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美国专利诉讼:规则、判例与实务 陈维国 知识产权
ISBN:9787513029872
定价:58
编著译者:陈维国
出版社:知识产权
出版日期:2014-9-1
内容简介: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1章美国民事诉讼和专利诉讼制度简介
1.1美国法院系统
1.2美国民事诉讼和专利诉讼程序
1.3美国专利法简介
1.4美国专利法的构成
第2章起诉
2.1诉讼资格
2.2起诉状
2.3诉前调查
2.4管辖权
2.5送达
第3章答辩序言
前言
第1章 美国民事诉讼和专利诉讼制度简介
1.1 美国法院系统
1.2 美国民事诉讼和专利诉讼程序
1.3 美国专利法简介
1.4 美国专利法的构成
第2章 起诉
2.1 诉讼资格
2.2 起诉状
2.3 诉前调查
2.4 管辖权
2.5 送达
第3章 答辩
3.1 答辩状
3.2 撤销诉讼动议
第4章 证据调查
4.1 证据调查范围
4.2 初始证据开示
4.3 证据调查手段
4.4 保护令
4.5 律师一客户保密特权和律师工作产品特权
4.6第三方证据调查
4.7 拒绝配合证据调查及其制裁
第5章 联邦地区法院的专利诉讼守则
5.1 简介
5.2 《加州北区专利诉讼守则》
5.3 专利诉讼守则的法律效力
第6章 权利要求解释
6.1 权利要求解释介绍和Markman案简介
6.2 权利要求解释的方法与根据
6.3 马克曼听证会
6.4 权利要求解释策略
6.5 对一些特殊词汇的解释:功能性限定
第7章 专家证人和专家证据调查
7.1 简介
7.2 选择专家证人
7.3 围绕专家的证据调查
第8章 专利侵权和侵权抗辩
8.1 直接侵权
8.2 诱导侵权
8.3 帮助侵权
8.4 新药申请的专利侵权
8.5 提供侵权产品部件到境外
8.6 境外实施方法专利侵权
8.7 等同侵权
8.8 故意侵权
8.9 临时过境抗辩
8.10 在先使用抗辩
第9章 可专利性条件与专利无效抗辩
9.1 专利保护的客体
9.2 新颖性
9.3 显而易见性
9.4 专利法对专利说明书的要求及其无效抗辩
9.5 专利法对权利要求确定性的要求及其无效抗辩
9.6 新专利法对无效的影响
第10章 衡平法诉讼抗辩
10.1 不诚信行为
10.2 懈怠
10.3 专利权滥用
10.4 禁反言
10.5 专利权用尽原则
第11章 美国专利商标局的无效程序
11.1 单方重新审查
11.2 授权后复审
11.3 双方复审
第12章 动议
12.1 概述
12.2 撤销诉讼动议
12.3 临时禁令动议
12.4 中止诉讼动议
12.5 简易判决动议
12.6 证据调查动议
12.7 依据法律判决动议
第13章 庭审前的问题和动议
13.1 证据排除动议
13.2 达伯特动议
13.3 庭审前会议
13.4 陪审团
第14章 庭审
14.1 开庭陈述
14.2 举证阶段
14.3 总结陈述
14.4 陪审团指令
14.5 陪审团判决表格
14.6 陪审团判决
14.7 依据法律判决
第15章 诉讼救济
15.1 损害赔偿
15.2 禁令
第16章 设计专利诉讼
16.1 设计专利的保护对象
16.2 设计专利诉讼
第17章 上诉
17.1 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管辖权
17.2 上诉的时间
17.3 上诉法院的审核标准
17.4 对可上诉的问题的限制
17.5 上诉法院法律适用
术语对照
判例索引
后记
对于一本探讨“美国专利诉讼:规则、判例与实务”的书,我最期待的是它能为我揭示这个复杂体系的内在逻辑。尤其是在“规则”部分,我希望作者能够清晰地梳理出美国专利法中那些核心的条款和原则,并且解释清楚这些规则是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因为,很多时候,仅仅知道规则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理解规则背后的精神和考量。而“判例”部分,我希望它能像一部精彩的推理小说,通过对一个个真实案例的剖析,让我看到法律是如何被应用的,法官是如何做出裁决的,以及这些裁决又如何塑造了未来的法律走向。特别是那些充满争议和智慧的判例,如果能被作者深入浅出地解读,那将是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源。至于“实务”部分,我更关心的是它能否提供一些实实在在的、可操作的建议。比如,在专利侵权调查中,有哪些关键的步骤和技巧?在提起专利诉讼时,如何有效地组织证据?在庭审过程中,又有哪些策略是需要注意的?作者陈维国的专业背景,让我对这些内容的深度和实用性充满了信心。这本书如果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既有宏观的法律框架,又有微观的案例分析和操作指导,那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能够帮助我更有效地理解和应对美国专利诉讼的挑战。
评分读完一本关于美国专利诉讼的书,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严谨而精密的法律“手术”。这本书的题目就透着一股“硬核”的味道,特别是“规则、判例与实务”这几个词,仿佛是直接打通了理论与实践的任督二脉。我尤其关注的是它如何讲解那些让人头疼的法律规则,是像教科书一样枯燥乏味,还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用生动形象的例子一点点剥开复杂的概念?而“判例”部分,无疑是本书的灵魂所在。那些曾经在法庭上激辩的精彩瞬间,那些影响深远的判决,能否被作者抽丝剥茧地呈现出来,让我们能从中洞察到法律精神的演变和法官的裁判逻辑?“实务”部分更是关键,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能否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本书是否提供了可操作的建议、模板,甚至是应对不同类型专利诉讼的策略?作者“陈维国”的名字,让我对这本书的品质有了更高的期待。他是否能够用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将美国专利诉讼这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其精髓,并在未来的工作中有所借鉴?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了解美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一扇重要窗口,它的专业性和深度,让我相信能够获得宝贵的知识和启发,从而在日益全球化的知识产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评分标题中的“上海中法图”字样,似乎为这本书蒙上了一层文化交流与法律融合的神秘色彩。它暗示着这本书的内容可能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法律条文,或许还会融入中法两国在知识产权法律观念、制度设计以及司法实践上的对比和借鉴,这无疑为原本就具有一定专业性的内容增添了跨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而“美国专利诉讼:规则、判例与实务”则清晰地表明了本书的核心聚焦,即对美国专利诉讼的全面剖析。我推测,作者陈维国,凭借其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专业积累,将会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美国专利诉讼的各项关键要素,如诉前调查、诉中程序、举证责任、损害赔偿等,一一进行梳理和阐释。并且,对于“判例”的选取和分析,我相信会是本书的亮点,通过对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例的深入解读,来展现法律规则的动态发展和法官的裁判思路。而“实务”部分,则更有可能包含一些针对性极强的指导,比如如何撰写起诉状、如何准备证据、如何进行庭审辩护等等,对于实务操作者来说,无疑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在于它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美国专利诉讼学习体验,将复杂的法律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知识,并最终帮助读者提升在国际知识产权纠纷中的应对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传递出一种专业、严谨的信号,尤其是在“美国专利诉讼”这个细分领域,无疑吸引着对该领域有深度需求的读者。从“规则、判例与实务”这几个关键词来看,它似乎旨在提供一个全方位的视角,不仅涉及理论层面的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更强调了如何在实践中应用这些规则,并通过分析标志性的判例来理解法律的适用过程和演变。作者“陈维国”的名字,作为一个在知识产权领域颇有名望的学者或实践者,为这本书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增添了重要的砝码。我设想,这本书的结构可能会是层层递进的,从基础的诉讼程序和管辖权规则开始,逐步深入到权利要求解释、侵权判断、专利有效性抗辩等核心议题,并通过对不同类型专利诉讼(例如,标准必要专利、技术秘密侵权等)的案例分析,来展示这些规则在实际中的运用。同时,“实务”部分可能会包含一些策略性的考量,比如证据收集、庭审技巧、和解谈判等,为读者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指导。对于希望深入了解美国专利诉讼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学习资源,能够帮助他们构建起系统性的知识框架,并提升在实际工作中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
评分一本专注于知识产权领域的著作,其标题本身就充满了信息量,预示着内容将深入探讨特定领域的法律实践。从“上海中法图”这个名称来看,它可能承载着两国在法律文化交流上的深厚渊源,或许会涉及一些在上海发生的、具有中法两国法律视角交叉的案例,这本身就极具吸引力。而“美国专利诉讼:规则、判例与实务”则清晰地勾勒出了本书的核心内容,即围绕着美国专利诉讼展开,不仅会阐述相关的法律规则,还会深入分析重要的判例,并最终落脚于实际操作层面的“实务”。“陈维国”这位作者的名字,在知识产权法律界应该有一定的声誉,他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很可能使得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上都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这本书的受众群体应该是非常明确的,既包括对美国专利法律体系感兴趣的中国法律从业者、企业知识产权部门的专业人士,也可能吸引对涉外知识产权诉讼有需求的律师、研究人员,甚至是正在准备相关考试的学生。考虑到作者的背景和主题的专业性,这本书的内容估计会比较严谨,逻辑性强,并可能引用大量的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学习平台,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美国专利诉讼的复杂性,并为处理相关事务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