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双及物小句的功能-构式研究》涉及的是双及物小句。作为英语中的一种主要句式,双及物小句受到了人们长期的关注,各种语言学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探讨,但把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和构式语法思想结合起来对双及物小句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此外,张跃伟博士的论文能基于真实的语料,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吸取构式语法的思路,提出研究双及物小句的功能一构式框架,重点从经验元功能、语篇元功能和构式三个方面研究双及物小句在语篇中的功能特征,探索双及物小句表达经验意义的维度以及双及物小句的使用与信息结构的联系,从而说明双及物构式的使用有其特定的规律,并具有功能和认知上的动因。因此,该书一方面提供了研究双及物小句的新视角,另一方面丰富了构式语法研究的内容。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借助语料库中的真实语料,这使该研究更能真实反映双及物小句的使用情况,更具有说服力。
作者简介
张跃伟,博士,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兴趣: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和构式语法。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篇,主持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各一项。
内页插图
目录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1.2 Rationale of the Study
1.3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1.4 Methodology
1.5 Data Collection
1.6 Organization of the Study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The Traditional Descriptive Grammar Approach
2.2 The Syntactic Approach
2.3 The Semantic Approach to Dative Alternation
2.3.1 Affectedness
2.3.2 Possession
2.3.3 Lexical Idiosyncrasies in Dative Alternation
2.3.4 Lexical Semantic Explanation of Dative Alternation
2.4 The Pragmatic Approach
2.5 The Cognitive Grammar Approach
2.5.1 CG's Treatment of Dative Alternation
2.5.2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Ditransitive Event
2.6 Comments on Previous Research
2.7 Summary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SFG: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for the Ditransitive Clause
3.1.1 The Multidimensional View on Language
3.1.2 Grammar as Function: Metafunctional Profile of the Clause Grammar
3.1.3 The Non-Arbitr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Semantics and Lexicogrammar
3.2 CxG: Another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n the Ditransitive Clause
3.2.1 Introduction to CxG
3.2.2 CxG's Notion of "Construction"
3.3 Compatibility and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SFG and CxG: The Functional-Constructional Approach
3.4 Summary
Chapter 4 Experiential Analysis of the Ditransitive Clause
4.1 The Experiential Metafunction in Grammar
4.1.1 Participant-Process Configurations and Process Types
4.1.2 Transitive and Ergative Models of Representation of Experience
4.1.3 The Network of Clause Types in the Transitivity System
4.2 Beyond Transitivity: A Proper Understanding of Ditransitivity
4.2.1 A Process-Type Based Experienti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Ditransitive Clause
4.2.2 A Participant-Role Based Semant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itransitive Clause
……
Chapter 5 Textual Analysis of the Ditransitive Clause
Chapter 6 Ditransitive as a Construction
Chapter 7 Conclusion
Appendix 1 Data Sources
Appendix 2 Data Sample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前言/序言
《跨越语言的边界:句法、语义与语用之辩》 引言 语言,作为人类思想与情感交流的桥梁,其复杂性与精妙之处,向来是学者们孜孜不倦探索的领域。从最基础的音素构成,到宏大的语篇组织,每一个层面的研究都可能揭示出人类认知能力的独特运作模式。而在句子这一基本交流单元中,各种结构与意义的交织,更是语言学研究的重镇。本书《跨越语言的边界:句法、语义与语用之辩》便致力于在这一广阔领域中,深入剖析语言的内在机制,特别关注那些看似普通却蕴含深刻信息传递逻辑的语言现象。我们并非聚焦于单一的句法结构,而是将视角拉宽,从更宏观的层面,审视句法、语义以及语用这三个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语言学分支,如何共同塑造我们对语言意义的理解与把握,以及这些理解如何在实际的交流互动中得以实现。 第一章:句法的边界与弹性——结构的多维探索 句法,作为语言学的骨架,研究的是词语如何组合成有意义的词组、短语和句子。它为语言的表达提供了结构性的框架,使得信息得以有序地传递。然而,句法的规则并非僵化不变,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变通性,能够适应不同的表达需求。本章将首先回顾句法研究的经典理论,包括结构主义句法、转换生成语法等,梳理其发展脉络与核心观点。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句法结构的多样性,例如,不同语言中语序的变化如何影响句子的意义,以及固定搭配、短语结构等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会特别关注句法层面的一些“边界”问题。例如,在一个看似简单的句子中,哪些成分是核心的,哪些是修饰的?词与词之间的界限在哪里?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接方式又有何种规律?我们将通过分析大量的语言实例,揭示句法结构是如何被构建、被解析,以及在实际语境中如何被灵活运用。例如,我们会探讨状语、补语等成分的句法功能,分析它们如何丰富句子的信息量,以及在不同的语境下,它们的位置和形式如何发生变化。同时,本章还将引入计算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一些视角,来探讨句法结构的计算复杂性以及人类大脑处理句法信息的方式,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句法的运作机制。 第二章:意义的海洋——语义的深度挖掘 如果说句法是语言的骨架,那么语义就是语言的灵魂。语义研究探讨词语、短语、句子乃至语篇所承载的意义。意义的生成与理解,远非词典释义的简单叠加,而是涉及概念、指称、真值条件、语义关系等多个层面。本章将深入探究语义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从经典的指称论、真值条件语义学,到现代的框架语义学、概念语义学等,逐一剖析其核心思想和分析工具。 我们将聚焦于词汇意义的复杂性,包括词语的多义性、同义性、反义性等,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句子层面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本章将致力于揭示句子意义的生成机制。我们将分析谓语语义、论元结构、语义角色(如施事、受事、经历者等)在构建句子意义中的关键作用。例如,一个动词的语义特征决定了它能够接受哪些类型的论元,而论元的语义角色则进一步限定了它们在情境中扮演的角色。我们还将探讨类比、隐喻、转喻等认知机制如何在意义的生成与理解中扮演重要角色,使得语言表达能够超越字面意义,传递更深层、更抽象的内涵。同时,本章也将触及语义场、语义网络等概念,展现词汇意义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建起一个庞大的意义系统。 第三章:语用的舞台——交际的艺术与策略 语言最终是为了交流而存在的,而语用学正是研究语言在实际交际情境中如何使用的学科。语用关注的是说话者和听话者在特定语境下的意图、理解以及互动过程。句法和语义提供了语言表达的框架和意义的蓝图,而语用则是在这个框架和蓝图的基础上,根据情境的需要,将语言激活、具化,并最终实现有效的沟通。本章将系统梳理语用学的主要理论,包括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斯皮罗的语用推理理论等。 我们将深入分析语境在语用中的核心作用,包括情境信息、社会关系、文化背景等如何影响语言的选择与解读。我们将探讨会话含义的生成机制,即听话者如何通过推理,从字面意义之外理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即使这些意图并未直接表达出来。本章还将重点关注语用策略,例如暗示、委婉、反语、幽默等,分析这些策略如何被运用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如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避免直接冲突、增强表达的生动性等。同时,我们还将讨论语用失误及其原因,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语用习惯的差异,这对于跨文化交流尤为重要。本章将通过大量的实际对话分析,展示语用学如何解释语言在现实世界中的复杂运用,以及如何理解语言的“言外之意”。 第四章:句法、语义与语用的交汇——跨界研究的视角 在前几章分别梳理了句法、语义和语用学的核心理论之后,本章将进入本书的核心论述,即探讨这三个语言学分支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制约。事实上,语言的本质是句法、语义和语用三者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单独考察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无法全面理解语言的运作。本章将以前人研究为基础,结合新的视角,深入分析三者之间的动态互动。 我们将探讨句法结构如何影响语义的生成,例如,语序的变化如何导致意义的细微差别;补语的插入如何改变动词的语义范畴;而被动语态的转换又如何改变施事与受事的语义角色。同时,我们也将审视语义对句法结构的影响,例如,动词的论元结构如何约束其句法配价;语义选择限制如何决定哪些名词短语可以作为某个句法位置的填空。 更进一步,我们将重点关注语用因素如何干预句法和语义的选择与解读。例如,在某些语境下,为了强调某个信息,我们可能会选择非标准的句法结构;或者,为了表达某种社交意图,我们可能会故意使用具有歧义的表达,而听话者则需要通过语用推理来消解歧义。本书将重点考察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如何实现句法、语义与语用之间的“最佳匹配”,即在满足句法规则、传达准确语义的同时,又能有效地实现交际目的。我们将引入一些近年来兴起的跨界研究范式,例如,语用句法学、认知语用学等,来展现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 第五章:构建综合解释模型——理论的融合与创新 本书的最终目标,并非仅仅是分别介绍句法、语义和语用学的理论,而是要尝试构建一个更加综合、更加有解释力的语言解释模型。在这一章中,我们将回顾本书在前几章提出的主要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将句法、语义和语用学的理论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我们将不再将它们视为孤立的领域,而是视为一个连续统一体中的不同层面。 我们将探讨如何将计算语言学中的句法解析算法与语义角色标注相结合,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复杂句子;如何利用语料库数据,分析真实语境下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的统计规律;以及如何借鉴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来解释语言理解过程中的大脑活动,从而为句法、语义与语用之间的互动提供生理学基础。 本书将提出一些具体的解释模型,用于分析某些具有挑战性的语言现象。例如,我们将尝试用一个统一的框架来解释情态、语气、假设等语用功能的句法和语义表达方式;或者,用一个整合的模型来分析反语、讽刺等复杂语用现象的生成机制。我们也将探讨语言演变过程中,句法、语义和语用的相互作用如何驱动语言的变革。 结论 《跨越语言的边界:句法、语义与语用之辩》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语言运作机制的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我们坚信,对语言的研究,需要跨越学科的界限,整合不同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句法、语义和语用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入剖析,本书希望能激发读者对语言的更深层思考,理解语言的奥秘,认识到语言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其复杂性与精妙之处,值得我们持续地探索与研究。本书的读者群将涵盖语言学专业学生、研究人员,以及所有对语言运作机制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们希望本书的论述能够为语言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并为理解人类交流的本质提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