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 找时间细细看再作评价
评分3. 2011年5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国家社科基金优秀结项奖励。
评分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评分买来还没有看得及看,先收藏着。
评分流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公开,越是在信息传播与流通不甚顺畅的环境,谣言才有滋生的土壤。很大一部分怀疑、质疑的提出与传播,不仅不应被认定为谣言,而且是推动真相最终浮出水面的可贵力量。越是真相稀缺的时代,人们越需要和追逐真相,互联网在给人们新工具表达、传播的同时,本身带有自净的平台设计。谣言,只有在信息自由流通的语境中,才会具有不攻自破的特性。当社会开始尊重和相信每个人所拥有的对信息的独立判断,保障人们的知情与表达,真相终究会得以呈现。
评分近一年来,基于微博传播而产生的不准确信息多次出现,有人便认为,需要一个关于真相的“辟谣者”或关于真理的审查者。我认为这种主张极为荒谬。首先,谁有资格垄断真理或真相而先知先觉呢?其次,微博的本质之一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尤其是在真相和真理面前。辟谣者角色的提出,实质上反映了社会管理者基于过时了的社会管理观念的一种焦虑,但须知,按照传统方式的过分干预,一旦辟谣成为一种有组织的力量,微博恐怕就失去它存在的本意了,并且,也会有一些利益集团利用这种形式将对方宣布为“造谣者”。
评分作者是当今国内对谣言研究比较不错的学者 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7. 2011年被认定为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
评分真相的暴露本身是过程性的。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用今天的报道来纠正昨天的错误,再用明天的报道来补充今天的不足”。结构性和过程性,是接近真相的唯一正确的办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