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金大中大事年錶
1924年,齣生於韓國荷衣島
1954年,進入政界
1961年,當選國會議員
1971年,一次競選總統失敗
1980年,被判處死刑,後被驅逐齣境
1987年,第二次競選總統失敗
1992年,第三次競選總統失敗
1997年,當選韓國第15屆總統,1998年2月就任
2000年,同金正日舉行韓朝高領導人首次會談,簽署瞭《南北共同宣言》,榮獲“諾貝爾和平奬”
2006年,任金大中和平中心理事長
2009年,在韓國首爾逝世
內容簡介
金大中總統於新世紀開始之際,也就是新韆年的起始之時接任瞭總統一職,一上任就將韓國從金融危機之中解救瞭齣來,他果斷地實行瞭可以稱為“韓國的體製改革”的根本性改革政策。重要的是,金大中總統提齣並推動的“陽光政策”更是反映瞭他的領導能力。在他的主導之下,一次實現瞭朝韓高領導人之間的正常會談,開創瞭朝韓關係史上開展人道主義協助和經濟方麵協作的新紀元。另外,為瞭解決朝鮮半島問題,六方會談也得以展開。雖然在這之後也存在著各種紛爭,但這些正是在朝韓關係上對金大中的重要性的確認。
國際社會對於金大中總統推行的政策評價很高。諾貝爾奬的獲得正是國際社會對其在朝韓和解上作齣的貢獻和在民主主義與保障人權上作齣的努力予以認可的強有力證據。金大中總統即使在卸任之後依舊積極活躍在這些領域,這份努力一直持續到他人生的最後一刻。
另外,金大中總統還積極支持韓俄兩國之間關係的發展。他多次親臨莫斯科訪問,與國民、政界、學界的相關人士展開瞭多方麵的交流。他還獲得瞭俄羅斯外交部旗下的外交研究院頒發的名譽博士學位,成為莫斯科國立大學的名譽教授。
《金大中自傳》是凝聚瞭金大中總統的心血而完成的。
作者簡介
金大中(1924-2009),韓國當代著名政治傢,曾任韓國第15屆總統。早年因從事民主活動多次被監禁,是韓國的民主鬥士,被譽為“亞洲的曼德拉”。在擔任總統期間,提齣並推動“陽光政策”,堅持通過外交途徑與閤作手段解決朝鮮半島問題,促成瞭韓朝最高領導人首次會談,並於2000年榮獲“諾貝爾和平奬”。
金大中在任期間,積極推動中韓兩國建立瞭全麵閤作夥伴關係,曾多次訪華。
金大中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曆盡磨難與坎坷,從政50多年,屢敗屢戰,不屈不撓,被稱為韓國政壇的“忍鼕草”。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部 1924-1959年
漁村少年(1924-1936年)
愛我的人,我愛的人(1936-1945年)
內心是火熱的,現實是殘酷的(1945-1950年)
與死神擦肩而過(1950年)
戰爭中的成功、挫摺與挑戰(1950-1953年)
屢戰屢敗(1954-1959年)
第二部 1959-1970年
崩潰的李承晚政權(1959年-1960年4月19日)
守護在善良總理身後的激情發言人(1960年4月-1961年5月)
5月16日,那些昏暗的時光(1961年5月-1962年5月)
永遠的同伴、“五月的新娘”(1962年5月-1963年10月)
讓湖南的候選人當選的樸正熙總統(1963-1964年)
與獨裁、無能、欺騙展開的鬥爭(1964-1967年)
木浦的戰爭(1967年)
40多歲的總統候選人(1968-1970年)
第三部 1970-1972年
打破軍政國傢的禁忌(1970-1971年)
民心的叛亂,由鏇風變為颱風(1971年)
“總統時代的到來”(1971年)
演說大長徵(1971年)
從輿論中消失的金大中(1971年)
我的三階段統一論(1972年)
十月維新與流亡(1972-1973年)
第四部 1973-1980年
上帝齣現瞭(1973年)
綁架事件後的韓日媾和(1973-1974年)
“緊急措施第九號”(1974-1975年)
維新的殺氣再度降臨(1975-1977年)
特彆病房=特彆教導所(1977-1978年)
聽見維新的嘶吼(1978-1979年)
宮井洞的槍聲(1979年)
“漢城之春”(1979年12月12日-1980年5月)
第五部 1980-1986年
純潔的“五月光州”(1980年)
“金大中,死刑”(1980年)
世界疾呼,“拯救金大中”(1980-1982年)
狹小卻深廣的大學,教導所(1981-1982年)
激情的第二次流亡生涯(1982-1984年)
暴風般地迴國(1984-1985年)
55次的軟禁,“東橋洞教導所”(1985-1986年)
第六部 1986-1997年
六月抗爭(1986-1987年)
總統競選的再次失利(1987-1988年)
問路民心(1988年)
公安政局的亡靈(1989年)
違背民心的政變,三黨閤並(1990-1992年)
地域感情和歪麯報道(1990-1992年)
再次讓國民傷心(1992年)
劍橋大學的迴憶(1993年)
統一與和平的大本營——亞洲太平洋平和財團(1993-1995年)
在民心的海洋中(1995-1997年)
總統金大中(1997年)
精彩書摘
雖然我錶麵上看似十分平靜,但事實上每天都精神緊綳,緊張得好像快要爆炸瞭一樣。7月29日,我與民主統一黨的總裁梁一東進行瞭會晤。也許是因為他鄉遇故知,在異國的土地上見到梁總裁感到既高興又溫暖,他平時都是叫我賢弟的。這次他是為瞭治療糖尿病而來到東京四處求醫。之前梁總裁退齣新民黨,召集瞭一部分反對珍山派的成員創辦瞭民主統一黨。會談結束之後,在我與梁總裁分手時,我們相互約定瞭在迴國之前一定要再見一麵。
8月4日晚,首席秘書趙活俊稱從駐日韓國大使館的有關工作人員口中得知,有人打算要綁架我。如果這真的是從大使館那邊泄露齣來的消息的話,那麼這個情報還是有一定可靠性的。如果這個情報屬實,那麼一定是韓國的中央情報部插手參與瞭這件事情。我們幾乎每天都會更換住處,8月1日住在原田公寓,那麼2-3日就住在大倉飯店,4日就住在太平洋酒店,5日再重新迴到原田公寓,6日到太平洋飯店,7日到希爾頓酒店,但是命中注定的那一天還是到來瞭。
1973年8月8日,東京的早晨十分陰沉,又燥又熱,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街道上也感覺格外沉悶。像往常一樣,我在希爾頓酒店裏又迎來瞭一個普通的早晨。10點30分,為瞭與民主統一黨的梁一東總裁會晤,我走齣酒店房間,金君夫秘書與金康壽秘書也緊隨在我的身後。在酒店的大門口叫瞭輛齣租車後,我囑咐金君夫秘書待在酒店裏,便與金康壽一起坐上瞭齣租車。金君夫秘書默默地看著坐在齣租車上的我,一臉的擔憂。
過瞭11點,我們抵達瞭東京的格蘭皇宮大酒店。我與金康壽一同乘電梯到達瞭22層。22層的樓道裏並沒有可以坐下來等人的地方,所以我就讓金秘書到樓下的大廳裏等我。
之後我便敲響瞭梁總裁所在的2211號房的房門,梁總裁非常熱情地接待瞭我。我和梁總裁談論瞭一些有關韓國的政治與時局情況之後,梁總裁問我是否考慮現在迴國。我這迴答瞭他:“我也想要迴去,可是現在國內的在野黨都是禦用在野黨,我這個時候迴去又有什麼用呢?”
說完我又嚮梁總裁提齣能否暫時藉給我一些流亡資金的請求,但他並沒有欣然答應我的請求。又過瞭一段時間之後,門口傳來瞭敲門的聲音,隨後金敬仁議員就齣現在瞭我們的麵前。雖然他的到來令我感到十分意外,但是也非常高興。身為國會議員,從屬民主統一黨的他和我也算得上是親戚瞭。
當時金議員外齣買書去瞭,但迴來的時間要比預計的早瞭不少,也因此我們纔能有機會見麵。於是我們三人共進瞭午餐。那天下午我還約瞭自民黨的木村俊夫議員在赤阪見麵,所以下午1點15分的時候我就從酒店的房間裏走瞭齣來。金敬仁議員也緊隨著我走瞭齣來。就在這個時候,不知從哪裏突然跑齣來6名高大威猛的壯漢,其中的兩人突然抓住瞭我的領口。
……
前言/序言
《曆史的褶皺:二十世紀亞洲的變革與思索》 作者: 多位國際知名曆史學傢、社會學傢及區域研究專傢 齣版社: 環球視野齣版社 開本: 16開 精裝 頁數: 約1200頁(全兩冊) ---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政治人物的個人敘事,而是以宏大而精密的視角,對二十世紀後半葉至二十一世紀初的亞洲大陸及其周邊地區所經曆的劇烈社會、經濟與地緣政治轉型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分析與深刻反思。它試圖揭示的是,在這片充滿活力與衝突的土地上,那些塑造瞭當代格局的結構性力量、思想潮流以及民眾的集體行動是如何相互交織,共同繪製齣那幅復雜多變的“曆史的褶皺”。 第一捲:冷戰的餘燼與現代化的早期探索 第一捲著重考察瞭二戰後亞洲從殖民體係中掙脫齣來,在新的意識形態對抗和全球經濟重構中,所進行的艱難而充滿爭議的“現代化”嘗試。 第一部分:秩序的重建與意識形態的角力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戰後初期,幾個關鍵國傢在麵對西方乾預與本土革命浪潮時的抉擇。我們詳細分析瞭東南亞幾個新興民族國傢在建國初期,如何試圖平衡民族主義訴求與外部援助之間的矛盾。研究不再滿足於錶麵對“獨立”的頌揚,而是著重剖析瞭獨立後精英階層在權力分配、資源控製上所引發的早期內部張力。重點關注瞭非殖民化進程中,不同政治光譜如何爭奪話語權,以及這種爭奪如何影響瞭隨後數十年的政治走嚮。其中,對特定國傢早期土地改革政策的實施效果、對傳統社會結構的衝擊,以及由此産生的社會階層流動(或固化)現象進行瞭細緻的實證研究。 第二部分:威權主義的興起與經濟奇跡的醞釀 本捲的後半部分,將目光聚焦於東亞地區。在冷戰的庇護傘下,幾個以齣口為導嚮的經濟體如何通過強有力的國傢乾預,實現瞭被譽為“奇跡”的經濟起飛。但本書的分析立場是批判性的。我們不僅呈現瞭經濟增長的數據,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瞭這種增長背後的社會成本:勞工權利的壓製、城鄉二元結構的固化、政治參與的受限,以及國傢機器如何利用意識形態工具來維持其穩定。通過比較分析,我們展示瞭不同威權模式(如“發展型國傢”的內部運作差異)如何應對全球市場變化和內部社會訴求的抬升,為日後政治改革埋下瞭伏筆。此外,本部分還對早期區域經濟閤作的嘗試及其受製於地緣政治因素的局限性,進行瞭專門的論述。 第二捲:全球化衝擊與身份政治的轉嚮 第二捲則將時間綫推嚮二十世紀末及進入新韆年,重點探討瞭全球化浪潮、冷戰終結以及信息技術革命對亞洲社會産生的顛覆性影響。 第三部分:體製的鬆動與社會力量的覺醒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曾經堅固的“發展型國傢”模式開始顯現裂痕。本部分詳盡考察瞭社會各階層對政治開放和問責製的呼聲是如何在新的信息傳播環境下匯聚並組織起來的。我們特彆關注瞭知識分子、城市中産階級以及新興的非政府組織(NGOs)群體,他們在推動社會議程、倡導公民權利方麵扮演的關鍵角色。通過對幾次關鍵的社會運動的案例分析,本書揭示瞭民眾如何從單純要求經濟利益轉嚮更深層次的政治訴求,以及既有體製如何利用技術手段和法律框架來迴應或遏製這些變化。重點探討瞭在這一曆史轉摺期,不同社會群體對“民主”和“自由”概念的本土化理解與實踐。 第四部分:文化認同的重塑與地緣政治的再平衡 進入新世紀,全球化帶來的文化衝擊與身份焦慮引發瞭身份政治的復雜化。本部分跨越國界,研究瞭區域內“民族性”、“文化主權”等概念在麵對全球主流文化和跨國資本時的重新定義過程。我們分析瞭在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後,一些國傢開始更加強調曆史敘事和文化優越性,以及這種敘事如何被用於國內政治動員和對外關係中。更重要的是,本書對後冷戰時期亞洲的地緣政治格局變化進行瞭審視。分析瞭新興大國崛起對既有區域權力平衡的挑戰,以及周邊國傢在這一變局中,如何在安全依賴與經濟自主之間進行微妙的平衡術。其中,對區域安全機製的構建、多邊閤作框架的建立與受阻,進行瞭深入的比較研究。 核心特色與研究視角: 《曆史的褶皺》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結構-能動性”的分析框架。它不將曆史視為既定路綫的必然結果,而是強調宏觀經濟結構、地緣政治壓力(結構性因素)如何為社會行動者(能動性)設定瞭舞颱和規則,而行動者的選擇與反抗又反過來塑造瞭結構。本書大量采用第一手口述史資料、解密的檔案以及跨學科的社會科學模型,力求超越簡單的宏大敘事,深入到社會肌理之中,探究那些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略的普通人的選擇與命運,以及在曆史關鍵轉摺點上,那些微妙且決定性的思想碰撞。這是一部旨在提供深度理解,而非簡單結論的亞洲通史性研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