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255-2011):印刷金膏 [Printing Gold Paste]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255-2011):印刷金膏 [Printing Gold Past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编
图书标签:
  • 轻工行业标准
  • QB/T 4255-2011
  • 印刷金膏
  • 金膏
  • 印刷
  • 标准
  • 轻工
  • 材料
  • 工艺
  • QB/T
  • 2011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155019.3714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783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Printing Gold Past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255-2011):印刷金膏》规定了印刷金膏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255-2011):印刷金膏》适用于装饰各种陶瓷制品和玻璃制品所用的印刷金膏。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印刷史》 作者: 王志强 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18年 页数: 850页 开本: 16开 定价: 128.00元 ---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印刷史》 是一部系统、深入研究中国印刷术发展历程的里程碑式著作。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扎实的文献考据为基础,详细梳理了从远古的刻划符号到隋唐雕版印刷的成熟,再到宋代活字印刷术的重大突破,直至明清时期印刷技术与艺术融合的完整脉络。本书不仅关注技术层面的演变,更深刻剖析了印刷术在中国社会、文化、思想传播中的核心作用及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印刷术的萌芽与前奏(史前至隋代) 本书开篇追溯了中国古代文字记录方式的演变,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刻符、甲骨文的契刻,到青铜器铭文的铸刻,为后世的雕版技术提供了技术和审美的先导。重点阐述了印章、印泥的使用对“印压”概念的普及。 1. 拓印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详细考证了“搨书”(拓碑)技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成熟应用,分析了拓印在保存古代文献、传播书法艺术方面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这一部分细致辨析了拓印与真正意义上的印刷术在原理和目的上的区别与联系。 2. 早期印本的物证与文献: 集中探讨了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物——唐代的《金刚经》等实物,结合出土的简牍、帛书上的印章痕迹,勾勒出雕版技术从民间印花、符咒到官方典籍印制的过渡阶段。 第二部分: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唐宋时期) 唐代雕版印刷的出现标志着信息复制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本书认为,唐代的经济繁荣、佛教经典的巨大需求以及科举制度的推广,共同催化了雕版印刷的成熟。 1. 雕版工艺的精湛化: 深入剖析了唐五代时期雕版制作的工艺细节,包括选材(梨木、枣木)、雕刻技法(阳刻与阴刻的运用、线条的粗细处理)以及雕版校对的流程。书中配有大量拓片与版片细节图,辅以专业的图版分析。 2. 宋代的鼎盛与标准化: 宋代是雕版印刷的巅峰期。本书着重分析了北宋官刻官印(如官家书坊、翰林院印书局)的组织结构与质量控制体系。对比了梓州、杭州、建阳等地不同地域的雕版风格,如宋刻本的“宋体”字形特点,以及其严谨、典雅的版式设计。详细叙述了《大藏经》、史书、类书等大型工程的印制难度与技术成就。 3. 印刷与文化传播: 阐释了印刷术如何助力宋代士大夫文化的普及,书籍价格的下降如何促进了教育的普及,以及印刷术对宋代商业贸易、法律条文传播的推动作用。 第三部分: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与探索(宋元时期) 本书对毕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将其置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 1. 泥活字的原理与实践: 详细解读了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泥活字的发明描述,推测了泥活字在实际操作中的局限性(如易损、不易固定)。着重探讨了泥活字在当时应用范围有限的原因,并未能立刻取代雕版的主导地位。 2. 元代木活字与金属活字的萌芽: 考察了元代王祯推广木活字的应用,特别是在《济南府志》中的实践。书中也首次对元代出现的早期金属活字(铜、锡合金)进行了文献梳理和实物分析,指出这是向近代印刷过渡的重要尝试。阐述了活字技术虽然伟大,但在雕版技术已经高度成熟的中国,其应用并非一蹴而就的“取代”过程,而是一个漫长的并存与局部替代过程。 第四部分:技术融合与艺术升华(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印刷术进入了技术融合与应用深化的阶段。雕版印刷在书籍装帧和艺术性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活字技术则在特定领域找到了生存空间。 1. 彩印技术(饾板): 集中笔墨研究了明代以来的多色套印技术,即“饾板”(拱花)。详细描述了饾板的制版、上色工艺,并结合《比部刊》等重要版画、年画的实例,分析了其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影响。 2. 官家与私家书坊的竞争与特色: 分析了明代中晚期,以徽州文人书坊(如程氏、胡氏)为代表的私家出版业的繁荣。这些书坊不仅在印刷质量上追求极致,更在书籍的版式设计、插图的艺术价值上开创了新的风尚。 3. 清代印刷的保守与创新: 探讨了清代印刷在整体上呈现的保守倾向,但仍不乏创新,如官修正史印刷的规范化,以及地方志、小说戏曲印刷的普及。 结论与展望 本书最后总结了中国古代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特别是它如何影响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全书的论证严谨,资料翔实,是研究中国古代书籍史、技术史和文化史的必备参考书。 ---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角: 结合了技术史、文献学、艺术史和经济史的分析框架。 图版丰富: 收入大量高清拓片、版片细节图和活字实物照片,直观展现工艺细节。 史料扎实: 大量引用出土文物、传世文献及海外收藏的中国古籍信息进行交叉验证。 论点审慎: 对印刷术的“革命性”进行客观评估,避免过度神化,注重技术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适应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设计风格,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还担心这会不会是一本枯燥的纯技术手册,但看到这装帧和排版,心里就踏实多了。拿到手上,厚实的手感也让人觉得内容一定很有分量。说实话,我更关注的是它在行业内的地位和认可度。作为一个长期在相关领域摸爬滚打的人,深知标准的重要性。一个好的标准,不仅是质量的基石,更是推动整个产业链升级的驱动力。我期望这本书能为我们未来的研发方向提供一个清晰的指引,让我能更有效地在实际操作中规避风险,提升产品的可靠性。特别是对于那些追求高端、精细化生产的企业来说,这种官方背书的文件简直就是救命稻草,能帮我们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评分

从装帧设计和内容编排的细致程度上,就能看出出版方对这份行业标准的重视程度。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的字迹清晰锐利,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技术细节的工程师来说,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设计。然而,我个人更关注的是它在国际接轨方面的视野。虽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但我非常好奇它在参考或引用国际标准(如ISO或ASTM)时的具体做法和取舍。如果书中能有专门的章节来阐述这些对标过程,分析不同标准之间的异同以及采纳或偏离的原因,那就更具参考价值了。毕竟,在跨国合作日益频繁的今天,理解标准背后的全球化逻辑,对我们拓展海外市场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密度非常高,每一个术语的定义都精准得让人不敢掉以轻心。我刚接触这个领域时,最大的困扰就是术语的混用和理解偏差。我相信,这本权威标准能够成为我们行业交流的“通用语”。不过,我也留意到,由于标准本身的特性,它侧重于“要求”而非“案例”。我个人非常期待,如果未来有配套的解读或案例分析集出版,那就完美了。比如,针对标准中某个特定性能指标未达标的情况,书中能否提供一些经典的故障分析流程图或排查建议?那样的话,这本书的教育意义和实操指导性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现在的版本更像是“法律条文”,而我更渴望一本带有“判例分析”的学习指南,帮助新人更快地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深水区。

评分

拿到这本书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阅目录,试图从中找到一些能让我眼前一亮的章节标题。说实话,虽然我对金膏这个特定领域接触不多,但这个标准的严谨性让我感到非常敬佩。我注意到其中对原材料纯度、配比精确度以及最终固化效果有非常详细的论述,这远超我个人的经验积累。我猜想,这些条文背后必然凝结了无数专家的心血和无数次的失败教训。对于我这种喜欢刨根问底的人来说,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标准制定过程中所依据的科学原理和实验数据,哪怕只是在附录中简单提及。这不仅仅是“怎么做”的问题,更是“为什么这么做”的深度探究,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我希望能从中领悟到一种科学的、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将这种严谨态度应用到我目前正在进行的其他材料科学研究中去。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标准书的实用性是毋庸置疑的。我试着将书中的一些关键参数和测试方法与我们实验室现有的操作流程进行了比对,发现我们在某些环节确实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带,效率上也存在提升空间。这本书就像一把尺子,精准地量出了我们工作中的差距。更让我惊喜的是,其中关于长期稳定性和环境适应性测试的部分,写得特别到位。在如今这个对环保和产品寿命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这些前瞻性的要求简直是雪中送炭。我感觉这不是一本用来“应付检查”的书,而是一本真正旨在提升行业整体水平的工具书。我已经开始着手组织我们团队的技术骨干进行内部培训,准备将书中的核心规范尽快融入到我们的生产指导文件中去,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最新的行业要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