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书店 正版书籍】存在主义(精)

【中信书店 正版书籍】存在主义(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存在主义
  • 哲学
  • 思想
  • 中信出版社
  • 人文社科
  • 书籍
  • 正版书籍
  • 文化
  • 精装
  • 萨特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书店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157096
商品编码:11258658216
丛书名: 存在主义精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存在主义(精) 开本: 2
作者: 作者:(法)高宣扬 页数: 503
定价: 89.0 出版时间: 2016-10-01
ISBN号: 9787313157096 印刷时间: 2016-10-01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版次: 1
印次: 1

 

目录: 高宣扬文集总序
纪念熊伟先生105周年诞辰:2016年新版序
1993年版序
1990年版序
引言 作为哲学与社会思潮的存在主义
章 人生是什么?——存在主义的基本论题
    节 存在主义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哲学
    第二节 人生就是“此在”的自我表现
    第三节 自己的生活全凭自己来创造
第二章 存在主义的思想体系
    节 存在先于本质
    第二节 人生是在“担忧”中度过的
        一、“担忧”
        二、“呕吐”
        三、“黏滞”
    第三节    “自由”——人生的基本目标
    第三节 人生的归宿是“死亡”
第三章 存在主义哲学的由来及发展
    节 产生存在主义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二节 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30年代的存在主义
    第三节 20世纪20年代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存在主义
    第四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存在主义
    第五节 存在主义的哲学的思想渊源
    一、 齐克果——现代存在主义的启蒙思想家
    二、 胡塞尔的现象论——存在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基础
    三、 尼采的唯意志论——存在主义的反理性倾向的楷模
    四、 康德主义和笛卡尔主义对存在主义的影响
    五、 经院哲学对存在主义的影响
第四章 海德格尔及其哲学思想
    节 海德格尔的生平及其主要著作
    第二节 海德格尔哲学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存在本体论的双向论证
    第四节 对形而上学的改造
    第五节 语言与存在
第五章 萨特及其哲学思想
    节 萨特的生平及其主要著作
    一、 萨特的文艺作品梗概
    二、 萨特的哲学著作
    第二节 萨特哲学的特征
    一、 虚无主义
    二、 行动先于存在
    三、 折中主义
    第三节 自在与自为
第六章 存在主义的其他代表人物
    节 卡尔·雅思贝尔斯
    第二节 加布里埃尔·马塞尔
    第三节 别尔嘉耶夫
    第四节 梅洛-庞蒂
    第五节 阿尔贝·加缪
    第六节 弗兰兹·卡夫卡
    第七节 保罗·利科
    第八节 保罗·田立克
    第九节 鲁道夫·布尔特曼
    第十节 罗曼·英伽登
    第十一节    米克尔·杜弗连
第七章 存在主义对当代思潮的影响
    节 对后现代思想家的影响
    第二节 对当代诠释学的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对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第八章 存在主义的文学艺术观及其影响
    节 海德格尔论文学艺术
    第二节 萨特的文学艺术论
    第三节 存在主义文学艺术观的历史演变
    附    录 关于存在主义的著作资料
    译名索引
内容提要:         存在主义思潮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在欧洲大地上广为传播、影响深远——作为对两次世界大战和“上帝隐退”等对人存在本身造成极大冲击的事件而做出反应的哲学思潮,当然也发端于西方哲学传统的*深层,存在主义直面 “存在的危机”,探讨了诸如焦虑、死亡、烦、人的无个性以及对上帝之死的体验等问题——这些与西方传统哲学显得并不那么相称的问题,但确实是与生活于苦难与忧虑不断侵蚀存在的时代中的人们紧密相关的人生课题。这些问题经由克尔凯郭尔、尼采、胡塞尔、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加布里埃尔·马塞尔、加缪、萨特等哲学家的思索与回应之后,汇聚成了存在主义思潮。高宣扬教授的《存在主义(精)》对存在主义思潮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分析,并将此书题献给他的先师——为存在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付出艰苦努力的熊伟先生。 作者简介:    高宣扬,华裔法籍哲学家、社会学家兼艺术评论家,祖籍浙江杭州,国务院外国专家局特聘“海外名师”,2010年8月至今为上海交通大学精裕讲席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
    195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并于1962年本科毕业,1962—1966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后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研究员;1978年赴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哲学博士,1983年获博士学位后,应时任巴黎国际哲学研究院院长的德里达的聘请,任教与研究于法国巴黎国际哲学研究院;1984—1988年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政治哲学研究所兼巴黎第十大学教授;1988—2002年,在继续留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的同时,任台湾东吴大学社会学系教授;2002—2004年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及中央民族大学访问教授;2004—201O年7月为同济大学特聘华裔法籍专家,时任同济大学欧洲文化研究院院长兼法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
    30多年在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持续进行实际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的观察分析及学术调查研究,长期从事哲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目前的研究重点方向为:当代法国哲学、德国哲学史、当代社会理论以及当代艺术评论。著有《毕加索与当代艺术》(人民出版社,2014)、《后现代:思想与艺术的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对话》(Le Dialogue,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德国哲学概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当代政治哲学》(两卷本,人民出版社,2010)、《德国哲学通史》(三卷本,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萨特的密码》(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等35部专著及中外文学术论文多篇。
存在主义:一场关于自由、责任与荒谬的深刻追问 《存在主义:一场关于自由、责任与荒谬的深刻追问》并非一本简单的哲学入门读物,它更像是一场邀请你踏入思想迷宫的旅程,一次直面生命本质的拷问。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讨那些构筑我们存在最核心的议题: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在此?我们如何面对那令人不安的自由,又如何承担随之而来的责任? 在这本书中,你将不会找到一套现成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生命蓝图。相反,它将挑战你固有的认知,迫使你质疑那些理所当然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将一同审视“存在先于本质”这一核心命题,理解为何在我们诞生之时,我们并非被预设了某种固定的身份或目的,而是通过我们自身的选择和行动,一步步地塑造着独一无二的自我。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艺术家,手握画笔,却也承担着画布留白的全部压力。 本書將首先帶您認識存在主義的早期思想家,例如索倫·克爾凱郭爾(Søren Kierkegaard)的“三個存在階段”理論,他以其獨特的基督教存在主義視角,強調了個人在信仰、美學和倫理之間掙扎的艱難選擇,以及那種“懸置”於絕對真實與虛無之間的焦慮。克爾凱郭爾認為,真正的個人是通過對自身有限性的覺察,並勇敢地承擔個人責任,在與上帝的關係中尋求超越。這種對個體主體性和抉擇的強調,為後來的存在主義思潮奠定了基礎。 隨後,我們將進入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的廣闊思想疆域。薩特以其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將“自由”推向了極致。他著名的論斷“人是被判處自由的”,簡潔而有力地揭示了存在的沉重。在這本書的篇章中,我們將深入剖析薩特關於“惡心”(nausea)的概念,它描述了一種對事物赤裸裸的、無意義的存在狀態的直觀體驗,一種突然意識到外在世界和自身存在的偶然性與無謂感。通過對“惡心”的探討,我們將理解為何存在主義者對確定性的追求保持警惕,並將注意力轉向個人經驗的真實性。 薩特對“他人即地獄”(Hell is other people)的洞察,同樣是本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句話並非否定人際關係的價值,而是揭示了他人目光和評價對個體自我認知所帶來的壓迫感。當我們將自己展現給他人時,我們就暴露在被定義、被審判的風險之中。本書將探討這種“被凝視”的體驗,以及我們如何在其間尋找真正的自我解放。 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的思想,以其對“荒謬”(absurdity)的深刻反思,為本書增添了另一種維度。加繆認為,人對意義和秩序的渴望,與宇宙的沉默和冷漠之間存在著根本的鴻溝,這就是荒謬。加繆筆下的西西弗斯(Sisyphus),不斷重複著推巨石上山的徒勞過程,卻在認清這種荒謬後,依然選擇擁抱挑戰,這成為了反抗荒謬的象徵。本書將深入分析加繆如何在這種荒謬中,找到生命的價值和尊嚴,他主張的是一種“不屈服於荒謬”的生活態度,一種即使面對無意義,依然以熱情和反抗來對抗虛無的力量。 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的存在主義女性主義,也將是本書的重點。她將存在主義的理論框架,敏銳地應用於女性的生存狀況。在《第二性》等著作中,波伏娃揭示了女性如何被社會建構成為“他者”,她們的“本質”被他人所定義,因此,真正的解放必須從擺脫這種外在定義,實現自我賦權開始。本書將探討波伏娃對“自由”的女性主義詮釋,以及她如何鼓勵女性透過行動和選擇,重新書寫自身的生命敘事。 本書的結構設計,旨在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進入存在主義的核心關懷。我們將從對“自由”的普遍困惑入手,探討這種自由所帶來的恐懼和責任。你會了解到,存在主義者並不認為自由是輕鬆愉快的,相反,它是一種沉重的負擔,一種不斷要求我們做出選擇,並對這些選擇的後果負責的壓力。這種壓力,催生了“焦慮”(anxiety)和“遺棄”(abandonment)等感受,它們是個人在無神論世界中,孤獨地面對自身存在時,所不可避免的心理體驗。 我們將深入探討“選擇”的力量。在沒有預定意義的宇宙中,我們的每一個選擇,無論大小,都在塑造著我們是誰。這些選擇,不僅是關於我們的個人事務,更是關於我們所創造的價值觀。存在主義者強調,我們不僅為自己選擇,也為全人類選擇。因為當我們選擇做某件事時,我們就在暗中肯定了這樣一種行為是值得被鼓勵的。這也體現了存在主義的另一項核心觀念:我們的行為,構成了對“人性”的定義。 本書還將觸及“他者”的存在對我們自我認知產生的複雜影響。我們如何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既尋找連結,又不喪失自我?如何在他人無休止的審視和定義中,保持個體精神的獨立?這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張力,也是存在主義者們不斷探索的命題。 除了理論的闡述,本書還將通過引述大量存在主義哲學家和作家,如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關於“此在”(Dasein)的分析,恩斯特·榮格(Ernst Jünger)的戰鬥體驗,以及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作品中的荒誕場景等,來豐富我們的理解。這些生動的例子,將幫助讀者更直觀地感受到存在主義的思考在現實生活中的投射。 《存在主义:一场关于自由、责任与荒谬的深刻追问》的最終目標,是鼓勵讀者走出被動接受的舒適區,勇敢地擁抱存在的可能性。它不是要讓你成為一個悲觀主義者,而是讓你成為一個清醒的、有意識的行動者。它邀請你成為你生命故事的作者,用你的每一次呼吸,每一個決定,去書寫屬於你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篇章。這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探索,一次關於如何真正地“活著”的終極追問。 這本書將讓你開始審視那些你習以為常的價值觀,質疑那些看似牢不可破的社會規範。你會發現,生命的意義不是被賦予的,而是需要你去創造的。這種創造的過程,或許充滿艱辛,或許伴隨痛苦,但正是這種艱辛和痛苦,賦予了生命最為真實的色彩和最為深刻的價值。 最後,本書希望在你閱讀完畢後,能夠點燃你內心深處對自身存在的好奇和探索欲,讓你不再迴避那些關於自由、責任和生命意義的沉重問題,而是以一種更加堅韌、更加清醒的姿態,去面對這個充滿偶然性,也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這是一場屬於你自己的、關於存在的啟蒙。

用户评价

评分

关于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我必须提到它在跨界连接上的功力。它似乎不仅仅停留在纯粹的哲学思辨层面,而是巧妙地将历史、艺术乃至一些前沿的心理学发现熔于一炉。当我读到关于“自我构建”的部分时,作者突然引用了某位中世纪画家的创作理念来佐证他的观点,这种跨领域的对话立刻拓宽了我的视野。我突然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思考模式,其实受到了太多历史文化框架的制约。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跳出框架”的视角,鼓励读者去质疑那些被默认的真理。看完之后,我立刻去搜索了那位画家和那段历史时期,这种由一本书引发的学习链条,才是真正高质量的知识吸收过程。它不是知识的终点,而是通往更多知识领域探索的起点,非常值得深度挖掘和反复品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约的烫金字体,一下子就把我拉入了一种沉思的状态。拿到手里,分量感十足,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一翻就容易卷边的纸张,而是带着些许粗粝感和厚重感的,让人很想立刻翻开细读。我尤其喜欢扉页上的那句引言,它没有直接点明主题,却像一把钥匙,悄悄打开了一扇通往哲学深处的门。我一直对那些探讨人类终极命题的书籍抱有极大的热情,总觉得在这些宏大的思考中,才能找到自己日常琐碎生活背后的意义支点。这本书的排版也处理得非常人性化,行距适中,字号也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惫。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装帧和印刷的用心。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在咖啡馆里展开阅读,都散发着一种低调而深沉的知识气息。

评分

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现代社会异化现象的著作,感触颇深,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近乎对话的方式,娓娓道来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感到无力的现代困境。比如,作者对“效率至上”的反思,就精准地戳中了我在职场中那种被数据和时间推着跑的焦虑感。他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追求效率的内在驱动力——我们到底在逃避什么?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扎实,不是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结合了大量的社会学观察和历史脉络梳理,让我能清晰地看到,我们当下的精神困境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今天的样子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从一场高速运转的机器里暂时抽离了出来,获得了片刻的喘息和重新审视人生的空间。这对于一个时常感觉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人来说,无疑是莫大的慰藉和启示。

评分

坦白说,我对哲学类书籍的接受度一直比较谨慎,很多作品读起来都像是隔着一层厚厚的毛玻璃在看世界,朦胧而遥远。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它有一种独特的叙事节奏感,时而激昂,充满对现状的质问与反抗;时而又变得极其平静,仿佛在夏日午后静静地观察一朵花的盛开与凋零。这种张弛有度的文笔,使得那些沉重的议题也不至于让人喘不过气。我记得有几处关于“自由的选择”的探讨,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描写了一个人在面对岔路口时的内心挣扎,那种刻画精准到让人感觉作者就是偷窥了我的过去。这种强烈的共情体验,让我觉得这不是一本冷冰冰的理论著作,而是一位与我并肩而行、一同探索人生谜题的伙伴。阅读它,就像进行了一场深度的自我对话,非常治愈,也很有力量。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书籍应该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它不会直接给你标准答案,而是会引导你学会如何提出更好的问题。这本书恰恰扮演了这样的角色。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抽丝剥茧的论证逻辑,他总是能够将一个看似复杂晦涩的概念,通过层层递进的比喻和类比,变得清晰易懂,但又绝不流于肤浅。比如,他解释“偶然性”与“必然性”在个体生命中的交织作用时,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河流与鹅卵石”的比喻,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理解难点。这种教学相长式的写作风格,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感。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里复盘刚刚读到的观点,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重新构建这个论证体系。这种主动的思考过程,远比被动接受信息来得更有价值,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记忆深刻,仿佛那些智慧的火花已经在我自己的思想结构中生根发芽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