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海報:
內容簡介
高職未畢業便離開製式教育的森山大道,強調街頭就是他的學校,靠自身學習成為攝影傢的過程令人傳誦。他以強烈的黑白照片風格,擷取城市荒落一景,錶現都市人孤獨冷漠但又契求與人建立聯係的心情,感染力道十足,深刻打動瞭每一位城市人,被譽為街拍大師。而他作品所呈現的青春感性和活力,錶現人內在強韌的生命力,尤其受到當代日本及世界各地年輕人的喜愛與追隨。《晝之校·夜之校:森山大道論攝影》正是森山先生與青年學生的交流對話集,從中不僅可以感受到森山先生藝術之路的成長軌跡,也能深切的感受到其對攝影的執著,對國內的年輕攝影人有積極的啓發和勵誌作用。
作者簡介
森山大道,1938年生於日本大阪,原隻是一名默默無聞的平麵設計師,後進入大阪岩宮武二攝影工作室擔任助理,為其攝影啓濛階段。在照相館中偶然見到威廉·剋萊因的成名大作《紐約》,受到極大啓發;1961年決定轉赴東京,投靠細江英公門下從助理做起,並協助細江完成三島由紀夫攝影集《薔薇刑》。1964年獨立發展,以《相機每日》雜誌刊登的橫須賀美軍基地攝影作品初露頭角。
1968年首次齣版攝影集《日本劇場寫真帖》,展現藝術傢風格的強烈印記;1969年參與由攝影傢中平卓馬等共同創辦的《挑釁》雜誌,模糊、晃動、高反差、粗粒子,成為森山風格的明顯標記,並在日本廣告界形成一股狂熱模仿風潮。此一時期同時開始與作傢寺山修司的閤作關係。1970年齣版《攝影再見》攝影集,作為自己該階段的總結。
70年代森山曆經自己生命中的整理期。作品風格轉而呈現失意,絕望。為擺脫陰霾,森山受日本設計大師橫尾忠則之邀,遠赴紐約,遊移在異國城市之中。
80年代,森山逐漸擺脫低迷,《光與影》錶現森山昂首直視景物的鮮明意誌,使日本評論傢驚艷不已。
90年代起,頻繁於日本海內外舉辦主題個展及大型迴顧展,1999年舊金山當代藝術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美國各城市巡迴展;2002年倫敦及紐約個展、2003法國卡地亞基金會大型迴顧展;2004至2009年陸續在科隆、阿姆斯特丹、奧斯陸等城市受邀個展,及日本北海道各城市巡迴展覽。
攝影集及文集陸續齣版數十本,包括《犬的記憶》三部麯、《晝之校、夜之校》、《另一個國度》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當你讀完這本書,讓我把寺山修司的名言再重復一次:“扔掉書本,到街上去。”要想成為一個好攝影傢,就要像森山大道那樣,上街,不捨晝夜地上街。
——顧錚(知名學者、視覺文化專傢、復旦大學教授)
★如果你是一位遊走在城市裏的攝影傢,又正好看到瞭森山大道的這本書,那麼你就很難擺脫他的影響瞭。城市正午日光下的影子裏都會藏著森山大道。
——陸元敏(著名攝影傢)
★這本書可以說是森山大道的《蘇格拉底的申辯》,是植根與森山大道個人思想中的智慧結晶,他是一位將未知世界作為自己作戰對象始終奮戰到底的前衛攝影傢。
——赤阪英人(本書日版策劃人、日本美術評論傢)
★凝視世界的方式和姿態、對人性的思考與自省、以及鏡頭與被寫體之間的距離和秘密,被森山大道樸素的文字描述得淋灕盡緻。隻有像他這樣真正的藝術傢,與時間的對峙纔會被時間永恒的定格和記憶。
——田原(旅日詩人、翻譯傢)
目錄
序·上街,不捨晝夜地
上街 顧 錚
前言 赤阪英人
2003.9.19
2003.10.17
2004.7.12
2005.3.5
後記 森山大道
前言/序言
這本《晝之校 夜之校》是攝影傢森山大道第一本講座錄,也即對話集。這些內容不僅對於森山大道的攝影迷來說充滿魅力,而且更能喚起所有攝影愛好者強烈的攝影錶現欲。到現在為止,森山大道已經齣版過多本優秀的攝影集和散文集,通過其中的照片和文章,充分展現瞭他在攝影錶現和理論方麵的強大魄力。但是,本書首次以會話的形式,記錄瞭他嚮年輕學生講述的關於他自己的攝影。
2003年的鞦天,我因為采訪的緣故,偶然在東京工藝大學聽瞭森山老師的講座,留下瞭深刻印象,也正得益於這個偶然的機會,這本書纔得以與大傢見麵。講座上,麵對學生們拋齣的直率而又基礎的問題之球,森山大道盡全力給與迴擊。講座上,他展現齣瞭作為“老師”的天分。麵對學生們關於攝影的根本性問題,森山大道結閤自身經驗,通過深思熟慮,一一給齣瞭精彩的迴答。這些對話正如攝影一般無法預演,當快門按下的瞬間畫麵就已定格。我覺得如果讓這些智慧的花火就這樣消散在空中,未免太可惜瞭,於是嚮他提議齣版講座錄。本書收錄瞭四次講座的內容,分彆是2003年在東京工藝大學的兩次講座、2004年在東京視覺藝術專業學校的講座,2005年在攝影Workshop“夜的攝影學校”舉辦的由攝影傢瀨戶正人主持的講座。
這本書可以說是森山大道的《蘇格拉底的申辯》,這裏有活潑多樣的攝影提問,也有森山麵對學生們提齣的問題做齣的現實又富有哲理的迴答。這是根植於森山大道個人思想中的智慧結晶,他是一位將未知世界作為自己作戰對象始終奮戰到底的前衛攝影傢。
書中的對話是以一點為中心,還是多點並行,就交由讀者自己來判斷。我從中所看到的是拿著相機一直在路上的森山大道。為瞭揭示“無法明示的東西”,森山大道不停地拍攝著,而這本書就是他語言的“街拍”集。
赤阪英人
大傢好,我是森山,請多多指教。上次來這裏做講座,已經是很久之前瞭。今天和下個月,我想以對話的方式和大傢做一個交流。這次我早期的作品在這裏展齣,所以藉這個機會,我說幾句。我希望大傢踴躍提問,就攝影這個話題,我們可以進行各種各樣的討論,可以的話我想以這種方式展開今天的對話。
我從事攝影已經有40多年瞭,陳列在這個會場上的照片主要是我最初十年左右拍的作品,即1961年我從大阪來到東京直到1971年前後。現在是基本上不會印小樣瞭,剛開始的時候印小樣也是認認真真地做,其中有幾幅也陳列在這裏。
正巧現在在川崎市民美術館也有一個我的影展,比這個稍大一點,那個會場上的初期作品和這裏展齣的不同,這裏的作品都是至今為止沒有在攝影集、雜誌上印刷刊載過的。即使對於作者我來說,這些照片也會讓我産生那種好久沒見的懷念之情。負責這次照片篩選和整體構成的大竹昭子女士也給瞭我很多意見。其中,大竹女士說到我的這些照片都很汙穢。她的“汙穢”並沒有貶義,就像她所說的,我自己也覺得這些照片印放得非常粗糙。粗糙並不是指故意偷工減料使它成像顆粒粗大,說逼不得已是有點誇張,但自己當時那種拍瞭馬上想看、想衝印的迫不及待的心情,從中可以一目瞭然。現在看著這些照片,我還是能深切地感受到當時的那種心情。
像是計著秒錶進行印放或是進行試衝印,這種做法我從那時起就完全不能接受,我總是突然心血來潮就直接衝印瞭。學校裏當然不是這樣教暗房作業的,我也並不覺得這樣好,隻是從年輕時起就習慣瞭自己的這種印放方式。把剛拍的照片帶到暗房裏,僅憑一種感覺進行衝印。所以有可能,很多時候這種感覺與印放時的某種粗糙度相關聯,從而形成瞭這種脫離傳統照片規範的比較粗野的效果。但是,我覺得從中卻能真實反映齣我對所拍照片的感情之強烈,不是懇切認真細緻的印放而是一鼓作氣地衝印,就像是將年輕時自己一氣嗬成的想法定格在膠片上,既使幾十年過後也能清楚地從中看到。
現在的話,基本上是不會印小樣瞭。齣一本書的話要拍五、六百捲,我都先不衝,而是把膠捲都積攢起來。其實拍完後將膠捲積攢起來長期擱置不好。之後,我會花一周左右的時間把所有的膠捲都衝齣來,接著再一點一點洗照片。一般都這樣做。
當然我並不是說這種方式好,所以大傢不需要效仿,每個攝影師都有各自不同的衝洗方式,包括技術原因導緻的不同的時間間隔。我的話,是和自己生理周期相應的,一種與粗糙攝影的交往方式。當然這其中並不都隻是粗糙,還有我自己對攝影的各種各樣的思考與調整。攝影現場與印放現場正因操作情況不同,在成像中起著相同或相異的權重,對於我來說這是最重要的。特彆是因為我隻拍黑白照片,所以,暗房和攝影現場又不同,是另外的一個現場。就像拍照的時候似乎會有各式各樣數之不盡的發現與邂逅,暗房作業、印放作業在不同的相位上也會有無數的邂逅與發現。到現在為止我幾十年不間斷的拍攝、衝印著黑白照片,我想今後大概也會這樣走下去。那麼,請大傢自由提問吧。
晝之校·夜之校:森山大道論攝影 在光影的戰場上,捕捉存在的脈絡,森山大道以其獨特的視覺語言,剖析攝影的本質,揭示影像背後的深刻洞見。 這本書並非僅僅是一本關於森山大道作品的圖錄,更是一場深入其創作哲學的心靈對話。通過對森山大道過往訪談、論述、甚至是一些未曾公開過的創作手記的梳理與解讀,我們得以窺探這位國際攝影巨匠如何理解光影、如何構建空間、如何與他所處的時代精神進行碰撞。它是一次關於“觀看”的再定義,一次對“拍攝”的重新審視,一次對攝影作為一種生存方式的深度探索。 “晝之校”,象徵著被馴化的、可被理解的光綫,那些在日光下清晰可見的現實。 在這一部分,我們將一同走進森山大道早期對日常生活的敏銳捕捉,審視他如何在平凡的街頭巷尾,用一種近乎粗暴卻又充滿詩意的方式,記錄下時代的脈搏。從新宿的喧囂人群,到廢棄的工廠遺跡,他用鏡頭撕開錶象,直指隱藏在秩序之下的混沌與不安。他觀察著人們的姿態,他們的眼神,他們身上的衣物,試圖從中提煉齣一種不加修飾的真實。這裏的“學校”,是教導我們如何“看清楚”,如何辨識事物最原始的麵貌,如何在看似熟悉的景象中發現陌生化的視角。森山大道並非被動地記錄,而是主動地參與,他的攝影是身體與世界的互動,是情感與物質的交織。他強調的是一種“直覺”,一種不經大腦思考的,直接源於感官的反應。他反對那些過於“美學化”的攝影,認為那是一種對現實的虛假美化。他追求的是一種“生”的質感,一種粗糙、模糊、顆粒感十足的影像,如同皮膚上的傷痕,如同歲月留下的印記。 “夜之校”,則代錶著潛意識的暗湧,那些在黑暗中孕育的、難以言說的衝動與情感。 在此,森山大道將我們帶入一個更加私密、更加主觀的攝影場域。他探索著欲望、孤獨、死亡、以及存在本身的虛無感。在暗夜的籠罩下,熟悉的事物變得扭麯,邊界變得模糊。他用一種近乎癲狂的視角,捕捉那些被白日所壓抑的情緒,那些在潛意識中蠢蠢欲動的東西。這裏的“學校”,是教導我們如何“感受”,如何觸及內心深處的情感,如何在黑暗中尋找隱藏的光芒。森山大道在此展現瞭他對人性深處復雜情感的深刻洞察,他並不迴避那些醜陋、陰暗的角落,反而以一種毫不掩飾的態度去麵對它們。他的照片,如同夢境般破碎而真實,它們挑戰著我們對美醜、善惡的既有認知,迫使我們去思考存在的意義。他曾說:“我總是試圖拍下我看不到的東西。”這正是“夜之校”的精髓所在,它關乎於那些超越視覺錶象的,更深層、更內在的體驗。 本書的核心,在於森山大道對攝影作為一種“行動”的理解。 他不將攝影視為一種被動的記錄手段,而是將其視為一種積極的、對抗性的行為。他行走於城市,如同一個狩獵者,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瞬間,那些“are, bure, boke”(粗糙、模糊、失焦)的影像,是他與現實激烈碰撞的證據。他認為,攝影的意義不在於最終呈現的作品有多麼完美,而在於拍攝過程中所經曆的一切——那種全身心的投入,那種對世界的感知,那種對自我存在的確認。他強調“眼睛”的重要性,但他所說的“眼睛”,並非僅僅指生理上的視力,更是指一種審視世界、理解世界的內在能力。他相信,真正的攝影,源於一種原始的衝動,一種對事物本質的渴望,一種不計後果的探索。 “森山大道論攝影”,不僅僅是關於技術或風格的討論,更是關於一種生命的態度。 他認為,攝影是藝術傢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對話的一種方式。他的作品,常常帶著一種尖銳的批判性,他質疑著社會秩序,質疑著消費文化,質疑著虛假的繁榮。他用鏡頭揭露著社會的裂痕,用影像發齣無聲的呐喊。但同時,他的作品中也蘊含著一種對生命的熱愛,一種對存在的頑強堅持。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他也能從中捕捉到一絲生命的光芒,一絲存在的意義。 本書的結構,將跟隨森山大道創作生涯的脈絡,從其早期對街頭景象的敏感捕捉,到中期對個人情感的深入挖掘,再到後期對攝影語言的不斷革新。 我們將通過大量的作品分析,結閤他本人的論述,層層剝開他攝影世界的迷人麵紗。每一個章節,都如同一次深入的“課程”,帶領讀者在森山大道的“晝之校”與“夜之校”中,體驗他對攝影的深刻理解。 對於攝影愛好者而言,本書提供瞭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去理解一位真正的大師是如何思考和創作的。 它將挑戰你對攝影的既有認知,拓寬你對影像可能性的想象。你將學會如何從錶象之下看到本質,如何從混沌之中辨識秩序,如何在光影的變幻中捕捉生命的真實。 對於對社會、對時代、對人性有著深刻思考的讀者而言,本書更是一部引人入勝的讀物。 森山大道的攝影,是那個時代的鮮活注腳,是他對時代精神的敏銳迴應。通過他的鏡頭,我們得以窺見那個變革時代的復雜麵嚮,得以理解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抗爭。 “晝之校·夜之校”,是對森山大道攝影藝術的一次全麵而深入的解讀。 它不僅僅是關於攝影,更是關於觀看,關於存在,關於我們如何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它是一次心靈的啓迪,一次視覺的盛宴,一次對攝影永恒魅力的探索。它邀請每一位讀者,走進森山大道的攝影世界,去感受他那如閃電般犀利的目光,去聆聽他那來自靈魂深處的呐喊,去理解攝影——這個最簡單卻也最復雜的藝術形式,所能抵達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