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书不错,有点意思,慢慢读。
评分李怀宇:为什么在辛亥革命之后,民国的文化思想界一度出现天才成群而来的现象?
评分那么,如今的现状是否是我们曾经的期望?书名《思想人》,代表受访者自然都是这个问题的思索者。从他们的回答来看,虽然方式、角度各不相同,但对当代文化状况,确是消极看法为主。文化刚刚从政治的胁迫中挣扎而出,却陷入了后工业商品时代的异化大潮中。表观建筑形式的“水泥化”;大学教育的功利化;文学研究的“工匠化”;文学作品本身的日渐凋零,这些都令人难掩失望之情。文化对现实的关怀,对人性的反思,对独立人格的塑造,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似乎都还做得不够。也难怪近来“民国风度”成为人们追忆的热点,对往昔的缅怀,其实体现的正是对现实的不满。“大师不再”、“文学已死”之类的叹息,我们也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不过,固然现状难令人满意,但悲观之中也不是没有希望。身处中华文明最大转型期,弯路和挫折有时在所难免。但只要不忘初衷,那么即使是黑暗中的摸索,前方未必没有光明。毕竟“自由”这一文明之魂,并没有完全丢失。有时候,我们也应该将目光放得长远些,正如书中一位受访者所说,大师之类,是后世的眼光,而当世之人的标准和判断,有时反而会“当局者迷”。
评分《知识人》中,李怀宇访谈的是台湾文化人群体,而本书的范围则已不局限在台湾或是大陆,而是更为宽泛——访谈对象中有港台的,有大陆,也有旅美华人,甚至还有精通中国文化的“老外”。可以说,将“中华文化”的大圈子都进行了囊括。这些对象里,学者、作家居多,但也有诗人、艺术家、媒体人;有声名在外的余英时、李欧梵、蔡澜、陶杰,也有先前我不曾听闻的刘荒田等人,不一而足。他们的不同视角,已经为本书奠定了“多元”的特色。
评分评分
一如既往得好?
评分物美价廉送货快值得买
评分其后,香港的文化人媒体人的忧虑,大体上回答了这个问题。从老一代的文化人看来,香港的文化在没落,无论是从《明报月刊》的衰败,还是香港文学的小众化,都在暗示着东方明珠已经不再璀璨。那么,李怀宇对于这些伤感的文字与主题之间是如何处理的呢?是通过回忆,对于金庸办《明报》的回忆,蔡澜对于倪匡黄霑的回忆,对于高锟牟宗三的回忆,构成了这部书的核心所在。在我看来,李怀宇期望通过这些回忆,帮助人们认识到香港作为开风气之先,自由文化之地的描述,充分显示出香港在现代化过程中所迸发出来的活力与自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