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印发(2011年第一批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协字[2011]45号),规程编制组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修订本规程工作。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CECS213-2012:旋转型喷头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旋转型喷头、系统选型、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CECS213-2012:旋转型喷头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技术规程》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
1.增加旋转型喷头安装高度达到13m一18m的高大净空场所采用旋转型喷头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基本参数;
2.调整旋转型喷头流量计算公式;
3.增加车库、堆垛仓库、商场等场所的喷头布置。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CECS213-2012:旋转型喷头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技术规程》对国家标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1的内容,在旋转型喷头的构造、技术参数、喷头设置间距、与顶板的距离和单个喷头的保护面积等方面做了补充规定。
根据原国家计委计标(1986)1649号文《关于请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委员会负责组织推荐性工程建设标准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推荐给工程建设设计、施工等使用单位采用。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应付甲方和监理的要求,他们总喜欢在项目评审的时候,搬出最新的标准条文来压你。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一本标准的“工具书”,冰冷、精确,但完全缺乏任何可以引申思考的空间。我更倾向于阅读那些解释性的、带有案例分析的消防技术文章,那种能告诉我“为什么”要这么设计,而不是一味地规定“必须”怎么做的内容。这本书里头,你找不到任何关于设计理念的探讨,更别提什么创新性的应用思路了。它就像一个非常严格的监工,只负责告诉你界限在哪里,至于如何漂亮、高效地跨越这些界限,它是一概不予理会的。有一次我们尝试用一种新型的低压喷淋系统,在设计初期,我试图在规范里找到一些模糊地带进行技术论证,结果发现,这本书几乎把所有可能性都给‘堵死’了,每一个参数都卡得死死的,不留一丝喘息的余地。这让我在实践中感觉束手束脚,仿佛所有的创造力都被这些既定的数字和图表给压制住了。
评分这本厚厚的规范,光是名字就够唬人的了,“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CECS213-2012:旋转型喷头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技术规程”。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一股浓浓的官方气息扑面而来,装帧规整得像个教科书,而不是一本能让人轻松阅读的书籍。我本职工作是做建筑设计的,尤其是大型商业综合体,对消防规范自然是抓得很牢,但每次翻阅这种标准时,总感觉像是在啃一块硬邦邦的砖头。这本书的排版,那种密密麻麻的条款、生硬的术语堆砌,简直是对阅读耐心的终极考验。我记得我上次想找一个关于特定角度旋转喷头最小覆盖半径的细微差别,硬是花了半个多小时,眼睛都要从镜片后面瞪出来了。标准间的相互引用更是让人头疼,A条款让你去看B标准,B标准里又跳到C规范,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迷宫里打转,根本找不到核心的那个点。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我真想直接把它束之高阁,或者干脆扔到角落里落灰,毕竟,谁愿意跟一堆冰冷的数字和‘应当’、‘必须’打交道呢?这本书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就是天书,连消防工程师都得带着放大镜和计算尺才能勉强应付。
评分从图书馆的借阅记录来看,这本书的流通率肯定不高,大部分时间都安静地躺在消防规范专区的角落里,只有在接受消防验收或进行新项目规范复核时,才会有人急匆匆地把它拽出来。它不是那种会让人产生阅读冲动的书,它不会激发你对工程科学的热爱,也不会让你对建筑安全产生更深层次的敬畏。它更像是一份必须签署的合同,你必须确认你了解了其中的每一条细则,但你永远不会想要去‘享受’阅读它的过程。我感觉它更适合放在档案馆,而不是工程师的案头。当我们讨论如何优化系统可靠性、如何提高经济性时,这本书提供的更多是‘下限’的保障,而不是‘上限’的突破。它规定了什么不能做,但对于如何做到‘最好’,它提供的指引实在是太过稀疏和间接了。对我来说,它是一个必要的负担,而不是一个令人期待的知识源泉。
评分这本《旋转型喷头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技术规程》,与其说是一本规程,不如说是一份“防火墙”的详尽说明书。每一次我翻开它,都觉得像是在进行一场枯燥的法律条文学习,只不过这里的“法律”管的是水流和热量。我特别受不了它那种过于简化的图示,那些二维的、流程化的图表,完全无法真实反映一个复杂建筑内部管网的实际布局和空间关系。想象一下,在设计一个错综复杂的夹层空间时,你拿着这本书上的简化模型去套用,结果只会是灾难性的。真正有用的信息,往往需要你自己在大脑里进行多次转换和三维重建,才能勉强跟现实对接上。而且,标准的更新速度也让人头疼,2012年的版本,在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很多新材料、新工艺根本无法完美适配。这本书就像是为十年前的工程环境量身定做的,对于我们现在面对的超高层、大跨度建筑,它提供的指导往往是滞后的、不完全适用的,让人感觉手里拿的只是一份过时的参考资料,而不是应对未来的利器。
评分坦白讲,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我可能连这本书的书名都记不住。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趣”,一种深入骨髓的、结构化的无趣。我更喜欢那种带着人文关怀的技术读物,比如探讨火灾历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防理念差异,或者分析那些经典火灾案例背后的设计教训。这本书里,你找不到任何“故事性”,没有历史的沉淀,没有失败的警示,只有一连串的“标准值”。阅读体验极其单调,更像是在查字典,查完一个词就赶紧合上,生怕多看一眼就会被它那种严谨到令人窒息的氛围所同化。我试着在深夜里,泡杯咖啡,试图把它当作一本参考手册来研读,结果不到半小时,我的思绪就开始飘散,脑子里浮现出的是晚餐吃什么,而不是旋转喷头的动作范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权威性,而非它的可读性,这是一个技术规范的宿命,也是我个人感受上的最大障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