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稻草人》是一次對“鍍金年代”集體性迷狂與沉淪的個人主義式救贖。
這些哀沉自省的文字,與其說揭露瞭現實的荒誕,不如說照亮瞭意識的錯亂,並呈現齣我們這個時代基本心態與情緒的破碎分裂。
記憶之年
蔡元培來瞭,鬍適來瞭,最終袁世凱也來瞭。電影《梅蘭芳》的導演與編劇用心良苦,還有什麼比他們這三位的同時齣場更能顯現一代名伶的號召力?但創作者與他的觀眾似乎都忘記瞭,他們是無法同現於同一時空的。蔡元培一九一七年一月上任北大校長,一直到一九一七年七月,鬍適纔從美國迴到上海,而袁世凱已在一片辱罵與沮喪中於一九一六年六月去世瞭。
是波蘭詩人米沃什說的吧:“現代的文盲,他們會讀、會寫,甚至於還在有大、中、小學執教的——認為曆史雖然隱約存在,卻混亂不堪。莫裏哀變成和拿破侖同時代,伏爾泰則與列寜同時代瞭。”這部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上映的電影,暗示瞭二〇〇九年中國的特徵。比起上一年一場接一場的歡慶,新的一年將是一個記憶之年,但很可惜,記憶似乎注定是混亂、扭麯的。
一月一日下午,我乘車前往朋友在北京郊區大興縣的傢。二十年前,我曾居住在那一帶,卻在海澱區上學。每個周六的下午,總是要乘坐901路汽車,在兩邊種著楊樹的公路上一路晃晃悠悠、走走停停。
我還記得那年夏天的一個傍晚,我在那條路上,看到停滯的軍車,士兵茫然,群眾激動。
舊馬路不見瞭,取而代之的是寬闊、冷冰冰、交錯縱橫的封閉式道路,混凝土平整而簇新,沒有一個不平的坑窪,兩邊也沒有瞭樹木。
朋友的傢住在一片新彆墅區裏。如果房子的密度再小一些,每戶人傢都有草坪,這一路上,我會覺得自己正是去探望一位住在美國大城市郊區的中上階層的朋友。
這是一個物質豐沛的中國。但在朋友傢的廚房裏,我們談到瞭這片彆墅區所處的大興縣。一九六六年八月底至九月初的幾天內,大興縣發生瞭駭人聽聞的暴行,它的細節令人震驚,不忍復述。
在溫暖的廚房內,我感到背脊一陣發涼。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段曆史,而且它或許就發生在離我不遠處的地方,也隻不過是一代人的時光。對於十年“文革”中駭人聽聞的慘劇,我有所耳聞,卻從未確切瞭解。在我小學與中學的曆史課本裏,那十年的光陰被匆匆跳過,至於再之前的悲劇,不管是“大躍進”還是“大飢荒”,也都被簡化成曆史進程中一個不重要的注腳。
“我們為什麼要記住呢?”上一個鼕天,我的朋友在上海一所大學放映他拍攝的“文革”紀錄片之後,一個大眼睛的時髦姑娘站起來問他,語氣裏充滿瞭真誠和不解。
是啊,記憶,尤其是令人不悅的記憶,有什麼用?我們正在一個以信息生産與處理為核心的時代,知識與信息如呼嘯的颶風,一刻不停地進入我們的腦海,我們必須不斷地吸收它們、再拋棄它們。繁忙的大腦中,還有空間給予那些久遠的東西嗎?搞錯瞭鬍適與袁世凱的不可能相逢,不是無傷大雅嗎?忘記瞭在我們腳下土地幾十年前的暴行,又怎麼樣?如果年青一代,不用再理解那些“曆史的夢魘”,難道不會生活得更健康嗎?很多時候,記憶就像是狹長瓶頸的瓶子中的精靈,你不知道釋放它將會導緻怎樣的結果。
我想不齣答案。卻想到瞭福樓拜的小說《一顆簡單的心》中的“女僕全福”——老實、勤奮卻頭腦混沌,飽經痛苦,卻不知這痛苦由何而來。這個國傢和生活在這個國傢中的絕大多數人似乎都有這樣“一顆簡單的心”。它按照慣性、不假思索的原則生活。在一些時候,它會顯現齣驚人的能量——它就像一個沒有太多顧慮的少年,頭也不迴地奔嚮目標。
但是,現實並非總有清晰的跑道、明確的終點,一路上也並非總是平坦。一旦遭遇障礙,原來不加思考的方式就瀕臨破産。但我們也有另一種方式來應對它,那就是無盡的忍耐。於是中國就像是一個少年與一個老年人的結閤,一方麵是頭腦渾濁,另一方麵是充滿世故的忍受。
缺乏記憶和記憶的不精確,可能是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記憶是智慧與情感的基礎,在將一個個記憶碎片整理起來、賦予邏輯的過程中,個人進行瞭自我訓練,並為進一步探索奠定瞭基礎。正是在舊經驗與新遭遇的不斷碰撞與糅閤中,人不斷成熟。記憶也是對誠實態度的檢驗,你是否忠實於你的記憶,因為過往中必定包含著黑暗、痛苦、戰栗、不安,但這些東西會拓展你對人生、世事的見識,增加你對復雜性的理解。而且,因為每個人的經驗不同,忠實於這些記憶將幫助你尋找到自己的方式。從每一個具體的個人,到由很多個人組成的國傢,記憶都起著強大的塑造作用。
從《梅蘭芳》中的一幕到大興縣那很少被提及的悲劇,標誌著這個國傢和生活在其中的每個人的記憶正麵臨著兩種危險的趨勢。一方麵,國傢機器選擇一部分記憶,壓抑另一部分記憶,並使這些記憶統一與固化,通過強大的宣傳灌輸給每個人,用這種單一的集體化記憶取代個人記憶;另一方麵,蜂擁而來的碎片式信息,正在瓦解邏輯,消除記憶的深度,我們都不自覺地淪為“現代文盲”。
二〇〇九年是一個充滿瞭曆史紀念的年份。可以想見,政治權力必將按照特定的方式重塑記憶,擁有瞭過去,纔能掌握未來;大多數人也可以對此繼續保持無知和混亂。
但是,喪失記憶經常也意味著思維的癱瘓、情感的匱乏,我們失去瞭深入探索自身和世界的機會。而且,記憶不可能被永遠扭麯與掩埋。如果不主動選擇和昔日的幽靈達成和解,當它在意外的時刻爆發而齣,更可能演化成一股誰也無法控製的力量。
(2009年1月)
……
自序時代的喧囂
原想重新編寫這些淩亂的片段,但懶惰最終占瞭上風。而社會批評的聲譽從來不佳,它往往隻是時事的附庸,容納不下更廣闊的情感與思想抱負。
不過,現代人都是頭腦懶惰之輩,他們掌握的物質與信息越多,越難保有獨立的思維空間。這些即興的評論,倒可能成為主要的智力消遣。
書中的文章陸續寫於二〇〇八至二〇一二年間,它的主要驅動力是憤怒,你眼見著黑白的顛倒、美醜的不分,陳舊的謊言被包裝成嶄新的學說,整個社會似乎喪失瞭基本的判斷力。
憤怒可能充滿快感,卻代價不菲,它容易遮蔽你的感受力,令你陷入姿態的窠臼,進而滋生齣狂妄。批評權力是知識分子的職責所在,但如果你的眼中隻有權力與壓迫,則未免偏頗。譴責時代的空洞、大眾的盲從、試圖建立某種文化標準固然沒錯,但變成一個僵化的啓濛精英同樣危險,是萊昂內爾o特裏林說的吧:“我們天性中的某種悖論引導著我們,一旦我們使我們的同胞成為我們啓濛關注的目標,接著我們就會使他們成為我們憐憫的目標,然後成為我們智慧的目標,直到成為我們強迫的目標。”倘若對照二十世紀的中國曆史,這一切都似曾相識。
如何保持平衡?我也不知答案。不過,對我而言,一種越來越強烈的感受是,它必須有賴於一種豐盛的個人主義的生長。現代世界的悲劇,常與個性的集體消失有關。因為欠缺內在的自我,人們傾嚮於服從,他們可能被意識形態、魅力人物所操縱,也可能變成光鮮的廣告語的俘虜。他們還特彆著迷於數量,因為與大多數人保持一緻,是最安全的選擇。
但改變怎樣發生?我悲嘆的不是大眾的平庸(他們常常如此),而是精英階層的普遍墮落。很少人願意站在越來越狹窄的中間地帶,批評僵化的權力--不管它以何種麵目齣現,同時還保持充分的自省--思考“我”自身的局限性。精英們不僅不準備領導這個時代,還成為最熱衷的跟隨者,生怕被大眾的狂歡所拋棄。
很有可能,我正是自己批評的典型對象,這些常常失衡的文字就是一種明證。在其中,我在鏗鏘的批判與感傷的無力之間,不斷搖擺。所幸,這些文字都標明瞭寫作日期,你大可自行判斷,我變得更成熟,還是更褊狹瞭。
感謝理想國團隊,他們耐心地把這些散亂的文章串聯成書。我們對於這本書的價值判斷不同,希望他們是對的。
(2012年5月27日)
原想重新編寫這些淩亂的片段,但懶惰最終占瞭上風。而社會批評的聲譽從來不佳,它往往隻是時事的附庸,容納不下更廣闊的情感與思想抱負。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閱讀這本書的體驗,我會選擇“迷宮”。它不是那種讓人迷失方嚮的混亂,而是精巧設計、步步為營的復雜結構。作者似乎非常熱衷於玩弄讀者的預期,總是在你以為一切都將清晰明瞭時,又拋齣一個新的視角或未解的謎團。這種敘事上的不確定性,恰恰構成瞭這本書最迷人的地方。它探討瞭記憶的不可靠性,以及“真實”是如何被構建、被遺忘的過程。我發現自己時常會迴翻前麵的章節,去印證某個角色的某個眼神或一句話,試圖拼湊齣全貌。這種主動的參與感,是很多小說難以給予的。此外,這本書的配角塑造也十分齣彩,他們每個人都像是符號,共同指嚮瞭某種更宏大的主題。閱讀體驗上,它要求讀者有極高的專注力,因為它提供的細節信息量非常龐大,但一旦你跟上瞭作者的節奏,那種穿透迷霧看到真相的瞬間,帶來的滿足感是無以復加的。這是一部需要被反復閱讀,纔能真正理解其深意的作品。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一場思維的冒險,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瞭一個宏大而又充滿個人情感的世界。它並非那種直白的敘事,而是像一幅層層疊疊的油畫,初看隻覺色彩斑斕,細品之下,纔能發現隱藏在每一筆觸背後的深意。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構建人物群像時的那種剋製與精準,每個人物都仿佛擁有自己完整的生命軌跡,即便隻是寥寥數語的側寫,也能讓人感受到其內心的掙紮與光芒。故事的節奏把握得非常巧妙,時而如疾風驟雨,令人喘不過氣,時而又迴歸到寜靜的鄉野,讓人有機會沉澱思緒,去反芻那些剛剛經曆的震撼。讀到後半部分,我發現自己幾乎是屏息凝神,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微的暗示。它探討的主題宏大卻不空泛,它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審視自己與周遭環境的關係,每一次翻頁都是一次新的探索。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提供瞭多少確鑿的答案,而在於它激起瞭你內心深處無數個“為什麼”。看完之後,我的腦海裏久久迴蕩的,不是情節的起伏,而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對“存在”本身的敬畏感。
評分說實話,剛拿到這本書時,我有點擔心內容會過於晦澀難懂,畢竟名聲在外,總怕是故作高深。然而,一旦進入狀態,那種沉浸感是無與倫比的。作者的敘事功力一流,他構建的世界觀是如此的自洽和完整,仿佛在你眼前展開瞭一個平行於現實的、卻又無比真實的維度。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時間”的獨特處理。時間在這裏不是綫性的流逝,而更像是一種可以被摺疊、被重塑的物質。角色的命運仿佛被一種無形的力量牽引著,既有宿命的無奈,又不乏個體反抗的微光。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環境細節的描寫,那些關於光影、氣味、聲音的描摹,是如此的鮮活,讓我感覺自己仿佛就置身於故事發生的那個特定的時空之中,與角色們一同呼吸。這本書讀起來很“費腦”,需要讀者不斷地去梳理綫索、理解象徵,但最終的迴報是巨大的——它拓展瞭你對“敘事”這一概念本身的認知邊界。它更像是一部文學實驗作品,大膽、前衛,且充滿野心。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二字,但這種震撼並非來自於情節的狗血或反轉,而是源自於作者對人性復雜性的深刻洞察。它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精準地剖開瞭現代社會中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微妙張力。敘事結構上,作者采用瞭多視角的切換,這種手法處理得極其老練,沒有絲毫的混亂感,反而如同多棱鏡摺射齣的光芒,讓同一個事件從不同角度呈現齣迥異的色彩和解讀。書中那些關於“選擇與代價”的探討,是如此的真實和沉重,讓我不得不停下來,閤上書本,望嚮窗外,思考自己過往的某些決定。我特彆喜歡那種彌漫在字裏行間的、略帶疏離感的現代詩意,它讓那些原本冰冷的概念——比如異化、疏離、自我認知——變得可以觸摸,可以感知。這本書的語言是凝練而富有力量的,每一個句子都像經過瞭韆錘百煉,沒有一個多餘的詞藻,卻能精準地擊中靶心。對於那些習慣瞭快速閱讀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需要耐心,但絕對值得你放慢腳步,去細細品味其中蘊含的哲學思辨。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喝瞭一杯烈性卻迴味悠長的老酒。初入口時辛辣,帶著對既有觀念的強烈衝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那股深層的醇厚感便緩緩散發齣來,讓人久久不能忘懷。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衝突時,極少使用戲劇化的場麵來推動情節,相反,那些最激烈的碰撞往往發生在人物的內心深處,是觀念與觀念、信仰與信仰之間的無聲較量。這種內斂的張力處理,使得整本書的基調顯得非常成熟和冷靜。對於社會現實的諷刺,也處理得非常高明,它不直接點破,而是通過對人物日常生活的細緻描摹,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其中的荒謬與悲涼。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近乎古典的韻律感,即使在描寫現代的場景時,也保持瞭一種高雅的格調,顯示齣作者深厚的文學底蘊。它不是一本輕鬆愉快的讀物,但它絕對是能讓你在閤上書本之後,依然久久不能自拔,並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所處位置的佳作。
評分高中生閱讀書目,京東自營
評分內容很好的一本書,雖然是舊文章,但觀點仍不過時。
評分京東活動很給力,書也很不錯!
評分老公喜歡的書。
評分挺好的,正版書,活動價格挺便宜的。
評分很好的書,值得一讀,可以看看各位!
評分許知遠的書,內容沒得說,抓緊買。嗬嗬
評分很喜歡京東,很快
評分作者最近很火,也不知道作品怎麼樣,讀完瞭再做評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