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纳豆和蛆虫奶酪,哪个会惹人爱?
为什么同性恋在一些国家会被处以极刑?
政治家是怎样利用厌恶来赢得选票的?
恋尸癖是种罪行吗?
内容简介
这是一次揭示厌恶奥秘的科学之旅,妙趣横生又发人深省。
我们为什么喜欢看恐怖电影?让一个人戒烟的最好方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喜欢买下所喜欢的人刚刚触碰过的东西?为什么吃东西的比赛会如此吸引人?
在这本丰富多彩的新书里,蕾切尔·赫兹(Rachel Herz)不仅回答了上述这些问题,还把目光投向了人类从食物偏好到性吸引,从道德编码到政治信仰等诸多方面的特质。她使用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来揭示这些主题——厌恶。厌恶是人类复杂的情绪类别之一,同时它也是先天和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因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来揭示先天与后天的关系。与此同时,厌恶作为恐惧与偏见的一个组成部分,还赋予我们一种强有力的(有时也是恼人的)视角来理解社会结构。
《这太恶心了!:揭开厌恶心理的奥秘》将有趣的科学研究与明晰的科学解释相融合,再勾兑进适量的幽默,阐明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问题:爱、恨、恐惧、同情、偏见、幽默以及幸福。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为什么有人会喜欢吃发酵的口水、腐烂的鲨鱼、长蛆的奶酪?我们是否从一出生就开始讨厌粪便的味道?为什么一张别人用过的纸巾就能让你对一家餐厅敬而远之?当蕾切尔·赫兹试图解答这些千奇百怪的问题时,便有了这本《这太恶心了》。这是一本写给“极客”们的心理学科普书,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一大堆问题的答案——你想过的,你从未想过的。我一直对这些问题和答案们情有独钟,我得说这本书有点儿意思。
——姬十三 科学松鼠会创始人
世界虽大,但任何角落都离不开人类好奇的目光。有人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屁股,有人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乳房,今天,轮到心理学者从科学的角度考察人类的厌恶情绪。名为恶心,却是一本可以让你读得津津有味的书。
——迟毓凯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
如果要给这本书贴标签,大概可以用到这些词:新奇、有趣、科学、缜密。这是一本既有趣又非常正经的书,几乎每一段文字都能告诉你一些新奇的东西,同时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能将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实在是少有的佳作。读完本书,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被作者循序渐进地灌输并务实了对“厌恶”这种情绪机制的系统周密的研究。你对“恶心”这个词的看法可能会被颠覆,甚至可能爱上这个看起来让人厌恶的字眼。
——姜振宇 中国政法大学微反应研究小组成员,江苏卫视《非常了得》嘉宾
厌恶是人类六种基本情绪类型中最晚发展起来的,主要通过后天习得,可能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情绪。厌恶具有高度的文化烙印,一种文化群体感到厌恶的事物很可能是另一种文化所喜爱的;厌恶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一个人厌恶的东西可能是另一个人喜欢的对象;厌恶与脑岛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脑岛等脑区的损伤可能导致人们无法体验厌恶情绪;厌恶也具有强烈的遗传特性,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家庭的厌恶对象可能会代代传承……蕾切尔·赫兹博士的这本书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通俗性、哲理性于一身,讲述的虽是厌恶,却着实令人喜欢。
——周仁采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目录
第一章 从吃谈起
腐烂的东西
汝之美味,吾之毒药
对食物的看法
食物的终极禁忌
食物的正确与错误
思想中存在的问题
虫子也可以既营养又美味
绿色又环保的吃法
吃到撑
第二章 “厌恶”一瞥
你的厌恶指数
什么是厌恶
一切由思维导致
习得的本能
厌恶与猎奇
感觉厌恶
第三章 厌恶的大脑机制
“不会厌恶”的疾病
厌恶的大脑机制
“草木皆兵”的疾病
“厌恶”的共情
越轨和厌恶
第四章 与细菌之战
特别的恐惧
一日一厌恶,不用看医生
生育游戏
敏感时期
我不能碰那个!
牛肉在哪儿
人与肉
第五章 别人的都是恶心的
黑魔法
可爱与受欢迎
罪恶行径
胖并痛苦着
好、坏、丑
奇怪与变化
死神
第六章 恐怖片
恐怖片简史
恐怖的诱惑
恐怖疗法
……
第七章 欲望与厌恶
第八章 法律与道德
第九章 从厌恶中学
注释
精彩书摘
你是不是对以上这些发酵食物的描述感到厌恶了呢?这样的反应合情合理。厌恶作为一种情绪,最基本的形式与目的就是放大以及回避腐烂与有毒的食物。既然如此,为什么发酵的口水、腐烂的鲨鱼、长蛆的奶酪还会在某些地方如此受欢迎?我们不顾所有的腐烂特征,渴望食用这些食物,这难道是人类自身的一个矛盾?答案是否定的。这种矛盾说明,从广义上看来,恶心与不恶心,仅由个体自己决定。
汝之美味,吾之毒药
我们获得关于某种事物的态度或者信仰的主要途径是文化学习。父母用特定的餐具教育后代吃某些特定的食物,例如一勺冰淇淋;同样地,我们也可以通过文化遗传习得何种食物为恶心。“有什么吃什么”,之所以食物的地方性如此强,是因为它们往往来自于当地的同一植物群、动物群以及微生物群,如制作韩国泡菜所用的微生物与制作洛克福羊干酪用的微生物是截然不同的。此外,文化对食物的定义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我们用食物对敌友进行区别,并以食物作为种族分界的标准:“我吃这样的东西,而你不吃;我来自这里,你来自别的地方。”由此,我们不仅从文化中习得食物的含义,食物也同样可以划分文化之间的边界。
在人类历史上,多次出现禁止食用某些特定食物来排除异己。例如罗马帝国时期,异教徒与犹太教徒之间的友好与联姻,造成异教徒的红酒、啤酒以及食物得到盛行,并由此产生了饮酒与内部联姻等问题,引起了犹太教学者拉比们的关注。犹太教法典《塔木德经》对此有简短的记载:“由于‘某些原因’,他们(异教徒)的女儿须被禁止,由于他们的女儿,他们的酒须被禁止,由于他们的酒,他们的面包与油也须被禁止。
……
前言/序言
社会认知心理学与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在整个心理学领域方兴未艾。简而言之,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旨在阐述情绪性与社会性体验与行为的心理与神经基础。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主题之一便是人类的情绪。本书作者蕾切尔·赫兹女士正是选取了人类情绪中,最为复杂的情绪之一——厌恶——来阐述这一情绪体验及其产生的行为背后的心理与大脑神经机制。本书深入浅出地向人们揭示了“厌恶”这一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情绪背后的故事。此外,本书作者将主题从情绪本身进一步引申到人类发展中进化以及文化因素的重要意义,通过“厌恶”这一独特视角,阐明了对“先天与后天”这一由来已久的心理学辩题的看法,使得读者在深入理解“厌恶”心理学之余,对于心理学乃至神经科学能有更加宏观的认识。本书的另一大特点是书中涵盖主题之广,几乎涵盖了与厌恶相关的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衣食住行,到政治、法律与道德,让读者深入彻底地了解“厌恶”,使人读起来有畅快淋漓之感。此外,作者援引了大量的案例以及实证性研究,使得本书既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又不乏趣味。加上作者幽默而又略带戏谑的行文风格,使得原本略显枯燥的心理学以及神经研究妙趣横生、引人人胜。
本书的作者蕾切尔·赫兹女士曾在多伦多大学心理学系取得博士学位,现在执教于布朗大学,并且致力于嗅觉与情绪的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研究。与此同时,她在业界也是成绩斐然:她担任了多家世界知名化学芳香剂企业的专家顾问,也曾作为专家证人参与过多起法律诉讼案的审理工作。可以说,深厚的学术背景以及广泛的社会阅历使得赫兹女士在完成这部书的过程中游刃有余,一气呵成,且使得这本书集聚学术性、知识性以及趣味性。我相信,本书将带你畅游“恶心”的世界,并且会引发你对人和人的心理世界的无限思考。
……
《这太恶心了!:揭开厌恶心理的奥秘》 作者: [在此处插入作者名字] 内容梗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发出“这太恶心了!”的感叹。从令人作呕的食物到某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抑或是道德上令人难以接受的行为,厌恶感如同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警报器,不时响起,引导我们回避潜在的危险,维护我们的身心健康。但这种看似简单的反应,其背后却蕴藏着一个复杂而迷人的心理机制。《这太恶心了!:揭开厌恶心理的奥秘》一书,正是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这一强大情感的起源、运作原理以及对我们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列举令人厌恶的事物,而是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融合了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学、人类学乃至进化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层层剥茧,揭示厌恶感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行为,甚至影响我们的社会规范和文化演变。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清晰流畅的文笔,将晦涩的科学理论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叙事,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获得对自身情感世界的深刻洞察。 第一部分:厌恶的根源——生物本能与进化基石 本书开篇,作者便将我们带回进化的起点,探讨厌恶感的生物学基础。从最原始的生存需求出发,厌恶感被视为一种至关重要的进化适应机制,其核心在于帮助我们识别并规避那些可能导致疾病、中毒甚至死亡的威胁。这包括对腐败食物的警惕,对排泄物和病灶的排斥,对潜在病原体的回避等等。作者将详细阐述,我们的嗅觉、味觉、视觉甚至触觉如何协同工作,将危险信号传递给大脑,并触发即时而强烈的厌恶反应,从而促使我们远离这些潜在的危害。 此外,本书还会深入探讨“传染性厌恶”的概念。这意味着,即使我们并未直接接触到致病源,但目睹他人遭受痛苦或处于肮脏的环境,也可能引发我们的厌恶感。这种现象的进化意义在于,它促进了群体的社会凝聚力和协作,让我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规避风险,从而提高整个群体的生存几率。例如,看到同伴因食用某种植物而生病,我们会本能地将其与该植物联系起来,并在未来加以回避。 第二部分:厌恶的多重维度——从生理到心理的边界 随着文明的发展,厌恶感的触角早已不再局限于生物层面的威胁。本书将重点解析厌恶感在心理层面的延伸和拓展,特别是那些与道德、社会规范和文化观念紧密相关的“社会性厌恶”和“道德性厌恶”。 我们会了解到,厌恶感如何成为社会控制和群体凝聚力的重要工具。那些被视为“异类”或“不洁”的群体,往往会成为厌恶感的目标,从而被边缘化甚至迫害。本书将通过历史案例和现代社会现象,剖析厌恶感如何被用来巩固权力结构,维系社会秩序,并塑造我们对“正常”与“异常”的认知。例如,对同性恋、特定宗教群体或不同种族群体的厌恶,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 同时,本书还将探讨厌恶感与个人心理健康之间的复杂联系。在某些情况下,过度或不恰当的厌恶感可能成为强迫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诱因或表现。作者将深入分析,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爆炸和多元文化冲击如何可能加剧或改变我们体验厌恶感的方式,以及如何识别和应对那些对我们生活造成负面影响的厌恶反应。 第三部分:厌恶的文化印记——从食物到艺术的广泛渗透 厌恶感并非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体验,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和教育的影响。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不同的文化边界,探究厌恶感的文化差异及其形成原因。食物是体现文化差异最鲜明的领域之一。在中国,某些人可能对生食海鲜感到不适,而在日本,生鱼片却是备受推崇的美味。同样,西方人可能对昆虫感到厌恶,而在某些亚洲地区,炸蟋蟀却是受欢迎的小吃。这些差异并非源于生理上的根本不同,而是源于长期的文化习俗、社会观念和对“安全”与“不安全”的约定俗成。 作者还将深入研究厌恶感如何渗透到艺术、文学和媒体创作之中。从早期艺术作品对死亡、疾病的描绘,到现代电影、小说中对恐怖、血腥场景的刻意营造,厌恶感始终是激发观者强烈情绪反应的重要手段。本书将分析创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厌恶元素来引发观众的共鸣、反思,甚至达到教育和批判的目的。例如,某些旨在唤起公众对环境污染或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的作品,往往会不遗余力地描绘令人作呕的画面,以期达到警示作用。 第四部分:驾驭厌恶——从个体到社会的智慧 认识到厌恶感的强大力量之后,本书的最后一个重要部分将聚焦于如何理解、管理和驾驭这种情感。作者将提供一系列基于科学研究的实用建议,帮助读者更有效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厌恶挑战。 对于个体而言,了解厌恶感的触发机制,识别其非理性成分,并学习放松和转移注意力的技巧,是管理负面厌恶反应的关键。本书将介绍正念、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学方法,帮助读者减轻过度厌恶感带来的困扰,培养更健康的情感应对模式。 从社会层面来看,理解厌恶感的普遍性和文化塑造性,有助于促进更包容和理性的社会对话。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媒体宣传和跨文化交流,来挑战和消除那些基于偏见和歧视的厌恶感,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尤其是在面对全球性挑战,如流行病传播、环境危机等时,清晰地辨别和理性地应对厌恶感,将是维护公共健康和促进社会合作的重要前提。 总结: 《这太恶心了!:揭开厌恶心理的奥秘》是一部引人入胜、内容丰富的著作,它将带你踏上一场关于我们最原始、最本能情感的探索之旅。通过对厌恶感多维度、深层次的剖析,本书不仅能帮助你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更能启迪你以更成熟、更理性的视角来审视周围的世界,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并为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包容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无论你是一名对心理学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还是希望深入研究厌恶心理的专业人士,这本书都将为你提供宝贵的见解和深刻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