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农业技术培训系列丛书:优质花生栽培与加工技术

新农村农业技术培训系列丛书:优质花生栽培与加工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莫长秀,左晓斌 编
图书标签:
  • 花生
  • 农业技术
  • 新农村
  • 栽培技术
  • 加工技术
  • 种植技术
  • 农业培训
  • 花生种植
  • 农技服务
  • 农村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普及出版社
ISBN:9787110076880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004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2
字数:6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新农村农业技术培训系列丛书:优质花生栽培与加工技术》共分六章:概述、优质花生的栽培技术、花生科学施肥与节水技术、花生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花生的收获与贮藏、花生食品加工与综合利用。
  《新农村农业技术培训系列丛书:优质花生栽培与加工技术》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实用性强,适合广大农民朋友和花生种植加工者阅读使用,也可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科研人员及农业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花生栽培的经济意义
第二节 花生的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三节 花生的基础知识
第四节 花生新种介绍

第二章 优质花生的栽培技术
第一节 精耕细作花生生产单项技术
第二节 适时播种
第三节 合理密植
第四节 花生地膜覆盖高产栽培

第三章 花生科学施肥与节水技术
第一节 科学施肥与营养缺乏症矫正
第二节 花生栽培节水技术

第四章 花生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第一节 花生主要病害
第二节 花生主要虫害
第三节 花生田间杂草防除

第五章 花生的收获与贮藏
第一节 花生收获标准
第二节 花生的干燥与贮藏
第三节 花生的品质标准

第六章 花生食品加工与综合利用
第一节 花生籽仁的营养成分
第二节 花生食品加工
第三节 花生综合利用
第四节 花生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2.潍花7号
  该品种由山东省潍坊市农业科学院育成,2001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该品种株高39.1厘米,侧枝长43.1厘米。总分枝7.7条,单株结果数16.7个,单株生产粒17.9克。荚果茧形,百果重185.1克,百仁重80.1克,出仁率73.4%。粗脂肪含量51.0%,粗蛋白含量23.2%,油酸与亚油酸的比值为1.92。在1998-1999年山东省小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荚果313,7千克、籽仁226.3千克,分别较对照鲁花12增产8.9%和7.0%。春播、麦田套种和夏播均可。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每亩10000穴。
  该品种可在黄淮海适宜小花生生长的地区种植。
  3.泉花646
  该品种由福建省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2000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该品种属珍珠豆型品种。株型直立,株高50~55厘米,侧枝长55~60厘米,单株分枝6~8条,单株结果11个左右,种皮粉红色。百果重170~180克,百仁重65~70克,粗脂肪含量48.9%,粗蛋白含量33%。在福建省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荚果208.0千克、籽仁145.9千克,分别比对照粤油551~116增产7.8%和8.8%。
  丰产、稳产性好,高抗青枯病,较抗旱,较抗叶斑病和锈病。中抗黄曲霉。该品种适宜在福建及周边地区种植,尤其适应花生青枯病区的旱地和水旱轮作地种植。春播每亩播种10000N11000穴,秋种11000-12000穴。
  4.天府14该品种由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2002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该品种属中间型早熟种。株型直立,株高43厘米,总分枝5.4~7.5个,结果枝4.8-5.8个,单株结果数14.1~14.7个。荚果普通形或斧头形,籽仁椭圆形,种皮粉红色。百果重155.7克,百仁重68.9克,出仁率76.0%,粗脂肪含量51.9%,粗蛋白含量23.9%。2001年四川省花生新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荚果315.6千克、籽仁238.6千克,比对照种分别增产8.5%和15.3%。
  ……
精耕细作, yields 丰收:现代蔬菜种植宝典 本书旨在为广大蔬菜种植者提供一套全面、实用、前沿的现代蔬菜种植技术指南。从土壤的优化改良到病虫害的高效防治,从品种的选择栽培到采收加工的每一个环节,本书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详细的指导,力求帮助种植者实现蔬菜产量与品质的双重提升,并最终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第一部分:土壤改良与培肥——万物生长的根基 优质的蔬菜离不开肥沃的土壤。本部分将系统性地介绍土壤的构成、理化性质及其对蔬菜生长的影响,并重点讲解如何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和蔬菜品种的需求,进行科学有效的土壤改良与培肥。 土壤健康评估与诊断: 详细介绍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速效养分(氮、磷、钾)、微量元素、容重、通气透水性等关键指标的检测方法,帮助种植者准确掌握自家土壤的“健康状况”。我们将提供图文并茂的土壤分析报告解读指南,让你一目了然地了解土壤的优势与不足。 有机物管理与应用: 深入剖析各类有机肥(如堆肥、绿肥、商品有机肥)的营养特性、分解过程及施用方法。重点介绍如何安全有效地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通过科学发酵处理,将其转化为优质有机肥,既解决了废弃物污染问题,又为土壤补充了丰富的有机质和有益微生物,从而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保肥保水能力。 化肥的科学配施: 强调“因地制宜、因苗施肥、精准施肥”的原则。详细讲解氮、磷、钾等常量元素以及钙、镁、硫等中量元素、锌、铁、锰等微量元素在蔬菜生长过程中的作用、缺乏症状及补施方法。介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叶面施肥技术、缓释肥、控释肥等高效施肥模式,指导种植者根据蔬菜生育期和生长状况,制定最优的施肥计划,避免养分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 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 针对土壤板结、酸化、盐碱化等常见问题,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介绍免耕、少耕、深耕、等技术在改善土壤结构方面的作用。讲解如何通过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调整灌溉排水系统等措施,有效调节土壤pH值,降低盐分含量,提高土壤的通气透水性和耕层深度。 微生物菌肥的应用: 介绍有益土壤微生物(如固氮菌、解磷菌、解钾菌、放线菌等)在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养分利用率、抑制病原菌等方面的神奇功效。指导种植者如何选择和使用优质的微生物菌肥,以及如何通过保护土壤生态环境,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繁衍,构建健康的土壤微生态系统。 第二部分:蔬菜优良品种的选择与栽培技术——科学育种,精细管理 品种是蔬菜生产的基础,科学的栽培管理是实现高产高质的关键。本部分将聚焦于当前市场需求旺盛、具有高产潜力的蔬菜品种,并详细介绍其特性及精细化栽培技术。 市场主流蔬菜品种介绍: 选取番茄、黄瓜、辣椒、叶菜类(如生菜、菠菜)、根茎类(如萝卜、胡萝卜)等几类代表性蔬菜,对其优良品种的特征特性、抗病性、产量潜力、适应性及市场价值进行详细介绍。内容将涵盖国内外最新培育的抗病、耐逆、高产、优质的杂交品种和地方特色品种。 播种育苗技术: 深入讲解种子处理(如晒种、药剂浸种、温水浸种)、精量播种、温室/大棚育苗、营养钵育苗、穴盘育苗等技术。强调育苗过程中温度、湿度、光照、通风、水分、养分等关键环节的控制,以及病虫害的早期防治,以培育出壮苗、壮秧。 定植与田间管理: 详细介绍不同蔬菜的定植密度、株行距、深度等。重点阐述蔬菜不同生育期的水肥管理策略,包括浇水方式(漫灌、滴灌、喷灌)、浇水时间和水量,以及追肥种类、用量和时机。 整枝打杈与蔬果: 针对不同蔬菜的生长习性,详细指导如何进行科学的整枝、打杈、吊蔓、培土等农艺措施,以优化通风透光条件,集中养分供应,减少养分消耗,促进果实膨大、叶片生长,提高单果重和产量。 覆盖技术与环境调控: 介绍地膜覆盖、遮阳网覆盖、稻草覆盖等技术在保温、保湿、保肥、防草、防病方面的作用。重点讲解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栽培中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因素的精确调控技术,为蔬菜创造最佳生长环境。 绿色种植理念的实践: 倡导使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手段,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介绍天敌昆虫的保护与利用、诱虫板的设置、生物农药的应用等,引导种植者走向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蔬菜生产模式。 第三部分:病虫害的科学防治——绿色高效,综合治理 病虫害是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的首要因素。本部分将系统介绍各类常见蔬菜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危害症状,并重点推广绿色、高效、低毒的综合防治技术。 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预测预报: 详细介绍主要蔬菜病虫害(如灰霉病、白粉病、番茄枯萎病、蚜虫、白粉虱、蓟马等)的发生与发展受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土壤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提供简便易行的田间病虫害监测方法和预测预报技术,帮助种植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防治”。 物理防治技术: 介绍利用光、热、电、机械等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的原理和应用。包括利用杀虫灯诱杀成虫、黄色/蓝色粘虫板诱捕害虫、防虫网阻隔害虫、高温或低温处理种子和土壤以杀灭病菌虫卵等。 生物防治技术: 重点介绍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寄生蜂等)防治害虫、利用微生物(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绿僵菌等)防治病虫害、以及利用植物源农药(如印楝素、鱼藤酮等)防治病虫害。强调生物防治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化学防治的合理应用: 在强调优先使用物理和生物防治的基础上,介绍化学农药的正确选择、安全使用和合理配伍。详细讲解不同农药的作用机理、毒性、残留等信息,指导种植者根据病虫害种类、发生程度和蔬菜生育期,选择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抗性诱导与抗病品种选用: 介绍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刺激剂等提高蔬菜自身抗病抗虫能力的技术。再次强调选择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是病虫害防治的第一道防线。 病虫害综合治理(IPM)模式: 整合上述各项防治技术,提出科学、经济、高效的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案。强调将预测预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有机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IPM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虫害的危害,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第四部分:蔬菜采收、贮藏与初加工——保障品质,提升价值 蔬菜从田间到餐桌,采收、贮藏和初加工环节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其商品价值和消费者接受度。本部分将提供科学高效的采收、贮藏和初加工技术。 最佳采收期判断与采收方法: 针对不同蔬菜的成熟标准(如硬度、颜色、大小、风味物质含量等),详细指导如何准确判断最佳采收期。介绍不同蔬菜的适宜采收方法,如分批采收、一次性采收、连根拔起、分株采收等,避免机械损伤,保证果实完整性。 采后处理与预冷: 讲解采后损伤对蔬菜品质的影响,介绍去除杂质、分级、清洗、去叶等采后预处理步骤。重点阐述预冷技术(如水冷、风冷、真空冷)在快速降低蔬菜采后温度,抑制呼吸作用,延长保鲜期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贮藏技术: 介绍不同蔬菜的贮藏特性及适宜的贮藏条件(温度、湿度、气体成分)。详细讲解常温贮藏、冷藏、气调贮藏(CA)、真空包装贮藏等技术。重点介绍如何通过优化贮藏环境,有效延缓蔬菜衰老、减少水分蒸发、抑制病虫害发生,最大限度地保持蔬菜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 初加工技术与产品开发: 介绍简单的蔬菜初加工技术,如清洗、切分、干燥、速冻、腌制、榨汁等。为种植者提供将新鲜蔬菜转化为具有更高附加值产品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制作蔬菜干、蔬菜脆片、蔬菜汁、速冻蔬菜包等,拓展销售渠道,增加经济效益。 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强调建立从田间到市场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重要性。指导种植者如何记录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关键信息,包括土壤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时间等,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产品信息,提升品牌信誉。 本书的特点: 内容全面: 涵盖了从土壤到加工的蔬菜生产全过程。 技术实用: 贴合实际生产需求,提供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指导。 理念前沿: 融合了绿色种植、可持续发展、品质安全等现代农业理念。 图文并茂: 大量配以清晰的图片和图表,便于理解和实践。 专家视角: 由业内资深专家团队编撰,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本书的出版,希望能成为广大蔬菜种植者最可靠的助手,引领大家走进科学、高效、绿色、效益型的现代蔬菜种植新时代,为保障优质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如何利用小型农机具进行高效作业,所以对工具和机械化操作的部分特别留意。《新农村农业技术培训系列丛书:优质花生栽培与加工技术》在这方面的体现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描述了传统的人力或畜力操作方法,而是非常细致地介绍了适用于中小型农场的机械化解决方案。比如,在播种环节,它对比了不同类型播种机的作业深度一致性、出苗率的差异,并给出了针对不同土壤硬度的调整参数。最重要的是,它在田间管理部分,如中耕除草,明确指出了不同型号中耕机的刀片角度和行距的匹配问题,这对于我们这种正在逐步实现半机械化的小农户来说,是实实在在的财富。书中甚至附带了一个关于小型花生联合收获机操作规程的简要说明,虽然不是厚厚一本机械手册,但关键的安全注意事项和日常维护要点都点到了,非常实用。阅读过程中,我脑子里就不停地在计算:如果我采纳了书里的建议,把播种和中耕环节实现机械化,能为我节省多少人工成本和时间?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真正理解了新时代农民的需求,不回避机械化和规模化的趋势,而是提供了一条技术上可行的路径。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感觉是它的“可操作性极强”,基本上可以把它当成一本活的技术手册来用,而不是一本摆设。我特别喜欢它在“土壤健康管理”那一章里所采用的“问答”和“误区解析”的体例。比如,它直接抛出了农民常犯的几个错误认知:“花生不喜大水,所以可以常年不灌溉吗?”然后立刻给出科学的解释和正确的做法,比如在关键的开花下针期,必须保证土壤湿度的平衡,哪怕是轻微的干旱都会严重影响产量。这种直接针对痛点进行剖析的方式,阅读起来非常有代入感,让人感觉作者就是我的邻家老把式。此外,书中对“连作障碍”的分析也相当透彻,它不仅指出了连作的危害,还提供了一套详细的轮作方案,推荐了花生与其他作物(如玉米、大豆)进行轮作的具体时间表和土壤养分平衡策略,这个对于我们常年种植同一块地的农户来说,是解决土壤板结和病害积累的根本之道。整本书的排版和图文搭配非常和谐,没有出现那种文字密密麻麻让人望而生畏的情况,每张图表都恰到好处地解释了一个复杂的技术点。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花生的“脾气秉性”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准备立刻去实践那些关于微生物菌剂应用的章节,期待今年的花生能长得特别茁壮。

评分

说实话,我接触过的农业技术书籍大多要么是老一套,要么就是太偏重理论,真正能紧跟时代发展、结合现代科技的少之又少。这本《新农村农业技术培训系列丛书:优质花生栽培与加工技术》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出色,它在“品质控制”和“市场对接”这两个维度上做了很有前瞻性的探讨。比如,它提到了如何通过精准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来提升花生的单粒重和含油率,这是现代农业管理的核心理念。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竟然加入了关于“农产品溯源体系”和“品牌化建设”的入门级介绍。虽然篇幅不长,但对于鼓励农民朋友转变观念,从传统的“生产导向”转向“质量和品牌导向”,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它没有停留在“种出来就行”,而是强调了如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优质花生品牌。我在阅读时甚至能想象到,如果每个地区的农户都能按照这本书的指导进行标准化生产,我们市场上的花生质量会得到一个质的飞跃。这本书的结构逻辑非常清晰,从宏观的产业背景导入,到微观的操作细节,最后落脚到市场效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技术闭环,显示出编撰团队对整个花生产业链的深刻理解和系统规划。这种体系化的知识呈现方式,远比零散的经验分享要高效得多。

评分

哎呀,最近刚入了这本《新农村农业技术培训系列丛书:优质花生栽培与加工技术》,说实话,我对这个领域本来就挺感兴趣的,尤其是现在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掌握点实用的技术那绝对是硬道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朴实的,蓝白相间的色调,给人一种专业又可靠的感觉。我翻开目录看了一下,里面的章节划分非常细致,从花生种子的选择、土壤的改良,到具体的播种时间、田间管理,再到病虫害的防治,内容覆盖得相当全面。尤其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关于“精细化种植”的那几个章节,它不像那种空泛的理论教材,而是提供了很多具体的数值和操作步骤,比如不同生长阶段需要的氮磷钾比例,还有不同气候条件下灌溉的频率和水量,这些都是经验之谈,非常接地气。我特别喜欢它在病虫害防治部分的处理方式,没有一味地推荐化学农药,而是花了很大篇幅讲解如何通过农业生态调控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这很符合我一直以来追求的绿色种植理念。而且,书里还配了不少实物图和流程图,这对于我这种动手能力强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直观多了。我准备在这个春天,就按照书里的指导,尝试着改良一下我家里那块试验田的花生种植模式,看看效果如何,非常期待能有所突破,真正实现“优质”高产的目标。这套丛书能出到这个分册,看得出编者在花生这个细分领域下了不少功夫,绝对是农技推广的精品。

评分

我这个人对技术手册的要求是实用性大于一切,太学术化的东西我看了头大,得有点直接上手就能用的干货。这本《新农村农业技术培训系列丛书:优质花生栽培与加工技术》给我带来的最直接感受就是“干货满满”。我主要关注的是后半部分的“加工技术”那块,因为我发现很多农户种出来的好花生,一到初加工环节就打了折扣,品相和口感上不去,最终卖不出好价钱。这本书里详细介绍了花生从收获后的清选、干燥,到脱皮、烘烤,甚至包括了不同用途(比如榨油、制作花生酱)对烘烤温度和时间的具体要求,这些细节真是太到位了。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要烘烤”,而是精确到“温度控制在140℃±2℃,持续20分钟,观察到花生仁颜色由浅黄转为金黄色时立即停止”,这种精确度在以往我看的资料里是很少见的。我还留意到它提到了现代化的气流烘干技术和传统土炕烘干技术的对比分析,优缺点都摆得很清楚,方便我们根据自己现有的条件进行选择。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太多复杂的行话,读起来很顺畅,就像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艺师在旁边手把手地指导你一样。对于想把花生从“种好”迈向“卖好”的农户来说,这部分内容简直是无价之宝,它弥补了种植技术和市场价值之间的鸿沟,让我看到了花生深加工的巨大潜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