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人走得太远,就需要回家。文明也是这样,从前现代文明、现代文明到后现代文明的发展,是一个从远游到回家的过程。理得,才能心安。新文明论所寻找的,就是心安之理。那么究竟什么是新文明?新文明有哪些特点,新文明和旧文明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在姜奇平的《新文明论概略》里寻找答案吧!
作者简介
姜奇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监管信息化专家组成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文化启蒙者之一,中国“数字论坛”成员。《北京青年报》1999财富风云人物之一;2007年获中国传媒思想贡献奖;2009年获中国传媒思想贡献人物奖;当选互联网10位启蒙人物。2008年获中国信息经济学会论文一等奖。“奇平视点”专栏作家。
内页插图
目录
《新文明论概略 上卷》目录:
引子
第一部分 新文明的基本价值观
第一章 进步观:作为进步标志的自由
1.1什么是文明的进步
1.2旧文明与新文明所指
1.3以自由个性看待发展
1.3.1.新生产方式
1.3.2.新生活方式
第二章 存在观:作为意义的世界
2.1作为意义的世界
2.1.1.意义的意义
2.1.2.意义同实体、价值的区别
2.2意义所在的世界
2.2.1.文明:世界一、世界二、世界三
2.2.2.作为存在方式的世界
2.2.2.1.自然的世界
2.2.2.2.价值的世界
2.2.2.3.意义的世界
2.2.3作为生活结构的意义世界
第三章 价值观:从启蒙理性到后现代心性
3.1新旧话语的转换:中心与外围
3.1.1.中心与外围
3.1.2.两种不同意义上的感性
3.2心物关系:文明分水岭
3.2.1.存在方式意义的心-物区分
3.2.2.科学与人文的不同取向
3.2.3.从心物关系看新旧文明的分别
3.3理性文明论中的感性传统
3.3.1启蒙理性内部的生活世界
3.3.2同质性价值内部的感性批判
3.3.2.1.逃避自由
3.3.2.2.新感性论
3.4异质价值:西方的“心性”
3.4.1.诘问“什么是启蒙?”
3.4.2.异质性话语从边缘到中心
3.4.2.1.异质学的源头性概念
3.4.2.2.异质的社会存在
3.4.2.3.解构“异化之人的哲学”
3.4.3.异质选择的自由
3.5东方本体论:与西方理性相对的心性
3.5.1.从东方观点看中心与外围关系
3.5.2.前现代的异质本体论
3.5.3.与西方物性相对的心性
3.5.3.1.作为物化体系对立面的心学
3.5.3.2.心的实质内容与精神无关
3.5.3.3.消弥心物二元的诚
3.5.4.心学的局限与IT对心性的重新激活
第四章 技术观:从机械系统到生命系统
4.1技术与文明
4.1.1.从历史观点看技术革命
4.1.2.技术的遮蔽与解蔽
4.1.2.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4.1.2.2.技术可以去蔽与返魅
4.1.3技术的代理作用与复归机制
4.2信息和信息技术为什么是湿的
4.2.1.跨越机器与生命
4.2.2.信息技术为什么是湿的
4.2.2.1.生命赖信息为食
4.2.2.2.技术向活系统方向演化
4.2.2.2.1.生命化对技术范式的影响
4.2.2.2.2.信息技术与生命技术的融合
第五章 信息观:信息空间的意义
5.1回到信息本身
5.1.1.信息即生命
5.1.2.信息权利与权力
5.1.3.1.信息权利的解放
5.1.3.2.信息对权利的解放
5.1.3.3.信息对权力基因的解放
5.2世界三与信息空间
5.2.1.一切化为语言的存在
5.2.2.与“我思”对立的计算
5.2.3.面向正当性的话语分析
5.3文明的意义结构
5.3.1.作为总代码的“礼”
5.3.2.结构中的能指网络
5.3.3.结构中能指与所指的关联
5.3.4.结构中的意指的体验化
第二部分 回归意义的新商业文明
第六章 新的选择:网商的自然权利
6.1重新认识财富主体
6.2自然权利增量
6.2.1.现代权利中的同质特征
6.2.2.论不可转让权利的天然性质
6.3网商的自然权利
6.3.1.自主劳动的权利
6.3.2.分享的权利
6.3.3.自主的权利
第七章 我思的扬弃:财富的转型
7.1网络商品价值与交换
7.1.1.商品细胞与新物种基因
7.1.1.1.商品细胞中隐含的权利关系
7.1.1.2.对价值论的重新发现
7.1.1.3.价值论范式的历史演进
7.1.2.价值形态物化的扬弃
7.1.2.1.扩展商品二重性的背景
7.1.2.2.价值形态的过渡:服务价值
7.1.2.2.1.网络组合商品:产品加服务
7.1.2.2.2.服务价值形态
7.1.2.2.2.1.组合商品中的非产权交换
7.1.2.2.2.2.价值构成的变化
7.1.2.3.商品价值形态:商品的新属性
7.1.2.3.1.体验价值
7.1.2.3.2.产品语意
7.1.3.商品的第三重属性
7.2资本异化及其扬弃
7.2.1.我思的经济对应物
7.2.2.所有权并非自然权利
7.2.2.1.高利贷与心物边界上的资本
7.2.2.2.洛克说法的可疑之处
7.2.2.2.1.洛克为何急于证明财产先于公民社会
7.2.2.2.2.石器时代的财产意识
7.2.2.2.3.所有权:支配与占有的区别
7.2.2.3.什么是对意义的权利:看不见的心
7.2.3.资本范式的转变
7.2.3.1.资本作为我思的崇高客体
7.2.3.1.1.何为物化:从物化到异质性
7.2.3.1.2.异化与物化
7.2.3.2.网络经济与资本物性的扬弃
7.2.3.2.1.物化劳动与自主劳动的矛盾
7.2.3.2.2.在资本内部扬弃物性
7.2.3.2.2.1.资本物化批判理论及其局限
7.2.3.2.2.2.资本内部的结构性变化与生产力作用
7.2.3.2.3.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
7.2.3.2.3.1.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7.2.3.2.3.2.两种相反报酬递增的分别
7.2.3.2.3.3.范围报酬递增的技术经济实践
7.2.3.2.4.权力转移与利益关系调整
7.2.3.2.4.1.从使用权、支配权到创造权
7.2.3.2.4.2.从活劳动到自主劳动
7.2.3.2.4.3.生产关系:去物化的阻力与动力
7.2.3.3.通过意义弥合资本心物对立
7.3企业组织范式转变
7.3.1.从职能转向流程推动企业扁平化
7.3.2.企业虚拟化:社会水平的支配权与控制权分离
7.3.3. 回到商业本身
7.3.3.1.经济是生活
7.3.3.2.新商业文明的组织范式
7.3.3.3.融入整体经济
第八章 回到未来:话语与制度分析
8.1作为文本的经济:从制度的能指到所指
8.2新商业话语的语法结构
8.2.1.代码的“语法”
8.2.1.1.代码的三重维度
8.2.1.2.对等关系与边际成本
8.2.2.话语权的语法
8.2.2.1.语言交换的经济
8.2.2.2.话语、权力和主体
8.2.3.场域与话语正当性的语法
8.3制度的话语转向:网络规则与意义结构
8.3.1.开放与分享:客体的规则
8.3.1.1.知识开放规则
8.3.1.1.1.知识开放的代码规则
8.3.1.1.2.以开放方式建立隐性知识蓄水池
8.3.1.2.基于报酬递增的网络资源分享规则
8.3.1.2.1.报酬递增与资源分享:双层经营
8.3.1.2.2.免费模式与资源分享
8.3.2.诚信与责任:主体的规则
8.3.2.1.诚信:主体关系的行为规则
8.3.2.1.1.诚信:有意义地实现权利的规则
8.3.2.1.1.1.从历史与逻辑结合角度理解诚信
8.3.2.1.1.2.从权利角度理解诚信
8.3.2.1.2.社会资本:为人力资本注入信任
8.3.2.1.2.1.正反两方面的意见
8.3.2.1.2.2.诚信:化复杂为简单的权力
8.3.2.2.责任:主体行为规则
8.3.2.2.1.新商业文明的责任语境
8.3.2.2.1.1.责任:推广的自我认同
8.3.2.2.1.2.主体的环境及责任的内化
8.3.2.2.2.面向未来的责任观: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
8.3.2.2.2.1.个体担当
8.3.2.2.2.2.家庭责任
8.3.2.2.2.3.企业责任
8.3.2.2.2.4.公共责任
8.3.2.2.2.5.社会责任
8.3.2.2.3.责任话语:个性道德与自律
8.3.2.2.3.1.个性道德
8.3.2.2.3.2.自律的涌现
……
《新文明论概略 下卷》
精彩书摘
6.3.2分享的权利
现代文明条件下,经济权利不是从劳动权,而是从财产权开始的。但财产权并不像洛克所说,是一种自然权利,而是由委托权利产生的代理权利。从学理上说,委托权利是不可转让的,而财产权这样的代理权是可以转让的。分享是一种委托人具有的天然权利,当然前提是分享具有共同消费性的财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权利并不是政府赋予的,因此也是不能以行政手段剥夺的。
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布坎南认为,财产权是自由的基础和保证。看出“是自由而不是效率,具有关键性的重要意义”。布坎南解释,人们要求财产所有权,为的是获得保有处置资源的自由。但在新文明的条件下,如果所处置的资源具有外部性和网络效应,使用而不拥有,就成为更加自由的选择。例如在云计算的情况下,支配基础设施、平台和软件,并不是“获得保有处置资源的自由”的最佳方式;以近于租赁的方式使用这些资源,所付出的代价更低。
这就暴露出作为代理权的财产所有权的局限。代理的前提是契约。契约已经把权利对象化了,已不再是不可转让的权利的事情,而是由不可转让的权利——主体的权利——委托给代理人处理对象化财富的权利。这一过程并不能绝对保证主客体的一致性。
布坎南的理论建立在社会契约基础上,先验地假定了原子论的状态作为自由的初始状态。这既不是前现代的事实,也不是后现代的事实。新文明论认为自由的初始状态(天然状态)在契约出现之前,人处在非原子论的委托人状态(在前现代是委托人代理人不分,在后现代是代理人复归委托人的状态),也就是自然权利状态。人并没有通过财产所有权这种代理权利,以圈占资源的方式,获得保有(排他性地)处置资源的自由。在初始状态,不圈占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在资源占用上发生(具有制度意义的)交集;在新文明中,是因为网络资源可以非排他地使用。
……
前言/序言
新商务系列丛书总序
商务印书馆历来重视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其中一个重要取向,是不断用人类新的知识,更新国人旧的头脑。在上一个社会转型时期,通过对工业文明智慧渊源及思想果实的系统引进,为推动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在下一个社会转型时期,必将通过对信息文明智慧渊源及思想果实的系统挖掘,为推动中国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再次提供智力支持。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新商务,既是商务印书馆的历史,也是商务印书馆的未来。
我们推出这套“新商务”系列丛书的目的,就是继承商务印书馆的启蒙传统,抓住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型的历史机遇,用下一代经济的先进理念,进行新商务启蒙,为迎接互联网带来的新商业文明浪潮,提供值得追随的智慧。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托夫勒就预言人类将从单一品种大规模制造,转向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有力推动了这一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是继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工业生产方式之后,人类发展方式又一次深刻的历史转变。从此,人依靠机器生产转变为机器围绕人生产成为可能,个性化制造和规模化协同创新有机结合将成为重要的生产方式。
人类上一次生产方式转变引发的世界范围的经济、社会、文化变化,包括欧美梦幻般的崛起,人们有目共睹;而对这一次意义更为深远的生产方式的转变,包括中国将对人类做出何种贡献,人们没有理由熟视无睹。
“新商务”系列丛书建立在对“下一代经济”核心理念的发现力之上,通过追踪生产方式转变的历史渊源、现实进展以及未来走向,从中发现新的经典,发现新的规则,发现新的方法。为此,丛书开辟“发现经典”、“发现规则”、“发现方法”三个子系列。
“发现经典”系列,主要定位于从世界范围信息革命中发现驱动国家转型的力量。通过系统翻译和重新发现世界知名学者的新经济思想和经典著作,为人们探索下一代经济的元逻辑,提供思考线索。“发现规则”系列,主要定位于从中国信息革命的实践中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游戏规则。通过汇集中国学者对新商务实践的总结,为提炼新商务规则提供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发现方法”系列,定位于指导新商务实践。侧重对国内外新商务概念的归纳、对前沿商业模式及其本地化的阐释,以期推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与工业革命“新商务”思想成果的引进不同,除了具有共同特点外,“新商务”系列丛书具有一些特殊性,一是信息革命正在发生,有待成熟,经典、规则与方法都是相对的,在探索中难免失误,恳请读者以批判态度、宽容心态对待;二是中国与世界同步走上信息高速公路,相对以往,中国学者有了更多产生原创发现的机会和条件,我们将以开放心态力推新人,也希望读者与我们共同前行、共同提高。
春江水暖,先下水者当作先知;继往开来,新商务中敢为人先。让我们共勉。
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轨迹:一部关于人类文明兴衰的深度考察 本书并非一部关注特定学科或某一时代断代的史学著作,而是一部跨越数千年人类文明演进脉络的宏大叙事,旨在探讨文明的本质、驱动力、周期性危机及其可能的超越之道。它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和哲学思辨的视角,审视了人类社会从早期聚落形态发展到复杂技术文明的内在逻辑。 第一编:文明的起源与结构——从神话到城邦的跨越 本卷首先聚焦于文明的“创生时刻”。作者摒弃了传统的线性进步史观,转而探讨在特定地理、生态和社会压力下,人类心智如何构建出第一批稳定的、超越血缘的社会组织形态。 一、认知的革命与符号的诞生: 文明的基础并非物质的堆砌,而是意义的共同创造。本编深入剖析了语言、书写系统、历法乃至早期神话体系如何充当“社会粘合剂”的角色。我们探究了苏美尔楔形文字的诞生如何不仅仅是记录工具的革新,更是权力结构和官僚体系得以维持的先决条件。通过对早期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及黄河文明的比较分析,我们看到,尽管地域环境迥异,但对“秩序”的需求驱动了相似的认知转型。 二、城邦的诞生与“公共领域”的雏形: 城市,作为人口密度和复杂性激增的结果,是文明成熟的标志。本书细致考察了古希腊城邦(Polis)在民主实践与哲学思辨上的独特贡献。这里的探讨并非简单赞颂雅典的民主,而是分析了城邦制度如何通过强制性的公民身份和公开辩论,首次确立了一种有限但明确的“公共领域”概念。这一领域是后续西方政治理论的基石,其核心冲突在于个体自由与集体义务之间的永恒张力。 三、帝国与扩张的悖论: 从亚历山大帝国到秦汉王朝,本书将“帝国”视为一种将分散的文化区域强行纳入单一管理体系的结构性尝试。我们着重分析了帝国维系的成本与收益:高效的资源调配、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如长城、罗马大道)是其优势,但同时,过度集中的权力、因文化同质化压力导致的内部僵化,以及边疆治理的无止境消耗,构成了帝国衰亡的内在逻辑。这不是简单的腐败问题,而是结构性的“熵增”体现。 第二编:理性的洪流与现代性的困境 第二编将目光转向知识体系的重塑,尤其是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对人类社会结构产生的颠覆性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现代文明的内在矛盾。 一、科学范式的建立与世界的祛魅: 本卷详述了牛顿力学、经验主义哲学如何系统地“解构”了基于神谕和传统的宇宙观。这种新的理性框架带来了空前的技术进步能力,但同时也带来了“祛魅”的后果——世界被简化为可计算的、可操纵的机械系统。我们探讨了这种思维方式如何渗透到社会管理、经济生产乃至个体心理层面,催生了工业化的效率崇拜。 二、资本的逻辑与全球互联: 工业革命不仅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生产关系和价值体系的重构。本书深入分析了早期资本主义如何通过对剩余价值的不断攫取,实现前所未有的财富积累和全球范围内的物质流通。然而,这种扩张模式的内在驱动力——对无限增长的追求——与地球有限的资源承载力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是现代文明面临的第一个关键危机。 三、意识形态的战争与身份的碎片化: 启蒙运动所许诺的普遍人权与自由,在现实中导向了民族主义、阶级对立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本编剖析了20世纪以来,意识形态如何成为组织大规模动员和技术化战争的工具。在后现代转向中,随着宏大叙事的崩塌,个体被抛入一个“意义真空”的状态,身份认同变得高度流动且易受操纵,这是技术高度发达但精神极度焦虑的现代性的核心困境。 第三编:生态的反馈与未来的可能性 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投向当前,试图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评估人类文明在当前“加速时代”所处的临界点,并探讨可能的出路。 一、技术奇点与控制的幻觉: 面对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颠覆性技术,本书保持一种审慎的批判态度。我们不是简单地歌颂技术进步,而是质疑技术解决方案本身是否会带来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风险。当人类将决策权和认知负荷外包给算法系统时,我们是否正在丧失作为一种“文化主体”的能动性?技术带来的“全景敞视监狱”的隐忧,被置于历史权力转移的框架下进行考察。 二、生态承载力与文明的“边界条件”: 文明发展的终极制约因素是其所处的生态环境。本书强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不是外部干扰,而是过度复杂化、过度消耗化文明模式的必然“反馈信号”。历史上的文明衰落往往发生在资源压力与社会僵化同时出现的时刻。我们必须理解,突破行星边界,无异于主动拆解文明赖以存在的物理基础。 三、复兴的路径: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向: 结论部分并未提供乌托邦式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种基于“韧性”和“去中心化”的思考。真正的文明转型,可能并非技术上的突破,而是社会组织原则的根本转变——从追求规模和效率,转向追求适应性、冗余度和地方性智慧的重构。这需要对“进步”的定义进行一次深刻的哲学反思:一个更持久的文明,是否意味着一个更慢、更谦逊、更懂得边界的文明? 全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审视我们自身所处时代的工具,它要求我们跳出日常的琐碎纷争,以千年史的尺度来定位当下的选择,理解我们所继承的文明遗产中的力量与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