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215-2011):庚酸烯丙酯 [Allyl Heptanoate]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215-2011):庚酸烯丙酯 [Allyl Heptanoat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编
图书标签:
  • 轻工行业标准
  • QB/T 4215-2011
  • 庚酸烯丙酯
  • Allyl Heptanoate
  • 化学标准
  • 酯类
  • 有机化合物
  • 工业标准
  • 质量控制
  • 分析方法
  • 轻工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155019.3639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776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llyl Heptanoat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215-2011):庚酸烯丙酯》规定了庚酸烯丙酯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保质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215-2011):庚酸烯丙酯》适用于对以庚酸和烯丙醇为原料经化学反应制得的庚酸烯丙酯的质量进行分析评价。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215-2011):庚酸烯丙酯 [Allyl Heptanoate] 标准概述 本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215-2011)的一部分,专门针对化学物质“庚酸烯丙酯”(Allyl Heptanoate)的质量、检测方法、储存和运输等相关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该标准旨在规范庚酸烯丙酯的生产和使用,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行业要求,保障相关产业的安全生产和最终消费者的权益。 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主要适用于在中国境内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庚酸烯丙酯。庚酸烯丙酯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在多个轻工领域,尤其是在香料、食品添加剂以及某些精细化学品合成中具有特定的应用价值。本标准为这些应用领域提供了统一的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依据。 主要技术内容解析 本标准的核心在于确立庚酸烯丙酯的理化特性指标和相应的检测方法,以下是对其关键部分的详细阐述: 1. 产品命名与标识 标准明确了庚酸烯丙酯的中文名称、英文名称(Allyl Heptanoate)以及化学结构式、分子式(C10H18O2)和CAS号。准确的标识是确保贸易、监管和科学研究中信息传递无误的基础。 2. 质量指标 标准对庚酸烯丙酯的质量要求设定了严格的控制点,主要包括: 外观与性状: 对产品的物理形态(如液体状态、颜色)提出了明确要求。通常,合格的庚酸烯丙酯应为无色或淡黄色透明液体,无可见杂质。 纯度/含量: 这是衡量产品质量的核心指标。标准通常会规定最低含量要求,通常通过气相色谱法(GC)进行测定。对于不同等级的产品,纯度要求可能有所不同,但均需达到行业规定的基准线。 理化常数: 涉及折光率、相对密度(比重)等参数。这些参数是快速鉴别物质真伪和初步判断纯度的重要依据。 杂质控制: 重点关注特定杂质的限量要求。这可能包括原料残留物、副产物、以及可能影响产品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其他有机物或无机物。例如,对酸度(以庚酸计)的控制,以确保酯类化合物的稳定性。 感官指标(针对特定应用): 如果庚酸烯丙酯主要用于香精香料行业,标准可能还会对气味和风味提出定性或半定性的要求,确保其符合预期的嗅觉特征。 3. 检验方法 标准详细规定了验证上述质量指标所采用的分析测试方法,确保了检测结果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气相色谱法(GC): 用于测定主成分含量及相关有机杂质。标准会指定所使用的色谱柱类型、进样量、柱温、检测器(如FID)参数等,以保证分析过程的标准化。 物理常数测定: 采用标准化的仪器和操作规程测定折光率和密度,例如使用阿贝折光仪和密度计。 酸度测定: 通常采用酸碱滴定法,使用标准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滴定,以确定游离酸的含量。 水分测定: 可能采用卡尔·费休水分测定法,控制产品中的水分含量,因为水分可能影响酯类物质的储存稳定性。 4. 包装、标识、运输与储存 标准对庚酸烯丙酯的后续管理环节也提出了规范性要求: 包装要求: 规定了适用的包装材料(如内衬惰性材料的金属桶、或符合要求的塑料容器),要求包装容器必须密封良好,防止泄漏和外界污染。 标识要求: 包装外部必须清晰标注产品名称、执行标准编号(QB/T 4215-2011)、净含量、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名称及地址,以及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如易燃性、刺激性等)。 运输条件: 鉴于许多酯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易燃性或对温度敏感性,标准会根据其危险性分类,提出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控制、防晒、防雨、以及避免与氧化剂等不相容物质混运的要求。 储存条件: 强调应储存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专用库房中,远离火源和热源。储存温度通常会有限制范围,以最大程度地延长产品的保质期。 标准制定的意义与行业影响 QB/T 4215-2011的发布和实施,对于规范庚酸烯丙酯在国内市场的流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为生产企业提供了明确的质量基准,指导其进行产品优化和过程控制,同时也为采购方和最终用户提供了可靠的产品验收依据。通过统一的检测方法,大大降低了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和质量争议,促进了相关产业链,特别是香精香料和精细化工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健康发展。本标准的严格执行,是保障我国轻工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本简介仅根据标准编号和名称推测其可能涵盖的核心技术内容,详细的数值和具体的检测步骤需参阅标准的完整文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排版风格,无声地诉说着它的“官方”血统。那种统一的、略显沉闷的色调,配上清晰但缺乏变化的字体,瞬间将人拉回到了九十年代或更早的官方文件视觉体系中。我猜测,这本书的内容肯定是以严谨的条文和细致的附录构成的。也许其中会有一大段文字,详细阐述了检测庚酸烯丙酯的色谱分析方法,包括所用仪器的型号要求、柱子的规格、流速控制的误差范围,乃至背景噪声的允许水平。对于外行来说,这些信息就是一堆意义不明的字符组合;但对于业内人士,这就是金科玉律,是他们能为自己产品背书的法律依据。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某些章节,会用非常正式的语气,来规定不合格批次的处理流程,那种“任何偏离标准线的行为都将被视为严重违规”的严肃感,透过纸张都能感受到。它不是一本让人放松阅读的书,而是一本需要全神贯注、反复比对的工具书。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更偏向于“界限的划定”。它定义了“合格”与“不合格”之间的楚河汉界。我推测,在内容中,关于“感官评价”的部分肯定会非常谨慎和间接,不会像普通食品评论那样使用“浓郁的”、“清新的”这类主观词汇。相反,它可能会用一套复杂的、数字化的感官阈值来描述,例如:“在特定稀释倍数下,阈值为X ppm,超过此值视为过度增强。”这种将主观体验转化为客观数据的过程,本身就是科学和标准化的魅力所在。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像是为质量控制部门设置的“防火墙”,旨在隔绝一切不确定性和人为的主观臆断。它是一部关于“精确”和“一致性”的宣言,而非关于“创新”或“探索”的叙事。对于那些希望在轻工领域深入发展、确保产品国际流通的人士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他们工具箱中不可或缺的镇山之宝。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庚酸烯丙酯》标准的时候,心情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我理解行业标准的必要性,它保证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很多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这种纯粹的技术规范读起来实在有些枯燥,它不像一本探讨化学历史演变或应用前景的科普读物,它更像是一份操作手册的“圣经”。我期待书中能用更直观的方式解释一下,庚酸烯丙酯在实际应用中扮演的角色——它究竟是用来增强哪种风味的?它的气味特征到底有多独特,以至于需要如此严苛的标准来约束?如果能配上一些典型的应用案例分析,比如在某种果香型香精中的添加比例与口感变化的对比图,我想即便是外行人也能更好地理解这份标准背后的意义所在。但从书的结构来看,它似乎完全聚焦于“应该是什么样”,而不是“为什么会这样”。这让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为质检部门和生产线工程师量身定做的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各种“是”与“否”的判断依据,缺乏那种引导读者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引导性。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一种“收藏”和“备查”的目的,尽管我日常工作中很少直接接触到庚酸烯丙酯的具体生产环节。我总觉得,拥有一套行业标准,就相当于拥有了一张通往特定工业领域的“门票”或者“通行证”。它代表着对该领域规范体系的尊重。我很好奇,书中关于“标准品的溯源性”会如何描述。毕竟,要检测一个物质,首先得有一个被公认的、纯度最高的参考标准。这本书是否详细规定了这些参考物质的获取渠道、保存条件,以及它们的使用寿命?这种对“基准”的强调,恰恰是标准制定的核心。它不仅仅告诉你目标是什么,更告诉你如何才能确定你是否达到了目标。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本细致入微的地图册,每一个指标点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让使用者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对照着找到正确的方向,不至于在复杂的技术指标中迷失方向。

评分

这本关于庚酸烯丙酯的标准,名字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技术流的味道,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这几个字,就让人觉得它绝对不是那种可以用来消磨时光的闲书。我原本对化学领域没什么深入研究,但因为工作需要,不得不接触到一些关于食品添加剂或者香料的行业规范。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图表和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的数值,这立马让我明白,这玩意儿绝对是“干货”,是给专业人士用来查阅、校准和执行生产流程的权威指南。我猜想,书中肯定会详细规定这种化合物的纯度要求、检测方法,也许还有储存条件和安全操作规程。对于我们这些非化学背景的人来说,光是理解这些标准的逻辑结构和术语解释,就得花不少力气。我能想象,那些在实验室里工作的朋友,手边肯定少不了一本这样的标准,它就像是生产线上的一道“紧箍咒”,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统一性和安全性。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阅读的愉悦感,而在于它作为一把尺子,衡量着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和质量底线。翻开扉页,那股子严谨的气息就扑面而来,感觉像是进入了一间恒温恒湿、精确到位的无菌实验室,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国家对于轻工产品安全生产的期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