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建福主编的《密教文献整理与研究》由23篇学 术论文组成,以密教文献研究为主题,分文献总论、 日藏文献、敦煌文献、部类文献、一梵文文献、藏传 文献六类,就密教经典的编纂和地位、东传日本的汉 译经典以及不空表制集的特色、敦煌出土密教文献以 及图像、陀罗尼和持明以及瑜伽密教的几部汉泽经典 、流传中国和尼泊尔以及印度晚期密教的梵语文献、 藏传密教文献及其流传等进行深入探讨。
吕建福,男,土族,1957年9月生,青海省民和县人。1981年中央民族学院本科毕业,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学专业毕业。先后任职于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现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宗教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佛教研究,主攻密教。主要代表作《中国密教史》,主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密教思想史”、重大项目“密教文献文物资料整理与研究”。主要讲授宗教学原理、佛教史、佛教文献、佛教思想史、密教研究等课程。
前言
文献总论
密教经典的编纂及其地位
日藏文献
密教经典的东传日本及其形成——以金刚智所译经典为中心
比叡山中国密教典籍的请来和保存——以圆仁请来的密教资料为中心
《莲华部心念诵仪轨》二卷本的特色
关于杜鸿渐撰述《金刚智三藏和尚记》的逸文
研究
中日《不空表制集》文献学研究述评
敦煌文献
敦煌的密教文献与密教图像
敦煌遗书《施饿鬼食并水真言印法》文献整理及
系统分类
敦煌遗书《密教*上乘法观行法》(拟)校读
部类文献
《大灌顶经》与《出三藏记集》“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的咒语类经典研究
密教佛顶部经轨梳理与研究
《苏婆呼童子请问经》文本研究
瑜伽密教经典中的女性神祗考述——以四波罗蜜为中心
义净的有部律系与初期密教经典的翻译及其影响
梵语文献
中国浙江省发现的两种梵文贝叶经典
关于尼泊尔现存的梵文一尼瓦尔语混合密教文献之研究
《胜乐根本续》与《喜金刚本续》主要内容及其文献
整理综述
弥勒巴(约1002—1085)的无住中观思想——作为无作意大手印行法的一个理论
支撑
藏传文献
布达拉宫藏密宗珍稀文献考察
关于唐杰流派秘密觉域耳传经典的搜集、整理与研究
无量寿佛灌顶及念诵仪轨研究
再论造访西藏的印度僧人Vanaratna
《番大悲神咒》考
动态综述
第二届中国密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墨绿色搭配着烫金的标题,瞬间就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让人在翻开它之前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底蕴。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考究,触感温润而厚实,即便是长时间的翻阅,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从目录上看,内容的编排逻辑性极强,似乎经过了细致的梳理和权衡,将复杂的宗教学脉络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页眉页脚的字体选择和版式设计,都透露出一种专业和严谨,绝非敷衍了事之作。光是看着它安静地躺在书架上,就仿佛能感受到一股知识的力量在缓缓流动,那种满足感,是其他普通出版物难以给予的。这本书的整体质感,无疑是向着典籍的高度看齐的,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研究的尊重与投入。
评分我非常欣赏这本书在材料选取上的大胆与创新。它不仅仅局限于那些广为人知的经典文本,而是深入挖掘了一些鲜为人知、甚至存在争议的边缘文献进行分析和比对。这种“不走寻常路”的勇气,无疑为整个研究领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尤其是在处理那些跨学科的交叉点时,作者表现出了极高的敏感度,他们巧妙地引入了历史地理学、甚至社会人类学的视角来佐证宗教学的论断,使得分析维度更加立体和丰富。书中那些详尽的图表和数据可视化处理,也极大地帮助理解了复杂的系统关系,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可感。这种多源头、多角度的整合研究方法,无疑代表了当前学术前沿的思考方向,让人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豁然开朗。
评分初读绪论部分,我便被作者那种近乎苛刻的考据精神深深吸引住了。他们似乎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疑点,对历史文献的出处、流传过程中的细微变动,都进行了地毯式的排查和比对。这种扎实的学术功底,使得全书的论述基础极其稳固,让人读起来有一种“踏实”的感觉,不必担心遇到那些流于表面、缺乏佐证的空泛之谈。书中引用的注释系统也做得非常详尽,常常一句话后面跟着一长串的参考来源,这不仅方便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也展现了作者在文献积累上的广博与精深。特别是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作者没有采取轻易下结论的方式,而是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学者的观点变化,呈现出一个动态的认识过程,这种审慎的态度,正是学术研究最宝贵的品质。读完这部分,我立刻感觉到自己对这个领域的基础认知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量,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重塑。它让我开始反思过去一些约定俗成的理解,在面对复杂现象时,应该如何保持批判性的距离,如何不被单一的解释框架所局限。作者在章节末尾设置的“未决问题探讨”环节尤为精彩,它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将难题抛回给读者,激发我们去进行二次思考和探索。这种鼓励独立思考的教育理念,才是真正伟大的学术著作所应具备的特质。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到的是一种被挑战后的兴奋感,仿佛完成了一场思维上的马拉松,它不仅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更重要的是,它提升了我审视世界万物时所采用的参照系和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并没有让文字变得晦涩难懂。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枯燥的宗教学术语,用一种富有画面感和故事性的语言重新组织起来。比如在阐述某些复杂的仪轨时,他们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步骤,而是穿插了许多历史场景的描摹,让读者仿佛亲身置身于那个时代,去感受仪式背后的文化心理。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即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逐步深入到核心议题中去。文字的力量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向导,温柔而坚定地引领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这实在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