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朱子学通论 | 作者 | 高令印,高秀华 |
| 定价 | 56.00元 | 出版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1528648 | 出版日期 | 2007-09-01 |
| 字数 | 780000 | 页码 | 680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799Kg |
| 内容简介 | |
| 朱子学是“为己之学”,它不仅能使学者增进文化学术知识,更能使学者随着习研的深入和年岁的增长,对人生价值和生命追求的境界逐渐提高,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在精神上是充实的和在思想上是富有的。我进入耆耋之年,基于善始善终的心态,从两个方面总结自己一生的学术。一是编著《20世纪后30年朱子学实纪》,把积累的上述资料文献尽可能完整地保存在里边;二是撰著一部篇幅较大的朱子学通论性的书,把自己和当代的朱子学学术成果综合起来,总结自己的朱子学研究,也为学者提供一个入门书。 作者高令印教授素以研究福建朱子学著称,本书是一部篇幅较大的朱子学综论性专著,既是对朱熹及其后学的理学思想以及近百年来朱子学研究成果的综合概括,也是作者毕生研究朱子学的学术总结,并以此作为厦门大学复办国学研究院的珍贵献礼。 《朱子学通论》全书除绪论外,共分八章:朱子学的渊源,包括社会、思想渊源;朱子学的创立,包括朱熹的生平思想、朱熹门人对朱子学创立的贡献;朱子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哲学、道德伦理、政治、经济、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经学、史学、教育等思想;朱子学在福建的传衍分化,论述了从南宋末到民国的福建朱子学家20多人和其派别,以及其在福建文化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朱子学在全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朱子学由闽中而全国成为国家的正宗思想、全国朱子学的派别和衍变、与其有关的全国教育和书院等;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包括日本、韩国、东南亚、西方;近现代朱子学研究,包括作为宋学的朱子学、改良派和革命派与朱子学、现代学者的朱子学研究、朱子学学术会、朱子学研究会和研究机构;朱子遗迹,包括遗址、画像、墨迹等。后附录是具有较高资料价值的《朱子学大事年表》。作者充分阐明了朱子学是“东亚文明的体现”、世界性的学说,是一场极其深刻的国际性的中国文化运动,大大开拓了朱子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境界。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序 绪论 章 朱子学的渊源 节 社会渊源 一 对外开放 二 社会矛盾 三 经济和科技进步 四 政治和学术中心 五 儒学复兴趋势 第二节 思想渊源 一 北宋理学 二 闽中早期理学和理学入闽 三 集濂洛关之学 四 吸取佛道之学 五 综罗百代 第二章 朱子学的创立 节 朱熹的生平和思想 一 生平事迹 二 思想形成 三 集诸儒之大成 四 主要著述编年 第二节 朱熹门人对朱子学创立的贡献 一 蔡元定 蔡沉 二 黄榦 三 刘爚 四 李方子 五 陈淳 六 李燔 七 辅广 八 真德秀 九 魏了翁 附 朱熹门人一览表(514人) 第三章 朱子学的基本内容 节 哲学思想 一 无极与太极 二 理与气 三 心与性情 四 格致与力行 第二节 道德伦理观念 一 君子与贤圣 二 道德与伦理 三 天理与人欲 四 义与利 五 主敬 第三节 政治学说 一 杭金 二 正君 三 尊贤 四 恤民 五 治军 六 敦化 第四节 经济观点 一 重农 二 兴修水利 三 多种经营 四 奖励垦荒 五 抑制豪夺 六 节用薄赋 …… 第四章 朱子学在福建的传衍分化 第五章 朱子学在全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章 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 第七章 近现代朱子学研究 第八章 朱子学遗迹 附录 朱子学大事年表 第四章 朱子学在福建的传衍分化 第五章 朱子学在全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章 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 第七章 近现代朱子学研究 第八章 朱子学遗迹 附录 朱子学大事年表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是主要作者高令印教授一生研究朱子学的总结性专著,在当今国学复兴的形势下,该选题意义更显重大。全书分朱子学的渊源、朱子学的创立、朱子学的基本内容、朱子学在福建的传衍分化、朱子学在全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朱子学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近现代朱子学研究和朱子学遗迹等八章,并附录资料价值颇高的朱子学大事年表。作者着力于朱熹遗迹和福建朱子学以及朱子学在韩国的传播和影响等的研究,提出南宋以后随着中国文化中心的南移,朱子学成为国家的正宗思想,形成以闽浙赣之武夷山一带为中心的中国文化中心,在学术界自成较有影响的一家之说。此书在整理总结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新内容,如朱熹的政治学学说、经济观点、自然科学成就、文学艺术探索、经史学和教育思想以及近现代朱子学研究等,是近年来的研究新成果。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人文关怀。它没有将朱熹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偶像,而是把他还原成一个在复杂时代中努力求索的学者。书中对朱熹与其友人的书信往来、对学术争论的态度,都有细致的描摹。这使得原本冰冷的哲学命题,瞬间充满了人情味。我尤其对书中提及的朱熹对佛老思想的批判与吸收进行了深入剖析,那场跨越学派的智慧交锋,读起来简直引人入胜。这种深入文本、还原情境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元明理学后续发展的探究兴趣。而且,本书的注释详实到位,每一次引经据典都标注清晰,让我在进行交叉参考时,能够迅速定位到原始文献的出处,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
评分坦率地说,初次接触朱子学时,我总是觉得它过于晦涩和僵化,充满了陈词滥调,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们巧妙地将朱子的思想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使得那些原本高悬的理论变得“接地气”了许多。书中对朱子学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被阐释、被批判、被继承的过程描写得绘声绘色,仿佛历史的车轮就在眼前缓缓转动。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格物致知”的现代性解读,它不再仅仅是穷究事物原理的古代训诫,而是被赋予了更强的认识论意义,这对我们当代人探索知识边界提供了新的视角。章节间的过渡自然流畅,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即便偶尔遇到拗口的术语,作者们也总能及时给出通俗易懂的注释或解释,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高度的教学热情。这本书无疑是自学者进入朱子学殿堂的一把精巧的钥匙。
评分对于一个在哲学领域摸索多年的读者来说,能够找到一本既能满足我学术探究的深度,又能保证阅读愉悦度的书籍是相当难得的。《朱子学通论》正是这样一本佳作。它对朱子学体系的整体把握脉络清晰,但其最卓越之处在于对细节的捕捉和处理。例如,书中对朱熹在不同版本《四书章句集注》中对特定词汇的微小修改,都有专门的讨论和考证,这种“吹毛求疵”式的学术精神,正是我们这些求知者所需要的范本。它教导我们,真正的深刻,往往藏在那些不为人注意的细微之处。阅读此书,如同进行了一次高强度的脑力健身,每一次合上书本,都感觉自己对“格物”与“致知”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停留在对朱子学本身的介绍,它更是一种治学态度的启示录。
评分这本《朱子学通论》着实让我领略到了宋明理学的博大精深,特别是高令印和高秀华两位先生的解读,深入浅出,让人茅塞顿开。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们对“理”与“气”关系的阐述,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简直就像是带领读者走入了一个思想的迷宫,但最终总能找到清晰的出口。书中对朱熹晚年思想的梳理尤为精彩,不同于一般教科书的平面叙述,这里似乎能感受到朱熹在不同人生阶段心境的微妙变化。比如,书中对比了朱熹在不同时期对《大学》的注解差异,这种细致入微的比较,使得朱子学的体系不再是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动态的生命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理解,有了一个更为坚实和立体的基础。那种沉浸在古代圣贤思想对话中的感觉,是阅读其他哲学著作难以比拟的。厦门大学出版社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为阅读体验增色不少,让人愿意反复翻阅,细细品味。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就必须跨越语言的隔阂,进入其内在的逻辑结构。《朱子学通论》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在介绍“朱熹说了什么”,更是在阐释“朱熹是如何思考的”。书中对“存天理,去人欲”的层次分析尤其精妙,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由体到用、由内而外的实践路径,这让“修身”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一套具有内在张力的系统工程。高氏夫妇的文字功底扎实,行文间有一种沉稳的大气,既有古典学问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学术的锐利。相比于一些只注重概念堆砌的理论专著,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思想史画卷,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担当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