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全集中期著作》是《杜威早期著作》(1882-1898)的繼續。早期著作的五捲本於1972年完成與早期著作相同,中期著作的各捲按照年代順序齣版,並且是精心校勘的版本。齣版的各捲是現代語言協會美國作傢版本中心的版本,加蓋有該中心“認可文本”的印章。
《杜威中期著作》(1899-1924)包含15捲:每捲400至600頁,總共有7152頁,收錄瞭杜威在該時期除通信之外的所有作品。
總而言之,即使不接觸具體內容,這本《杜威全集·中期著作(1899-1924)·第九捲(1916)》對於任何想要係統性把握杜威思想的人來說,都標誌著一個不可跳過的裏程碑。它代錶的不是開端,也不是終結,而是一種深厚積纍後的爆發性整閤。讀者會明白,杜威的哲學並非空中樓閣,而是與時代脈搏緊密相連的産物。1916年的世界充滿瞭不確定性,而杜威試圖提供的,正是那種建立在可檢驗的經驗基礎上的、充滿希望的理性工具。要真正理解實用主義如何成為一種影響深遠的美國哲學範式,研究他在這段時間的論述,無疑能提供最鮮活、最具有時代烙印的視角。這是一份對曆史和未來都充滿責任感的思想檔案。
評分這套《杜威全集》的編排真是太細緻瞭,尤其是這個《中期著作(1899-1924)·第九捲(1916)》,雖然我手頭沒有這本書的具體內容,但光是它所處的曆史時期和“中期著作”這個定位,就讓人浮想聯翩。1916年啊,那正是美國社會發生劇烈變革的時期,一戰的陰影籠罩全球,實用主義哲學在教育和政治領域的影響力達到瞭頂峰。我猜想,這一捲裏收錄的文本,必然是杜威思想體係走嚮成熟的關鍵節點。讀者們拿到這個捲冊,恐怕會看到他對於經驗、民主和教育實踐如何相互交織的深刻反思。它不像早期作品那樣充滿探索和實驗的痕跡,也不像晚期那樣帶有對冷戰後世界秩序的宏大關懷,而是正處於一種“定型”和“應用”的黃金交叉點。因此,對於任何想深入理解杜威如何將他那套“解決問題”的哲學方法論貫徹到具體社會議題中的人來說,這一年的作品無疑是研究他思想轉型的必讀文獻,它承載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對現實世界進行理性乾預的雄心與睏惑。
評分對於那些專注於教育史研究的學者而言,1916年的文獻價值難以估量。通常認為,杜威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教育學院體係已經頗具規模,他的理論正被大規模地付諸實踐。那麼,這一捲裏是否收錄瞭他對當時“進行式”的教育實驗進行理論總結的文字呢?比如關於“做中學”的深化理解,或者如何平衡學科知識與學生興趣的難題。這些議題在任何時代都是教育界的核心矛盾。我推測,這個特定年份的作品,很可能是對那些具體課程設計和師資培養的宏觀反思,是連接純粹哲學思辨與日常課堂實踐之間那座至關重要的橋梁。它不像是一篇純粹的形而上學論文,更像是一份麵嚮實踐者的行動指南,充滿瞭對“如何使教育真正民主化”這一難題的真誠叩問。這不僅僅是理論的陳述,更像是一係列對教育改革者發齣的挑戰書。
評分如果用文學化的視角來審視,這個時期的杜威,應該正處於其思想的“高産期”,作品的密度和廣度都達到瞭一個峰值。他不再僅僅是討論經驗的本質,而是將其應用到處理社會衝突、法律程序,乃至國際關係等更廣闊的領域。這套“中期著作”的第九捲,如果如其時間所標示,那麼它很可能捕捉到瞭杜威思想中最為“動態”的部分。他如何看待理性在非理性力量麵前的局限?他如何調和自由與秩序之間的緊張關係?這些問題在1916年前後尤為尖銳。因此,我期待這份文本中能看到一種精妙的平衡術,一種既不陷入教條主義的僵化,也不滑嚮相對主義的虛無的中間路綫。它的價值在於,它不是一套完成的教條,而是一個思想傢在麵對復雜世界時,持續調整航嚮的導航記錄。
評分翻開任何一部重要的哲學傢的“中期選集”,我們通常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對自己早期理念進行係統化梳理和辯護的努力。以1916年這個時間點來推斷,杜威必然在積極迴應來自各方的批評,比如對他的工具主義傾嚮的質疑,或是關於其教育理論如何應對工業化帶來的社會斷裂。我預感這捲的文字風格會比早期的晦澀更加開闊、更具公共知識分子的氣勢。他可能在探討如何通過教育培養齣真正有能力參與復雜民主進程的公民,這絕非空泛的口號,而是需要一套精密的認識論和倫理學基礎來支撐。想象一下,在那個傳統權威受到巨大衝擊的年代,杜威試圖提供一條基於科學方法和民主參與的替代路徑。因此,閱讀這部分內容,應該能體會到一種強烈的“建設性”衝動,一種將哲學實驗室搬到社會廣場上的知識分子的擔當,即便其中的論證細節我們尚未得見,但其精神內核的厚重感是毋庸置疑的。
評分《南史》是閤南朝宋、齊、梁、陳四代曆史為一編的紀傳體史著,記事起自南朝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於陳後主陳叔寶禎明三年(公元589年),記述南朝四代一百七十年的曆史。《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
評分雜記
評分好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係列論文
評分杜威的經驗涵義,不完全是從哲學的觀點來給予界定;他也把生物學的涵義,摻入在經驗裏。從生物與環境的交互行動中,提示吾人:經驗應該是多元性的,即産生經驗的情境、內容、關係,都是來自生活。是個人經驗生活的一個單元。其次,杜威把他工具哲學(Instrumentalism)的知識論看法,也帶給經驗一種新的理論,即經驗是工具性的。經驗自身並不就是價值的所在;經驗之可貴,乃在於能夠替吾人解決生活上的實際問題。從生活的本質上,來增進人類的生活經驗,提供人類更進一步、更有效的與自然直接交往的憑藉。
評分導言
評分第五組和第六組的總介紹
評分李大師(公元570--628),相州(今河南安陽)人,南朝末期由隋入唐的曆史學傢。他認為南北朝時期各朝的斷代史,彼此孤立,記事重復,又缺乏聯係,打算采用編年體,撰寫《南史》與《北史》,使南朝與北國各代的曆史,分彆統編於這兩部史著之中。隋末,李大師曾參加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建立的夏政權,任尚書禮部侍郎。因此,在唐初流放到西會州(今甘肅境內),後遇赦放迴,死於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所撰《南史》與《北史》未能成書。此後,由李延壽繼續撰成,閤稱為《南北史》。
評分《南史》是閤南朝宋、齊、梁、陳四代曆史為一編的紀傳體史著,記事起自南朝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於陳後主陳叔寶禎明三年(公元589年),記述南朝四代一百七十年的曆史。《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