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海报:
内容简介
高职未毕业便离开制式教育的森山大道,强调街头就是他的学校,靠自身学习成为摄影家的过程令人传诵。他以强烈的黑白照片风格,撷取城市荒落一景,表现都市人孤独冷漠但又契求与人建立联系的心情,感染力道十足,深刻打动了每一位城市人,被誉为街拍大师。而他作品所呈现的青春感性和活力,表现人内在强韧的生命力,尤其受到当代日本及世界各地年轻人的喜爱与追随。《昼之校·夜之校:森山大道论摄影》正是森山先生与青年学生的交流对话集,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森山先生艺术之路的成长轨迹,也能深切的感受到其对摄影的执着,对国内的年轻摄影人有积极的启发和励志作用。
作者简介
森山大道,1938年生于日本大阪,原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平面设计师,后进入大阪岩宮武二摄影工作室担任助理,为其摄影启蒙阶段。在照相馆中偶然见到威廉·克莱因的成名大作《纽约》,受到极大启发;1961年决定转赴东京,投靠细江英公门下从助理做起,并协助细江完成三岛由纪夫摄影集《蔷薇刑》。1964年独立发展,以《相机每日》杂志刊登的横须贺美军基地摄影作品初露头角。
1968年首次出版摄影集《日本剧场写真帖》,展現艺术家风格的强烈印记;1969年参与由摄影家中平卓马等共同创办的《挑衅》杂志,模糊、晃动、高反差、粗粒子,成为森山风格的明显标记,并在日本广告界形成一股狂热模仿风潮。此一时期同时开始与作家寺山修司的合作关系。1970年出版《摄影再見》摄影集,作为自己该阶段的总结。
70年代森山历经自己生命中的整理期。作品风格转而呈现失意,绝望。为摆脱阴霾,森山受日本设计大师橫尾忠则之邀,远赴纽约,游移在异国城市之中。
80年代,森山逐渐摆脱低迷,《光与影》表现森山昂首直视景物的鲜明意志,使日本评论家惊艳不已。
90年代起,频繁于日本海內外举办主题个展及大型回顾展,1999年旧金山当代艺术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美国各城市巡回展;2002年伦敦及纽约个展、2003法国卡地亚基金会大型回顾展;2004至2009年陆续在科隆、阿姆斯特丹、奥斯陆等城市受邀个展,及日本北海道各城市巡回展览。
摄影集及文集陆续出版数十本,包括《犬的记忆》三部曲、《昼之校、夜之校》、《另一个国度》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当你读完这本书,让我把寺山修司的名言再重复一次:“扔掉书本,到街上去。”要想成为一个好摄影家,就要像森山大道那样,上街,不舍昼夜地上街。
——顾铮(知名学者、视觉文化专家、复旦大学教授)
★如果你是一位游走在城市里的摄影家,又正好看到了森山大道的这本书,那么你就很难摆脱他的影响了。城市正午日光下的影子里都会藏着森山大道。
——陆元敏(著名摄影家)
★这本书可以说是森山大道的《苏格拉底的申辩》,是植根与森山大道个人思想中的智慧结晶,他是一位将未知世界作为自己作战对象始终奋战到底的前卫摄影家。
——赤坂英人(本书日版策划人、日本美术评论家)
★凝视世界的方式和姿态、对人性的思考与自省、以及镜头与被写体之间的距离和秘密,被森山大道朴素的文字描述得淋漓尽致。只有像他这样真正的艺术家,与时间的对峙才会被时间永恒的定格和记忆。
——田原(旅日诗人、翻译家)
目录
序·上街,不舍昼夜地
上街 顾 铮
前言 赤坂英人
2003.9.19
2003.10.17
2004.7.12
2005.3.5
后记 森山大道
前言/序言
这本《昼之校 夜之校》是摄影家森山大道第一本讲座录,也即对话集。这些内容不仅对于森山大道的摄影迷来说充满魅力,而且更能唤起所有摄影爱好者强烈的摄影表现欲。到现在为止,森山大道已经出版过多本优秀的摄影集和散文集,通过其中的照片和文章,充分展现了他在摄影表现和理论方面的强大魄力。但是,本书首次以会话的形式,记录了他向年轻学生讲述的关于他自己的摄影。
2003年的秋天,我因为采访的缘故,偶然在东京工艺大学听了森山老师的讲座,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正得益于这个偶然的机会,这本书才得以与大家见面。讲座上,面对学生们抛出的直率而又基础的问题之球,森山大道尽全力给与回击。讲座上,他展现出了作为“老师”的天分。面对学生们关于摄影的根本性问题,森山大道结合自身经验,通过深思熟虑,一一给出了精彩的回答。这些对话正如摄影一般无法预演,当快门按下的瞬间画面就已定格。我觉得如果让这些智慧的花火就这样消散在空中,未免太可惜了,于是向他提议出版讲座录。本书收录了四次讲座的内容,分别是2003年在东京工艺大学的两次讲座、2004年在东京视觉艺术专业学校的讲座,2005年在摄影Workshop“夜的摄影学校”举办的由摄影家濑户正人主持的讲座。
这本书可以说是森山大道的《苏格拉底的申辩》,这里有活泼多样的摄影提问,也有森山面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做出的现实又富有哲理的回答。这是根植于森山大道个人思想中的智慧结晶,他是一位将未知世界作为自己作战对象始终奋战到底的前卫摄影家。
书中的对话是以一点为中心,还是多点并行,就交由读者自己来判断。我从中所看到的是拿着相机一直在路上的森山大道。为了揭示“无法明示的东西”,森山大道不停地拍摄着,而这本书就是他语言的“街拍”集。
赤坂英人
大家好,我是森山,请多多指教。上次来这里做讲座,已经是很久之前了。今天和下个月,我想以对话的方式和大家做一个交流。这次我早期的作品在这里展出,所以借这个机会,我说几句。我希望大家踊跃提问,就摄影这个话题,我们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讨论,可以的话我想以这种方式展开今天的对话。
我从事摄影已经有40多年了,陈列在这个会场上的照片主要是我最初十年左右拍的作品,即1961年我从大阪来到东京直到1971年前后。现在是基本上不会印小样了,刚开始的时候印小样也是认认真真地做,其中有几幅也陈列在这里。
正巧现在在川崎市民美术馆也有一个我的影展,比这个稍大一点,那个会场上的初期作品和这里展出的不同,这里的作品都是至今为止没有在摄影集、杂志上印刷刊载过的。即使对于作者我来说,这些照片也会让我产生那种好久没见的怀念之情。负责这次照片筛选和整体构成的大竹昭子女士也给了我很多意见。其中,大竹女士说到我的这些照片都很污秽。她的“污秽”并没有贬义,就像她所说的,我自己也觉得这些照片印放得非常粗糙。粗糙并不是指故意偷工减料使它成像颗粒粗大,说逼不得已是有点夸张,但自己当时那种拍了马上想看、想冲印的迫不及待的心情,从中可以一目了然。现在看着这些照片,我还是能深切地感受到当时的那种心情。
像是计着秒表进行印放或是进行试冲印,这种做法我从那时起就完全不能接受,我总是突然心血来潮就直接冲印了。学校里当然不是这样教暗房作业的,我也并不觉得这样好,只是从年轻时起就习惯了自己的这种印放方式。把刚拍的照片带到暗房里,仅凭一种感觉进行冲印。所以有可能,很多时候这种感觉与印放时的某种粗糙度相关联,从而形成了这种脱离传统照片规范的比较粗野的效果。但是,我觉得从中却能真实反映出我对所拍照片的感情之强烈,不是恳切认真细致的印放而是一鼓作气地冲印,就像是将年轻时自己一气呵成的想法定格在胶片上,既使几十年过后也能清楚地从中看到。
现在的话,基本上是不会印小样了。出一本书的话要拍五、六百卷,我都先不冲,而是把胶卷都积攒起来。其实拍完后将胶卷积攒起来长期搁置不好。之后,我会花一周左右的时间把所有的胶卷都冲出来,接着再一点一点洗照片。一般都这样做。
当然我并不是说这种方式好,所以大家不需要效仿,每个摄影师都有各自不同的冲洗方式,包括技术原因导致的不同的时间间隔。我的话,是和自己生理周期相应的,一种与粗糙摄影的交往方式。当然这其中并不都只是粗糙,还有我自己对摄影的各种各样的思考与调整。摄影现场与印放现场正因操作情况不同,在成像中起着相同或相异的权重,对于我来说这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因为我只拍黑白照片,所以,暗房和摄影现场又不同,是另外的一个现场。就像拍照的时候似乎会有各式各样数之不尽的发现与邂逅,暗房作业、印放作业在不同的相位上也会有无数的邂逅与发现。到现在为止我几十年不间断的拍摄、冲印着黑白照片,我想今后大概也会这样走下去。那么,请大家自由提问吧。
昼之校·夜之校:森山大道论摄影 在光影的战场上,捕捉存在的脉络,森山大道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剖析摄影的本质,揭示影像背后的深刻洞见。 这本书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森山大道作品的图录,更是一场深入其创作哲学的心灵对话。通过对森山大道过往访谈、论述、甚至是一些未曾公开过的创作手记的梳理与解读,我们得以窥探这位国际摄影巨匠如何理解光影、如何构建空间、如何与他所处的时代精神进行碰撞。它是一次关于“观看”的再定义,一次对“拍摄”的重新审视,一次对摄影作为一种生存方式的深度探索。 “昼之校”,象征着被驯化的、可被理解的光线,那些在日光下清晰可见的现实。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一同走进森山大道早期对日常生活的敏锐捕捉,审视他如何在平凡的街头巷尾,用一种近乎粗暴却又充满诗意的方式,记录下时代的脉搏。从新宿的喧嚣人群,到废弃的工厂遗迹,他用镜头撕开表象,直指隐藏在秩序之下的混沌与不安。他观察着人们的姿态,他们的眼神,他们身上的衣物,试图从中提炼出一种不加修饰的真实。这里的“学校”,是教导我们如何“看清楚”,如何辨识事物最原始的面貌,如何在看似熟悉的景象中发现陌生化的视角。森山大道并非被动地记录,而是主动地参与,他的摄影是身体与世界的互动,是情感与物质的交织。他强调的是一种“直觉”,一种不经大脑思考的,直接源于感官的反应。他反对那些过于“美学化”的摄影,认为那是一种对现实的虚假美化。他追求的是一种“生”的质感,一种粗糙、模糊、颗粒感十足的影像,如同皮肤上的伤痕,如同岁月留下的印记。 “夜之校”,则代表着潜意识的暗涌,那些在黑暗中孕育的、难以言说的冲动与情感。 在此,森山大道将我们带入一个更加私密、更加主观的摄影场域。他探索着欲望、孤独、死亡、以及存在本身的虚无感。在暗夜的笼罩下,熟悉的事物变得扭曲,边界变得模糊。他用一种近乎癫狂的视角,捕捉那些被白日所压抑的情绪,那些在潜意识中蠢蠢欲动的东西。这里的“学校”,是教导我们如何“感受”,如何触及内心深处的情感,如何在黑暗中寻找隐藏的光芒。森山大道在此展现了他对人性深处复杂情感的深刻洞察,他并不回避那些丑陋、阴暗的角落,反而以一种毫不掩饰的态度去面对它们。他的照片,如同梦境般破碎而真实,它们挑战着我们对美丑、善恶的既有认知,迫使我们去思考存在的意义。他曾说:“我总是试图拍下我看不到的东西。”这正是“夜之校”的精髓所在,它关乎于那些超越视觉表象的,更深层、更内在的体验。 本书的核心,在于森山大道对摄影作为一种“行动”的理解。 他不将摄影视为一种被动的记录手段,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积极的、对抗性的行为。他行走于城市,如同一个狩猎者,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那些“are, bure, boke”(粗糙、模糊、失焦)的影像,是他与现实激烈碰撞的证据。他认为,摄影的意义不在于最终呈现的作品有多么完美,而在于拍摄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那种全身心的投入,那种对世界的感知,那种对自我存在的确认。他强调“眼睛”的重要性,但他所说的“眼睛”,并非仅仅指生理上的视力,更是指一种审视世界、理解世界的内在能力。他相信,真正的摄影,源于一种原始的冲动,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渴望,一种不计后果的探索。 “森山大道论摄影”,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或风格的讨论,更是关于一种生命的态度。 他认为,摄影是艺术家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对话的一种方式。他的作品,常常带着一种尖锐的批判性,他质疑着社会秩序,质疑着消费文化,质疑着虚假的繁荣。他用镜头揭露着社会的裂痕,用影像发出无声的呐喊。但同时,他的作品中也蕴含着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一种对存在的顽强坚持。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他也能从中捕捉到一丝生命的光芒,一丝存在的意义。 本书的结构,将跟随森山大道创作生涯的脉络,从其早期对街头景象的敏感捕捉,到中期对个人情感的深入挖掘,再到后期对摄影语言的不断革新。 我们将通过大量的作品分析,结合他本人的论述,层层剥开他摄影世界的迷人面纱。每一个章节,都如同一次深入的“课程”,带领读者在森山大道的“昼之校”与“夜之校”中,体验他对摄影的深刻理解。 对于摄影爱好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去理解一位真正的大师是如何思考和创作的。 它将挑战你对摄影的既有认知,拓宽你对影像可能性的想象。你将学会如何从表象之下看到本质,如何从混沌之中辨识秩序,如何在光影的变幻中捕捉生命的真实。 对于对社会、对时代、对人性有着深刻思考的读者而言,本书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读物。 森山大道的摄影,是那个时代的鲜活注脚,是他对时代精神的敏锐回应。通过他的镜头,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变革时代的复杂面向,得以理解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抗争。 “昼之校·夜之校”,是对森山大道摄影艺术的一次全面而深入的解读。 它不仅仅是关于摄影,更是关于观看,关于存在,关于我们如何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它是一次心灵的启迪,一次视觉的盛宴,一次对摄影永恒魅力的探索。它邀请每一位读者,走进森山大道的摄影世界,去感受他那如闪电般犀利的目光,去聆听他那来自灵魂深处的呐喊,去理解摄影——这个最简单却也最复杂的艺术形式,所能抵达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