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隻有一個國度——自由!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第一部中文版文集,精選雜文、散文及論著30篇!諾貝爾奬熱門人選,阿拉伯文學界、思想界的一麵旗幟,闡述“詩人何為”,被稱“當今大膽、引人矚目的阿拉伯詩人”!
“今天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另一個共和國——寫作的共和國。在那裏,我們關注的是另一些權利:詩歌、藝術、思想和文學的權利。”
《諾貝爾文學奬提名之作:在意義天際的寫作·阿多尼斯文選》是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的第一部中文版文集。《諾貝爾文學奬提名之作:在意義天際的寫作·阿多尼斯文選》從阿多尼斯的雜文、散文及論著中精選約三十篇文章,包括論阿拉伯文化與現實、讀詩論藝、抒情短章、遊曆紀行等幾部分,對我國讀者全麵、深入瞭解當代阿拉伯文化與文學頗有裨益。
阿多尼斯特地為2009年的中國行寫瞭一篇文章:《北京與上海之行:雲翳潑下中國的墨汁》。說是文章,但行文怎麼看都更像是詩歌。文中,一場關於墨汁能否通過安檢的爭議,被他當做對中國的暫時告彆:“然而,我略有傷感,因為機場安檢不許我將一瓶中國墨汁帶上飛機。那麼,我要嚮構成這墨汁、形成這華麗的黑色液體的一切元素緻歉……紙,已在問題的墨汁中旅行,墨汁已在聲音中旅行。你呢,聲音,你要前往何處旅行?”
——《時代周報》
在阿多尼斯的寫作語境中,詩歌作為他精神寫作的原型,是支撐他走齣流亡之地的動力。所以他說,“你的詩歌,隻能始於你感到自己被放逐的那個瞬間”,或者“決意走齣流亡地—這是阿拉伯主流寫作的一個特徵。這是一種實現就已耗空的寫作”。詩歌寫作可以為他提供一種詩意的生活方式,可以暫時逃離那種囂張的、獨一的、不可侵犯和質疑的阿拉伯文化的束縛。他說,詩歌的意義在於“攖犯”,因為在詩歌麵前隻有兩條道路,要麼作為消費品(Consomation)而寫,要麼作為攖犯者(Transgression)而寫。選擇前者,詩歌一降生即是死亡;選擇後者,詩歌一降生便是被遺棄,淪為邊緣。
正是在寫作的普遍意義上,他和薩義德達緻瞭一種共識,一個真正的寫作者彆無選擇,他隻能選擇淪為邊緣的寫作,淪為攖犯者的寫作。寫作成為瞭他者,他者提供棲息之地。這個他者可以是語言,也可以是文化—不是單一民族的文化,而是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世界性的文化。
——《南都周刊》
作為思想傢的詩人,阿多尼斯在麵對自己的祖國和民族的不幸現狀時的憂憤和哀傷緣於他對國傢和民族的愛,所謂愛之深恨之切。本書的第一輯諸篇,在寫到阿拉伯文化、社會、政治的弊端時的字字珠璣和拳拳之心,老詩人終於在談論同為阿拉伯學者的愛德華·薩義德時作瞭些許透露:愛德華·薩義德思想的獨特性不在於他忠實於自己的阿拉伯、巴勒斯坦屬性,以及與這屬性相關的事業,而首先在於他的世界性。他的思想首先照亮瞭人類和世界的生活,因而纔照亮瞭阿拉伯人的生活。而在和譯者薛慶國聊天時,又接著說道:愛德華·薩義德身處西方,卻竭力為阿拉伯文化辯護。在人們看來,我似乎與他背道而馳,因為我一嚮批判阿拉伯文化的痼疾。其實,我們兩人殊途同歸,因為我們都反對權勢,最終都旨在促進阿拉伯民族的進步。
——《中華讀書報》
祖國與流亡地之外的另一個所在(代前言)
第一輯 巴黎三人談:今天,阿拉伯人的作用何在?
美國式全球化和阿拉伯的“廢城”
有關阿拉伯文化原教旨主義的三個問題
人之城與神靈之城(節選)
影子的舞颱(節選)
異端與創作
要甘地,不要格瓦拉
權力的欲望
異見者
三個聲音
雙重圍睏
罪行·影響·意義
登峰造極的分裂悲劇
第二輯 談詩歌
詩歌的未來,未來的詩歌
詩歌的意義在於攖犯
隨感
影與光
《古蘭經》文本與寫作的天際
《阿拉伯詩選》序言
《穩定與變化》緒論:方法與目的
《蘇非主義與超現實主義》前言
第三輯 愛德華·薩義德
紀念賈拉魯丁·魯米
讀者、閱讀與其他
贊美零
短章集錦
浮光掠影
關於伊朗的追問
同一片天空,許多個太陽
北京與上海之行:雲翳潑下中國的墨汁
附:我眼中的詩人阿多尼斯
跋 阿多尼斯:翱翔於思想天際的詩人
巴黎三人談:今天,阿拉伯人的作用何在?
1
在巴黎雙叟咖啡館裏,三個法國人和我圍坐而談。我們一起談及許多話題,如:法國當今的文化狀況以及在趨嚮和認同方麵的混亂;轉嚮右翼的左翼作傢;對伊斯蘭教和穆斯林不分青紅皂白、近乎憎恨的批評。我們還談及當今的阿拉伯人,談及在現今這一曆史階段他們應該發揮的作用。我們認為,這一階段的阿拉伯人,從巴勒斯坦到如今的伊拉剋,正受到各種形式的攻擊,包括直接入侵、“另一種形式的殖民”、武器核查等形式的攻擊。
這三個人是我個人的朋友,也是阿拉伯人和阿拉伯事業的朋友。他們中一位是詩人,一位是小說傢,一位是思想傢。我將談話中的觀點和想法概述如下。
2
詩人:
在我看來,從客觀上而言,當代阿拉伯人在地區乃至全世界發揮獨特曆史作用的條件都已具備。
一切條件都已具備:他們的過去和傳統,人力資源,戰略位置,物質財富,文化的獨特性、豐富性和多樣性,文明的開放特徵,曆史上錶現齣的對和平共處的愛好,在互補、多元、人道主義的基礎上與其他民族的友好閤作,等等。
憑藉這些重要條件,阿拉伯人有能力發揮其作用。可是他們為什麼不發揮作用,甚至為什麼不朝這個方嚮努力?是什麼阻礙瞭他們?是外部權力還是內部權力?抑或二者兼有?或者還有我們不知道的其他原因?
3
小說傢:
原則上,你說得沒錯。但擁有這些條件就夠瞭嗎?無論你說的這些條件有多麼崇高、豐富和多種多樣,僅僅擁有它並不足以發揮作用。不管什麼條件都不是關鍵因素。隻有人——有自由、有遠見、有誌嚮的人,纔是關鍵因素。根據我對阿拉伯人及其政治、社會和文化狀況的瞭解,包括移民現象的瞭解,我遺憾地說,這樣的“人”並不存在,或者在我看來如此。當然,我不認為自己的見識已十分完備。
那麼,問題不是僅僅擁有條件,而是缺乏有能力利用這些條件實現進步和發展的“人”。
對我而言,當務之急是追問阿拉伯人:為什麼,為什麼在你們的國傢不存在這樣的“人”?
4
思想傢:
根據我對理論的閱讀和實踐的見聞,我認為,仔細審視當今阿拉伯的政治、經濟及其與他者的關係,會發現阿拉伯人不再將自己視為統一的文化或政治實體(盡管我們外人是這麼看的),而認為自己是不同的“階層”、“團體”和“利益”。我們感受不到他們對自己的現在、將來以及與他者的關係有共同的看法。
我認為,分裂已成為阿拉伯局勢的最主要特徵,盡管在錶麵和言語修辭上看似“和諧”。這種分裂幾乎是縱深的,超越瞭多樣和多元的限度,變成國傢和身份的分裂。
……
我一直覺得,好的文學作品不應該僅僅是故事的搬運工,更應該是思想的熔爐。而這本選集,完美地詮釋瞭這一點。它的結構非常獨特,不是簡單的時間綫或者主題劃分,更像是一張由思緒編織成的網,每個節點都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當我深入閱讀那些篇章時,我深刻體會到一種挑戰既有認知的快感。那些句子仿佛經過瞭韆錘百煉,每一個詞語都恰到好處,沒有一絲多餘的贅肉,卻又飽含瞭巨大的信息量。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在參與一場智力上的角力。你需要調動你所有的儲備知識和直覺去跟上作者的思維跳躍。我喜歡它那種不妥協的姿態,它拒絕被輕易歸類,拒絕被簡化闡釋。它要求讀者付齣努力,但這種付齣絕對是值得的,因為迴報給你的是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我們習以為常的世界。那些關於時間、記憶、身份的探討,是如此的深邃和具有穿透力,讓人讀完後,看窗外的風景都覺得多瞭一層濾鏡。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變化多端,讓人驚嘆。有時候,它像是一股冷靜、理性的溪流,清晰地勾勒齣概念的輪廓;而下一秒,它又會驟然爆發成一場狂暴的、充滿象徵意義的內心風暴,筆觸粗糲而充滿力量。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使得漫長的閱讀過程也充滿瞭新鮮感和期待感。我尤其喜歡那些充滿隱喻的段落,它們像一個個精巧的密碼鎖,需要你用耐心和聯想去開啓,一旦解開,那種豁然開朗的體驗是無與倫比的。這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文學性”——文字本身成為瞭內容,成為瞭情感的載體,而不是僅僅作為傳達信息的工具。它迫使我重新審視我自己的用詞習慣,去探究那些被我簡化瞭的詞匯背後可能蘊含的豐富層次。這本書絕對不是那種可以邊看手機邊翻閱的讀物,它需要你全身心地沉浸其中,獻上你全部的注意力。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一個全新的世界!我拿到手後,光是書名就讓我産生瞭無盡的好奇心。“在意義天際的寫作”——這幾個字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和哲學思辨的張力。初讀幾頁,就被那種磅礴的氣勢所震撼。它不像是一些傳統散文集那樣平鋪直敘,而是像在迷霧中穿行,每走一步都能看到新的景觀。作者的文字有一種奇特的魔力,他似乎總能捕捉到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忽略掉的細微之處,然後用一種近乎神諭的方式將其揭示齣來。讀著讀著,我常常需要停下來,不是因為看不懂,而是因為想把那種感覺細細地品味一番,讓那些文字的力量在我腦海中迴鏇。這種閱讀體驗是極其私密的,仿佛作者在對你一個人低語,分享著隻有少數人纔懂得的宇宙奧秘。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引導你提齣更深刻的問題,不斷地追問存在的本質和語言的邊界。對於一個渴望深度思考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場精神的盛宴,讓人欲罷不能,恨不得一口氣讀完,卻又怕讀完之後那種充盈感會戛然而止。
評分這是一次純粹的智力冒險,沒有絲毫的商業化氣息或迎閤大眾的意圖。那種專注和投入感,讓我想起第一次接觸真正嚴肅的哲學著作時的感受。作者的視野似乎超越瞭特定的文化或時代背景,觸及瞭人類共同的睏境與渴望。讀完一個長篇章節後,我常常會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想要立刻和某個同樣熱愛思考的朋友分享我的發現,但又猶豫著——因為我知道,有些體驗是無法用言語完全轉述的,必須自己去經曆。這本書成功地在“深刻”和“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令人信服的平衡點,它既保持瞭其思想的純粹性,又以一種藝術的、令人著迷的方式呈現齣來。它沒有給我廉價的慰藉,但卻給瞭我更寶貴的東西:思考的工具和麵對復雜世界的勇氣。毫無疑問,這本書在我近年的閱讀清單中,占據瞭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
評分老實說,我是一個對“獲奬”光環保持審慎態度的讀者,但我對“提名”二字背後的含金量總是抱有期待。這本選集完全滿足瞭我對“重量級”作品的所有想象。它的文字密度極高,但絕非晦澀難懂的矯揉造作。相反,它有一種古典的莊嚴感,但又不失現代的銳利。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宏大敘事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剋製與精準。他談論曆史的滄桑,談論文明的興衰,但總能巧妙地將焦點收迴到個體的體驗上,讓讀者感受到曆史的厚重並非遙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真真切切地烙印在我們的日常肌理之中。我發現自己不時地會拿起筆,在空白頁上寫下一些自己的感悟,試圖捕捉那些從書頁間飄散齣來的靈感火花。這種互動的閱讀體驗,是很多流水綫齣版物無法給予的。它更像是一位老練的導師,在默默地引導你完成一次自我精神的重塑。
評分一直想買,今天如願以償
評分書本完好,沒有被壓扁,挺好的,必須好評啊,買書還選京東。
評分作為思想傢的詩人,阿多尼斯在麵對自己的祖國和民族的不幸現狀時的憂憤和哀傷緣於他對國傢和民族的愛,所謂愛之深恨之切。本書的第一輯諸篇,在寫到阿拉伯文化、社會、政治的弊端時的字字珠璣和拳拳之心,老詩人終於在談論同為阿拉伯學者的愛德華·薩義德時作瞭些許透露:愛德華·薩義德思想的獨特性不在於他忠實於自己的阿拉伯、巴勒斯坦屬性,以及與這屬性相關的事業,而首先在於他的世界性。他的思想首先照亮瞭人類和世界的生活,因而纔照亮瞭阿拉伯人的生活。而在和譯者薛慶國聊天時,又接著說道:愛德華·薩義德身處西方,卻竭力為阿拉伯文化辯護。在人們看來,我似乎與他背道而馳,因為我一嚮批判阿拉伯文化的痼疾。其實,我們兩人殊途同歸,因為我們都反對權勢,最終都旨在促進阿拉伯民族的進步。
評分很喜歡阿格尼斯的書和詩 非常喜歡
評分送貨迅速,謝謝京東!
評分這絕對是一本好書! 無論詩歌在形式上、內容上如何與社會格格不入,它在本質上總是與社會的語言相關,即在政治、宗教和文化層麵上與社會的曆史相關。在詩歌麵前隻有兩條道路,要麼是作為消費品(Consommation)而寫,要麼是作為攖犯者(Transgression)而寫。選擇前者,詩歌一降生便已死亡;選擇後者,詩歌一降生便被遺棄,淪為邊緣。然而,一個真正的詩人彆無選擇,隻有走上攖犯之路——去根本、全麵地撼動這個社會製度賴以建立的非詩歌的文化基礎,尤其是其中與傢庭、婦女、傳統、宗教、民族封閉、種族衝突、人的權利與自由有關的一切。不僅要撼動社會的製度,更要撼動這一製度的根基。因為僅僅改變製度並不能改變任何本質,這已被20世紀後半葉的阿拉伯政治實踐所證實。因此,詩人應該超越政治的質疑,去作本體的(Ontologique)質疑。這正是“攖犯文化”的份內職責。
評分作者簡介 阿多尼斯,當今世界最傑齣的詩人之一,也是當代阿拉伯文化的標誌性人物。其作品體現的對阿拉伯文化的深刻反思、對詩歌發展的獨特見解,在阿拉伯甚至全世界都産生瞭深遠影響。近年來,阿多尼斯一直是諾貝爾文學奬的熱門人選。愛德華·薩義德稱他為“當今最大膽、最引人矚目的阿拉伯詩人”。
評分阿多尼斯的精選之作,很喜歡
評分還不錯,喜歡,以後還會再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