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9-01 |
| 作者:陈先达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58.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300232553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以人类对历史规律的探索历程为前导,着力研究马克思如何突破以往历史观的局限而走向历史的深处,即发现历史自身规律的过程,由此深刻揭示了马克思的历史观在人类历史观变革方面具有的划时代意义。其中特别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要范畴、理论价值、内在矛盾以及通向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必然性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本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史研究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于1988年获中国人民大学**著作奖,1994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特等奖,1995年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毕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56年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校务委员,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北京市社科联顾问,第三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从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著有《陈先达文集》(六卷本),哲学随笔系列《哲学心语》《回归生活》《宜园杂论》《史论拾零》等。著作和论文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两次)、教育部**著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特等奖和吴玉章著作奖等多种奖项。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鲜明,行文之间既有扎实的学术功底支撑,又流淌着一种近乎文学性的韵律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宏大叙事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精准,没有冗余的辞藻堆砌,每一句话似乎都经过了千锤百炼,直击问题的核心。读起来,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个句子所蕴含的多重含义,它不像某些学院派著作那样冷冰冰的公式化,而是充满了思考者的温度和对历史现象的深切关怀。这种“知性之美”让人沉醉,仿佛在跟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它挑战了许多既定的、流于表面的理解,迫使读者重新审视自己脑海中那些根深蒂固的观念,这种颠覆性的体验,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阅读。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耐心去跟进作者精密的论证链条。但正因为如此,它才显得尤为珍贵。它拒绝简化,直面复杂性,这在如今追求快速反馈的时代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坚持。我发现自己不得不经常回头查阅前文,以确保完全理解作者在某一点上的细微区分,这过程虽然费力,却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每次攻克一个难点,都会带来巨大的成就感。这本书就像一座需要攀登的高峰,虽然过程艰辛,但一旦到达顶端,所见的风景便会彻底改变你对周边世界的认知。它不是用来炫耀的谈资,而是用来锤炼思维的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的质感和低调的色彩搭配,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内敛的气质,很符合它所探讨主题的严肃性。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也十分考究,字迹清晰,排版疏朗有致,阅读体验相当舒适。从目录上看,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能感受到作者在构建论证体系时花费的心思。初读几章,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场智力上的探险,跟随作者的脚步,深入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迷宫。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材料,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咀嚼,才能品出其中滋味的学术佳作。尤其是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时,作者的表述精准而富有洞察力,这对于我们这些试图廓清思想边界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相关研究领域增添了一份厚实的重量级参考。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相关议题的业余爱好者,我深感市面上很多解读往往停留在对基本框架的重复阐述上,缺乏真正的穿透力。然而,这部作品明显超越了这一层面。它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展现出了极高的原创性和批判性,不仅仅是复述或梳理,更在于对既有范式的深入解构与重塑。作者似乎总能捕捉到那些被主流观点忽略的微妙之处,并通过精妙的论证将其凸显出来,这一点让我感到由衷的振奋。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书页边写下批注和疑问,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欲,让原本有些疲惫的研究兴趣重新焕发出了活力。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激发思辨的催化剂。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其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线性的、时间轴式的叙事,而是通过主题的螺旋上升来展开论述,使得不同章节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非线性的结构安排,恰恰契合了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和多维度特性。当我合上书本,合上眼,脑海中浮现出的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幅完整的、动态的历史图景,这说明作者在信息整合和宏观把握上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这种“大象无形”的论证力量,远胜过堆砌大量的脚注和引文,它展示了一种成熟的学术自信和驾驭复杂材料的能力。可以说,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和理论关系的新型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