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体育60年回顾与展望 [Review and Conceive the Sixty Years History of ShanDong Sports]

山东体育60年回顾与展望 [Review and Conceive the Sixty Years History of ShanDong Sport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永红,何敬东 著
图书标签:
  • 山东体育
  • 体育史
  • 体育发展
  • 山东历史
  • 体育回顾
  • 体育展望
  • 中国体育
  • 地方体育
  • 六十年
  • 体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364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16300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Review and Conceive the Sixty Years History of ShanDong Sport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7
字数:279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山东省有着独特的地域和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体育的传统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体育在历史的发展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辉煌,并形成了山东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系统梳理、审视山东体育60年发展历程,能准确、清晰的了解山东体育过去和现在。通过对山东体育的起步、挫折与发展和改革、腾飞与辉煌的回顾总结,按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发展的顺序、归类排列的方式,提炼山东当代体育历史经验;并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一些重大的体育历史事件、赛事等作分析解释;运用现代科学体育观挖掘山东省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与创新价值;揭示当代不同阶段山东体育文化形态的本质、规律,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研体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规律和特点。彰显山东体育在新中国体育发展史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史明鉴思考和展望山东体育未来的发展趋势与目标,从而促进体育更好更快地发展,充分发挥体育在山东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加快从体育大省向体育强省迈进。

作者简介

  李永红,现任临沂大学副教授,1984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主要从事体育艺术类的教学训练工作。研究方向:体育人文、运动训练与竞赛;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该项课题的主研人员。
  
  何敬东,现任临沂大学教授,1982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主要从事体育教学训练工作。研究方向:体育历史与文化、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山东省统编教材2部,《山东体育史》现当代篇主编,该项课题的主持人。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 山东体育的起步、挫折与发展(1949~1979)
第一章 山东体育管理体制的形成与调整
一、建立山东体育管理体系
二、体育方针政策的变化与组织机构调整
三、体育管理机构受挫、恢复、整顿与健全
第二章 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挫折与成就
一、竞技体育的起步与发展
二、特殊时期的山东竞技体育
三、竞技体育的创伤、恢复与调整发展
第三章 学校体育的形成与起伏发展
一、学校体育的构建与规范
二、学校体育的曲折发展
三、学校体育从无序混乱到规范发展的改变
第四章 社会体育的兴起与萎缩兴盛的变化
一、社会各项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山东群众体育
三、山东社会群众体育的萎缩与兴盛

下篇 山东体育的改革、腾飞与展望(1980~2009)
第一章 新形势下管理体制改革与体育的战略发展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管理机构与工作方针的调整
二、体制改革新措施与战略发展目标确立
三、体育体制改革的成效与发展目标的实现
第二章 竞技体育的改革、发展与辉煌
一、竞技体育体制的改革与成效
二、竞技体育深化改革的新局面和新突破
三、新时期的新目标与改革发展成就
四、新世纪走向辉煌的山东竞技体育
第三章 学校体育的改革建设与蓬勃发展
一、改革带来了学校体育发展的新景象
二、深化改革促进了学校体育的规范发展
三、新时期学校体育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第四章 体育社会化与大众体育的全面发展
一、社会群众性体育的全面开展
二、群众体育的社会化发展突显成效
三、全民健身热潮与新世纪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
第五章 六十年的发展总结与体育强省展望
一、山东体育60年概说
二、展望未来,为实现体育强省而努力奋斗
后记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山东省田径运动的发展,自1976年以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耐力项目的成绩逐步提高,从而提高了山东田径运动的总体水平。1977年索秀芳打破女子3000米全国纪录之后,女子中跑运动员4人先后6次打破女子1500米和3000米全国纪录,王赞奎打破男子3000米障碍全国纪录,山东中长跑项目的优势初露锋芒。在其他项目中,董学智打破了10项全能全国纪录,女子400米栏运动员李素兰多次打破全国纪录,并创造了亚洲纪录。在国际比赛中,1978年崔红军、丁鹏林、索秀芳、李素兰代表中国队参加了第8届亚运会,分别获得男子跳高、标枪第3名和女子1500米第6名、400米栏第2名。在第4届全运会上,崔洪军获1枚金牌、1枚银牌、5枚铜牌。
  山东省足球队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防为基础,攻为主导”,走全面攻防型打法的道路,经过多年实践,山东足球队逐步形成自己的技、战术特点,即积极拼抢,快速反击。在1977年的联赛中,获预赛第2名、决赛第11名,首次跨入甲级队行列。1978年参加全国甲级联赛,获第8名。在第4届全运会上,战胜各路强队,荣获冠军,并荣获“勇攀高峰运动队”光荣称号,山东省体委为省足球队记集体一等功。
  体操队通过抓点带面的训练,尖子运动员初现,女队团体实力提升。在1977~1979年的全国体操比赛中女子团体从第8名跃进第5名。王萍在全国和国际体操比赛中共获2项冠军、3项亚军、6项季军,并在1978年第8届亚运会上获团体冠军和个人全能第4名。邹利敏全国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体操.比赛中共获单杠2项冠军、2项亚军和自由体操、双杠2项亚军。付鲁明在葡萄牙第1届里斯本体操邀请赛上斩获5项第2名。
  排球队自1978年以后,迅速发展壮大队伍,建立了一、二、三线男女各3个队。训练工作注意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结合本队特点,重视发展高度(身高和弹跳),以争网上优势,发展快速、灵活多变的战术。1979年,女排参加甲级队联赛,获赛区第1名。11月,男排参加全国丙级队联赛的比赛,获赛区第1名,升为乙级队。
  ……
《齐鲁体育潮涌六十载:传承、辉煌与未来》 引言 山东,这片厚重的齐鲁大地,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涌动着蓬勃的体育活力。六十载风雨兼程,山东体育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汇聚了无数汗水与荣光,书写了无数励志篇章。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筚路蓝缕的艰难起步,到改革开放后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再到新时代奋发图强的勇攀高峰,山东体育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与时代进步同向而行,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力量。 本书《齐鲁体育潮涌六十载:传承、辉煌与未来》旨在以历史的视角,回溯山东体育六十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以专业的眼光,解读其成长中的关键节点、突出成就与独特经验;以前瞻的思维,展望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趋势与美好未来。我们希望通过翔实的史料梳理、深入的案例剖析、鲜活的人物故事,勾勒出山东体育六十年的发展脉络,展现齐鲁儿女在体育事业上的不懈追求与卓越贡献,为激励当下、启迪未来提供有益的参考。 第一章:奠基与萌芽(1949-1966)——新中国体育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伊始,山东体育事业便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艰辛而充满希望的探索。这一时期,体育工作的重点在于恢复与发展,普及与群众化是核心理念。各地纷纷成立体育组织,建立基层训练网点,广播操、球类运动、田径等项目得到了广泛推广。 组织体系的初步建立:山东省体育运动委员会等机构的成立,标志着体育管理体系的初步构建。各市、县也相继成立体育科,负责当地体育事务的管理与指导。 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如“广播操运动”、“工间操”,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体育场馆的建设虽然简陋,但数量在不断增加,为群众提供了基本的运动场所。 竞技体育的初步尝试: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山东开始组建运动队,参与全国性的体育比赛。一些基础项目如举重、射击等,开始崭露头角,为日后山东竞技体育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体育教育的启蒙:学校体育工作也得到重视,体育课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体质的培养受到关注。 这一时期,山东体育虽处在起步阶段,但“为人民服务”、“健康第一”的思想已经初步确立,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曲折与发展(1966-1978)——特殊时期的体育探索 特殊的历史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也经历了曲折。尽管受到一定影响,但体育工作者们仍在努力维持和发展体育事业。这一时期,体育更多地承担了服务于社会、增强国民体质的责任。 体育的社会功能凸显:在强调身体健康的社会氛围下,群众体育活动依然是发展的主流。体育表演、群众性比赛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维持。 竞技体育的艰难维系:尽管全国性的重大赛事受到限制,但一些项目仍有零星的训练和交流,保持着竞技体育的火种。 体育交流的萌动:在有限的国际环境下,山东体育也开始寻求与兄弟省市及部分国家进行有限的体育交流,为未来的开放奠定基础。 尽管面临挑战,但山东体育人坚韧不拔的精神,使得体育的生命力得以延续。 第三章:改革与腾飞(1978-2001)——迎着春风展翅高飞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山东体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济的腾飞、理念的更新,使得山东体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迈进。 竞技体育的全面崛起:山东在国家体育战略的指引下,加大了对竞技体育的投入。一批批优秀运动员脱颖而出,在全国乃至世界赛场上摘金夺银。 优势项目的持续辉煌:例如,在举重、摔跤、柔道、体操、田径、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上,山东运动员屡创佳绩,成为国家队的骨干力量。 新兴项目的发展: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球类项目,以及水上项目、冰雪项目等,也得到大力扶持和发展,涌现出不少优秀队伍和教练员。 “全运精神”的塑造:山东体育人将“拼搏、进取、团结、奉献”的“全运精神”发扬光大,成为激励一代代体育人的宝贵财富。 群众体育的普及与深化: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颁布,为山东群众体育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体育设施建设加快,体育组织更加完善,各类群众性体育赛事和活动蓬勃开展。 体育产业的初步探索:体育场馆的商业化运营、体育用品的生产与销售、体育培训机构的兴起,标志着山东体育产业的萌芽和发展。 体育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体育教育和培训体系,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管理人才。 引进先进理念与技术: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训练理念、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山东体育的整体水平。 体育对外交流的拓展:山东体育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交流活动,举办或承办各类国际赛事,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这一时期,山东体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赢得了“体育大省”的美誉。 第四章:创新与跨越(2001-2017)——迈向更高更强的征程 进入新世纪,山东体育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山东体育在改革中求突破,在发展中求跨越。 竞技体育的巩固与提升: 奥运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奥运会为龙头的国际大赛战略得到深化,山东运动员在奥运会、世锦赛等顶级赛事上持续创造佳绩,贡献了大量金牌。 项目结构的优化调整:在保持传统优势项目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项目,实现项目结构的动态优化。 科学化训练体系的构建:引入尖端科技,加强运动康复、营养学、心理学等研究,构建更加科学、系统、精细化的训练体系。 群众体育的多元化发展: 健身设施的普惠化:城乡健身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日益完善,为全民健身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健身组织的社会化:体育社会组织蓬勃发展,成为组织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载体,满足了不同人群多样化的健身需求。 体育消费的兴起:体育旅游、体育康养、体育培训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体育消费市场日益活跃,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 体育改革的深化: 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体育部门“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活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事业。 职业体育的发展:在足球、篮球等领域,深化职业联赛改革,推动俱乐部规范化、市场化运营。 体育文化的繁荣: 宣传推广力度加大:通过媒体宣传、体育明星效应、大型赛事带动,营造了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提升了全民的体育意识。 体育道德与体育精神的弘扬:更加注重体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弘扬体育道德风尚,传递积极健康的生活理念。 这一时期,山东体育在保持竞技体育优势的同时,更加注重群众体育的普及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新时代的新篇章(2017至今)——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领 进入新时代,山东体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健康中国”战略,推动体育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健康山东”战略的深入实施: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将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全民健身作为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抓手,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多层次的体育健身服务: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群体、不同需求的健身活动,鼓励发展时尚健身、智慧健身等新业态。 竞技体育的国际化视野与可持续发展: 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的备战与表现:山东体育积极参与国家队备战,在东京奥运会上再创辉煌,在北京冬奥会上实现了零的突破,展现了新时代山东运动员的拼搏精神。 “三个转化”战略的推进:推动竞技体育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的有效转化,实现竞技体育的良性循环。 青少年体育的系统培养:更加重视青少年体育的选拔、培养和发展,构建了更加科学、衔接紧密的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体育产业的提质增效: 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体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业态加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体育与文旅、康养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深度挖掘体育的文化属性、健康属性,促进体育与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的融合,拓展体育发展空间。 体育赛事体系的完善:成功举办或承办多项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提升了城市形象,带动了体育消费。 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体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深化体教融合、体医融合,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改革,激发体育发展的内生动力。 智慧体育的发展: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推动体育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提升体育管理和服务水平。 体育法治建设的加强:完善体育法律法规体系,为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讲好山东体育故事:深入挖掘山东体育的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传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交流,展现中国体育的魅力和贡献,提升山东体育的国际影响力。 结语 回首六十年,山东体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体育人的心血与汗水。从简陋的场地设施到现代化的体育场馆,从单一的运动项目到多元化的体育生态,从群众参与的零星火花到全民健身的燎原之势,山东体育人用拼搏和奉献,书写了壮丽的时代画卷。 展望未来,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山东体育将继续以创新为驱动,以人民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贡献更大的力量。齐鲁大地上的体育潮涌,必将以更加澎湃的姿态,奔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理论构建和数据分析上的严谨性令人称道。它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成绩,而是试图去探究“为什么是山东?”这一核心问题。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山东省体育体制的演变、人才培养模式的迭代,以及与全国体育大势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特别是在展望部分,作者提出的前瞻性见解,立足于当前体育强国建设的大背景,对未来几十年山东体育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做了冷静的预判。这种理论高度和实践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都非常突出。它不是一本只供体育爱好者翻阅的读物,对于政策制定者、体育管理者乃至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节奏处理得相当巧妙,过渡自然流畅,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叙述,又不乏生动活泼的细节描摹。它不像某些官方志书那样严肃刻板,反而读起来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尤其是当它涉及到具体某项运动,比如排球或举重的辉煌历程时,那种情绪的渲染和氛围的烘托,让人仿佛置身于当年的赛场之上,心潮澎湃。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调动读者的情感共鸣,让那些遥远的辉煌瞬间重新被点燃。这种在纪实与文学之间游刃有余的表达,是这本书一个显著的优点,它成功地将一份严肃的历史回顾,转化成了一次愉悦的阅读体验。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对于“体育如何影响社会文化”这一议题的探讨。山东体育的成就,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竞技范畴,它渗透到了地域文化和民众精神面貌的塑造之中。书中通过一些侧面的描写,展现了体育精神如何成为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载体,如何激发了本地民众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这种将体育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审视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本书的立意。它让我们明白,体育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它是区域经济、社会风气和民族性格相互作用的产物。这种深层次的挖掘,使得这本书具有了更强的思想穿透力,让人在合卷之后,思考的远不止是奖牌的颜色。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年代感,封面那种略显朴素但又透露着厚重感的色调,让人一上手就能感觉到它承载的历史分量。从目录就能看出,作者在梳理山东体育发展脉络时下了不少功夫,时间跨度很大,涉及的领域也很广,不仅仅是聚焦在那些耳熟能详的冠军和奖牌上,而是试图去描绘一个更宏观的图景。我尤其欣赏它那种近乎史诗般的叙事风格,仿佛带着我们穿越回那个筚路蓝缕的年代,去感受老一辈体育人是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一步步奠定山东体育坚实基础的。书中对于重大历史节点的把握非常精准,比如几次重要的全运会周期,以及山东体育如何顺应国家政策进行改革和调整,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整个回顾过程显得既扎实又引人入胜。它不仅仅是一本体育史料的汇编,更像是一部关于山东精神在竞技场上投射的生动记录。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被其中一些人物访谈和口述历史的部分深深打动。那些鲜活的个体记忆,远比冰冷的数字和奖状更能触动人心。比如某位老教练回忆起当年训练条件艰苦到需要自制器材的情景,那种筚路蓝缕的奋斗精神,即便隔着厚厚的书页,依然能感受到其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叙事方式避免了以往同类书籍容易陷入的“歌功颂德”的窠臼,而是通过具体的、有血有肉的故事,展现了体育发展背后的艰辛与不易。作者似乎非常注重挖掘那些“幕后英雄”的故事,那些默默奉献的科研人员、保障团队,他们的贡献往往容易被主流叙事所忽略,而这本书将他们重新放置到了应有的聚光灯下。这种对人本精神的关注,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让人在钦佩成绩的同时,更对整个体育生态系统产生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