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只有一个国度——自由!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第一部中文版文集,精选杂文、散文及论著30篇!诺贝尔奖热门人选,阿拉伯文学界、思想界的一面旗帜,阐述“诗人何为”,被称“当今大胆、引人瞩目的阿拉伯诗人”!
“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另一个共和国——写作的共和国。在那里,我们关注的是另一些权利:诗歌、艺术、思想和文学的权利。”
《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之作:在意义天际的写作·阿多尼斯文选》是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的第一部中文版文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之作:在意义天际的写作·阿多尼斯文选》从阿多尼斯的杂文、散文及论著中精选约三十篇文章,包括论阿拉伯文化与现实、读诗论艺、抒情短章、游历纪行等几部分,对我国读者全面、深入了解当代阿拉伯文化与文学颇有裨益。
阿多尼斯特地为2009年的中国行写了一篇文章:《北京与上海之行:云翳泼下中国的墨汁》。说是文章,但行文怎么看都更像是诗歌。文中,一场关于墨汁能否通过安检的争议,被他当做对中国的暂时告别:“然而,我略有伤感,因为机场安检不许我将一瓶中国墨汁带上飞机。那么,我要向构成这墨汁、形成这华丽的黑色液体的一切元素致歉……纸,已在问题的墨汁中旅行,墨汁已在声音中旅行。你呢,声音,你要前往何处旅行?”
——《时代周报》
在阿多尼斯的写作语境中,诗歌作为他精神写作的原型,是支撑他走出流亡之地的动力。所以他说,“你的诗歌,只能始于你感到自己被放逐的那个瞬间”,或者“决意走出流亡地—这是阿拉伯主流写作的一个特征。这是一种实现就已耗空的写作”。诗歌写作可以为他提供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可以暂时逃离那种嚣张的、独一的、不可侵犯和质疑的阿拉伯文化的束缚。他说,诗歌的意义在于“撄犯”,因为在诗歌面前只有两条道路,要么作为消费品(Consomation)而写,要么作为撄犯者(Transgression)而写。选择前者,诗歌一降生即是死亡;选择后者,诗歌一降生便是被遗弃,沦为边缘。
正是在写作的普遍意义上,他和萨义德达致了一种共识,一个真正的写作者别无选择,他只能选择沦为边缘的写作,沦为撄犯者的写作。写作成为了他者,他者提供栖息之地。这个他者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文化—不是单一民族的文化,而是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世界性的文化。
——《南都周刊》
作为思想家的诗人,阿多尼斯在面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的不幸现状时的忧愤和哀伤缘于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爱,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本书的第一辑诸篇,在写到阿拉伯文化、社会、政治的弊端时的字字珠玑和拳拳之心,老诗人终于在谈论同为阿拉伯学者的爱德华·萨义德时作了些许透露:爱德华·萨义德思想的独特性不在于他忠实于自己的阿拉伯、巴勒斯坦属性,以及与这属性相关的事业,而首先在于他的世界性。他的思想首先照亮了人类和世界的生活,因而才照亮了阿拉伯人的生活。而在和译者薛庆国聊天时,又接着说道:爱德华·萨义德身处西方,却竭力为阿拉伯文化辩护。在人们看来,我似乎与他背道而驰,因为我一向批判阿拉伯文化的痼疾。其实,我们两人殊途同归,因为我们都反对权势,最终都旨在促进阿拉伯民族的进步。
——《中华读书报》
祖国与流亡地之外的另一个所在(代前言)
第一辑 巴黎三人谈:今天,阿拉伯人的作用何在?
美国式全球化和阿拉伯的“废城”
有关阿拉伯文化原教旨主义的三个问题
人之城与神灵之城(节选)
影子的舞台(节选)
异端与创作
要甘地,不要格瓦拉
权力的欲望
异见者
三个声音
双重围困
罪行·影响·意义
登峰造极的分裂悲剧
第二辑 谈诗歌
诗歌的未来,未来的诗歌
诗歌的意义在于撄犯
随感
影与光
《古兰经》文本与写作的天际
《阿拉伯诗选》序言
《稳定与变化》绪论:方法与目的
《苏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前言
第三辑 爱德华·萨义德
纪念贾拉鲁丁·鲁米
读者、阅读与其他
赞美零
短章集锦
浮光掠影
关于伊朗的追问
同一片天空,许多个太阳
北京与上海之行:云翳泼下中国的墨汁
附:我眼中的诗人阿多尼斯
跋 阿多尼斯:翱翔于思想天际的诗人
巴黎三人谈:今天,阿拉伯人的作用何在?
1
在巴黎双叟咖啡馆里,三个法国人和我围坐而谈。我们一起谈及许多话题,如:法国当今的文化状况以及在趋向和认同方面的混乱;转向右翼的左翼作家;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不分青红皂白、近乎憎恨的批评。我们还谈及当今的阿拉伯人,谈及在现今这一历史阶段他们应该发挥的作用。我们认为,这一阶段的阿拉伯人,从巴勒斯坦到如今的伊拉克,正受到各种形式的攻击,包括直接入侵、“另一种形式的殖民”、武器核查等形式的攻击。
这三个人是我个人的朋友,也是阿拉伯人和阿拉伯事业的朋友。他们中一位是诗人,一位是小说家,一位是思想家。我将谈话中的观点和想法概述如下。
2
诗人:
在我看来,从客观上而言,当代阿拉伯人在地区乃至全世界发挥独特历史作用的条件都已具备。
一切条件都已具备:他们的过去和传统,人力资源,战略位置,物质财富,文化的独特性、丰富性和多样性,文明的开放特征,历史上表现出的对和平共处的爱好,在互补、多元、人道主义的基础上与其他民族的友好合作,等等。
凭借这些重要条件,阿拉伯人有能力发挥其作用。可是他们为什么不发挥作用,甚至为什么不朝这个方向努力?是什么阻碍了他们?是外部权力还是内部权力?抑或二者兼有?或者还有我们不知道的其他原因?
3
小说家:
原则上,你说得没错。但拥有这些条件就够了吗?无论你说的这些条件有多么崇高、丰富和多种多样,仅仅拥有它并不足以发挥作用。不管什么条件都不是关键因素。只有人——有自由、有远见、有志向的人,才是关键因素。根据我对阿拉伯人及其政治、社会和文化状况的了解,包括移民现象的了解,我遗憾地说,这样的“人”并不存在,或者在我看来如此。当然,我不认为自己的见识已十分完备。
那么,问题不是仅仅拥有条件,而是缺乏有能力利用这些条件实现进步和发展的“人”。
对我而言,当务之急是追问阿拉伯人:为什么,为什么在你们的国家不存在这样的“人”?
4
思想家:
根据我对理论的阅读和实践的见闻,我认为,仔细审视当今阿拉伯的政治、经济及其与他者的关系,会发现阿拉伯人不再将自己视为统一的文化或政治实体(尽管我们外人是这么看的),而认为自己是不同的“阶层”、“团体”和“利益”。我们感受不到他们对自己的现在、将来以及与他者的关系有共同的看法。
我认为,分裂已成为阿拉伯局势的最主要特征,尽管在表面和言语修辞上看似“和谐”。这种分裂几乎是纵深的,超越了多样和多元的限度,变成国家和身份的分裂。
……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拿到手后,光是书名就让我产生了无尽的好奇心。“在意义天际的写作”——这几个字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哲学思辨的张力。初读几页,就被那种磅礴的气势所震撼。它不像是一些传统散文集那样平铺直叙,而是像在迷雾中穿行,每走一步都能看到新的景观。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魔力,他似乎总能捕捉到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忽略掉的细微之处,然后用一种近乎神谕的方式将其揭示出来。读着读着,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想把那种感觉细细地品味一番,让那些文字的力量在我脑海中回旋。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私密的,仿佛作者在对你一个人低语,分享着只有少数人才懂得的宇宙奥秘。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引导你提出更深刻的问题,不断地追问存在的本质和语言的边界。对于一个渴望深度思考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精神的盛宴,让人欲罢不能,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却又怕读完之后那种充盈感会戛然而止。
评分我一直觉得,好的文学作品不应该仅仅是故事的搬运工,更应该是思想的熔炉。而这本选集,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它的结构非常独特,不是简单的时间线或者主题划分,更像是一张由思绪编织成的网,每个节点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当我深入阅读那些篇章时,我深刻体会到一种挑战既有认知的快感。那些句子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每一个词语都恰到好处,没有一丝多余的赘肉,却又饱含了巨大的信息量。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智力上的角力。你需要调动你所有的储备知识和直觉去跟上作者的思维跳跃。我喜欢它那种不妥协的姿态,它拒绝被轻易归类,拒绝被简化阐释。它要求读者付出努力,但这种付出绝对是值得的,因为回报给你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那些关于时间、记忆、身份的探讨,是如此的深邃和具有穿透力,让人读完后,看窗外的风景都觉得多了一层滤镜。
评分老实说,我是一个对“获奖”光环保持审慎态度的读者,但我对“提名”二字背后的含金量总是抱有期待。这本选集完全满足了我对“重量级”作品的所有想象。它的文字密度极高,但绝非晦涩难懂的矫揉造作。相反,它有一种古典的庄严感,但又不失现代的锐利。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宏大叙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精准。他谈论历史的沧桑,谈论文明的兴衰,但总能巧妙地将焦点收回到个体的体验上,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并非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真真切切地烙印在我们的日常肌理之中。我发现自己不时地会拿起笔,在空白页上写下一些自己的感悟,试图捕捉那些从书页间飘散出来的灵感火花。这种互动的阅读体验,是很多流水线出版物无法给予的。它更像是一位老练的导师,在默默地引导你完成一次自我精神的重塑。
评分这是一次纯粹的智力冒险,没有丝毫的商业化气息或迎合大众的意图。那种专注和投入感,让我想起第一次接触真正严肃的哲学著作时的感受。作者的视野似乎超越了特定的文化或时代背景,触及了人类共同的困境与渴望。读完一个长篇章节后,我常常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和某个同样热爱思考的朋友分享我的发现,但又犹豫着——因为我知道,有些体验是无法用言语完全转述的,必须自己去经历。这本书成功地在“深刻”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平衡点,它既保持了其思想的纯粹性,又以一种艺术的、令人着迷的方式呈现出来。它没有给我廉价的慰藉,但却给了我更宝贵的东西:思考的工具和面对复杂世界的勇气。毫无疑问,这本书在我近年的阅读清单中,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让人惊叹。有时候,它像是一股冷静、理性的溪流,清晰地勾勒出概念的轮廓;而下一秒,它又会骤然爆发成一场狂暴的、充满象征意义的内心风暴,笔触粗粝而充满力量。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使得漫长的阅读过程也充满了新鲜感和期待感。我尤其喜欢那些充满隐喻的段落,它们像一个个精巧的密码锁,需要你用耐心和联想去开启,一旦解开,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是无与伦比的。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性”——文字本身成为了内容,成为了情感的载体,而不是仅仅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它迫使我重新审视我自己的用词习惯,去探究那些被我简化了的词汇背后可能蕴含的丰富层次。这本书绝对不是那种可以边看手机边翻阅的读物,它需要你全身心地沉浸其中,献上你全部的注意力。
评分祖国与流亡地之外的另一个所在(代前言) 1
评分查看全部
评分第一辑 巴黎三人谈:今天,阿拉伯人的作用何在? 18
评分赞美零 168
评分非常好非常及时非常喜欢!!!!
评分刚买,还未看,应该不错,喜欢的作者。
评分jd书多,希望多有活动啊
评分查看全部
评分同一片天空,许多个太阳 20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