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盆景赏石(2012.11)》封面故事:“风霜雪雨铸松魂”——2012年中国盆景年度大奖黑松Pinus thunbergii。世人爱松,皆因其凌霜傲雪、不屈不挠的高洁品性和啸傲尘世的豁达情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并称“岁寒三友”,常被入诗、入画,也入“景”。本次在广东中山举办的中国盆景精品展,共入展盆景作品两百余件,其中张新华先生的黑松作品“风霜雨雪铸松魂”尤其夺人眼目。
内页插图
目录
封面摄影:苏放
封面:“风霜雪雨铸松魂”黑松Pinus thunbergii高130cm张新华藏品苏放摄影
封四:“金鹰”大化彩玉石长76cm宽67cm高58cm李正银藏品
点评
“风霜雪雨铸松魂”黑松Pinus thunbergii 文:徐昊
卷首语
卷首语:冰山背面的世界——从中山古镇的展览谈中国盆景在世界盆景格局中的
新角色文:苏放
盆景中国
2012中国盆景精品展(中山古镇)暨广东省盆景协会成立25周年会员盆景精品
展于2012年9月29日至10月3日在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镇举行
论坛中国
2012中国盆景精品展(中山古镇)之中国盆景印象访谈及图文整理:CP
“中山展”过后的思考——畅谈2012中国盆景精品展(中山古镇)暨广东省盆景
协会成立25周年会员盆景精品展观后之感触访谈及图文整理:CP
获奖作品专栏
2012中国盆景精品展(中山古镇)暨广东省盆景协会成立25周年会员盆景精品展金、银奖作品选摄影:苏放
中国现场
岭南盆景示范表演制作:吴成发
盆景中国
2012中国风之旅——2012中国盆景精品展(中山古镇)后广东周边中外嘉宾参观团访问系列——趣怡园篇访谈及图文整理:CP
2012中国风之旅(2)——2012中国盆景精品展(中山古镇)后广东周边中外嘉宾参观团访问系列——真趣园篇访谈及图文整理:CP
话题
走向世界的中华瑰宝文:黎德坚
盆景中国
2012年中国盆景精品展(中山古镇)评比计分表
2012年中国盆景精品展(中山古镇)(小型)评比计分表
工作室
侧柏改作制作、撰文:王华峰
专题
浅议“写意”盆景文:邵武峰
养护与管理
盆景素材的培育(五)——《盆景总论》(连载七)文:【韩国】金世元
古盆中国
紫砂古盆铭器鉴赏文:申洪良
赏石中国
“彩霞满天”三江红彩玉长60cm高50cm厚32cm李正银藏品
赏石文化的渊流传承与内涵(连载六)文:文蛀
论赏石文化的比较优势文:雷敬敷
卷首语
卷首语:冰山背面的世界——从中山古镇的展览谈中国盆景在世界盆景格局中的新角色(日文版)文:苏
前言/序言
盆景之境:观石悟道,咫尺山林 在中国浩瀚的艺术宝库中,盆景与赏石无疑是两颗璀璨的明珠,它们以独特的东方美学,将自然的壮丽与文人的雅致融为一体。一本名为《中国盆景赏石(2012.11) [China Penjing & Scholar's Rocks]》的书籍,如同一扇开启这两扇艺术殿堂的钥匙,带领我们深入领略那“缩地成寸,藏山纳水”的奇妙境界。本书不仅仅是对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简单罗列,更是对它们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技艺展现以及丰富的精神内涵的深度挖掘。 一、 盆景:移栽自然的生命诗篇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盆景以其独特的魅力,将山水之美、自然之韵浓缩于方寸之间,成为一门极具生命力的立体画卷。它不仅仅是园林艺术的微缩,更是中国人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的直接体现。 历史溯源与发展脉络: 盆景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汉代,从最初的宫廷雅玩,逐渐演变为文人雅士的案头陈设,再到如今的全民参与,盆景的历史演变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息息相关。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追溯盆景艺术从萌芽、发展到繁盛的完整历程,了解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盆景风格的特色与演变。例如,唐代的山水盆景,以其雄浑的气势展现帝王气象;宋代的文人盆景,则更加注重意境与写意,追求“一叶知秋”的灵动。明清时期,盆景技艺日臻完善,出现了苏派、扬派等各具特色的流派,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格局。 技艺精髓与创作理念: 盆景的创作是一门融汇了园艺、雕塑、绘画、美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艺术。本书将深入剖析盆景创作的核心技艺,包括选材(树种、盆器)、造型(蟠扎、修剪、嫁接)、山石配置(假山、水景)、土壤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更重要的是,它将阐述盆景创作背后的理念:如何通过对植物形态的巧妙塑造,表现出高古、苍劲、挺拔、飘逸等不同的姿态,赋予它们生命的故事与情感。读者将了解到,一盆优秀的盆景,不仅要有形似,更要有神似,能够引发观者无限的遐想,达到“观盆景而知天地,览寸木而悟人生”的境界。 风格流派与地域特色: 中国地域辽阔,人文荟萃,孕育了风格各异的盆景流派。本书将重点介绍中国主要的盆景流派,如以精巧细腻、注重姿态的“苏派”;以粗犷豪放、雄浑苍劲著称的“扬派”;以造型优美、注重韵律的“海派”;以及各具地方特色的川派、岭南派等。通过对这些流派的介绍,读者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如何塑造了当地盆景的独特风格,从而更全面地理解盆景艺术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盆景的文化意义与美学价值: 盆景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更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和谐、宁静的追求。在盆景中,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缩影,也看到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哲学思考。它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在艺术上的呈现,是现代人繁忙生活中寻求精神寄托与心灵慰藉的重要方式。本书将深入探讨盆景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在当代社会所扮演的角色,阐述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美学意义。 二、 赏石:自然的鬼斧神工,文人的品鉴雅趣 赏石,又称“玩石”、“供石”,是指将天然形成、具有独特形态、色泽、纹理和意境的石块进行搜集、鉴赏和陈列的艺术活动。它与盆景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造物的赞叹与对高雅品味的追求。 赏石的起源与文化渊源: 赏石的历史同样悠久,从原始社会用于祭祀和工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雅士的案头摆设,赏石逐渐融入文人生活,成为寄托情志、交流雅兴的重要媒介。本书将追溯赏石从实用走向审美的演变过程,介绍历代文人墨客对赏石的钟爱与鉴赏心得,例如宋徽宗的“瘦金体”御笔赏石,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对赏石的详细论述,以及清代宫廷对各类奇石的珍藏。这些历史故事与文献记载,将生动展现赏石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赏石的鉴赏标准与分类: 鉴赏一块石头,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眼光。本书将详细介绍赏石的四大基本要素:形、色、质、纹。 形: 指石的整体轮廓、造型是否奇特、生动,是否具有艺术感染力。例如,形似山峦、人物、动物,或者具有抽象的美感。 色: 指石的色彩是否鲜艳、纯正,是否搭配得当,是否能引发视觉的愉悦。 质: 指石的材质是否细腻、温润,是否具有光泽,是否易于保存。 纹: 指石上天然形成的纹理、图案,是否具有深度、层次,是否能讲述故事或寓意。 本书还将介绍不同类别的赏石,如太湖石、英石、昆石、黄蜡石、灵璧石等,并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价值。 意境的营造与哲学内涵: 赏石的魅力远不止于石块本身的形态,更在于观石者从中体悟到的意境。一块好的石头,能够引发观者丰富的联想,或勾起思乡之情,或激发壮志豪情,或带来禅意宁静。本书将深入探讨赏石的意境美,解读石头如何成为文人情感的载体,以及赏石活动如何体现了中国人“以石为友”、“以石悟道”的哲学思想。例如,一块山形石,可以让人联想到高山仰止;一块水纹石,可以让人感受到江海的辽阔。赏石的过程,也是一个与自然对话、与内心交流的过程。 赏石的陈设与摆放: 赏石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石块本身,也体现在其如何被陈设与摆放。本书将提供关于赏石陈设的建议,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底座,如何与室内环境相协调,以及如何通过灯光等手段来突出石头的艺术魅力。通过合理的摆放,一块普通的石头也能焕发出令人惊叹的光彩,成为空间中的点睛之笔。 三、 盆景与赏石的融合:咫尺天涯的艺术对话 盆景与赏石虽然是两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但在中国的传统园林和案头陈设中,它们常常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更为丰富的艺术景观。本书的独特价值,也在于它对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融会贯通。 山石在盆景中的运用: 赏石中的山石材料,是构建盆景山水景观不可或缺的元素。本书将探讨如何选择合适的山石与植物相搭配,如何通过山石的堆叠,营造出逼真的山势,形成盆景的骨架与肌理。例如,在松树盆景中,搭配嶙峋的假山,能够极大地增强其苍劲古朴的意境;在水景盆景中,选择圆润的鹅卵石,则能展现出流水潺潺的灵动。 盆景与赏石的意境互补: 当盆景与赏石并置时,它们能够形成一种意境上的互补与升华。盆景的生机与赏石的沉静相得益彰,展现出刚柔并济、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一块孤寂的奇石,可以衬托出盆景植物的生机勃勃;一盆挺拔的古树,也能为一块素雅的赏石增添一份灵气。这种搭配,能够极大地丰富观者的审美体验,让“方寸之间,容纳天地”的艺术境界得以充分体现。 结语 《中国盆景赏石(2012.11) [China Penjing & Scholar's Rocks]》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艺术鉴赏的宝典,更是一次关于自然、文化与精神的深度探索。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丰富的图文资料,以及对艺术细节的敏锐洞察,为读者呈现了中国盆景与赏石艺术的精髓。阅读此书,就如同走入一座座精致的园林,又仿佛置身于文人雅士的书房,在绿意盎然的生机与石骨嶙峋的意境中,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情怀与审美追求。它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体悟自然给予我们的无限启示,让心灵在艺术的滋养中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