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战争让他发现了其历史性。而这一发现让他十分震撼,让他终于明白,尽管自己在谴责既定秩序,但却与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冒险者都有其保守的地方:为了塑造自己的形象,为了在未来的世界里设计自己的奇思妙想,他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萨特从骨子里都想投入写作的冒险之中去,自幼年时起便一心想成为一个大作家,并荣获不朽的荣光,希望子孙后代为其自身目的,不断地好好利用本世纪的遗产。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始终忠实于他二十岁时的那种“对立的审美观”:他不遗余力地揭露这个社会的种种弊端,但是他并不希望颠覆这个社会。突然之间,一切都分崩离析了,永恒被击得粉碎:他又在一个幻想的往昔和一个阴暗的未来之间飘来荡去。他在用他那“真实性”的道德进行自我保护:从自由的观点来
评分很好。
评分结束了,他们完蛋了。
评分很好。
评分波伏娃的自传回忆录终于收全了,比老版要好
评分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1908年1月9日 - 1986年4月14日) 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萨特的终身伴侣。又译做西蒙·波娃。波伏娃全名为西蒙·露茜-厄尔奈斯丁-玛丽-波特朗·德·波伏娃,出生于巴黎,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1929年通过考试,和萨特同时获得哲学教师资格,并从此成为萨特的终身伴侣。
评分我们解放了。孩子们在街头巷尾欢唱着:
评分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1908年1月9日 - 1986年4月14日) 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萨特的终身伴侣。又译做西蒙·波娃。波伏娃全名为西蒙·露茜-厄尔奈斯丁-玛丽-波特朗·德·波伏娃,出生于巴黎,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1929年通过考试,和萨特同时获得哲学教师资格,并从此成为萨特的终身伴侣。
评分19岁时,她发表了一项个人 "独立宣言 ",宣称 "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 "。在当时法国的第一高等学府巴黎高师读书时,她与萨特、梅洛•庞蒂、列维•斯特劳斯这些影响战后整个思想界的才子们结为文友。在通过令人望而生畏的教师资格综合考试时,波伏娃的名次紧随萨特排在第二。她和萨特相识后,两人有共同的对书本的爱好,有共同的志向,成为共同生活的伴侣,但终生没有履行结婚手续。这两个有志于写作的人彼此维护着自己的自由和独立,一起工作一同参加政治活动。他们住在不同的地方,保持着一定程度的隐私权,但每天都见面,常共同工作或是边喝威士忌边交换意见,而且常常一起外出旅行。并互相尊重对方与其他人的性关系,但两人建立在互相尊重,有共同信仰基础上的爱情非常强烈,萨特去世后波伏娃写了《永别的仪式》,是对和萨特共同生活的最后日子的痛苦回忆,流露出强烈的爱情。纵观波伏娃的一生,萨特可以说是她最深爱、最尊重的人物,不过,两人也都有被其他异性吸引的时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