺入瓷质,而不是纯用紫砂的缘故吧?瓶、盂等各种器物都有,尤其笔洗为最多。欧窑和广窑同样模仿均窑,外观厚重,外形非常相似但实则不同。今简略分析如下:广窑瓷器以青中发蓝斑的为最多,此外虽也有其他釉色,但总脱不了灰、墨一类的釉色。欧窑瓷器色泽较多,除青、蓝外,还有仿均窑深紫色,又有云豆、茄皮等釉色,而且蓝斑不像广窑那样浓重,这是区别之一。广窑器底部露胎较多,欧窑器底部露胎处很少,这是区别之二。广窑制品风格浑朴,欧窑制品浑朴中还显出美妍工整,这是区别之三。到了清代,唐英也曾在景德镇仿制欧窑,但明代的欧窑多有橘皮釉,而唐英仿制的却没有,它的釉质又与乾隆时瓷器相同。哪个是明代的?哪个是清代的?所以不难一眼看出。

前言/序言


翰墨丹青话古今: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一、卷首语:穿越时空的审美对话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艺术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着文明的前行之路。从笔墨纸砚的精致布局,到雕梁画栋的恢弘气势,再到丝竹管弦的悠扬婉转,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与哲学思想,无不凝练于这些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之中。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门类的专著,而是一部广博的艺术鉴赏与文化解读的通识读本。我们试图构建一座桥梁,连接古代匠人的巧思与当代读者的理解,让那些沉睡在博物馆深处的瑰宝,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我们相信,真正的艺术是活着的,它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未来的启示。 二、第一篇:笔走龙蛇——中国书法的精神图景 1. 汉字的骨骼:从甲骨到楷书的演变 书法,被誉为“无声的音乐,无形的舞蹈”。它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书写者内在性情的流露。本篇将追溯汉字自殷商甲骨文伊始,历经金文的古朴、篆书的规范、隶书的蚕变,直至楷书的成熟与定型,直至草书的浪漫奔放。 我们将深入探讨秦统一文字后的小篆和隶书在“隶变”中所蕴含的结构革命——如何将象形的线条转化为具有横、竖、撇、捺的笔画系统,这不仅是书写技术的进步,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2. 书体流变中的时代精神 颜真卿的雄浑,柳公权的劲健,王羲之的飘逸,苏轼的丰腴……每一位书法大家的作品,都烙印着他们所处时代的精神底色。 魏晋风度:在玄学兴盛的时代,书法摆脱了早期实用性的束缚,开始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表达,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正是这种“潇洒出尘”的极致体现。 盛唐气象:唐代国力强盛,书法呈现出“尚法”的趋势,对法度的精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欧阳询的险绝与颜真卿的博大。 宋代尚意:随着文人阶层的崛起,书法开始强调“意在笔先”,追求自然天成、不拘泥于形迹的境界,苏轼、黄庭坚等“宋四家”将书法从纯粹的技艺提升到哲学层面。 3. 笔墨的物理学与心理学 本部分将解析不同笔毫(狼毫、羊毫、兼毫)在行笔时产生的墨韵变化,如枯笔飞白、涨墨洇润等技巧,并探讨如何通过对速度、力度、提按的控制,在纸面上构建出具有立体感和生命力的线条。书写中的呼吸、心跳与气息的连贯,是理解书法“气韵生动”的关键所在。 三、第二篇:丹青妙境——中国画的写意哲学 1. 笔墨的“六法”:超越形似的艺术观 中国画的魅力在于其深邃的写意精神,它追求的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精确复刻,而是对万物生命本质的捕捉与传达。我们将详细解析东晋谢赫提出的“六法”,重点阐释“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在中国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2. 山水画的宇宙观:天地在方寸之间 山水画是中国画中最具哲学意味的门类。它承载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北方山水(雄伟壮丽):以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为代表,强调山体的厚重、坚实与巍峨,体现了对自然伟力的敬畏。 南方山水(清秀温润):以董源、巨然开创的“江南派”为代表,注重笔墨的湿润和层次的渲染,展现了文人寄情山林的闲适心境。 我们将聚焦于“皴法”的运用,探讨披麻皴、斧劈皴、荷叶皴等技法如何构建出不同山石的肌理,以及“留白”艺术在营造空间感和意境上的作用。 3. 花鸟与人物:细微之处见精神 花鸟画以精微的观察和象征性的手法,表达了吉祥寓意与人格品性。例如,梅兰竹菊“四君子”如何被赋予高洁、坚韧的道德象征。人物画则侧重于“传神写照”,通过眼神、姿态捕捉人物的内心世界,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到吴道子的“吴带当风”,展现了对人体动态与内心张力的把握。 四、第三篇:器物之美——传统工艺的实用与审美 1. 漆器:流动的盛宴与时间的凝固 漆器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工艺,其制作过程极为复杂,体现了极大的耐心与精湛的技艺。本部分将介绍戗金、螺钿、描金、刻漆等主要工艺类型。我们将探究唐代对漆器技术的吸收与发展,以及宋代文人化审美对漆器造型和纹饰的影响,理解漆器如何从实用器皿转变为文人案头的清玩。 2. 织绣:针尖上的丝绸史诗 丝绸之路的辉煌离不开精湛的织绣技术。我们将对比宋锦、蜀锦、云锦的地域特色与工艺难度。尤其关注明清时期宫廷织绣的奢华与写实,如何利用不同色泽的丝线,在二维平面上营造出如同绘画般的立体效果。刺绣中的“平绣”、“套针绣”等技法,展现了古人对色彩调和与线条细腻度的极致追求。 3. 篆刻:方寸之间的金石气 篆刻,即印章的制作与使用,是中国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结合了书法、雕塑和金石学。我们将分析朱文(阳文)与白文(阴文)的布局差异,探讨“刀法”——冲刀、切刀、平刀——如何赋予印章不同的气势与韵味。从文彭的开创到吴昌硕的“入古出新”,篆刻如何成为当代人与传统对话的直接载体。 五、结语:古韵新生——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 中华传统艺术是取之不尽的宝库。本书旨在引导读者不再仅仅将它们视为遥远的古董,而是去理解其背后的哲学体系、审美逻辑与工艺精神。这种对“慢”的坚持,对“度”的把握,对“气”的追求,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审视生活、安顿心灵的另一种可能。理解传统,是为了更好地创新,让古老的艺术语言,在现代语境下发出新的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干涩难懂,而是采用了一种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读起来非常流畅自然,如同与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在耳边轻声细语,分享那些尘封的往事与技艺。作者在介绍背景时,总能恰到好处地穿插一些生动的小故事或者鲜为人知的侧闻,让原本严肃的题材立刻鲜活了起来。我发现自己很容易沉浸在那种娓娓道来的氛围中,不知不觉间就读完了好几章。这种叙事上的松弛有度,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即便是对相关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文字的感染力确实非同一般。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的考证态度。虽然叙事风格偏向亲切,但在关键的历史节点和工艺细节的处理上,却丝毫没有含糊带过,每一个观点似乎都有着坚实的文献支撑或实物佐证。这种“软性外壳下的硬核内容”,是衡量一本优秀非虚构作品的重要标准。我可以看到作者为了求证某个说法的出处,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将那些繁复的考证过程提炼成了清晰易懂的段落,既保证了学术的深度,又维护了阅读的愉悦性。这种对‘真’的执着追求,让这本书的价值立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它不是空泛的赞美,而是有根有据的文化溯源,读来令人信服且倍感踏实。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风格,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古朴厚重的质感。封面上的纹饰和配色,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讲究精致与内涵的年代。我尤其喜欢它所选用的纸张,触感温润,油墨的印刷效果也极佳,即便是细节处的花纹也能清晰可辨,这对于一本探讨“经典”的作品来说,简直是加分项。装帧的用心程度,可以看出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倾注了不少心血,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拿到书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细摩挲了好久,那种对实物的敬重感油然而生,让人忍不住想更认真地去阅读里面的内容。这种精良的制作,无疑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奠定了极高的基调,让人对书中呈现的那些历史沉淀下的美学价值充满了期待和敬意。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它没有沉湎于对往昔的单纯怀旧,而是用一种现代的眼光和清晰的逻辑,去解析那些传统技艺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内在原因。作者似乎在提醒我们,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物件,其实蕴含着跨越时空的审美智慧和生活哲学。每一次翻阅,都会带来新的感悟,就像是在和那些古老的手工艺人进行跨越世纪的对话,去理解他们在那一刀一刻中倾注的对“完美”的追求。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珍视我们脚下的文化根基,激发了一种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和传承的责任感,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我必须提一下,它简直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每一页的留白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会让人感到拥挤,也不会因为空间过大而显得空洞。更绝妙的是,作者似乎深谙图文配合的艺术,那些精心挑选的配图,不仅清晰度极高,而且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将文字中抽象的描述具象化。有时候,只看图片和它旁边的简短说明,就能立刻领悟到某个器物的精妙之处。这种对版面设计的精细把控,极大地增强了阅读体验的沉浸感和理解效率,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读”一本关于传统工艺的书,更是在“看”一场流动的历史展览。

评分

买了看着玩儿的信任中华书局

评分

好书推荐一下!这套书很好!!!

评分

中华生活经典:饮流斋说瓷

评分

京东活动将购物车存放已久感兴趣的书籍下单

评分

中华书局的书还是很不错的,只是部分书的塑封被撕了,有污损……

评分

很不错的一套书,适合细细的品读

评分

买了看着玩儿的信任中华书局

评分

人生五十年,与天地长久相较,如梦又似幻;一度得生者,岂有不灭者乎?-   人间五十年,与天地相比   不过渺小一物   看世事,梦幻似水   任人生一度,入灭随即当前   此即为菩提之种,懊恼之情,满怀于心胸   汝此刻即上京都,若见敦盛卿之首级   放眼天下,海天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   平敦盛是平氏的旁支,官至从四位下春宫大夫,平清盛弟修理大夫经盛之子,和清盛去世后的平氏领袖宗盛是堂兄弟。传说他容貌娇艳,多才多艺,尤其深通音乐,擅吹横笛。若能长在朝中,也许风雅一时无二,京城百姓也要为之倾心吧。但可惜源氏杀来,平氏西退。行军之中,烟尘扑面,发髻难梳;对阵之间,鼙鼓雷响,雅乐无用。到了元历二年(1185)二月,爆发了著名的一之谷合战,年仅十六岁的敦盛参加了这场战役,并且就此首身分离。

评分

内容一般,只是简单的注释和翻译,感觉不太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