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老子》的核心概念,代錶[究竟真實],通過它,人們得以瞭解永恒不變的基礎,進而超齣相對價值,使身心獲得真正的安頓。
翻閱《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就會發現一個特色——“白話譯文,一再重復”。在《老子》各章的原文之後,立即附上全章的白話譯文;然後在講解每一句原文時,再重復一次這句的白話譯文。如此可以增強印象,多用白話文想一想老子的意思,接著再讀我的解說,就更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進而可以對應於自己的生活,看看能否加以實踐瞭。
《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在編排及校對時,為各章內文加上各節小標題,使全書顯得更為生動有序而可讀。因此本書得以齣版,要感謝許多朋友的護持。當然,內容若有任何爭議,則全屬作者的責任。
傅佩榮,1950年生,祖籍上海。畢業於颱灣大學哲學係,曾師從哲學大師方東美先生。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颱灣大學哲學係數授。
曾任颱灣大學哲學係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與荷蘭菜頓大學講座教授。曾被颱灣《民生報》評選為“大學最熱門教授”,獲颱灣地區教育主管部門頒發的教學特優奬。其作品曾獲颱灣中正文化奬、最離文藝奬。
傅教授在教學、研究、寫作、演講、翻譯各方麵皆有成就,著述繁多,範圍涵蓋哲學、教育、宗教、文化、心理勵誌。其學術論著融貫古今與中西,結構嚴謹,創見迭齣,是當代華人世界公認的一流國學研究專傢。
老子的《道德經》隻有五韆多字,但是其中含藏的智慧,閃耀瞭二韆多年,並且直至今日更顯光華。他針對天下大亂的睏局,虛擬一位[聖人],以他代錶悟道的統治者,再設法昭示我們什麼是[道]。一日悟道,人生將充滿無限的契機。
——傅佩榮
前言
上篇:道經
上篇緒論
第一章 道,可道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
第四章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第六章 榖神不死,是為玄牝
第七章 天長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第十章 載營魄抱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日夷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
第十六章 緻虛極,守靜篤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第二十二章 麯則全,枉則直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
第三十章 以道佐入主者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下篇·德經
下篇緒論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第四十二章 道生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第四十七章 不齣戶,知天下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
第四十九章 聖人常無心
第五十章 齣生人死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第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
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榖王者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
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民之飢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尊貴與卑賤並非對立之兩麵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意即:所以尊貴要以卑賤為根本,高處要以低處為基礎。這兩句話證明我們前麵的解釋是對的,尊貴要與卑賤,高處要與低處配閤,而不能一直處在好的一麵。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榖”,意即:因此侯王自稱為“孤傢”、“寡人”、“僕下”。“不榖”很多人譯成“不善”,亦即侯王自稱不善,這個翻譯我不敢苟同。因為“孤”是孤傢,“寡”是寡人,以此錶示他一個人要負很大的責任;作為領袖,壓力當然很大。如果“不榖”譯成“不善”,當做“壞人”解,實在不太閤理,因為沒有哪位帝王會承認自己不善。章炳麟認為“不榖”的閤音是“僕”,錶示侯王以“僕下”謙稱,此解優於“不善”的解釋。侯王不敢說自己是高高在上的領袖,而自稱僕下,意指他像僕人一樣,是替百姓服務的,可見古時候就有這種觀念,這是我為何選擇章炳麟解釋的理由。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意即:這不是把卑賤當做根本嗎?不是這樣嗎?把卑賤當做根本,“僕下”纔有卑賤的意思。“不善”何來卑賤?把“不榖”解為不善,容易陷入特定的價值判斷中,在《老子》書中沒必要分辨善與不善,因為老子對善與不善的看法是:“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所以翻譯時要考慮到各個方麵,並且符閤老子的精神,再做閤理的解釋。
“故至譽無譽”,意即:所以,最高的稱譽是沒有稱譽。“至譽無譽”四個字,老子、莊子都很喜歡用。如果有辦法找到話去稱贊一個人,就不是最高的贊譽。孔子在《論語·泰伯》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民無德而稱焉”,百姓找不到任何話來稱贊堯,可見他是真的偉大。如果贊美堯很聰明、慈愛、做瞭很多好事等,隻要能找到說法的,就不是最高的稱譽。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意即:因此,不要華麗如美玉,或粗糙如硬石。做任何事不要走極端,“如玉是為貴,如石則為賤,兩者皆非所欲”。
……
東西不錯,給個好評,好像來晚瞭
評分湊字,,,,,,,,,,,,,,好書
評分書是階梯,幫助人們登上理想的高峰; 書是良藥,能醫治愚昧之癥; 書是你的最好伴侶,與你共度美好時光。
評分評分
買真品,上京東
評分很好的書,慢慢看,京東是個不錯的買書地! “知識就是力量”,這是英國著名學者培根說的。誠然,知識對於年青一代何等重要。而知識並非生來就有、隨意就生的,最主要的獲取途徑是靠讀書。在讀書中,有“甘”也有“苦”。 “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簡潔而極富哲理地概括瞭人生的意義。雖說讀書如逆水行舟,睏難重重,苦不堪言;但是,若將它當作一種樂趣,沒有負擔,像是策馬於原野之上,泛舟於西湖之間,盡歡於遊戲之中。這樣,讀書纔津津有味、妙不可言。由此,讀書帶來的“甘甜”自然而然浮齣水麵,隻等著你采擷瞭。 讀書,若隻埋首於“書海”中,長此以往,精神得不到適當地調節,“懨倦”的情緒彌滿腦際,到終來不知所雲,索然無味。這種“苦”是因人造成的,無可厚非。還有一種人思想上存在著問題,認為讀書無關緊要,苦得難熬,活受罪。迷途的羔羊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等待死亡;另一種能迴頭是岸,前程似錦 我的房間裏有一整架書籍,每天獨自摩挲大小不一的書,輕嗅清清淡淡的油墨香,心中總是充滿一股歡欣與愉悅。取齣一冊,慢慢翻閱,怡然自得。 古人讀書有三味之說,即“讀經味如稻梁,讀史味如佳肴,諸子百傢,味如醯醢”。我無法感悟得如此精深,但也癡書切切,非同尋常。 記得小時侯,一次,我從朋友那兒偶然藉得伊索寓言,如獲至寶,愛不釋手。讀書心切,迴傢後立即關上房門。燈光融融,我倚窗而坐。屋內,燈光昏暗,室外,燈火輝煌,街市嘈雜;我卻在書中神遊,全然忘我。轉眼已月光朦朧,萬籟俱寂,不由得染上瞭一絲睡意。再讀兩篇纔罷!我挺直腰闆,目光炯炯有神,神遊伊索天國。 迷迷糊糊地,我隱約聽到輕柔的叫喊聲,我揉瞭揉惺忪的睡眼,看不真切,定神一聽,是媽媽的呼喚,我不知在寫字颱上趴瞭多久。媽媽衝著我笑道:“什麼時候變得這麼用功瞭?”我的臉火辣辣的,慌忙閤書上床,倒頭便睡。 從此,讀書就是我永遠的樂事。外麵的世界確實五彩繽紛,青山啊,綠水啊,小鳥啊,小貓啊,什麼也沒有激發起我情趣,但送走白日時光的我,情由獨鍾——在幽靜的房間裏伴一盞燈,手執一捲,神遊其中,任思緒如駿馬奔騰,肆意馳騁,飽攬異域風情,目睹曆史興衰榮辱。與住人公同悲同喜,與英雄人物共沉共浮,罵可笑可鄙之輩,哭可憐可敬之士。體驗感受主人公艱難的生命旅程,品嘗咀嚼先哲們睿智和超凡的見解,讓理性之光粲然於腦海,照亮我充滿荊棘與坎坷之途。在書海中,靜靜地揣摩人生的快樂,深深地感知命運的多舛,默默地慨嘆人世的滄桑。而心底引發陣陣的感動,一股抑製不住的激動和靈感奔湧。於是乎,筆尖不由得顫動起來,急於想寫什麼,想說什麼…… 閑暇之餘,讀書之外,仍想讀書寄情於此,欣然自愉。正如東坡老先生所雲:“此心安處吾鄉。” 早晨,我品香茗讀散文,不亦樂乎!中午,我臨水倚林讀小說,不亦樂乎!晚上,我對窗藉光吟詩詞,不亦樂乎!整天都是快樂,因為我有書,我在!
評分不錯,傅老師的書值得好好學習
評分比喻是危險的,愛情源於一個比喻。 我一嚮膜拜於昆德拉語言的犀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裏,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話。它暴露瞭一些愛情輕浮誇張的麵目,在看似天高雲淡,心心相映的愛之原風景裏,處處埋伏著背叛與離彆的猙獰。迴頭再看那些打動人心的美麗比喻,於是都變得輕描淡寫。 所以,一開始就充滿地動山搖般劫難的感情,那當然會更加沉鬱著生活坎坷的經曆。 同樣是關於戰爭中離彆愛人的主題,這部影片讓我想起冷山鎮的英曼和艾達,想起藍橋上的瑪拉和羅伊。在苦苦等待中呼喚迴歸的愛情,在觸覺上總是冰冷的。而《贖罪》這個片名,似乎也是那場戰爭背後人類無盡傷痛和自省拯救的隱喻。 喬懷特的片子總是讓我覺得有湖畔詩人華茲華斯的唯美氣質。就像是一幅幅色彩豐韻的油畫,視覺是如此的清新艷麗,於是在那樣明快的節奏下,我們便有瞭那個夏日的午後——陶瓷的水壺掉進水池,蜜蜂在窗前嚶嚶。柏萊尼情緒翻湧的注視著窗外曖昧的男女。 迴迭的鏡頭以妹妹的視角重新閃現瞭她的心理。陽光從窗外透進,暑氣濃鬱而安靜,然而莊園池塘旁的那一幕,如蜂刺一般紮進瞭這個敏感少女的心底。 於是也就不難解釋瞭,柏萊尼後來夾雜著半邊清醒半邊憎惡的謊言的真實目的。那是一場微妙的因愛生恨的化學反應,在那之前還有一場相關的試驗——試驗的內容在如今的電視肥皂劇中曾無數次的齣現過,她以尋死的方式檢測他的愛意。 荷塘底的水草茂密,纏繞著少女的身體,她注視著嚮他遊來的男人,微笑裏隱隱透著歡喜。在岸邊的野花叢中她追逐生氣的他,她居然天真的以為自己達到瞭目的。 愛之深沉,恨之真切。莎士比亞筆下不是也有個掐死瞭自己妻子的奧賽羅將軍。 所以,我們相信,在那個夜晚,柏萊尼其實看清瞭一切。 她之所以變得狠毒,是因為她品嘗瞭什麼叫做嫉妒。 柏萊尼是難堪的。她能控製她的小說和劇本中的男女主人公相愛卻無法控製真實的生活。那些在她看起來不潔的東西和畫麵,比如姐姐在羅比麵前的濕身裸體,比如那封拿錯瞭的信,再比如羅比把塞西莉亞“釘”在書架上,那個猶如耶穌受難般隱晦的性愛造型,無不在以先驗的方式確定瞭她想象中的“真相”——你必定是有罪的男人,你必須受到懲罰。 Yes,I saw him,I saw him with my own eyes。柏萊尼一遍遍的迴答。 原本對羅比淡淡的少女情懷一瞬間變得如此猙獰可怖。這是愛的開始,也是罪的起源。 那個午後,一切發生的這樣倉促。 我無疑是喜歡塞西莉亞的,她以真正的,傾盡一生的愛情去迴報一封內容猥褻的信。我相信不是所有的女子都有足夠的機敏去分辨齣那些猥瑣字眼中的真情,更不是所有的女子都擁有為一個“有罪”的男人與傢庭決裂的勇氣。她更是深情的,如果不是那場該死的戰爭,明天的明天之後,他和羅比的重逢,也並非什麼遙不可及的憧憬。 沙灘上的長鏡頭雕齣瞭那幅雄渾蒼白的浮世繪,在絕望而末世的史詩氣質裏,猶如在海風裏帶著血腥味即將凋零的玫瑰。 敦剋爾刻大撤退,可能是人類戰爭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戰略轉移。他保全瞭歐洲大陸上疲憊虛脫的士兵,但卻沒有來得及保全一段因為戰爭而苦苦掙紮的愛情。隔海相望的死亡,戀人們遙遠而觸不可及的蒼白夢境,一迴想起來總會讓人心痛不已。 最關鍵的是,柏萊尼對於自己,對於姐姐和羅比的愛,從此再也沒有任何能夠挽救的契機。 “I gave them the happiness。” 麵對鏡頭,老年的柏萊尼的聲音在顫抖。 歲月的流逝依然沒有讓她積攢足夠的勇氣,除瞭編撰一段美好來錶達她的抱歉,在戰火紛飛的那段日子裏,她仍然不敢走到姐姐公寓的橙色圍牆下,說一聲,“賽西莉亞,對不起。” 那個午後發生的一切,讓她一生似乎成瞭一場祈求寬恕的漫長儀式。她放棄瞭劍橋大學,她選擇瞭軍隊護士的職業,受傷的士兵讓她一次次産生幻覺,後來,她還用一生來進行《贖罪》小說的書寫。 的確,對善良的人來說,罪是延續的,它在生命中的糾纏,猶如帶著毒刺的藤蔓,無奈之下隻能希翼以生命來贖取心靈片刻的安寜。正譬如陀斯托夫斯基《罪與罰》中殺瞭老闆娘的拉斯柯爾尼科夫,那種無法解脫的罪孽感,讓他最終隻能妥協於終身的苦難。 對於柏萊尼來說,她一直都很認真的清洗著自己曾經的過錯——在我看來,她在意識到罪的刹那,她已被原諒。路加福音裏說,若懊悔,便寬恕。一個十三歲女孩的心計和齣於無知的邪惡,我想隻能歸罪於愛情本身帶來的歧義,而無須承擔更多的罪責,也無須遭受更多的懲罰。其實真正應該贖罪的,是那對在通奸幾年後還若無其事結婚的男女,是在樹林裏殺死大批孩子的劊子手們,是發起讓全世界九韆萬人喪生在絞肉機一樣戰爭裏的戰犯。 隻是柏萊尼的自省和救贖,讓我看到瞭波德萊爾所謂盛開在人性之中淒美的 “惡之花”,那纔是人類對於自身罪惡的唯一的拯
評分傅教授的老子講得有新意。與大陸諸多學者所講的不一樣。值得一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