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绘画名品

中国古代绘画名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守谦 等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绘画
  • 古代绘画
  • 绘画史
  • 艺术史
  • 名画
  • 中国艺术
  • 传统文化
  • 绘画作品
  • 艺术欣赏
  • 历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025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985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绘画名品》由台湾大学历史系艺术史研究所教授石守谦先生精心策划,于中国传统绘画里精选历代名画百余幅,就作品在美学上、研究上、断代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标准,依照时代分期排列,并参考当前的研究成果为介绍文字加以说明。同时《中国古代绘画名品》也收录了石先生撰著的《中国绘画史研究中的一些陷阱》、《古代史籍中的画史与著录》等文章,对了解中国绘画精粹提供了最佳的导引途径。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绘画名品》是一部中国绘画史的发展,在各个时期里都有新的缔创,这些历代累积的绘画经验与美学观也就成为丰富宽厚的“传统”。近年来,中外学者对中国绘画史的关切日益增加,西方的研究理论适切地提供了许多助力,为中国历代绘画提出新的意见与观点。
  本书由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石守谦先生精心策划,于中国传统绘画里选列历代名作百余幅,就作品在美学上、研究上、断代上具有特殊价值者为标准,依照时代分期排列,并加以文字说明。本书同时收入石先生撰著的数篇专论,对了解中国绘画精粹提供了最佳的导引途径。

目录


名品篇
长沙楚墓男子图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
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敦煌莫高窟285洞毗瑟纽天
敦煌莫高窟276洞文殊菩萨像
阎立本(传)/帝王图
永泰公主墓——宫女图
敦煌莫高窟103洞/维摩诘像
骑象奏乐图
王维/辋川图(局部)
韩斡(传)/照夜白
李真/不空金刚(真言七祖像之一)
周昉(传)/簪花仕女图
辽墓/深山棋会
贯体(传)/罗汉
荆浩(传)/匡庐图
董源/寒林重汀
董源(传)/潇湘图(局部)
李成(传)/小寒林图
李成(传)/晴峦萧寺
巨然(传)萧翼赚兰亭
巨然(传)溪山兰若
范宽/溪山行旅
燕文贵/江山楼观
顾闳中(传)/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许道宁(传)/渔父图(局部)
郭熙早春图
郭熙(传)树色平远(局部)
崔白/双喜图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局部)
李公麟/孝经图(局部)
李公麟五马图(照夜白)
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局部)
赵令穰/江乡清夏
宋徽宗(传)/幽禽图(局部)
王希孟/千里江山(局部)
李迪/红白芙蓉
米友仁/云山
……
龚贤/山水册(之二)
樊圻/山水(局部)
程正揆江山卧游图
石溪报恩寺图
渐江/山水
石涛/十六罗汉(局部)
石涛/为禹老道兄作山水册
朱耷/鱼石卷
梅清/黄山图册
法若真/山水
王晕/溪山红树
王原祁/辋川别业图
王晕仿赵孟烦山水
恽寿平秋塘冷艳
吴历岑蔚居产芝图
金农/梅刚
华苗/山鼯啄栗
罗聘/鬼趣图
郑燮/墨竹屏风 研究篇石守谦
中国绘画史研究中的一些陷阱
古代史籍中的画史与著录
原迹、复本与画史研究——中国画史研究的回顾

精彩书摘

  李公麟五马图(照夜白)无年款(1090年左右)
  纸本水墨手卷收藏处不明
  这卷《五马图》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即不知下落,据传仍在日本。画上的小楷题记是黄庭坚的书法,画后也有黄庭坚于1090年的跋文,记载此画是其友李公麟的作品。黄跋之后,尚有曾纡1131年的题文。李公麟(1049—1106年)的画作于《宣和画谱》中被冠为“古今第一”,但以山水人物为主,而其马画,则是“早年所好”,“大率学韩幹而略有增损”。
  然而此画的画法,大异于韩幹的《照夜白》。例如这一匹也叫做“照夜白”的骏马,形体全然以纤细的线条勾勒,而于轮廓凹凸处略施顿挫,以传达马身结构的立体性。韩幹用以为主要表象媒介的晕染画法,在此画中只用以表示马毛的花色。于人物的画法上,传统的衣褶晕染亦为画家摒弃:全然以线条表现的人物,不仅因衣纹的粗细变化而展现了立体感,而且身躯也有合理的结构。人物个别的特质,亦求逼真的展现。例如照夜白马前立的奚官的肚腹,就在图弧的轮廓线以及三条浅淡的横线表现下,十分真实的前突出来。
  此画纯粹线描的作法,始见于唐朝吴道子的“白画”,但李公麟的线条十分简洁,具有凝敛沉着的力量,以及游丝般劲韧的质感,不同于北宋吴道子画派,如《朝元仙杖》图中,流畅、律动而繁复的作风,而是回溯到更早的晋人顾恺之的线描形式,出自李公麟对当时时尚反动的意念,是北宋后期文人画运动以复古而革新的一种现象。而画中马匹人物姿势沉稳而略带动感的造型,在简练的线条形式下,展现出一种内敛的神韵及怡然的气氛,不同于照夜白的骁攘不安,充分反映了李公麟的文人气质,而在元朝赵孟頫画系的马画中,留下了鲜明的影响。
  (宋伟航)
  黄公望溪山雨意(局部)1340年左右
  纸本水墨手卷北京故宫博物院款:至正四年十月来溪上足其意
  黄公望,字子久,幼时孤贫,及长曾任政府小吏,后因故为权豪诬陷下狱,遂在出狱后弃绝仕途,入全真教修道,并自号大痴。他晚年致力绘事,作画常自署“大痴学人”,在画史上与吴镇、倪瓒、王蒙并称为“元四大家”。
  此画有黄公望在1344年的题款,说明此画乃其数年前所绘,当时尚未完成即被人索走。后应收藏者所请,才补上题款叙述作画经过。由此推知,这画大约是黄氏在1340年前后的作品。
  黄公望曾从赵孟頫交游,而自称是“松雪斋中小学生”(松雪斋是赵氏的书房),在这幅画中即可见到赵氏风格的影响。如画中远方连绵圆缓的山峦,主要是以干笔皴出山面肌理,正是赵氏《水村图》母题的再现;另外山顶矾头及山脊苔点的作法,则接近高克恭的《云横
  秀岭》。虽然这幅作品基本上承袭了赵、高二人的画法,但是在构图方面,黄公望首先将当时“一河两岸”的阔远法,运用到长卷形式的画上,并进一步利用各样笔墨去捕捉自然物象的丰富感,表现了他自己的特色。画像中近岸遍植各式的大小树木,与河对岸高低起伏的山峦遥遥相映,生意盎然。画家更注意去描绘人气中阴沉的雨意,他以粗笔在山面擦染,并借云雾烘托这种湿气迷蒙的感觉。在此,画家并不强调以一贯的线条形式,去诠释山石林木的特质,而是以自由生动的笔法,随意地混合了擦、染、钩的运用,更细腻地去创造自然山水中触类丰富的多种质感,在视觉效果之外,更给予观者一种触感的联想。
  基本上,这幅作品是黄公望尝试由赵孟頫的影响中,创造出个人独特风格的一个起点,虽然他追随着赵氏以干笔线条诠释董巨母题的画法,而正如同倪瓒在此画之跋语中所述,黄公望是极渴望去超越当时赵孟頫及高克恭的绘事成就。在这幅画中,画家尝试在山水结构中,持续地利用各式各样的笔墨,一层又一层地组合成画家意识中自然界丰富的质感及韵律,就像是将山水写成一首交响乐曲般,黄公望将过去以来的董巨风格变化出一种新的表现途径,这种手法在日后的《富春山居图》中更为成熟,而深深影响着明清的画坛。
  (王文宜)
  文徵明绿阴草堂1516年
  纸本浅设色挂轴
  58.2cm×29.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款:文璧;乙未中文徵明重题
  文徵明(1470—1559年)是继沈周之后,16世纪吴派最具影响力的画家。初名璧,年轻时以字行,更字徵仲,不过在四十六岁(1515年)时仍有并用璧及徵明款署的作品。幼年时因父缘随吴宽、李应桢学诗文、书法,随沈周学画,又与书法家祝允明、画家唐寅,文学家徐祯卿等为友,造成苏州艺坛的鼎盛。
  1522年,文徵明因江西巡抚李充嗣之荐,以岁贡入京应考,授为翰林待诏,与修武宗实录,后来因世宗嗣统之议与朝中权臣不睦,对京师生活厌倦,三年后返归故里,筑玉磬山房,余年都在家乡度过。
  王世贞评论文徵明的画出于赵孟頫及王蒙,而多得自沈周,学者分析他的画,认为青绿山水像赵孟頫,浅绛设色和水墨山水像王蒙,粗笔山水学沈周。不过由文献资料和流传画迹看,他对古代绘画的兴趣十分广泛,甚至收藏或临摹南宋院画家作品,并不限于文人画的范围。文徵明长子文彭、次子文嘉,侄文伯仁及当时许多才俊之士皆传其学,所以后期吴派画完全受他影响。
  文徵明学王蒙的画大多构图繁密,尤其晚年喜欢在狭长的画幅中,一层层向上堆叠延伸,为了避免笔墨太实,皴笔极少。此幅同样学王蒙,但是构图疏朗,皴笔很多,用墨浓淡干湿层层点染,笔踪跳跃波动,极富自然之趣。依附在山腰的一段云烟,轻柔的质地和主山嶙峋草茸之状形成对比,中景草亭中主人倚窗,迎向一人扶杖步桥而来,这种安排在上图中也可见到。
  画幅右上角一则题诗,款署文壁,左上角有乙未年(1535年)重题,可知是20年前的旧作。
  (何传馨)
  ……

前言/序言

  序言
  1984年初秋的某一个下午,雄狮美术的执行编辑李梅龄小姐来到我的研究室,坐了一个小时。她离开时,留下了一个工作计划,我们花了一年的时间才勉强完成。
  当时的那个计划就是要为雄狮美术作“艺术精览”国画部分的专辑。其目的不仅是介绍几件气韵生动的“国画”而已,还希望能借此专题为中国绘画史研究作一点推广工作,并提供读者在思索当今文化之取向,对传统之继承与再创新等问题时作一些参考。可是,又该怎么做呢?
  绘画史的研究范围极广,要作一个完整详备的介绍实有所困难:不过在研究的千头万绪之中,归纳起来倒还有些要点值得提出来谈谈。于是便决定写几篇文章,讨论这个研究领域的性质、研究上该有的警觉,以及中国绘画史学在传统及现代的发展情况,希望经由这些批判性的了解,与今日有志于此的学者共同来为明日更为蓬勃的中国画史研究催生。本书所收的三篇文章:《中国绘画史研究中的一些陷阱》、《古代史籍中的画史与著录》、《原迹、复本与画史研究——中国画史研究的回顾》即后来在1985年7月号至9月号上连续刊出者,写得虽然简略,但心情则有如礼佛的虔诚,其中又不免带着谦卑的自省与深长的期望。
  当然,光谈对这个研究的本质及发展等方面的了解,而未及此研究的中心材料——绘画作品的话,终究还是停在表相而已,因此在当初构想时便希望配合介绍一些古代绘画中的精品,以简短的篇幅,交代它们的基本资料以及迄今研究所得的了解,希望一方面向读者呈示绘画史研究的一部分成果,另一方面则向有兴趣于此研究工作的学生们提供一个我们认为比较满意的重要画目。但是,又该怎么挑选呢?在现存几十万幅古代画作中,要挑出100幅作品来代表整个中国画史,任何人都可想像到可能有千百个不同的方案:我们的选法则主要着眼于其在画史上的重要性,配合考虑其创作质量,与其对某画家或画派的代表性,并且希望尽量作到不遣漏、不重复的要求。当然,我们也意识到自己能力有限,选择是否得当,或有可议之处;然而,要想“引玉”则不得不“抛砖”,我们抱持的实是这种心情。
  在整个画目的决定上,元朝以前是由我本人负责的,明清部分则由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的何传馨先生裁选。何先生本人也亲自撰写了若干画作的短文。其他各篇短文则分由台北“故宫”展览组的李慧淑小姐、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的王文宜小姐、宋伟航小姐完成。我在此要特别感谢何先生能于百忙之中接下明清部分的主持工作,没有他的大力相助,本计划根本无法完成。另外,对于王文宜小姐半年来居间联络、协调所花的心力,我也有无法形容的感激。假如此书最后能有任何贡献的话,他们诸位的努力才是最值得感念的。
  最后,感谢推狮美术发行人李贤文先生、执行编辑李梅龄小姐的热心支持,让《中国古代绘画名品》能以书的形式与读者见面。
  石守谦序于南港
  1985年12月25日

笔墨丹青,溯流千载——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深度探索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名家名作,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旨在揭示中国古代绘画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社会风貌以及技术演进。我们将深入探究那些流传千古的杰作,从山水间的磅礴气象到人物画中的细腻情感,从花鸟的生机盎然到器物的精巧雅致,全方位地解读中国古代绘画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 第一章:源起与奠基——从岩画到帛画的早期探索 我们将从中国绘画的遥远起点——史前岩画——说起。这些刻画在山岩上的简朴图形,蕴含着先民对自然万物的认知与崇拜,以及最初的造型意识。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战国时期的帛画,这些色彩斑斓、线条流畅的作品,不仅是已知最早的中国绘画实物,更展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面貌和对神话传说的想象。从这些朴拙而充满生命力的早期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绘画艺术萌芽的珍贵印记,以及其作为记录、抒情和象征载体功能的初步显现。 第二章:魏晋风度与山水初成——精神世界的描摹与自然情怀的涌动 进入魏晋南北朝,中国绘画迎来了第一个艺术高峰。本章将重点解析顾恺之、曹不兴等大师的艺术贡献。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理论,将人物画的描绘提升到精神气质的层面,他的《洛神赋图》等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意境深远的构图,展现了古代士人敏感而丰富的情感世界。同时,山水画的雏形也在此时期出现。宗炳“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的理论,标志着人们对自然景观的审美意识开始觉醒,并尝试将其融入绘画之中。我们还将探讨佛教艺术对这一时期绘画的影响,以及壁画作为重要的绘画形式所展现出的艺术成就。 第三章:盛唐气象与多元发展——写实、浪漫与宗教艺术的辉煌 唐代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鼎盛时期,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本章将细致剖析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昉等大家的作品,展示唐代绘画的宏大叙事和鲜活生命力。人物画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新的高度,既有阎立本《步辇图》中的政治寓意和人物刻画的严谨,也有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和周昉《簪花仕女图》中对贵族女性生活场景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唐代社会开放、繁荣的面貌。山水画在李思训、李昭道的金碧辉煌与王维的诗情画意之间,展现出不同的风格面貌。佛教艺术也在此时期达到顶峰,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便是最好的证明,它们融合了中外艺术元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我们还会讨论唐代绘画的色彩运用、线条表现和构图方式,以及当时的绘画理论发展。 第四章:宋代雅韵与写实巅峰——文人画的崛起与技法的精进 宋代是中国古代绘画的又一个高峰,尤其在山水画和花鸟画领域达到了技法和意境的巅峰。本章将深入探讨宋代绘画的“气韵生动”和“写实精神”。从范宽《溪山行旅图》的雄浑壮阔,到郭熙《早春图》的烟云变幻,宋代山水画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花鸟画方面,宋徽宗的“写生”理念,以及崔白、赵佶等人的作品,将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精湛技艺相结合,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花鸟世界。同时,宋代文人画的兴起,将个人的情怀和学识融入绘画,形成了新的审美取向。我们将分析宋代绘画的构图、笔墨运用、设色特点,以及文人画在山水、花鸟、人物等各个领域的影响。 第五章:元代遗韵与笔墨意趣——民族融合与文人精神的传承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民族融合带来了新的艺术视角,而文人画的精神则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本章将聚焦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倪瓒等元代绘画大家。赵孟頫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开创了新的风格,其书法与绘画的结合,以及对古意的追求,深刻影响了后世。元四家更是将山水画的笔墨意趣发挥到极致,他们笔下的山水,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写照。我们将探讨元代绘画如何承载民族融合的时代特征,以及文人画如何通过笔墨的变化来表达士人的情操与哲思。 第六章:明清风采与风格演变——文人画的成熟与世俗化的趋势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绘画承前启后、风格多样的重要时期。本章将分析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明代“吴门画派”的艺术成就,他们继承元代文人画的传统,同时又融入新的时代精神,形成了独特的画风。到了清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四王”的仿古一路、八大山人的孤高冷逸、石涛的变幻奇绝,都展现了绘画风格的多元发展。我们还将探讨明清时期绘画的世俗化趋势,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对绘画创作的影响,以及版画、剪纸等民间艺术的发展。 第七章:技法之美与审美哲学——线条、色彩、构图与意境 本章将从技术层面深入剖析中国古代绘画的独特魅力。我们将详细解读“笔墨”的内涵,从用笔的提按顿挫、行笔的疾徐缓急,到用墨的浓淡干湿、虚实变化,探讨笔墨如何赋予画面生命力和情感。同时,我们也将分析中国古代绘画的色彩运用,无论是青绿山水的浓墨重彩,还是水墨写意的淡雅素净,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考量。构图方面,我们将探讨“散点透视”、“留白”等中国画特有的构图方式,以及它们如何营造出开阔的意境和诗意的空间。最后,我们将从“意境”这一核心概念出发,阐述中国古代绘画如何追求“形似”与“神似”的统一,以及如何通过绘画来寄托情怀、表达哲学思想。 第八章:传承与革新——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与当代价值 本书的最后一章,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绘画对后世乃至当代艺术的影响。从古代画论的形成与发展,到历代画家之间的传承与创新,再到中国绘画如何走出亚洲,走向世界,我们梳理了其不间断的生命力。同时,我们还将思考中国古代绘画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在当代社会是否依然具有价值,以及我们该如何从中汲取养分,传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精神。 本书旨在为广大艺术爱好者、学生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平台。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理论的梳理和历史的追溯,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精髓,感受其穿越千年的艺术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倍感振奋的读物。作为一名对中国历史文化怀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有这样一本既能让我欣赏到绝美的艺术品,又能让我深入了解其背后故事的书籍。《中国古代绘画名品》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愿望。我非常欣赏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的独到之处。它并没有简单地按照朝代顺序来排列,而是将一些风格相近、主题相关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分析,这样更容易让读者在对比中发现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绘画特点。比如,在解读一些唐代仕女画时,它会将其与宋代的人物画进行对比,从而清晰地展现出唐人奔放、宋人细腻的人物刻画风格。书中对每一幅名画的介绍都非常详尽,包括画作的作者、创作年代、历史背景、艺术特点,甚至还附有详细的释文,这对于我这样没有太多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画作细节的描述,比如《五牛图》中,对每一头牛的姿态、神情、肌肉线条的刻画,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感受到了韩滉笔下那股扑面而来的生动与力量。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那些古代的艺术家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能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的艺术鉴赏能力,更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了自豪感。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古代绘画欣赏指南。我之前看过不少关于中国古代绘画的书,但大多是以时间为线索,或者是以流派为划分,内容上总感觉有些单调。而《中国古代绘画名品》这本书,它选择了一种更加“主题化”和“情感化”的解读方式。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山水精神”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介绍山水画的技法,而是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文人如何通过山水画来寄托自己的情怀,如何从中寻求精神的慰藉和超脱。例如,对范宽《溪山行旅图》的解读,让我不仅仅看到了雄伟的山峦,更感受到了画家那种“笔精墨妙,壮丽山河”的豪迈之情。书中对花鸟画的分析也同样精彩,它不仅仅是描绘花鸟的形态,更是揭示了这些看似简单的题材背后所蕴含的吉祥寓意和人生哲理。我之前一直觉得花鸟画比较“小家碧玉”,但读了这本书后,才发现它同样可以承载宏大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雅趣,读起来既能增长知识,又能获得美的享受。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中国传统艺术感兴趣的朋友,它一定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

这次偶然的机会,我入手了这本《中国古代绘画名品》,说实话,一开始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毕竟市面上关于中国古代绘画的书籍实在太多了,同质化现象也比较严重。但翻开第一页,我就被深深吸引了。首先,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相当考究,厚实的书页,精美的印刷,图片色彩的还原度非常高,几乎能感受到颜料在宣纸上晕染的质感。更重要的是,它选择的绘画作品都极具代表性,从早期的人物画,到山水画的巅峰,再到文人画的意境,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绘画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洛神赋图》的解读,作者不仅仅是对画作的表面描绘进行分析,更深入地挖掘了画作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作者的生平创作理念,甚至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折射。比如,对于顾恺之笔下人物眼神和神态的捕捉,原文的解读简直是鞭辟入里,让我对这位“画圣”的艺术造诣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的很多细节,比如画作中的人物服饰、建筑风格、甚至是植物的描绘,都经过了细致的考证,让读者能够窥见那个时代的风雅。我之前对很多画作都只是“看个热闹”,认为它们只是古人的笔墨游戏,但读了这本书后,我才真正理解了中国古代绘画所蕴含的深厚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每一幅作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历史,传递着一种情感,展现着一种精神。这本书不仅仅是欣赏画作,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让我对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成就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阅读,去探索更多隐藏在这些名品之中的故事。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中国古代绘画的了解,主要停留在一些教科书上的零散知识,感觉就像是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看风景,虽然知道美,但总是触不可及。《中国古代绘画名品》这本书,就像是打破了那层玻璃,让我能够近距离、全方位地感受到中国古代绘画的魅力。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图文结合方式,每一幅名画都配有高清、逼真的印刷图片,色彩鲜艳,细节清晰,让我即使身处家中,也能仿佛置身于博物馆的展厅。更重要的是,每一幅画的解读都非常有深度,不仅仅是描述画面的内容,而是深入剖析画作的构图、笔墨、色彩、意境,以及作者的创作理念和情感表达。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韩熙载夜宴图》的分析,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画作所描绘的场景,还深入挖掘了画中人物的神态、动作所传达的情绪,以及整个画面的叙事性。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看到了古代画家是如何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精湛的技艺,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故事呈现在宣纸之上。这本书还让我对中国古代绘画的题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从人物、山水,到花鸟、走兽,每一个领域都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介绍,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广度和深度。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也对中国古代艺术家的创造力充满了敬意。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又是一本老生常谈的古代绘画介绍”。然而,当我翻开它,立刻就被它独特的魅力所吸引。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每一幅画作的“肌理”之中,去探寻其背后深层的文化密码。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细节的挖掘,比如在介绍《步辇图》时,作者不仅仅是描绘了唐太宗和吐蕃使者的形象,更是深入分析了画中人物的服饰、发髻、表情,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勾勒出当时复杂的政治背景和民族关系。这种“考据”式的解读,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欣赏一幅画,更是在阅读一段鲜活的历史。书中对笔墨的分析也极其到位,让我这个对书画不太懂的读者,也能大致了解到古代画家是如何运用不同的笔触来表现不同的质感和神韵。例如,对宣纸的特性、墨的浓淡干湿的变化、以及各种皴法的运用,都有非常清晰的说明,并且通过具体的画作进行示范,让我恍然大悟。我之前总觉得古代绘画是“高不可攀”的,但这本书却像一位平易近人的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揭开了古代绘画的神秘面纱。它不仅让我欣赏到了绝美的艺术作品,更让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绘画的理解,都停留在“水墨丹青”的表面认知上,总觉得它们离我的生活有些遥远。直到我偶然翻阅了这本《中国古代绘画名品》,我才真正意识到,原来古代绘画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所蕴含的情感、思想,至今仍然能够触动人心。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展示了那些“名品”,更是通过解读,让这些古老的艺术作品“活”了起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捣练图》的解读,作者详细地描绘了宫廷仕女们在捣练、缝制衣服的场景,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宫廷之中,感受到了古代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她们的审美情趣。这种“场景再现”式的解读,让我对画作有了更直观、更生动的理解。书中还对画作中人物的姿态、表情、以及她们之间的互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古代画家是如何通过细微之处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和情感。此外,这本书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古代绘画材料、工具、以及修复技术的介绍,让我对古代绘画的创作过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古今,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艺术创作上的传承与发展。它不仅仅是一本绘画欣赏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文化、关于历史、关于生活的美学读物。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好书,是可以触动人心的,是可以带给人启发的。《中国古代绘画名品》绝对属于这一类。我曾经在一些博物馆里远远地看过一些古代绘画的复制品,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无法真正领略其精髓。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就像一位博学而温柔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走进中国古代绘画的殿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留白的处理,作者并没有试图把画面填满,而是通过对留白的巧妙运用,来引导读者的想象,去感受画作的“气韵生动”。例如,在解读一些山水画时,作者会详细分析画家是如何通过几笔墨色,勾勒出万千气象,如何通过画面中的虚实对比,营造出深邃的意境。这一点,让我对“意在笔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古代绘画理论的介绍,比如“六法论”,作者并没有生硬地罗列理论,而是将其融入到对具体画作的分析中,让读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学习到中国古代绘画的理论精髓。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文人画的解读,尤其是对“墨戏”的阐释,让我看到了古代文人那种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雅趣。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呈现了多少“名品”,更在于它如何带领我们去“品”,去“赏”,去“悟”。

评分

老实说,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有点打鼓的。毕竟“名品”两个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种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我一直觉得我对中国古代艺术算是有点了解,但总感觉隔着一层纱,很多作品虽然见过,但总是在“知道”和“理解”之间徘徊。这本书真是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惊喜。它没有用那种枯燥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甚至带着点故事性的方式来解读每一幅作品。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千里江山图》的部分,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王希孟的生平(一位如此年轻就创作出如此辉煌作品的天才,真是令人感叹!),还把画中每一个山峦、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村落都讲得活灵活现。仿佛跟着画家的笔触,我们真的就能走进那个色彩斑斓的北宋盛世。书中对色彩的运用、对构图的匠心独运,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我之前总觉得山水画就是“远山如黛”,近看才发现,原来每一棵树,每一片云,都有其特别的含义和表现手法。作者还特别强调了“意境”的营造,这一点在我看来是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中国画讲究“写意”,不仅仅是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和哲学思考。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一幅画能流传千古,它承载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感,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解的大门,让我看到了那些隐藏在笔墨之下的灵魂。

评分

我自认是个对传统文化颇有研究的爱好者,但《中国古代绘画名品》这本书,还是给了我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名画,而是以一种非常“懂行”的视角,去解读每一幅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分析作品时,常常会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去考察,比如在解读一些佛教绘画时,会详细介绍相关的佛教经典和寺庙建筑,从而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画作的宗教内涵。这种“跨学科”的解读方式,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对人物画的分析尤为精彩,作者不仅仅关注人物的造型和色彩,更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例如,在分析《九歌图》时,作者会结合屈原的诗歌,去解读画中人物的神情和动作所传达的悲伤、思念、以及对自由的渴望。这种“情感共鸣”式的解读,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看一幅画,更是在体验一种情感。此外,书中对画作的装裱、题跋、印章等方面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古代文人在对待艺术作品时所表现出的那种严谨和考究。这本书就像一座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闪光点,都能获得新的启示。

评分

我一直相信,一本好的图书,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并且带来一些新的认知。《中国古代绘画名品》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能够“启迪心智”的读物。我一直觉得,中国古代绘画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不仅仅在于其精湛的技艺,更在于其背后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例如,在解读一些山水画时,作者不仅仅是在描述山川的壮丽,更是在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解读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悟。书中对于“气韵生动”的阐释,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不同作品的分析,让我明白了“气韵”并非是虚无缥缈的,而是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色彩的搭配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艺术效果。我之前看一些山水画,总觉得它们“好看”,但说不出好在哪里,读了这本书后,我才真正理解了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这本书还让我对“意境”有了更深的体会,它不仅仅是画面上的景物,更是画家通过画面所传达的一种情感、一种氛围,一种超越视觉的体验。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欣赏绘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中国审美理念的“百科全书”。

评分

《中国古代绘画名品》文字介绍比较多,挺好的,但有很多画是黑白印刷的,观赏性不够。

评分

很好,很快,很棒很好,很快,很棒

评分

很好

评分

呵呵

评分

很好的书,印刷也不错,好评

评分

很专业的一本绘本,门外汉的我表示尊敬……

评分

好好哈哈哈哈哈,

评分

编得一般般,没有想象的好。

评分

买来看看,欣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