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盆景赏石(2012.11) [China Penjing & Scholar's Rocks]

中国盆景赏石(2012.11) [China Penjing & Scholar's Rock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 编
图书标签:
  • 盆景
  • 赏石
  • 中国园林
  • 传统艺术
  • 文人石
  • 石文化
  • 园艺
  • 艺术
  • 收藏
  • 景观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680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150261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hina Penjing & Scholar's Rock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7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盆景赏石(2012.11)》封面故事:“风霜雪雨铸松魂”——2012年中国盆景年度大奖黑松Pinus thunbergii。世人爱松,皆因其凌霜傲雪、不屈不挠的高洁品性和啸傲尘世的豁达情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并称“岁寒三友”,常被入诗、入画,也入“景”。本次在广东中山举办的中国盆景精品展,共入展盆景作品两百余件,其中张新华先生的黑松作品“风霜雨雪铸松魂”尤其夺人眼目。

内页插图

目录

封面摄影:苏放
封面:“风霜雪雨铸松魂”黑松Pinus thunbergii高130cm张新华藏品苏放摄影
封四:“金鹰”大化彩玉石长76cm宽67cm高58cm李正银藏品

点评
“风霜雪雨铸松魂”黑松Pinus thunbergii 文:徐昊

卷首语
卷首语:冰山背面的世界——从中山古镇的展览谈中国盆景在世界盆景格局中的
新角色文:苏放

盆景中国
2012中国盆景精品展(中山古镇)暨广东省盆景协会成立25周年会员盆景精品
展于2012年9月29日至10月3日在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镇举行

论坛中国
2012中国盆景精品展(中山古镇)之中国盆景印象访谈及图文整理:CP
“中山展”过后的思考——畅谈2012中国盆景精品展(中山古镇)暨广东省盆景
协会成立25周年会员盆景精品展观后之感触访谈及图文整理:CP

获奖作品专栏
2012中国盆景精品展(中山古镇)暨广东省盆景协会成立25周年会员盆景精品展金、银奖作品选摄影:苏放

中国现场
岭南盆景示范表演制作:吴成发

盆景中国
2012中国风之旅——2012中国盆景精品展(中山古镇)后广东周边中外嘉宾参观团访问系列——趣怡园篇访谈及图文整理:CP
2012中国风之旅(2)——2012中国盆景精品展(中山古镇)后广东周边中外嘉宾参观团访问系列——真趣园篇访谈及图文整理:CP

话题
走向世界的中华瑰宝文:黎德坚

盆景中国
2012年中国盆景精品展(中山古镇)评比计分表
2012年中国盆景精品展(中山古镇)(小型)评比计分表

工作室
侧柏改作制作、撰文:王华峰

专题
浅议“写意”盆景文:邵武峰
养护与管理
盆景素材的培育(五)——《盆景总论》(连载七)文:【韩国】金世元

古盆中国
紫砂古盆铭器鉴赏文:申洪良

赏石中国
“彩霞满天”三江红彩玉长60cm高50cm厚32cm李正银藏品
赏石文化的渊流传承与内涵(连载六)文:文蛀
论赏石文化的比较优势文:雷敬敷

卷首语
卷首语:冰山背面的世界——从中山古镇的展览谈中国盆景在世界盆景格局中的新角色(日文版)文:苏

前言/序言


盆景之境:观石悟道,咫尺山林 在中国浩瀚的艺术宝库中,盆景与赏石无疑是两颗璀璨的明珠,它们以独特的东方美学,将自然的壮丽与文人的雅致融为一体。一本名为《中国盆景赏石(2012.11) [China Penjing & Scholar's Rocks]》的书籍,如同一扇开启这两扇艺术殿堂的钥匙,带领我们深入领略那“缩地成寸,藏山纳水”的奇妙境界。本书不仅仅是对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简单罗列,更是对它们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技艺展现以及丰富的精神内涵的深度挖掘。 一、 盆景:移栽自然的生命诗篇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盆景以其独特的魅力,将山水之美、自然之韵浓缩于方寸之间,成为一门极具生命力的立体画卷。它不仅仅是园林艺术的微缩,更是中国人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的直接体现。 历史溯源与发展脉络: 盆景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汉代,从最初的宫廷雅玩,逐渐演变为文人雅士的案头陈设,再到如今的全民参与,盆景的历史演变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息息相关。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追溯盆景艺术从萌芽、发展到繁盛的完整历程,了解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盆景风格的特色与演变。例如,唐代的山水盆景,以其雄浑的气势展现帝王气象;宋代的文人盆景,则更加注重意境与写意,追求“一叶知秋”的灵动。明清时期,盆景技艺日臻完善,出现了苏派、扬派等各具特色的流派,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格局。 技艺精髓与创作理念: 盆景的创作是一门融汇了园艺、雕塑、绘画、美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艺术。本书将深入剖析盆景创作的核心技艺,包括选材(树种、盆器)、造型(蟠扎、修剪、嫁接)、山石配置(假山、水景)、土壤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更重要的是,它将阐述盆景创作背后的理念:如何通过对植物形态的巧妙塑造,表现出高古、苍劲、挺拔、飘逸等不同的姿态,赋予它们生命的故事与情感。读者将了解到,一盆优秀的盆景,不仅要有形似,更要有神似,能够引发观者无限的遐想,达到“观盆景而知天地,览寸木而悟人生”的境界。 风格流派与地域特色: 中国地域辽阔,人文荟萃,孕育了风格各异的盆景流派。本书将重点介绍中国主要的盆景流派,如以精巧细腻、注重姿态的“苏派”;以粗犷豪放、雄浑苍劲著称的“扬派”;以造型优美、注重韵律的“海派”;以及各具地方特色的川派、岭南派等。通过对这些流派的介绍,读者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如何塑造了当地盆景的独特风格,从而更全面地理解盆景艺术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盆景的文化意义与美学价值: 盆景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更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和谐、宁静的追求。在盆景中,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缩影,也看到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哲学思考。它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在艺术上的呈现,是现代人繁忙生活中寻求精神寄托与心灵慰藉的重要方式。本书将深入探讨盆景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在当代社会所扮演的角色,阐述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美学意义。 二、 赏石:自然的鬼斧神工,文人的品鉴雅趣 赏石,又称“玩石”、“供石”,是指将天然形成、具有独特形态、色泽、纹理和意境的石块进行搜集、鉴赏和陈列的艺术活动。它与盆景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造物的赞叹与对高雅品味的追求。 赏石的起源与文化渊源: 赏石的历史同样悠久,从原始社会用于祭祀和工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雅士的案头摆设,赏石逐渐融入文人生活,成为寄托情志、交流雅兴的重要媒介。本书将追溯赏石从实用走向审美的演变过程,介绍历代文人墨客对赏石的钟爱与鉴赏心得,例如宋徽宗的“瘦金体”御笔赏石,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对赏石的详细论述,以及清代宫廷对各类奇石的珍藏。这些历史故事与文献记载,将生动展现赏石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赏石的鉴赏标准与分类: 鉴赏一块石头,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眼光。本书将详细介绍赏石的四大基本要素:形、色、质、纹。 形: 指石的整体轮廓、造型是否奇特、生动,是否具有艺术感染力。例如,形似山峦、人物、动物,或者具有抽象的美感。 色: 指石的色彩是否鲜艳、纯正,是否搭配得当,是否能引发视觉的愉悦。 质: 指石的材质是否细腻、温润,是否具有光泽,是否易于保存。 纹: 指石上天然形成的纹理、图案,是否具有深度、层次,是否能讲述故事或寓意。 本书还将介绍不同类别的赏石,如太湖石、英石、昆石、黄蜡石、灵璧石等,并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价值。 意境的营造与哲学内涵: 赏石的魅力远不止于石块本身的形态,更在于观石者从中体悟到的意境。一块好的石头,能够引发观者丰富的联想,或勾起思乡之情,或激发壮志豪情,或带来禅意宁静。本书将深入探讨赏石的意境美,解读石头如何成为文人情感的载体,以及赏石活动如何体现了中国人“以石为友”、“以石悟道”的哲学思想。例如,一块山形石,可以让人联想到高山仰止;一块水纹石,可以让人感受到江海的辽阔。赏石的过程,也是一个与自然对话、与内心交流的过程。 赏石的陈设与摆放: 赏石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石块本身,也体现在其如何被陈设与摆放。本书将提供关于赏石陈设的建议,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底座,如何与室内环境相协调,以及如何通过灯光等手段来突出石头的艺术魅力。通过合理的摆放,一块普通的石头也能焕发出令人惊叹的光彩,成为空间中的点睛之笔。 三、 盆景与赏石的融合:咫尺天涯的艺术对话 盆景与赏石虽然是两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但在中国的传统园林和案头陈设中,它们常常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更为丰富的艺术景观。本书的独特价值,也在于它对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融会贯通。 山石在盆景中的运用: 赏石中的山石材料,是构建盆景山水景观不可或缺的元素。本书将探讨如何选择合适的山石与植物相搭配,如何通过山石的堆叠,营造出逼真的山势,形成盆景的骨架与肌理。例如,在松树盆景中,搭配嶙峋的假山,能够极大地增强其苍劲古朴的意境;在水景盆景中,选择圆润的鹅卵石,则能展现出流水潺潺的灵动。 盆景与赏石的意境互补: 当盆景与赏石并置时,它们能够形成一种意境上的互补与升华。盆景的生机与赏石的沉静相得益彰,展现出刚柔并济、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一块孤寂的奇石,可以衬托出盆景植物的生机勃勃;一盆挺拔的古树,也能为一块素雅的赏石增添一份灵气。这种搭配,能够极大地丰富观者的审美体验,让“方寸之间,容纳天地”的艺术境界得以充分体现。 结语 《中国盆景赏石(2012.11) [China Penjing & Scholar's Rocks]》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艺术鉴赏的宝典,更是一次关于自然、文化与精神的深度探索。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丰富的图文资料,以及对艺术细节的敏锐洞察,为读者呈现了中国盆景与赏石艺术的精髓。阅读此书,就如同走入一座座精致的园林,又仿佛置身于文人雅士的书房,在绿意盎然的生机与石骨嶙峋的意境中,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情怀与审美追求。它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体悟自然给予我们的无限启示,让心灵在艺术的滋养中得到升华。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将室内空间与自然元素融合的改造项目,寻找能够承载这种意境的物件成了我的首要任务。在对比了市面上十几本相关书籍后,这本书的实用性和指导性令我印象深刻。它没有将盆景和赏石视为高不可攀的收藏品,而是探讨了如何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现代生活环境。书中关于“小景大观”的布局原则,在空间限制下的应用案例分析得非常透彻,提供了很多立即可用的布局参考图。图例的选择也很有意思,它们并非都是天价的古董,很多是具有启发性的优秀民间作品,这极大地降低了普通爱好者模仿和实践的门槛。此外,书中对基础养护知识的讲解非常详尽,尤其是在病虫害防治和土壤配比这些容易被其他书籍忽略的细节上,处理得非常到位,显示了作者对实际操作层面的关注。这本书可以说是连接了理论的“高山仰止”与日常的“脚踏实地”,非常难得。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购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淘金”的心态,想看看市面上关于这个领域的经典著作究竟有哪些不足之处,或者有没有能带来新视角的发现。翻阅后,我得出的结论是,这本书的编纂团队显然是下足了功夫去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传统精髓。它没有过度渲染那些商业化、流于表面的观赏性,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地域赏石文化中蕴含的地域特征和文人情怀。比如,书中关于某些特定石种的矿物学特性与美学价值的结合分析,严谨得近乎学术论文,这对我理解“一石一世界”的哲学意境大有裨补。文字风格非常沉稳、内敛,少有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用精准的词汇去描摹那些微妙的形态变化和光影效果。我尤其喜欢其中收录的几篇老一辈艺术家访谈的片段,那些朴素的语言中透露出的对自然、对艺术近乎虔诚的态度,是当下浮躁的社会环境中难能可贵的精神食粮。这更像是一部记录文化基因的档案,而非仅仅是一本艺术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厚重的纸张和精美的印刷,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文化气息。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上的考究,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使得那些精美的图片和文字叙述能够和谐地共存,阅读体验极佳。当然,书籍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其内涵。我花了大量时间去品味那些介绍不同流派盆景技艺的章节,那些关于树种选择、造型修剪的历史渊源和现代手法的论述,简直是一部生动的实践指南。作者显然对这门艺术有着极深的理解和长期的实践积累,讲解时既有理论高度,又不乏可操作性的细节指导,即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找到清晰的脉络。特别是其中对于“意境”的阐释,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深入到了东方美学哲学的探讨,让人在学习技艺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这本书无疑是送给所有对东方园林艺术感兴趣的人的一份厚礼,其制作水平和内容深度,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文化图景。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了盆景和赏石的种类,而是将其置于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学的语境中进行解读。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古典诗词和典故来佐证某种造型或石形的文化寓意,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将艺术与人文深度融合的处理方式,让这本书远超出了普通工艺美术类书籍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审美情趣的精要读本。我发现,即便是对盆景和赏石不太了解的人,也会被其中描述的那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所吸引。作者的叙述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如行云流水般描绘自然之美,时而又如庖丁解牛般细致剖析结构之妙,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欲罢不能。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读者的审美层次。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时间感”的处理上。盆景和赏石,本质上都是与时间较量的艺术,是凝固的生命史和地质史。这本书并没有急于展示最终成品的光芒万丈,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养”和“待”的过程。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老桩”和“古石”的鉴赏标准,它教导读者如何透过表面的斑驳去洞察其背后经历的漫长岁月与风霜雨雪。这种对“慢艺术”的推崇,与我们追求速成的时代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教会我们耐心等待,教会我们尊重自然界的演变规律,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快速塑形。书中那些关于如何通过微小的修剪或放置来引导植物或石头走向“成熟”的论述,充满了东方智慧的辩证法,非常值得反复推敲和实践。这是一本真正能够让人静下心来,与自然进行深度对话的优秀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