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曾强调审美经验的非实用性,称审美经验为“超功利的观照”。他写道:“与我们关于某一对象的存在的思想有关系的满足,就叫做利益。因此,这种满足总是与欲望的官能相联系,或者直接影响欲望,或者必然与影响欲望的东西有关。但是,当问题在于某一事物是否美时,我们就并不想知道,对于我们或对于别的任何人说来,是否有任何东西依赖或能够依赖于对象的存在,而只注意我们在纯粹的观照中怎样评价它。”换言之,审美活动是超脱和独立于实际需要的。这种“超脱”的观念使席勒和斯宾塞把审美活动视为“过剩精力”的横溢,并把它与游戏的冲动相联系。在艺术中如在游戏中一样,有一种“假象”或幻觉。理想世界在出神入化的一刻,可以达到现实界的全部力量与生气。
评分很喜欢很好的
评分非常好,喜欢,打折时比较划算。
评分好
评分出了一些结论,虽然这些结论还有许多仍在争辩之中,但对于我们当前的目的说来却极为重要。
评分速度很快,而且是正品,很好
评分在图书馆翻了一下立马回来买纸版书了
评分甚至可以说,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这种“影响”所推动的。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他们所进行的是一种踩在前人的肩膀之上探骊得珠的工作。(无论自然科学研究抑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莫不如此。)这里引布鲁姆的观点只是为了说明学术研究中“影响”的重要,而本文无意于以其“影响的焦虑”观去框限朱光潜的《诗论》与中国传统诗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如果这样做,难免会陷入削历史之足适理论之履的尴尬境地。朱光潜作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其学术渊源之广博不是某一种或某几种理论就可以涵括的,况且对他的解读只能是在研究者所处的特定的时代语境中,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朱光潜的解读和九十年代的解读就有很大不同,而当下对他的解读与前二者又有很大差异。简单来说,八十年代的学术界是在美学大讨论的学术语境中对朱光潜的解读;九十年代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随着各种西方哲学、美学观涌入的学术语境下,研究者大多以西方哲学、美学的角度来解读朱光潜;而当下是在所谓消费文化/大众文化似乎日益彰显成为一种“主流”的趋势下,文学似乎日益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出现有学者惊呼所谓的“文学死了”,甚至有人质疑我国文学理论的存在合理性,同时也有人提出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等类似命题而且争论不休,社会上出现“国学热”一直热度不减等等现象。在这种语境中,对朱光潜与传统诗学之关系的研究不仅存在学术自身的价值诉求,而且具有现实必要性。
评分翁心存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在日记中提及李鸿章达24处之多,提及曾国藩的有41处,但整个日记中提及曾国藩的有143处之多,而也是在这一年,与其分别21年的三儿子翁同书终于得以从安徽前线解任回京,这让翁心存期盼兴奋之情莫可言状。谁知道,好景不长,二十载相思,父子相聚不过一日,翁同书即因曾国藩弹劾而锒铛入狱,而此后是曾李的平步青云,待天京攻破,曾李两家更是门第鼎盛功盖天下。翁心存这一年在这样的心境中,提及儿子之处有27处,而最为令人悲愤的则是因儿子为戴罪之身,他在书信中也只能直呼其名翁同书,而再不能亲昵地称之为“三儿”了,现在读来,犹能让人强烈感受到翁心存那种压抑苦闷莫可言说的焦虑绝望之情。翁心存在忧惧思念中一病难起,撒手西去,翁同书蒙恩出监料理丧事,兄弟三人,目睹父子多年扺掌论天说地的清晖旧事,如今阴阳两隔,散为云烟,怎不痛哭失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