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世界现代建筑史(第2版)》是修订版,修订的基本要求是修改错误、补充不足、增加新内容,而修订工作我自己订了以下几个标准是:存在错误的地方、不准确的地方、过于绝对的说法一律修改;这里有内容、理论阐述的错误,也有文字的错误和不准确的修改,这个工作花费的时间比较多;人名的翻译进行了统一,并且在书后有人名翻译对照一览表;为了保持相对准确,在人物、建筑物、建筑运动和艺术运动出现在《世界现代建筑史(第2版)》一次的时候都在后面附加了原文的名称;日文中的汉字中国读音和日本读音基本完全不同,比如丹下健三,读音是Tange Kenzo,因此全部用罗马拼音注出。
原书中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八、九两章合并为一章。当时的布局,是因了后现代主义正处在高潮的情势,现在后现代主义已经衰落,因而布局上已无须给予如此大的篇幅了。
最后的第十章是新增加的,目的是反映21世纪以来建筑发展情况的内容,介绍和讨论当代各个国家建筑设计的部分,添加了不少国家和建筑家、建筑事务所以及他们相关作品的介绍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个版本能够适应读者希望更多了解当代建筑情况的需求。
本次修订基本保持了原书的通俗性,这本书是给大众看的,主要是为学习建筑的学生而写的。专家们有更深的学术要求,需要作更深入的学术探讨,可以看其他的著作。
作者简介
王受之,美国洛杉矶帕萨迪纳市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教授,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现代建筑思想的形成
1.现代建筑产生的社会背景——18与19世纪的欧洲社会
2.欧美在建筑上的古典复兴运动的背景
(1)法国以古典主义为中心的建筑复古运动
(2)英国以浪漫主义为中心的建筑复古运动
(3)美国以折中主义为主的建筑复古运动的发展
3.现代建筑思想的萌芽
(1)产生现代建筑思想的三个基本思想因素
(2)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突破为现代建筑奠定了发展的物质基础
(3)现代建筑思想的萌芽
4.“水晶宫”——1851年的伦敦世界博览会和其他世界博览会对于建筑技术的促进
(1)“水晶宫”和1851年的伦敦世界博览会
(2)埃菲尔铁塔和1889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
5.约翰·拉斯金的现代设计理论和设计思想
本章参考书目
第2章 世纪之交的激动
1.19世纪末的建筑潮流——激动与困惑
(1)设计中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要求和复古主义的尾声
(2)维多利亚风格
2.“工艺美术”运动与建筑的发展
(1)威廉·莫里斯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2)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开展
(3)沃赛和其他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建筑家的设计探索
(4)美国的“工艺美术”运动
3.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实践的迅速发展
(1)工业化城市出现以前的城市规划和建造
(2)工业城市的产生和存在的问题
(3)建筑业的结构变化和建筑形式面临的问题
4.“新艺术”运动与建筑的发展
(1)法国的“新艺术”运动
(2)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
(3)西班牙的“新艺术”运动和安东尼奥·高迪的贡献
(4)苏格兰的“新艺术”运动——查尔斯·麦金托什及“格拉斯哥四人”设计集团
(5)奥地利“分离派”与德国的“青年风格”运动
5.美国工业城市的兴起与芝加哥的重建
本章参考书目
第3章 现代建筑的开端
1.西方现代艺术的产生及其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1)立体主义
(2)未来主义
(3)达达主义
(4)超现实主义.
2.钢筋混凝土的应用
3.路易斯·沙利文和芝加哥建筑学派
4.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
(1)工业城市
(2)带状城市
(3)田园城市
(4)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
(5)美国近代城市规划
5.弗兰克·赖特的崛起和他早期建筑设计对于现代建筑的重要影响
(1)弗兰克·赖特的芝加哥年代
(2)欧洲与日本建筑对赖特的影响
6.德国的“工作同盟”
7.“装饰艺术”运动
(1)“装饰艺术”运动的概况和特点
(2)法国“装饰艺术”运动的发展
(3)美国的“装饰艺术”运动
(4)英国的“装饰艺术”运动
8.“流线型”运动对于建筑的影响
本章参考书目
第4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现代建筑运动
1.“新建筑”思想——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和思想的形成
(1)现代主义的本质
(2)现代建筑的产生
2.现代建筑运动的奠基人——思想与实践
(1)现代设计的先驱们
(2)格罗皮乌斯与现代主义设计
(3)密斯·凡·德·罗与现代建筑
(4)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建筑思想
(5)芬兰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的现代建筑思想与早期建筑设计
3.俄国十月革命和构成主义设计运动
(1)多姿多彩的俄国构成主义设计运动
(2)弗库特玛斯
4.荷兰的“风格派”运动
5.德国“工作同盟”第二次大展——“魏森霍夫国际建筑大展”和德国新建筑精神的确立
6.“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的成立
本章参考书目
第5章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高潮和结局
1.包豪斯
(1)包豪斯成立的宗旨
(2)早期的包豪斯——魏玛时期
(3)新教员的组成
(4)基础课——色彩与形式
(5)荷兰风格派的影响
(6)新的联合:奠霍里·纳吉与阿尔帕斯的贡献
(7)包豪斯的公共形象
(8)成熟期——德绍时期的包豪斯
(9)新一代设计家的出现
……
第6章 国际主义风格建筑运动——1945年~1970年代初期的世界建筑
第7章 国际主义风格时期(1950年代~1970年代)的建筑家和建筑设计集团
第8章 后现代主义运动
第9章 当代建筑的发展
第10章 当代重要的建筑师和建筑事务所
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建筑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围绕着其“居住”和“防范入侵”的两大功能为核心而发展,在我们生活和工作的物质世界中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当然,随着现代生活领域的逐步扩展,建筑的功能也已远远不止于前面提及的两项,在满足我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也丰富了文化的世界。
我们现正使用着的建筑,绝大部分是在20世纪建造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现代建筑环境中间,而这个人造的环境是在短短的一个世纪中,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完成的——这些建筑与传统的建筑截然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面貌。
它们绝大部分没有任何传统的形式,大部分不作细节装饰,通常采用混凝土预制件、大平板玻璃、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简单的几何外形,因此具备高度理性的、功能主义的特征。从高层商业办公楼宇到居住的公寓,从高速公路到公共图书馆、剧院,这些建筑都具有非常接近的风格,甚至世界各地的建筑都逐渐趋于相似,从北京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从东京到洛杉矶,从赫尔辛基到魁北克,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除了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之外,所有的现代建筑都具有非常相似的外在面貌。可以说,现代城市规划和现代建筑不但已经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娱乐休闲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还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价值观念、相互间的沟通交流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现代建筑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和讨论它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它的局限性和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可能的走向,对于提高我们对于人类文明的认识,促进社会的发展,无疑是有重要作用的,这也是我撰写本书的目的。
需要强调的是,“现代建筑”和“现代主义建筑”,是两个具有内在紧密联系,但涵括内容并不等同的概念,在外语的描述中有相当清晰的划分。比如英语称现代主义建筑时采用“Modernism”,因为是专有名词,因此词首要采用大写;而现代建筑则为“modem architecture”。“现代建筑”是一个具有强烈时间阶段含义的概念,指“现代”的所有建筑活动,特别是指建筑脱离了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建筑影响以来的整个发展阶段。从时间上来说,大致涵盖从19世纪中叶到目前的整个阶段。本书的名称叫做《世界现代建筑史》-正是因为本书所讨论的内容,基本是处于这段时间之内。而“现代主义建筑”则是一种建筑风格的特指术语,是指20世纪初期在德国、苏联、荷兰等国家由一小批具有民主思想、左倾趋向的知识分子精英,探索和奠立的建筑思维方式和建筑方式。他们认为,建筑应该具有明确的服务目标——为广大劳动大众而设计,由此出发,自然会重视对生产和建筑成本的考量,而导致形式上的简单明确,采用新的工业建筑材料,特别是钢筋混凝土、平板玻璃、钢性构件等,以及工厂预制、现场装配等批量化的施工方法。摒弃增加成本的装饰性细节,强调功能性、理性,由此在美学上发展出以机械美为中心的机械美学,最后发展到极端的“少就是多”的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种风格随着大量欧洲建筑家迁居美国而在美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其民主和左倾的思想内涵逐渐淡薄,而形式内容则高度发展,并且通过美国影响世界各地,从而成为“国际主义”风格,是20世纪建筑史上影响力最大的形式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是影响人类物质文明的重要设计活动。它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美国的迅速发展,最后影响到世界各国。所有发达国家,可以说都受到现代主义设计的深刻影响。基于对于这个设计风格的反映,又产生了当代许许多多新的设计运动,衍生出形形色色的新风格、新流派来,因此,如果对于现代主义没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想要认识现代主义以后的各种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各种流派的产生,是很困难的。有些青年建筑师,总是很热切地希望知道现在国际上什么是“最新”的建筑潮流,从设计史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倾向,它的弊端在于只追求对建筑外在形式的急功近利的了解,而不注意形成这些形式和内容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的背景,这样往往会流于一知半解、断童取义和形式主义,如果用这种态度来从事建筑设计,是具有负面作用的。因为建筑是一种长久性的实体,一旦建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很难改动,如果对于建筑的内涵不了解,满足于一知半解的形式认同,这种状况下设计出的建筑不但会是奠名其妙、断章取义的,而且对城市和城市中生活的人极不负责任,如果是一些大型的国家项目的话,甚至可以说是对国家和民族都极不负责任!这些建筑设计会对城市整体面貌带来不可挽救的损害,只要想想这个损害可能会持续数百年之久,从事建筑设计的人就应该谨慎对待自己接手的每个项目。基于此,掌握世界现代建筑发展的过程、脉络、趋势和问题,强调对于建筑文脉的充分了解,是每一位建筑师都应该高度重视的从业原则。
……
前言/序言
《世界现代建筑史》已经出版了十多年了,其中印刷过好多次。承蒙读者的支持,这本书在建筑史类的出版物中能够印刷这么多次,也是一个幸事,说明建筑发展快,读者希望比较全面地了解现代建筑发展经过的历程和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的重要建筑作品、重要建筑家,也希望了解一百多年来经历过的建筑运动、风格。书的印刷量如此庞大,说明看的人多,但是那本书是十多年前的旧作,并且内中的资料整理有些是二十多年前做的,时过境迁,现代建筑发展得如此迅速,变化如此巨大,无论是当时用的参考资料,还是当时拍摄的图片都有明显跟不上现在的要求的情况,编写那本书的时候,还没有网络,资料完全是在一个个大学的图书馆里面阅读和手工检索的,因此,难免有差错和出入的地方。何况,当时对于处理这么庞大的一个主题还是有些经验不足,在整个结构上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因此,时至今日,对第一版的书稿进行全面的修订就很有必要了。这次修订版,对章节作了部分调整,补充了一些内容,介绍了一些新的作品和新的建筑师,图片也作了大量的更新。
现代建筑史著作在中国的种类偏少,是一个很突出的现象。我们现在建筑方面的出版物数量可以说是相当庞大,不但建筑类出版社出版,几乎什么出版社都出版建筑书,这样庞大的出版量,在选题上出现良莠不齐的情况,也是自然的。一个建设速度在人类历史上最快的国家,一个建筑量在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国家,一个建筑师人数全球最多的国家,目前比较容易看到的中文现代建筑史就只有两、三本,一本是1978年国内四所大学建筑系联合编辑的《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写作框架是以政治史做脉络,并不足以反映现代设计发展的真正脉络和原因,一本是近年三联出版社引进的肯尼思·弗兰姆普敦( Kenneth Frampton)的《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那是一本用历史做背景的批评著作,更多集中在对建筑运动的若干现象和理论的批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建筑史,因此,如果抱着了解现代建筑的过程的愿望去看的话,有许多地方是比较不清晰的;第三本是意大利建筑家里昂L.本奈沃洛(Leonardo Benvevolo)撰写的《现代建筑史》(Storia dell‘ Achitecttura Moderna),中文译本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因为作者所在的角度是从意大利看世界建筑的发展,未必全面,那本书出来后,影响不大,甚至很少有人知道出版了中文版。外文中现代建筑史虽然种类也不算多,除了上面提到的弗兰姆普敦的这本著作之外,威廉·柯蒂斯的《1900年以来的现代建筑》(William J.R.Curtis:Modern Architecture Since 1900)这本书。在西方建筑界,特别是在建筑院校中比较普遍使用,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特别在历史框架的构造和在史论论述方面都更加完整,国内目前还没有见到中译本,因此希望早日见到中文翻译本面世。总的来说,中文版的世界现代建筑史论方面的著作还是偏少。
在这本修订版出版的时候,我有几个问题想说明一下。
这本书是修订版,修订的基本要求是修改错误、补充不足、增加新内容,而修订工作我自己订了以下几个标准是:存在错误的地方、不准确的地方、过于绝对的说法一律修改;这里有内容、理论阐述的错误,也有文字的错误和不准确的修改,这个工作花费的时间比较多;人名的翻译进行了统一,并且在书后有人名翻译对照一览表;为了保持相对准确,在人物、建筑物、建筑运动和艺术运动出现在本书第一次的时候都在后面附加了原文的名称;日文中的汉字中国读音和日本读音基本完全不同,比如丹下健三,读音是Tange Kenzo,因此全部用罗马拼音注出。
原书中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八、九两章合并为一章。当时的布局,是因了后现代主义正处在高潮的情势,现在后现代主义已经衰落,因而布局上已无须给予如此大的篇幅了。
最后的第十章是新增加的,目的是反映21世纪以来建筑发展情况的内容,介绍和讨论当代各个国家建筑设计的部分,添加了不少国家和建筑家、建筑事务所以及他们相关作品的介绍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个版本能够适应读者希望更多了解当代建筑情况的需求。
本次修订基本保持了原书的通俗性,这本书是给大众看的,主要是为学习建筑的学生而写的。专家们有更深的学术要求,需要作更深入的学术探讨,可以看其他的著作。
现代建筑的演进与思潮:一段跨越世纪的壮丽诗篇 本书并非简单地梳理一座座宏伟建筑的诞生,而是试图深入探究构成现代建筑血肉的那些澎湃的思潮、深刻的革新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文化变迁。它是一次关于人类理性、创新精神以及对生活空间不懈追求的史诗级探索,从19世纪末工业革命的余晖中孕育出对传统的反叛,一路穿越20世纪的动荡与繁荣,直至今日多元化的建筑语汇。 第一章:工业革命的遗产与新时代的曙光 19世纪,蒸汽机、钢铁、玻璃等新材料与技术的出现,为建筑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这不仅仅是材料的革新,更是对传统建筑观念的挑战。本书将首先聚焦于工业革命如何催生出新的建筑类型,例如工厂、火车站、展览馆等,这些建筑以其功能性和效率为首要考量,打破了过去数百年建筑以装饰和象征为主导的格局。 我们将审视像水晶宫这样突破性的结构,它以巨大的玻璃和钢铁骨架在1851年世博会上惊艳世界,预示着一种新的美学和建造方式的到来。同时,我们也关注城市化进程对建筑形态的影响,人口的剧增迫使建筑师们思考如何在高密度环境中创造可持续、宜居的空间。这一时期,理性主义的萌芽开始显现,建筑的结构逻辑和功能需求被提上议事日程,为未来的现代建筑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新艺术运动的浪漫与装饰的终结 尽管工业革命带来了理性主义的曙光,但19世纪末期,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却以一种截然不同的姿态回应时代。本书将深入解析新艺术运动如何汲取自然界的曲线和有机形态,将其融入建筑的室内外装饰,创造出充满生命力和艺术性的空间。我们不会停留在对装饰风格的描述,而是会探讨其背后对工业化生产的某种反思,以及艺术家们试图在日益机械化的世界中找寻个人情感表达和手工技艺价值的努力。 然而,新艺术运动的繁复装饰也为即将到来的现代主义建筑埋下了伏笔。随着20世纪的到来,对简约、功能和效率的追求变得愈发强烈,新艺术运动的装饰性艺术逐渐被视为过时。本书将分析这种转变的必然性,以及它是如何为更加纯粹、更加注重结构本质的建筑风格铺平道路。 第三章:功能主义的宣言与“为生活而设计” 20世纪初,以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米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建筑师们,发出了“为生活而设计”(Architecture for Living)的响亮宣言。本书将重点探讨功能主义的崛起,分析其核心理念——“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如何成为现代建筑的指导原则。 我们将深入剖析这批先驱者对住宅、城市规划的革命性思考。勒·柯布西耶提出的“新建筑五点”(点式支撑、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横向长窗、屋顶花园)是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实现空间自由和功能最大化的。格罗皮乌斯在包豪斯(Bauhaus)的实践,则展示了艺术、设计与工业生产的融合,试图培养出能够为大众创造实用且美观建筑的艺术家和设计师。米斯·凡·德·罗对“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极致追求,则将极简主义和材料的纯粹性推向了顶峰。 本书将不仅仅是介绍他们的代表作品,更会深入分析他们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他们如何用理性、逻辑和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建筑问题。同时,我们也会探讨功能主义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争议,例如是否会忽视人的情感需求和文化多样性。 第四章:装饰艺术与流线型风格的时代印记 在功能主义的严谨之外,20世纪上半叶的另一股重要建筑思潮——装饰艺术(Art Deco)和流线型风格(Streamline Moderne)——也为现代建筑增添了别样的风采。本书将分析装饰艺术如何在强调几何图形、对称性和奢华材料的同时,融入对机械时代速度和效率的赞美。我们审视其在公共建筑、商业空间以及住宅设计中的体现,以及它如何成为一个时代精神的缩影。 流线型风格则进一步将速度感和动感融入建筑造型,流畅的曲线、水平的线条以及船体般的造型,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航空、汽车等新兴交通工具的热情。本书将探讨这些风格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独特的表现,以及它们与功能主义的并行发展,共同构成了20世纪上半叶丰富多彩的建筑图景。 第五章:二战后的重建与国际风格的传播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转折,也为建筑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书将聚焦于战后欧洲的重建工作,探讨建筑师们如何应对战争创伤,如何思考城市的功能复兴和居民的生活需求。 同时,本书也将深入分析国际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的形成与传播。尽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但在战后,它以一种更加标准化、模块化的姿态在全球范围内扩散。我们审视国际风格如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被接受和改造,以及它在塑造战后城市景观中所扮演的角色。然而,我们也将反思国际风格可能带来的同质化问题,以及它是否能够完全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需求。 第六章:批判性地域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觉醒 20世纪下半叶,对国际风格的批判声浪日益高涨,一种新的建筑思潮——批判性地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应运而生。本书将阐释批判性地域主义如何强调建筑与当地文化、历史和环境的紧密联系,试图在普遍性与地域性之间找到平衡。我们分析肯尼斯·弗兰姆普顿(Kenneth Frampton)等理论家对此的贡献,以及建筑师们如何通过对本土材料、传统工艺的现代性诠释,创造出既具有国际视野又不失地域特色的建筑。 与此同时,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建筑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本书将深入探讨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反叛”精神,以及其对历史元素的引用、拼贴和戏谑。我们审视后现代主义如何挑战“形式追随功能”的绝对性,重新引入装饰、象征和叙事,以及它如何反映当时社会文化中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我们将分析后现代主义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表现,例如对古典元素的解构、对历史建筑风格的借鉴,以及它如何引发了关于建筑“意义”和“身份”的广泛讨论。 第七章:走向未来的多元化建筑语汇 进入21世纪,现代建筑已经不再是单一的风格或理论所能概括。本书将展望未来,探讨当前建筑领域呈现出的多元化趋势。我们将审视可持续建筑(Sustainable Architecture)的重要性,以及建筑师们如何通过绿色技术、生态设计来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枯竭的挑战。 同时,本书也将关注技术进步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例如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 Design)、数字化建造(Digital Fabrication)等新技术的应用,如何为建筑师们提供前所未有的设计自由度和建造效率。我们还将探讨叙事性建筑(Narrative Architecture)、体验式建筑(Experiential Architecture)等概念的兴起,以及建筑如何不仅仅是功能性的载体,更是承载情感、故事和文化体验的空间。 结语: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镜像 本书将通过对现代建筑发展历程的梳理,旨在揭示建筑是如何作为人类文明的镜像,折射出时代变迁、社会思潮、技术进步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从早期对理性的探索,到对功能的极致追求,再到对多元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呼唤,现代建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关于人类不断创新、自我超越的壮丽篇章。它提醒我们,每一个宏伟的建筑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不懈的努力,它们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